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45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13)

第45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13)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90年代,全区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速。区工商局制定扶持个私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对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对象、经营条件更加放宽,并为个私业主开店办证提供优质服务。1998年金阊区政府制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25条政策,推行注册登记“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翌年,区政府又提出8条补充意见,将发展个私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税源经济的重要内容,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出宽松环境。

(第五节)区属以外商业

1950年以后,国营商业公司陆续成立,建在金阊区辖内的有苏州市百货公司、土产公司(后改建为蔬菜公司),还有供销社系统的日用杂品公司和果品公司。各专业公司既负责市场货源调拨,又负责对行业中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公私合营后不久,所有商店全部划归各主管公司归口领导管理。

1970年1月,区属集体商业一并划归市属地区财革会领导管理。在金阊区内建有两个财革会:解放地区(城内)财贸革命委员会和延安地区(城外)财贸革命委员会。地区财革会下设若干按行业划分的革命领导小组(简称革领组),领导管理本行业的各个国营、集体商店。在组建财革会过程中,撤并一批商业网点,商业人员大批下放苏北农村;合作商店实行关、停、并,保留下来的也按国营商业模式经营管理。1975年8月,撤销地区财革会建制,恢复各专业公司。设在金阊区内的专业公司有百货(景德路)、蔬菜(广济路)、日用杂品(东中市)、果品(南新路)、粮油(新春巷)5家专业公司。1978年月,粮油公司改建为苏州市粮食局(后迁往竹辉路)。

1988年5月,实行市、区分工,市属商业、供销系统近200家商店划归区管后,金阊区内的市属商业仅留十余家较大的商店,包括石路商场、第二食品商店、石路土特产商店、新新杂品商店、第一医药商店等。90年代后,市各有关部门在石路商业区内先后兴建了一批新企业,八面风商厦、太平洋商厦、君怡大酒店、新世纪大酒店等高楼相继拔地而起,至1999年末,设在金阊区的区属以外商业企业主要列人下表中:

(第二章)商业街区商市

自明清以来,金阊区一直是姑苏城最热闹、繁华的商市之地。区内有众多的商业街区和大型商场,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历史上有名的米豆市、棉布市、猪市、花市即在区内,现代的菜市、小商品市场、鞋城等专业市场沟通了城乡,流通了物资,繁荣了经济。

(第一节)商业街区

一、石路商业区

石路为清末工部左侍郎、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在苏州阊门外修筑的一段马路,因用碎石铺成而得名。据民国三年914)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所标,石路位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今阊胥路北段),现在石路的方位是从义昌福菜馆向西经人民剧院折向南至永福桥,乃“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改路名时所定,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民初,阊门外的商市主要集中在“三路一街”,即大马路、横马路、石路和上塘街。大马路:自火车站经广济桥、鸭蛋桥、义昌福向南折向爱河桥、胥门、至盘门外青汤地,横马路即今金门路。现时的石路商业区包括阊胥路、金门路、石路环形地段,并包括广济路自广济桥至鸭蛋桥路段。

由于地处京杭运河人城要道,北通虎丘,石路商业区自隋唐以来为苏州的繁华地区。晋代陆机在《吴趋行》中写道(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清乾隆《苏州府志》载:“自钓(吊)桥西,渡僧桥南分为市心,旧有阛阓坊,京省商贾所集之地。又有南北濠,上下塘,为市尤繁盛。”清代画家徐扬画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中,亦描绘出清乾隆年间阊门一带商市热闹景象:吊桥上人流如潮,桥下运河中帆樯林立;夹河两岸,店铺鳞列,万商云集,盛况可见。

清咸丰十年(I860)春,太平军进攻苏州,清军纵火焚烧阊门一带街市,致昔日繁华商市转眼成为废墟。光绪年间,商市复兴,万人码头轮船通行,商贾纷纷设立客桟。光绪二十年(1894)—条小小姚家弄就有7户客桟。三十四年“沪宁铁路告成,自车站至阊、胥、盘外辟为马路,……金阊一带市面顿时繁盛,于是旅社事业兴起,如利昌、第一、中华、老苏台、新苏台、惠中先后创办。”民国元年,石路地段(包括上塘街、大马路、横马路)已有各行各业商号320余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徐源茂洋广货号、赵天禄茶食店、王万泰、信.丰恒五金号、曹素功墨庄、萃昌祥、天丰布号、春林洽香粉店、仁和祥烟钱店、杜家老三珍肉店、程德泰茶叶号、陆万兴船行、同复利锡箔、晋丰典当、王万森银楼及沐泰山药铺等,茶馆、菜馆、旅馆、戏馆为数众多。据民国十二年统计,石路地区有234户商店(小商店不计在内)。另外,大马路有美、英、法、日等国的洋行、公司10多家;渡僧桥、广济桥有游轮(花船),备船菜、船点;吊桥、万人码头有苏锡、苏申、苏杭等几家私营轮船公司;苏嘉湖汽车公司就设在大马路上。石路地区商业经济极为活跃,30年代更为繁华,蜚声沪宁线。

民国二十六年8月,日机频频轰炸苏州城,石路首当其冲,义昌福菜馆及惠中、老苏台、新苏台、中华等旅馆悉被炸毁,商贾向城内观前一带转移,游轮消失,船菜、船点此后绝迹水上。稍后,商市虽逐步恢复,但比观前仍稍逊一筹,因而有苏州第二商业中心之称。

抗日战争胜利后,石路地区商业一度畸形发展。1949年初统计,仅旅社就有75户,占全市旅社总数的60%。当时流氓、向导社混迹于小旅社,妓女沿途拉客,烟、赌、娼盛行。菜馆最多时有20家。解放前夕,石路地区有各类商店(摊)1087户,大多资金短少,经营不善,规模很小。

1956年石路地段有商店447户,其中石路82户,大马路170户,横马路122户,上塘街73户。据资料记载,石路共有门牌86号,由南向北,西侧石路1号为大隆布店(西邻大马路940号中易药房),至85号为黑白铁生产社(北临上塘街);东侧石路2号是第三皮鞋门市部(南邻大马路935号天福糖果店),至86号为烟糖第五门市部(东邻上塘街73号农业第三门市部)。还有商户分布在:大马路895号五福楼菜馆、904号金门剧场(今新华影剧院址)、941号南京理发店、949号义昌福菜馆、967号一品香糖果店(今第二食品商店址)、988号荣泰布店(今精品商厦址)、91号月宫饭店(后改建为大苏旅社,今八面风商厦址)、1010号卫生粥店(今农业银行,原为食品总汇址)横马路46号王万泰五金店(今苏州五金店址),102!104号为大众剧院。1967年阊门外吊桥堍鲇鱼墩毁于“武斗”,25户商店被焚,闹市一角后改为街心花园。鸭蛋桥至永福桥间横马路西半边20余户商店,又因马路拓宽而拆迁,

石路商店数一时收缩较大。

1978年后,沐泰山国药店、杜三珍熟肉店、义昌福、五福楼菜馆、近水台、聚新春面馆、荣泰绸布店、石路商场、第二食品商店等先后扩建或改造一新,金门路(原横马路)上新华饭店(今君怡大酒店)3层楼拔地而起,永福桥堍西昔日冷落地段已形成新的商业街。1993年起,金阊区对石路老商业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拆旧更新,拆小并大,先后建成20幢现代化商业大楼,市、区各有关部门在1995年以后亦在石路地区兴建一批大型商场。最高的协和大厦,高度为99.6米。商店的营业面积1999年达30万平方米,日均客流量达20万人次。新建商厦的设施都设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背景音乐,为消费者构造优美的购物环境。人夜,石路商业区华灯齐放,商厦的轮廓灯、反光灯、霓虹灯、树珠灯,流光溢彩,相映成辉。1999年9月,拆除原石路商场,改建成石路市民广场,为繁华的石路商业区增添一方绿地,已成为与城内观前街齐名的苏州市民的购物休闲中心。(附石路商业区平面图二张)

二、南浩街

位于阊门、胥门之间,紧依“城濠I护城河),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故名南濠街,今误为南浩街。明代,与枫桥并称“天下大码头”。明末清初碑刻载(别省商民,远贩土产货物,或顿于南濠,或停于枫桥”,南濠街成为“揭本贩卖海蜇、鱼鲞等货”及“南来柴、炭、油、纸及土产米麦、橙橘、糟酒、锅铁、灰板各项”商品集散地。清康熙、乾隆年间,福建、浙江商人先后建立漳州会馆、邵武会馆、浙宁(宁波)会馆、金华会馆、浙南公所等,潮州商人开办元隆行、正太行、正大行等货行。南濠街是阊门繁华商市组成部分,阊门“错绣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衔尾,南濠之货物如山”。清代,南濠街还是洋商聚集之地,“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其各省大贾,自为居停”。道光年间,林则徐亦奏称:“臣等查江南地本繁华,如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阛阓聚集之地。”后人将南濠街誉为“三吴明清第一街”,意指南濠街为明清时期江南最繁华的一条街。

南濠街也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同治年间,南北货、海货业稍有恢复,但已无法与鼎盛时相比。光绪年间,南濠街再度繁华。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兴电灯公司在南濠街卢家弄口创办,使阊门一带商店有了夜市,市面更加繁荣。据《金阊文史资料》记载,1945—1953年在南濠街自阊门鲇鱼墩至金门南新桥一段,尚有大小商店、行桟42家,详列下示意图。

1956年1月公私合营后,商业主管部门调整网点布局,街上商店多数迁往石路等地,昔日的商铺被改建成商品仓库,部分散为民居。

1997年9月,南浩街北段(阊门外吊桥至金门外南新桥)解危安居工程启动。600米长的商业街上,建有150套明清风格的商业用房。店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部分三层,以再现《姑苏繁华图》之市肆鳞列、万商云集的热闹场景。原建于阊门下塘街的福济观(俗称神仙庙)亦移建于此,并辅之以“南浩十八景”的人文景观。该工程于1998年4月22日奠基动工,1999年4月30日全面竣工,5月1日起正式开市。5月25日至30日(农历四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南浩街首次举行传统的“轧神仙”庙会,六天中,共有175万人次参与庙会,创历史最高记录。

南新桥

南浩街北段改造完成以后,与石路商业区连成一片,至1999年末,在南浩街上开设的专业商店有100余家,主要经营玉器古玩、玩具饰品、苏绣丝绸、红木精品、餐饮服务。其中明仙阁红木工艺品店、景德镇瓷器、顺昌丝绸、文斋古玩、真趣轩工艺品店、集美化妆品批发部、趣味斋旅游品商店、玉蜻蜒茶酒褛、老妈火锅、南京超妍美容中心等都是颇具规模的特色店。

三、上塘街

旧时的上塘街是阊门外东西向的主要道路,东起吊桥,西至上津桥,依傍运河(今上塘河),交通运输便利,因而成为商号林立、市面繁荣的商业街。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供五马并行的康庄大道。清代,原开在松江一带的数百家布庄纷纷迁到这里营业,染坊、踹坊等也随之聚集于此,成为棉布集市,道路逐渐被店铺挤占,成为寸金之地。上塘布市毁于咸丰十年的兵火,此后稍有恢复,但洋布充斥市场,终难再现往日盛况。

清末,上塘街的著名商号有:赵天禄茶食糖果店、杜三珍肉店、沐泰山堂药铺、程德泰茶叶号、李隆盛纸号、苏新泰皮丝烟号、永源南北货行、天丰洋货布号、萃昌祥布号、乾元泰衣庄、吴世美茶叶号、养颐堂药铺、晋丰典当、万昌盛煤炭号和仁和馆饭店等。民国元年(1912)3月27日晚,阊门外店铺遭到兵匪劫掠,上塘街的这些商号均无幸免,而以位于普安桥堍的晋丰典当之损失最为惨重。当晚9时左右,有二三十个兵匪砸破西邻万昌盛煤炭号的墙壁,一哄而人,将典当内金银饰物搜刮一空,临走时竟纵火烧毁典当,使账册货物丝毫不存,损失高达二十多万之巨。兵祸平息后,江苏都督府与苏州商务总会派员劝慰各店照常营业,对被劫各商号的损失予以适当的赔偿和抚恤,并采取减免捐税办法,使阊门外商市得以逐渐复兴。民国年间,上塘街上又陆续开出吴馨记茶庄、潘万成阊号、恒泰兴南号酱园、东春阳仁记茶食店、沈乾泰、晋丰润米店、天昌油坊、宝泰衣庄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上塘街建有上塘菜场,到80年代,上塘街从渡僧桥到普安桥段形成了规模很大的交易蔬菜、肉类、水产、禽蛋、豆制品等农贸集市,从而日趋热闹。

1999年2月,金阊区人民政府决定对上塘街东段实施综合改造,地块位于石路商业区北部,东起渡僧桥、阊胥路,西至普安桥、淮阳河,南以石路为界,北临上塘河,占地面积1.91公顷,至1999年下半年动迁全部结朿,进人施工阶段。

四、山塘街

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修筑阊门至虎丘之间的七里山塘(人称白公堤)。“阊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长堤渐成繁华的商业街。俗称:“七里山塘半酒楼”。宋范成大诗云:“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坎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半塘桥以东,商业最为繁荣,百业兴旺,店铺鳞栉,商贾云集,人流熙攘。半塘桥西,则另有一派风光。红栏碧树,与绿波画舫相映,河上石桥似飞虹临水,河光山色,令人神往。

明清时期金阊一带曾是丝绸棉布集散之地,山塘街则是百业类聚,货畅其流。从星桥到金家弄,鲜鱼行、腌腊行、山地货行等店面沿街而设,前为店铺,后设码头,装运货物十分方便。山塘河上茶馆极多,有乐苑、聚仙园等26家,大多设在星桥、半塘、虎丘等处的河旁,茶馆内设水灶,后逐渐发展附设书场,还供应点心。山塘街上的饭店酒楼颇多,“承平光景风流地,灯火山塘旧酒楼”。著名的菜馆酒楼有三山馆、山景园、李家馆(后改称聚景园)等。此外,米桟、酱坊、酒坊、糖坊、青腌(蜜饯作)、药铺、花树店及草席、棕刷、竹藤器等手工业尤为集中,在虎丘山附近一段集中扇肆、灯铺、画铺、绒花、线带、竹刻、泥人、耍货等售卖苏州工艺品的店铺。河道中有灯船、沙飞船、游船等10多种;艄舱备有厨房,酒茗肴馔,任客所选,苏州船菜船点赖此发展。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半,十月朔有“三节会”,端午节有划龙船市,中秋节有虎丘走月亮(赏月)等,四季民俗活动不断。每当市会,男女老幼,倾城出游,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清末,据吴县商会统计,山塘街上有80个行业,492户商店,其中批发行桟占相当比重。

山塘街上祠堂、会馆、公所之多,也属少见。明代广东商人就在山塘街创办岭南会馆(今山塘中心小学)、东官会馆(半塘),清代又建宝安会馆、仙城会馆。同时,广西、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商人又先后兴建东齐会馆、全秦会馆、全晋会馆、冀城会馆、山东会馆等,为各地商人会馆最集中的街巷。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