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46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14)

第46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14)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山塘街市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时期仍列为买卖街,商市得以恢复。解放初有84个行业,574户商店。因交通等原因,公私合营和合作化后,同行业合并迁移,商业网点相对集中于星桥、虎丘等地。在星桥周围,设有粮店、煤店、南酱店、饮食点心店、饭店、百货店等店铺和一家菜场,1978年再辟农副产品市场,搞活商品流通。

80年代,街道、居委会相继兴办第三产业,七里山塘又成商市。至1999年末,山塘街上共有大小商店300余户,经销粮油食品、日用百货、旅游工艺、文印书刊、家用杂品等,其中以个私经济居多,街道办的商店也有26户。

五、西中市

明清以来,西中市即为商业区,《姑苏繁华图》展示的这条古城内最繁华的大街上,两侧均为店铺,纱罗绸缎、名贵药材、古玩珠宝、皮货行、鞋庄、响器店等店招依稀可见,街上行人轿子川流不息。民国时期,道路拓宽,西中市成为金融业的中心。当时西中市的店铺商号和钱庄银行共有近百家之多。著名的商号有同仁和绸缎、辛昌布店、西恒孚金业、雷诵芬药业、陆稿荐熟食、六宜楼菜馆、四海春面店、陆长兴、五福来糕团、大观楼茶馆、老瑞源鞋庄等。特别是钱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共有24家,除观前3家、阊门外1家外,其余20家都集中在西中市一带。商业经营以工艺品、手工业品为最有名。1949年8月统计的刺绣业71户会员名册中,在西中市有18户,汤家巷达21户,几乎是左右毗连,对门就是。刺绣业锦文公所就设在下塘街。设在西中市皋桥西堍的六宜楼菜馆,创立于清光绪九年883),为享誉苏城的徽帮菜馆。

解放后,商业网点不断调整,汤家巷、下塘街、桃花坞大街的私营作坊,店面及工艺、手工业品商店,经过对私改造合并迁移,仅剩几家商店全部经销居民生活必需品,商业、服务业网点相应集中在东、西中市。从东中市中街路口至西中市阊门口,分布各类商店近百家,另有十余家工厂门市部。

皋桥地区的繁华还与民俗有关,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相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辰,苏城居民蜂拥而至下塘街的福济观进香,形成“轧神仙”庙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福济观被毁,“轧神仙”中断。改革开放后,先在吊桥西堍吴趋坊开设花市,近郊农民和个体商贩设摊供应各种花卉、鱼龟、泥人,逐渐恢复了“轧神仙”庙会,后因吴趋坊街道狭窄,难以适应从四面八方汇集的人流,故将庙会改在中街路。1997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适逢周六休假,“轧神仙”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多达10万余人次。1999年神仙庙移建于南浩街后,“轧神仙”庙会改在南浩街举行。

六、景德路

景德路原为居民住宅区,后因开通金门,景德路成为连接观前、石路两个商业中心的纽带,故商市渐兴,店铺鳞次栉比,大多经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行业门类众多,以木器家具业、木雕业最为突出,在全市有较大影响。但商店的规模都不大,大多是“夫妻老婆店”和小手工业作坊。

解放后,几经变革,仍不失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1960年2月,在商业网点调整中,决定将景德路布局为工艺美术街,已设立的民间工艺、珠宝、牡丹通草、编结等11个工艺美术品门市部同时开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渐被停业。80年代中期,景德路(从王天井巷到金门口)开设三四十家小商店和20余家工厂门市部,较大型的商业网点有百货公司专业商店、金三角家具商场。在黄鹂坊桥设有菜场和农贸市场。商店的行业门类亦多,仍以木器家具店最为突出,几乎形成专业街,其次是民族乐器。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发展,服装商店在景德路异军突起,其数量之多已超过木器家具。嗣后,由于城郊结合部新建一批家具市场,尤其是市中心苏州商厦金海马家具城的开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景德路上的家具店纷纷转业关闭,有的转业开设服装商店。至1999年初,仅剩一两家家具商店。景德路16号、17号街坊地块(王天井巷至汤家巷一段路面西侧)建起仿古建筑,一批新型商业网点先后开张。

七、金门商市

位于金门路南侧,东起阊胥路,西至淮阳河,占地2.79公顷。1995年9月,由苏州市城市开发建设总公司与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投人2亿多元资金,历时4年建成。

金门商城系参照清代长卷《盛世滋生图》建筑设计建造,三四层高的商用房鳞次栉比,自成一体,粉墙黛瓦,古朴典雅,街衢列肆,井然成行;12个出人口构成便捷的交通;淮阳河上小桥流水,休闲花园造就优美的环境;4个地面停车场、2个大型地下停车场;商城内水、电、管道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线、卫生设施配套齐全,商业、办公、仓储、餐饮、住宿等功能多样。现商城内分两大区域(一为美食娱乐城,不仅荟萃本地苏帮菜肴的各色风味,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特色餐馆在此营业。二为电脑电信城,即苏州市东方电脑电信市场,占地2.8万平方米,设有品牌兼容区、耗材配件区,外设办公用品、计算机培训基地、电子商务高级培训班。设定专业平台、电脑装配实验室、电脑导购展示中心,构成电信、可视通讯器材及维修、广告、企划等一条龙服务。1999年12月28日开始对外招商。

八、虎丘商业区

虎丘商业区位于山塘街西端,地处城乡交界,水陆交通方便,富有江南农村集镇的风味。每天清晨,农贸市场十分活跃。在虎丘山门内,开设多家旅游纪念品小商店,经营各类民俗工艺品,尤以泥人、绢扇最受游客青睐。

1996年虎丘园林改建,将山门内的商店全部拆除,纳人虎丘山景区范围。除原有的旅馆、点心店、南货杂品、烟酒糖果商店外,还新建百货商场、花木商店以及高中档的饭店、酒家、菜馆。在虎丘路两旁,金阊区工商局投资搭建一批售货亭,大都是经营旅游工艺品。

1993年11月,山塘街西段(虎丘山门附近)街景改造工程竣工,移建虎丘山出口处,并在160米长街西侧,建造2幢二层飞檐翘角、参差错落的仿古商业房,开设与虎丘山风景区相配套的茶楼、酒家、小吃、服装、工艺品等商店。

九、枫桥商业区

从阊门往西九里到枫桥古镇,因地处江南运河之枢纽,隋唐时曾是繁华的通衢闹市、有名的“枫桥塘”。沿运河两岸,店铺林立,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一些老字号的店铺如三星堂中药铺、枫桥大面店、来凤堂茶馆、江村草堂、蝈蝈行等,苏州地方志书都曾有记载,这里东西南北货品交会,货源充足,沿街小吃担兜售随处可见,人群川流不息,十分热闹。

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枫桥商市前后三次遭到破坏。苏州府同知、苏松太兵备道副使任环将军、巡抚曹邦辅,总兵俞大猷,参将卢镗等联手抗倭,重创敌寇,但枫桥地区损失仍很惨重。从此枫桥商市一蹶不振,趋于衰落。

清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天国战役中,苏州发生激战,枫桥塘在战火中夷为一片废墟。

之后,由于宁沪铁路的开通,公路的修筑启用,枫桥古运河港的作用大大削弱,七里枫桥塘商市从此消失。

解放前夕,枫桥一条街上恢复商店40多家,左右对面店面相连,较大的有油坊1家、米行3家、茶馆4家、竹行2家,酒店3家,其他有药店、绸布店、肉店、南酱店、糖果店、杂货店、面饭点心店、铁器店、成衣店、鞋帽店等。

解放后经社会主义改造,行业合并,商业网点调整而逐步减少。至80年代初期,有近20家商店,主要供应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游客服务的工艺品,有粮店、煤炭店、烟糖店、水产店、肉店、饼馒店、饭店、蔬菜店、水果店、书场、菜馆以及箍桶店、铁器店、工艺部、桃坞木刻等。

枫桥镇以古刹“寒山寺”名扬天下,游客络绎不绝。1991年12月,位于寒山寺与铁铃关之间的寒山寺弄,新建成一条仿古商业街。84米长的小街,按照原来古街的风貌整修,开设服装、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书画等商店,再现寒山寺周围“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运河”的景观特色。

十、特色小街

【王天井巷家具街J王天井巷位于金阊区东部,以已填没的第二直河为界,与平江区接壤。旧时,苏州的木器家具业大多集中在王天井巷、景德路以及范庄前(属平江区)一带,以王天井巷为最盛。据1950年的工商登记,设于王天井巷的木器店就有66家,还有与之配套的盆桶店(俗称“圆作”)、橱柜店、棕垫店、西式木器店(俗称沙发店)20余家。比较著名的有:刘万兴木器号,创设于民国三年(1914);黄顺泰木器号,创设于宣统三年(1911);周万兴合记木器号,创设于民国二十一年。当时木器店经营有两种类型,大店以经营新货为主,一般向木作订购白坯家具,雇几名油漆工人油漆加工后出售,经营品种有红木厅堂陈设、榉木房间成套家具等;小店专营旧货,以收购老式木器略加整修后出售,一般以夫妻老婆店为多,不雇职工。1956年1月对私改造中,规模较大的木器店(资本额在2000元以上)实行公私合营,归口苏州市杂品公司管理;其余小店或成立合作商店,或合并建立生产合作社。至60年代后期,仅在王天井巷南端、景德路附近开设4家家具商店,其余皆改为商店仓库或散为民居。

改革开放以后,在王天井巷及景德路,重新开设了20余家小型个体经营的家具店,大多经营小件家具及西式木器。1997年王天井巷地段实施17号街坊解危安居工程,所有民宅及商店均被拆除,重建三至四层高的仿古建筑式样的铺面。至1999年末,在南端已先后开设四五家家具商店,原设于景德路的苏州家具商场亦移建于该巷南口重新开张。

【河沿街——小五金作坊】河沿街位于金阊区东北部,全长1公里。清末民初,沪宁铁路通车,以后开辟平门,河沿街成为当时城里到火车站的必经之路。遂被一些有远见的五金店和作坊老板看中,纷纷在此择地开业。抗日战争前夕,河沿街上规模较大的五金店有余永兴五金店、韩一大铜锡铺、朱同兴五金店、施元记铜锡店、李顺兴铜锡店等;作坊有王元记铁作、张德成水烟筒作、韦记五金翻砂作、谭永和铁质小件作、王海泉脚刀作、开利锁作等。另有大大小小的五金店作坊分散在附近的下塘街、久福里、同仁街等小街小巷。

河沿街上的日用小五金,花色品种多,制作精良,所产的铜器类就有几十种,如脚炉、汤婆子、手炉、茶壶、蜡扦、吊子、广锁、笔套、压尺、笛叫、纽扣等;锡器类有酒壶、烛台、烟盒、茶叶瓶等。’铁器类有马夹钳、眉毛钳、脚刀、小开刀、剪刀、剃刀、麻袋针、绒线勾针等。有些产品还独具特色,如蟹八件,这是一套便于吃蟹的专用工具,均用铜材制成。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南洋一带。抗日战争时陆续停产。解放后,不少小作坊转业,余下的参加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仅生产一些日用小商品,不少有特色的小五金,连实物也很难觅了。

(第二节)集市贸易

集市贸易大体有两类:凡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的集市,统称为农贸市场(俗称小菜场、菜场);以专营工业品及日用小商品为主的,称专业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

一、农贸市场

阊门一带历来是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明清时期在枫桥镇已形成全国米豆市场,在渡僧桥、吊桥区域自然形成了贸易市场,在近郊虎丘、枫桥等镇都有小型市场进行交易,其他地区也有个体商贩设摊买卖。解放前夕,苏州全市有4处公建菜场,其中在金阊区域内的2家是:道堂巷菜场(今马医科菜场)、上塘菜场。

苏州解放初期,农贸市场基本维持原状。1956年对私改造后,菜场实行统一管理,货源由市蔬菜公司统一组织供应,严禁个体菜贩人市。1960年农副产品的上市量减少,政府贯彻“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方针,允许个体商贩、农民挑担上市供应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时称“开放自由市场”),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1963年市粮食部门在阊门、供销社在虎丘等处设立粮油交易集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由市场被全部取缔。

1976年后,拨乱反正,农贸市场又开放。1978年金阊区先后开放4个农副产品市场和3处集市贸易。从1981年到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近20万元建设市场,逐步开放各类市场,至1985年底,金阊区共有市场总面积8148平方米,辟有渡僧桥、皋桥、黄鹂坊桥、星桥、虎丘、朱家庄、钱万里桥、留园、彩香、新庄、马医科等18处农副产品市场以及水果、蔬菜、修补3个小市场,其中渡僧桥的农贸市场最为典型,在三四十米长的道路两旁设有售货亭,各种农产品和全国各地土特产等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每天成交金额平均数万元,逢年过节高达数十万元。

1986年新建彩香一村农贸市场1200平方米,设有摊位200多个;整修西街、渡僧桥农贸市场地面。1988年对上塘、西街、星桥、彩香等农贸市场,利用原有条件,尽力完善,划行归市,分类设摊。茅山堂农贸市场原设在仅5米宽的茅山堂街,100多个摊位摆满道路两侧,交通阻塞,是年3月,山塘街道投资3000元,搭建300余平方米的玻璃钢货棚,定点设摊,秩序井然。年内,区政府对新庄新村农贸市场进行整顿,新村管委会投资8000元建水泥地300平方米,将原设在主干道上的市场搬迁至新村东侧,设立42只售货亭,改变了市场面貌。是年区属市场成交量1334万公斤,成交额2416.32万元。

1990年9月29日,被列为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的“阊门市场”正式开业。市场基建投资180万元,新建营业和服务设施3500平方米,改建旧楼960平方米,是市内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的室内集贸市场之一。翌年,市政府又将搬迁西街农贸市场作为1991年的实事工程,在西街西侧泰伯庙内新建“庙桥市场”,市场为半封闭钢架玻璃棚顶设施共1100平方米,

可设摊位200个,解决原来西街因设有农贸市场而产生的“行路难”问题。嗣后,又陆续兴建一批新村农贸市场,至1999年末,全区设有农贸市场15处。

【马医科菜市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吴县县政府利用景德路道堂巷原河道(第二直河)填没处的一块空地,建成道堂巷菜场,当时经营人员有两类:一是城市小贩,二是自产自销的近郊农民。苏州解放后,1952年2月组建苏州市摊贩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5年底对私改造,归口苏州市蔬菜公司管理。以后,菜场隶属关系多次更迭,1966年后曾改名为解放菜场,1975年改名为马医科菜场,复归蔬菜公司领导管理。1995年与金门街道联建,对菜场全面改造。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