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52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20)

第52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20)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酱园】酱园亦称酱工。酱园后坊经营酱作、酒作、醋作、乳腐作、豆腐干作5作。经营酱园需较大资本,大户均有数亩甚至数十亩地的大作场,如山塘半塘顾得其、星桥湾潘所宜等。苏州酱菜因制作讲究,闻名遐迩,尤其是乳腐,被列为特产,酱园多悬“进呈乳腐”金字招牌。民国初期,顾得其的乳腐还打人上海永安、先施等大公司。潘所宜生产的豆腐干,也是家喻户晓的特产。酱园中除前店后坊式经营大户外,还有众多以零售为业的小户,俗称“纱帽头店”,经营食油、食盐、酒、醋、酱油及酱菜等,有的还附设酒堂,备简单酒菜,代客温酒,酱园业中称专营此类的为“湿帐”;一些大酱园兼营粮食(大米),业中称“干帐”。民国十六年,苏州有酱园43户;二十九年后油酱业中小户猛增,三十二年达291户。

解放后,1951年阊门彩云楼设南北货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后,酱园业几经改组,合并为几家生产厂,酱品生产和销售完全分离;南北货业与酱园零售业就近合并,统称南酱商店。南酱店大多设于小菜场附近,以方便居民。改革开放以后,南酱店逐渐被烟糖综合商店替代。

(第八节)肉禽水产

一、肉类

肉类有经营生猪(猪行)、宰杀(宰场)、鲜肉、熟肉等自然行业。

【猪行】清代,苏州的生猪市场在山塘河畔。乾隆二十七年(1762),无锡猪客刘允生和猪业牙行张瑞宇等24人,在山塘河南岸莲花兜创建“毗陵公墅”,即毗陵会馆,也称猪行会馆、猪业公所、讨账公所。常州、无锡猪商所开猪行多集中在莲花兜西侧山塘河下塘,即今猪行河头小街上。山塘桥东侧有腌猪河头,乾隆时徐扬《盛世滋生图》中该处就有市招“腌猪老行”。

猪行属牙商,本身不参与买卖,只“评定行市”,从买卖交易中抽取佣金。猪行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商户长期只有10来户。民国十九年(1930)9月30日,以毗陵会馆为基础建立猪行同业公会,有会员11户。三十六年增至22户。

【肉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有肉业46户。肉铺大多数喜就桥开店,既便于运输,又易被客人记识。鲜肉店中名店都兼营熟肉,创于康熙初年的陆稿荐生熟肉店(原设于中市街,光绪年间迁观前)和创于光绪年间的老三珍肉店(吊桥堍)都比较有名,故鲜肉业中以“陆稿”和“三珍”命名的店号特别多。至民国三十六年,苏州市有鲜肉店302户。

解放初,猪行有24户,鲜肉业有382户,肉品有16户。1956年归口食品公司实行全行业改造。公私合营后,食品公司从生猪收购、屠宰加工到市场供应、完成出口任务等,逐步实行一体化经营。60年代,猪肉供应紧张,城镇居民肉食品实行凭票供应,1960年每人每月2市两,加荤食品券1张(限购0.20元),供应熟肉、香肠或皮蛋、咸蛋等,春节增至每人7.5两,券供0.30元。1961年生猪货源减少,每人每月减至1两,并号召党员、干部上缴肉票,带头少吃猪肉。1962年情况好转,每月人均恢复2两,取消荤食品券,实行敞开供应。1963年后定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节日期间货源比较充足。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养猪事业发展较快,猪肉供应矛盾逐步缓解,市场供应采取议价和计划平价同步执行。市区逐步恢复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农村“小刀手”(自宰自卖者)人城经营鲜肉的个体户逐步增加。1982年后食品公司开发猪肉速冻小包装供应,投放市场后一度成为热销食品。嗣后,随着鲜肉上市量的增长,凭票供应自然消失。

二、禽蛋

苏州禽蛋业,历史上与哺坊有密切联系,故合称蛋哺业。清末,苏州哺坊多集中在陆墓镇及娄门外,禽蛋行户多在阊门外。淮阳河一带为鸭蛋集散之处,河上“鸭蛋桥”因以得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会名册散帮中有郑姓慎兴蛋行(南濠街中水弄)。民国初,蛋哺业有较大发展。民国二十年(1931)哺坊业建孵蛋业同业公会,有会员11户。十六年至二十一年,苏州较有名的鸭行有同源泰(北濠弄)、项永余(南濠街)、刘福泰(虎哨桥)等;蛋行有永生洽、义记(上塘街)、慎兴泰记、振新协记(南濠街)等。民国三十一年,哺坊、鸭行、蛋行合为同业,在南濠街振新蛋行建立蛋哺业同业公会,至三十六年有会员25户。

解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农民饲养家禽大增,蛋哺业由此兴旺。1956年,蛋哺业归口食品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归并为3个蛋哺工场,其中设于阊门1个,业务上,禽蛋收购、批发由食品公司经营,零售归各菜场。1957年,食品公司在钱万里桥茅山堂东城河滩围地建立禽蛋贸易市场,将参加合营的原蛋行、鸭行等老人员调人,开展禽蛋收购批发业务。贸易市场取消后,改为禽蛋批发部,建立家禽收购站、饲养场、腌腊车间、蛋品仓库等,后发展为腌腊禽蛋加工厂。

1960年后,由于粮食紧张,农民饲养家禽骤减,食品公司收购直线下降,市场供应紧张。市区禽蛋实行凭票计划供应。1963年情况有所好转后,节日期间仍采取凭票供应,鸡、鸭、鹅家禽按户分配,尤其是鸡蛋,长期实行凭票供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禁养鸡鸭,苗禽生产、供应走向低谷。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禽饲养业发展较快,还出现许多饲养专业户,居民长期吃鸡蛋难的矛盾不仅解决,甚至出现“卖蛋难”的局面。

三、水产

苏州水产有鲜鱼行和腌腊鱼货行二大自然行业。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野生水产品资源丰富,池塘淡水鱼养殖也有悠久历史。清代,虎丘山门前大码头、二码头有鱼市,每天午后,渔民“艇载而来,坌集于市”;小普济桥一带聚居“卖鱼妇”。腌腊鱼货经营也很兴旺,明万历时的孙春阳南货铺(设于吴趋坊北口)即有“腌腊房”。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海、淮、洋、泗4帮腌腊鱼货商人在阊门外潭子里创建高宝会馆,即江淮会馆。乾隆七年(1742),“腌腊鱼货,汇集苏州山塘贩卖者”达240人之多。咸丰八年(1858),海货商人在南濠街建立永和公堂。鲜鱼行以阊门方基上和葑门、齐门等处较为集中,另有虎丘、胥门等处。鲜鱼零售主要靠鱼贩、鱼摊。民国十九年,鲜鱼行有11户,其中阊门3户。抗日战争胜利后,腌腊鱼行增加,三十七年,一条山塘街有大小咸鱼行达43户。

解放后,国营苏南水产运销公司于1951年4月在无锡建立,苏州办事处设在山塘街,1953年苏州办事处更名苏州支公司。1954年腌腊鱼行全部淘汰,资方和职工分别安排到水产、食品公司工作。鲜鱼行亦逐步合并,至1955年仅剩4户,其中设在阊门1户,维持到公私合营。零售商贩实行合作化,按所在菜场组成合作专业小组。腌腊零售店36户实行公私合营后归并为20个网点,其中金阊区4户:上塘街裕大成、源昌,山塘街新大、协大;北塔区2户:西中市恒春阳、接驾桥消费合作社门市部(后划人平江区);观前区5户,其中养育巷小协大和道堂巷的消费合作社门市部后划人金阊区。

1953年苏州水产供销公司建立,随后在山塘街设立咸鱼批发部。1958年初,在上塘等菜场设立水产零售部。1958年国家将21种水产品列为二类物资,其中海鲜16种,淡水鱼5种。60年代,水产品供应紧张,自1960年起实行凭卡供应,后改为凭券供应,每人每月0.25公斤(有时规定购买金额),全年(包括节日)供应量人均4!5公斤。1963年放开平时供应,每年4大节日凭票供应,元旦、五一、国庆人均供应0.25公斤,春节为0.5公斤。1979年后国庆改为0.5公斤,春节改为1公斤。改革开放后,农村养鱼、渔民捕捞积极性提高,水产品货源丰富,市区逐步恢复农副产品贸易市场,水产品个体、集体经营者增多。1985年3月,国家进一步放宽政策,水产品划为三类产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市场供应日益丰富。90年代,浙、闽、粵等地海鲜大量涌人,淡水鱼饲养量大幅增长,各类水产供应一应俱全,连水产、海鲜餐馆也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章)物资流通

物资系工业生产资料之统称,包括钢铁、煤炭、石油、建材、机电、化轻原料等。解放前基本上按市场供求情况自由流通。煤炭等重要物资,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几度实行统制。解放后,国家对重要物资逐步实行统一分配,形成以计划流通为主体的物资流通体制:它分为统配产品(亦称一类物资)、部管产品(二类物资)和地方管理产品(三类物资),实行国家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一、二类物资,由中央和部实行计划生产、收购,计划分配、调拨;三类物资由省以下地方政府管理,允许地区间自行采购或企业自销。为管理生产资料流通,从中央到地方设有专门的物资部、局等机构和一批专营经营公司,主管物资分配。在苏州,凡国家统配、部管物资分配到苏州,先由市工业局统一分配,后改为市计划经济委员会负责。1960年市物资局成立后,则多由物资局统一管理。区级不设物资流通部门,无专业管理职能。

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在理论上、实践上冲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朿缚,统配、部管物资的品种逐步缩减。同时,工厂的自主权逐步扩大,超产物资允许自销,并逐步开放物资交易市场,物资流通进人市场体系。

(第一节)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

解放初期,苏州主要物资供应,大部分通过商业部门经销。1950年后,凡国家统配、部管物资分配到苏州,俱由市工业局统一分配。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地方工厂生产部、

省管理的产品和用于维修、技改等项的一、二类物资,统由市工业局(后改为市重工局)扎口申请、订货,原则上将合同订货直接供应到工厂。1959年,由市计划经济委员会物资科对全市物资的资源组织和供应,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平衡;其中紧俏物资,由市计经委和各主管部门按30%·50%的幅度分别管理。在苏州的部、省属企业所需一、二类物资,按隶属关系向主管部、厅(局)直接申请。

1960年,市物资局建立后,原由各工业主管部门分管的一、二、三类物资供应、销售业务和供销机构,大多划归物资局统一管理,相继建立煤炭、石油、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轻工、木材、建材、生产资料服务等公司,其中位于金阊区内的仅机电设备和化工轻工两家公司。各专业公司各自负责有关物资的计划分配和计划外资源的开发,以及推广节约、代用工作。各工业局供销经理部,负责管理本系统所属单位所需物资的分配,包括不属物资部门管理的品种,如棉花、化学纤维、原盐等,并开发计划外货源。

二、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后,统配、部管物资的品种逐步缩减,1985年减至28种,上级计划分配给苏州的物资,比重也逐年缩小;同时,工厂的自主权逐年扩大,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外的超产物资允许自销,并逐步开放物资交易市场。于是,全市纷纷建立各类物资供销机构,增加物资流通的新渠道。

金阊区物资局于1990年11月正式成立。翌年成立3家下属公司和2个供应站,当年实现销售额1300万元。1992年又设立马口铁经营公司、机电汽配公司、木材公司、物资轻纺公司、物资协作公司等企业,并制定《关于物资企业放开经营范围的暂行办法突破经营范围、方式等方面的朿缚,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扩大规模,年内各公司与全国十几个省、市物资企业建立供货关系和货源基地,是年全局完成销售额6000万元,实现综合效益50万元。1993年,区物资局制定一系列与改革相适应、相配套的激励奖惩制度,顺利实现“五年计划、二年完成,1993年销售实现1个亿”的目标。1995年物资系统继续加大投人,调整经营策略,保持稳步增长,年销售额1.33亿元、利润2万元。

1996年以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区物资局出现大面积亏损,前期的潜在危机逐渐暴露。加之局主要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于1992年月至1997年2月,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炒股,贪污受贿,被区纪委查处后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区物资局于1997年撤销,所属公司划归区计划与经济局管理。

(第二节)煤炭

一、行栈门店

清宣统元年(1909),润丰昌等23户煤炭行桟联名申请,经苏州府元和、长洲、吴县正堂批示准予建立坤震公所,所址设在阊门外南濠街。时有煤炭行桟170余户,集中于西城的沿河街巷,其中资本较雄厚、营业额较大的近30户,余为小本经营。民国十八年(1929),坤震公所改组为吴县煤炭业同业公会,三十三年煤业和炭业分别成立同业公会,同一会址。据《苏州物资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前设在今金阊区内的较大煤号有8户,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民国十七年(1928)10月,燮昌协记煤球厂创办于金门外南新路,有电动机、轧屑车、轧球机各一台,加工煤球年产1.2万担。由于外行经营,加上居民尚不习惯使用煤球,销路不佳,两年后因亏损而倒闭改组。日本侵占苏州期间,金门外长船湾的安泰煤球厂业务较好。这时煤炭行业中的几家大煤号,也相继采用手摇煤球机,生产煤球。抗日战争胜利后,安泰煤球厂停业。煤号先后将手摇煤球机改为电力生产,多数小煤号则由手工模具改为手摇煤球机。民国三十六年,有煤号127户。

1949年4月苏州解放,5月,国营苏州建中贸易公司成立,经营粮食、棉花、煤炭业务。1950年4月,建中贸易公司撤销,分建各专业公司,6月,成立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苏州支公司(简称煤建公司),煤炭为其专营批发业务之一。1950年11月,有私营煤店177户。1951年6月,由倪松记等18户煤号组成煤炭业第一联营处,为煤建公司加工煤球,供应市场。1955年9月1日,第一联营处实行公私合营,与市合作总社所属煤球厂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苏州煤球厂。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有151家煤炭店,其中27家并人苏州煤球厂,12家转业为手工业局管理的炭基生产组,53家成为公私合营煤球商店,59家成为煤球代销店。之后,城区各区都设立煤球中心店,管理区内煤球、木炭零售业务。1964年,各区煤球店划归市煤炭石油分公司管理。1970年各区组建财贸革委会,金阊区内分别建立解放地区(城内)和延安地区财贸革委会,下分行业设立若干革命领导小组,煤球店又下放至区。1975年8月,地区财革会撤销,煤球店复归煤炭石油分公司领导。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