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9章 城巷河桥(2)

第9章 城巷河桥(2)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金门路】东起金门口,西至西环路。民国二十年(1931)开金门时修路至永福桥,时称横马路。永福桥至朱家庄段原为荒坟场,民国二十九年7月,占苏日军强行平坟,建南、北兵营并筑路,称南兵营路。1966年8月统一更名为延安西路,1980年改用今名,沥青路面,原长1429.2米,宽8.2!15米。1992年向西延伸160米至桐泾北路,1993年3月再向西延伸至西环路。延伸路段长1800米,宽40米,于1994年12月15日建成通车。现总长3389.2米。中共金阊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均驻该路94号。

【石路】位于阊胥路北段西侧,东起阊胥路,西至鸭蛋桥,再向南折至金门路。石路为清末工部左侍郎、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所筑,因用碎石铺成而得名。据民国三年(1914)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称,石路位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另据民国十七年中华地学社出版发行的彩色《苏州游览明细图亦标绘石路位于上塘街至大马路之间。今石路自阊胥路至鸭蛋桥段当时称大马路(自钱万里桥经新民桥、广济桥、鸭蛋桥至石路口折向南至胥门,再折至盘门,向东至青汤地),自鸭蛋桥至金门路段当时称横马路(自金门口至永福桥向北折至鸭蛋桥),“文化大革命”初期才统一改为今名。石路为苏州阊门外繁华商业区,沥青路面,长373米,宽7.9·13.8米。

【枫桥路】位于金门路西段北侧,南起金门路,向北折西穿桐泾北路、西环路至枫桥古镇,故名。民国时系泥石路,解放后改为弹石路,1982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并于上津桥至桐泾路段沿河新筑花岗石驳岸和栏杆。加上人行道,路面比原来拓宽一倍,中间以原沿河行道树为间隔,使道路成为来往车行线。桐泾桥以西至来凤桥段沿河,亦新筑花岗石条石驳岸。全长3412.4米,宽9·24米。

【东中市】位于人民路北段西侧,东接人民路,西至皋桥。东中市原仅二米多宽,中间是石板路面,两边是弹石路面。民国二十四年(1935)拓宽为弹石路面,两侧人行道种植白杨。1956年由市园林绿化队更新绿化,以青桐代替白杨。1963年改建成沥青路面。民国初年该路从都亭桥到人民路(原护龙街)原名东大街,都亭桥至皋桥一段为中市大街,拓宽统称东中市大街。现全长935米,宽9!13.5米。自人民路至都亭桥段属平江区,都亭桥以西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687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东中市曾改名井冈山西路。1980年恢复现名。

【西中市】位于阊门内,东起皋桥与东中市相连,西至阊门城门口。宋元时名皋桥西巷,民国初年称阊门大街,民国《吴县志》称东西中市。明清时路面较宽。太平天国战争中,从阊门到崇真宫桥被烧成一片白地。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后,中间铺石板,两侧用弹石铺成,宽仅2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拓宽至15米左右,改名西中市大街。1963年改沥青路面。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改名为井冈山西路,1980年恢复现名。全长487.3米,宽9米。西中市一带古迹颇多,阊门水陆城门、泰伯庙、皋桥、桃花坞、艺圃、五峰园和周围的小巷民居、老店门面,成为一处有特色的历史街区。

【留园路】位于广济路南段西侧,东起广济路广济桥北堍,西至桐泾北路,以著名古典园林留园得名。民国五年(1916)还是田野间的小径,名花步里。当时留园园主盛杏荪病逝,盛家为办丧事,举行大出殡,遂将泥泞小道拓宽,铺上石子,两旁种植枫杨树。从留园至广济桥叫五福路,这是苏州较早的一条马路,当时路上行人稀少,天未黑已断人。抗战沦陷时期,留园以西为日本兵占为养马之处,居民都绕道而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驻留园上述路段,马路两旁出现棚户。1952年改今名。1962年适当拓宽,将现开关厂前一段原有弯道拉直,全面铺成沥青路,全长961米,(连人行道)宽9米。两旁行道树已老朽不堪,经拔除后改种香樟树。1995年6月开始,拓宽部分路面至15米,至1999年竣工。

【西园路】东起桐泾北路西侧,西接苏浒公路,从前这里是乡间小道,1958年现西园路底运河边建设安利化工厂,路也随之拓宽,改为沙石路。1978年拓宽路面,加砌人行道,改为沥青路,全长1402米,宽14米,两旁行道树全为香樟树,靠房屋是整齐的绿篱和各种花色栏杆的花圃。种植大量草木本花卉。1979年在路西端开辟新庄新村。该路原以安利化工厂而名安利路,1982年因近西园寺而改现名。

【北环西路】位于古城外北外围,东起平门桥北堍环岛,与北环东路相连,西至净化设备厂,接桐泾北路北口。1994年12月26日开始兴建,1999年建成通车,全长2800米,宽40米。自平门桥环岛至钱万里桥段原名车站路,属平江区,北环西路建成后统一使用现名。该路自十字洋桥至桐泾北路段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1630米。

二、南北向主干道(自东而西排列)

【养育巷】位于道前街西段北侧,南起道前街,北至景德路。宋代称中街巷,明代俗称羊肉巷,民国初期钉路牌时改今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与中街路一起改名为遵义路,1982年恢复原名。清末民初,道前街、养育巷街区曾建立“道养市民公社”。明清两代道前街、府前街,大小官员、吏属多逾千人,均于此巷就近筑宅,公差或侯缺来苏者亦麇集于此,各种商肆及声色场所应有尽有,曾极繁华。民国时养育巷宽仅米左右,中间用宽约1米的花岗石板铺成,下面两侧砌砖,中空为下水道,两侧是弹石路。1957年将路面拓宽,铺成三合土路,俗称土柏油路。1962年改铺沥青路面,并在两侧进行绿化,种植重阳树、香樟树00余棵。1982年重排下水道,并加固路面基础,重铺沥青路面。1993年将与干将西路交叉口拓宽至3米。1998年全线拓宽,利用原沿街树木改建为绿化隔离带,两侧增加慢车道。路宽拓至3米,1999年建成通车。全长1071米,自道前街至太平桥南堍属沧浪区,太平桥北堍至景德路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434米。

【中街路】位于景德路中段北侧,南起景德路,北至东中市。东百花巷口至景德路段原名清嘉坊。清嘉坊为苏州城内古坊之一,诗有“土风清且嘉”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曾与养育巷一起改称遵义路,982年复称今名。民国时为宽仅2米左右的弹石路。新中国成立后从南至北逐段进行拓宽。1969年铺设三合土路。1979年铺成沥青路,两侧人行道遍植重阳树。1996年以来,结合16、17号街坊改造,道路再次拓宽,利用原沿街树木改建为绿化隔离带,中间为快车道。路总宽30米,全长677米,于1999年建成通车。

【阊胥路】位于城西,南起胥门外泰让桥连接盘门路,北至阊门外南新路北口。吊桥至渡僧桥堍一段原属上塘街,渡僧桥堍至今石路口原为石路,石路以南称大马路,为20世纪初开辟。“文化大革命”时期,自金门路以南改称延安南路。1982年改用今名。1967年夏苏州支(联络站)、踢(串联会)两派发生武斗,月22日,串联会从阊门一线出击,在吊桥与联络站激战。翌日下午3时许,串联会施以火攻,从阊门口向吊桥方向发射凝固汽油弹,火势十分炽烈,驻军79师出动500余名官兵救火,经奋力扑救,大火延至夜间10时左右始告熄灭。致使吊桥西堍一块舌形地盘(南为鲇鱼墩,西为石路,北为上塘街)上的赵天禄茶食糖果店、近水台面馆等25家商店、326间民房被烧毁,115户居民461人无家可归。至1979年经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这块约4000平方米(六亩多)的废墟上建成街心公园,弥补疮痍,美化市容。该路原为弹石路面,1967年改为沥青路。1993年6月开始,从金门路向南至三香路1300米路段动工拓建,至12月5日建成通车。现该路全长2594.3米,宽32米。自泰让桥至小日晖桥段属沧浪区,小日晖桥以北路段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1702米。

【广济路】位于苏州城外西北部,北起钱万里桥连接北环西路,南至万源桥(俗称鸭蛋桥)与石路相连。旧为大马路,辟于20世纪初,系沪宁铁路通车后自火车站通向商业繁华区石路和城南“租界”的唯一车行干道。1966年改称延安北路,1980年改名广济路。沥青路面,长1903米。1990年12月25日开始,拓宽至车行道9米,人行道各2米,1991年5月竣工。

【桐泾南路】位于古城西外围,南起苏福公路,与南环西路相接,北至干将西路,接桐泾北路。因傍桐泾河,故名。1992年新建,沥青路面,长2748米,宽43.5米。自苏福公路至里双河桥段属沧浪区,里双河桥以北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850米。

【桐泾北路】位于古城西外围,南起干将西路接桐泾南路,向北至枫桥路!993年新建。1995年向北延伸至净化设备厂,与北环西路相接。沥青路面,长2215米,宽30米至40米。

【虎丘路】位于虎丘山前,因而得名。原为南起留园路,北至虎丘望山桥。1995年桐泾北路延伸时,将留园路至仁安场口一段并人桐泾北路,虎丘路改为南起仁安场口,北至虎丘。筑于民国十七年(1928)9月,当时由驻军工兵营参与施工,故曾名军工路。到1949年,路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路两侧除少数农舍、花房外,大多是杂草丛生的荒坟堆和小块农田。解放以后,先是拓宽成弹石路,并对路两旁进行植树绿化。1959年再次拓宽,筑成沥青路,两侧重新绿化,由路南端向北到铁路种植香樟又补植银杏,铁路以北种植女贞。1987年12月建成铁路立交桥。路长2255.5米,宽8!28米。

【西环路】位于三香路西端北侧,南起三香路,北至西园路。1988年建成后曾命名为姑苏路,翌年改为今名。沥青路面,长2186.5米,宽3!4米。

(第二节)历史名街

【桃花坞大街】位于人民路北段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宝城桥弄。唐宋时期,桃花河(即第一横河)西北遍植桃树,称桃花坞。街名源于此。“当时郡人春游看花于此,后皆为蔬圃,间有业种花者。”(《姑苏志唐杜荀鹤游此曾题《桃花河诗北宋太师章咨曾在此营造桃花坞别墅。明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在此构筑“桃花庵”后,更使桃花坞名闻遐迩。明清时期为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地,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作坊多达百余家;此外,还有制扇、竹木、牙雕、装裱、蜡签、锡器等工场,成为繁花似锦的工艺街,商业也很繁荣。两侧住宅大多粉墙黛瓦,古色古香,是古城典型的“小桥流水风景美,沿岸居民尽枕河”的街巷之一。民国时街面仅容黄包车相向而过,963年初步拓宽,1983年拓宽至6米,1984年再次整修。原为弹石路,现为小方石路面,全长935米,宽9.6米。自人民路至单家桥段属平江区,单家桥以西属金阊区,区内路段长755米。

【山塘街】自阊胥路北首渡僧桥,向西穿过广济路、北环西路、沪宁铁路止于虎丘西南麓西山庙桥。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通自阊门至虎丘的水道,并修筑七里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据《长洲县志》载,自阊门至虎丘计七里,称七里山塘,有俗语“七里山塘到虎丘”。明长洲县令韩原善重修后,又称“韩公塘”。当时所立《重修白公堤记》石幢现存五人墓畔。白公堤人烟渐稠,便名山塘街,旧时为苏州至虎丘要道。虎丘附近自古盛产花卉盆景,驰名海内外,香满七里山塘。现存文物古迹主要有省级文物五人墓、葛成墓,市级文物普济桥、白公堤、李鸿章祠以及14处控制保护建筑等。相传古代七里山塘有牌坊54座,现存9座。街实测长3829.6米,宽2米至6.8米。从前为石板路,50年代改为弹石路。1956年渡僧桥至山塘桥段拓宽,改为沥青路面。1981年山塘桥至白姆桥路段砌花岗条石路面,长1730米,宽3.8米。1985年自普济桥至西山庙桥段砌石驳岸,长1100米,安装石栏,铺小方石路面。1992年虎丘以西长210米街段进行改造,沿街房屋以仿古二层建筑为主体,飞檐翘角,回廊曲折,依山傍水,形成明清风格的商业街。1996年10月,由山塘街道发动群众募捐及区政府投资,由区建设局翻修自白姆桥至北环西路段路面;翌年,再翻修自北环西路至普济桥段,改建为道板路面。

【上塘街】位于阊胥北路端西侧,东起渡僧桥南堍,西至上津桥接枫桥路。江南城镇将河道两岸街巷称为上下塘,上塘以商家居多,下塘以民居为主。上塘街依傍古运河(今俗称上塘河),曾为市面繁华的商业街。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以五马并行的大道,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称为十里枫桥塘。清初,原设在松江一带的数百家布庄纷纷迁此,路面被商店挤占变狭。清咸丰十年(I860)上津桥以西毁于战火。清代,上塘街建有潮州会馆、汀州会馆和新安会馆等。街中段的普安桥为市文物保护单位。30年代上塘街就有上塘菜场,80年代从渡僧桥到普安桥段形成规模很大的农贸市场。街全长1069.45米,路宽8米。民国时为石板街,解放后改为弹石路面,1982年普安桥以东改为小方石人字纹路面。1999年2月,上塘街自渡僧桥至普安桥段(该段又名小菜场街)开始全面改造,将建立一座现代化的石路商业广场,至年末动迁已全部结朿,进人施工阶段。

【南浩街】位于城外阊门、胥门之间,北起阊门吊桥鲇鱼墩,向南过金门路至南浩桥(原名夏驾桥)。原名南濠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现讹“濠”为“浩”。明清时期就是繁华商市,并建有多处会馆公所。阊门内外、南北濠、上下塘、山塘、枫桥,都是繁盛的商业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通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其各商大贾,自为居停”(清人纳兰常安《宦游笔记》)。南濠街亦毁于咸丰十年(860)。同治、光绪年间商市略有恢复。50年代后,商店陆续改为仓库,街市遂冷落。原为弹石路面,80年代后,先后改造成为沥青、水泥道板、方石路面。街长1800米,宽2.5!4.9米。1998年南浩街北段(自阊门吊桥西南至金门路)实施全面改造,1999年4月竣工。该段600米路面改铺花岗石,两侧沿街建有仿古商业门面房,街西建有11幢居民住宅楼的南浩花园。并设置“南浩十八景”文化景点,供市民休闲观赏。

南浩街北段改造工程中,新辟3条东西向通道,自南而北依次是: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