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6章 政区概况(3)

第6章 政区概况(3)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1980年6月10日至8月21日,共降雨800余毫米,超过上年全年600余毫米的降雨量,河水猛涨,最高水位3.94米。金阊区住户进水783户,水深40!80厘米,南庄水最深处1米左右,区内路面积水48处。

1984年8月23日晨暴雨2小时,水位由原3.17米升至3.50米,市区150个地段积水,最深处达1米,7067户居民家中进水,136家工厂受淹,76家工厂被迫停产。

1987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梅雨季节长,雨量大。7月26日下午,全市普降暴雨,水位急剧上升。金阊区菱塘浜、朱家庄、长船湾、北码头一带居民家中又遭水淹。7月28日,8706号台风穿过太湖北上,24小时降雨量40!65毫米,并伴有8!9级大风。7月31日,太湖水位4.14米,运河水位3.75米。造成农田受涝,棉花倒伏,桥梁、堤涵冲毁,围墙、房屋倒塌等灾害。

1989年8月4日,13号强热带风暴在上海川沙县登陆,经苏州城区北部进人无锡市境,过程雨量39.5!79.4毫米。9月15日,第23号强热带风暴由浙江温岭登陆,苏州各地受到较大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大暴雨,市区过程雨量达87.3毫米。

1991年,苏州市连续三次遭受特大暴雨和热带风暴(台风)的袭击。5月底到6月20日,6月30日至7月11日,两次连续的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达580毫米,相当于全年雨量的80%。8月7日,又遭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接近100毫米,局部地区一小时内降雨125毫米,并伴有7!8级大风。全市平均梅雨量690毫米,是正常年景的3.3倍。河湖水位全面暴涨,7月6日高达4.79米,高水位持续时间长,下降缓慢,超过警戒线都在50!60天以上。金阊区地势低洼,损失尤为严重。全区近100家工厂被淹,16家区属厂被迫停产;21家商店进水,停业11家;200余条街巷进水,许多沿河房屋驳岸被洪水淘空泥沙,地面塌陷,墙体倾斜开裂,险象环生。危房从原来的19万平方米增加到22万平方米。全区8个街道中6个街道严重被淹,有1.2万余户居民家中进水,受灾居民达4万余人,撤离4500户,1.45万余居民被迫离家;房屋倒塌10间,因灾受伤14人,死亡1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损失达1.1亿元之巨。

1993年7—8月,苏州市遭7次特大雷暴雨袭击!月27日降水130.2毫米,36分钟降水110毫米,为苏州市有记录以来最大强雨值。金阊区有2500余户居民家中进水。8月17日至18日,全市各河道水位猛涨,降雨量和外河水位都超过1991年。

1997年8月18日、19日两天!1号台风过境,市区出现9!11级偏东大风和区域性暴雨。金阊区有147棵树木被刮倒或倾斜。

1998年有两次寒潮,1月14日寒潮24小时降温20°C,3月19日寒潮24小时降温18,降温幅度之大,为有记录以来所罕见。

1999年,苏州市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平均雨量达661.1毫米,市区为746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3.6倍。梅雨期长,6月7日人梅至7月20日出梅,共44天,较常年25天多19天。从人梅到6月底的24天中,区域性、局部性暴雨有6天,创历史最高记录。滂沱大雨给市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金阊区有2300余户居民家中受淹,许多街巷水深过膝,经济损失甚巨。受灾的地区主要是开放性河道两侧,冰厂街、茅山堂、清洁路、长船湾、南码头等处为重灾区。

(第三章)人口

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载:早在一万年前,苏州已有人类生息,合族(部落)而居。商末,西岐(今陕西省西部)周族的泰伯、仲雍奔江南,与土著居民结合,建立部落政权——勾吴,奠定了这一地区的人文基础。周敬王六年(前514),楚人伍子胥为吴国主持营建阖闾城,巩固了吴地人口发展的基础。嗣后,随着历代安定与战乱的交替出现,苏州人口的增减与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唐宋以来,苏州城中和阊门内外人口比较密集。明清时期,阊门一带成为经济中心,各地商人和工匠云集,人口来源渐趋复杂,数量猛增。后受太平天国战火影响,以及近邻上海崛起,经济中心逐渐转移,人口数量萎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苏州人口曾一度失控,增长迅速。自60年代末起,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得到控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市民纷纷迁居城外新村住宅楼,金阊区地域扩大,人口总量随之大幅度增长。

(第一节)人口规模

一、人口总量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加上五六十年代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建国前的高水平和地域范围扩大等因素,金阊区的常住人口增长迅速,建区初期仅7万多人,1982年达18.5万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233700人,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257353人。

二、人口密度与分布

20世纪50年代,苏州市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区域面积记载不详,人口密度统计不确切。据《苏州市志》记载:“市区人口密度总态势逐年递增,每10年市内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1000余人。”1985年,金阊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89人,为三个城区之最低。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金阊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80人。

三、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I民国时期,苏州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因失于详细调查统计,无从稽考。据《苏州市志》记载,当时人口趋势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状态。在抗日战争期间,还造成不少人口被日军杀害的非正常死亡。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变动则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状态。

在新中国建立至1985年的36年中,苏州人口增长曾出现过两次高峰和一次短暂低谷。第一次高峰在1953—1957年,其中1957年出生率高达35.882,自然增长率为27.292;第二次高峰在1962—1964年,其中1963年出生率为35.77%。自然增长率亦为27.29%。。一次低谷为1961年,是年自然增长率为5.14%。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等措施,苏州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其中70年代中期的自然增长率为2.3%。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影响,自然增长率逐年有所回升,1982年为9.94%,至1985年又减为4.28%。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苏州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除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死亡率高达15.692外,其余年份大体为7%。。其中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为9%0左右,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为7%。左右。

金阊区由于行政区划变动频繁,资料不全,无从详考。从60年代中期起始有确切记载。197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47%。1974年、1975年、197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三次出现负增长。1980年,由于50年代出生的妇女进人生育年龄和大批知识青年0年代后期下放农村,俗称“老三届”)回城后婚育等原因,金阊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1982年后,金阊区人口增长率有所回落。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情况统计(因人口普查统计期限与常年统计期限不一致,故数据不一致):金阊区1989年出生人口为2888人,出生率为12.43%,比1981年下降2.6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为1399人,死亡率为6.02%,比1981年下降1.5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41%,比1981年下降1.11个千分点。三项主要指标均比1981年下降。至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人口登记1476人,出生率为5.73%,比1990年下降6.70个千分点;同期死亡人口登记1742人,死亡率为6.76%,比1990年增加0.7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地域变动造成的增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所辖地区的扩大,金阊区人口亦持续大幅度地增长。根据1990年7月1日零时普查,常住人口为23.37万人,比1982年增长26.34%,年平均递增3.29%。在所辖街道中有6个老街道人口比1982年下降,下降幅度在10%以上,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拆迁,改造旧民房,少数地段按规划建造商店和拓宽道路等。原有居民迁往新居民区,如彩香、三元等街道。人口增长的有4个街道,其中彩香、三元两个新街道增幅都在6倍以上,留园街道增长33.61%,该街道有42513人,在各街道中拥有的人数最多。

90年代以来,金阊区的管辖范围不断向西拓展,三元街道内继三元一村、二村后,又陆续新建三元三村、四村,彩香新村也有新的拓展。1992年市政府又将郊区的新庄村划归金阊区代管。区政府先在该村建立经济开发区,后委托留园街道代管,使留园街道净增人口1880人。至1999年末,各街道的人口变动,仍是老城区街道继续下降,新村区街道继续上升,其中三元街道增幅最大,达89.25%。

(第二节)人口构成

一、性别构成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人口的性别构成为:男性121192人,占总人口51.86%;女性112508人,占48.1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下同)为107.73。

据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人口的性别构成为:男性129087人,

占总人口50.16%·,女性128253人,占49.84%。性别比为100.65。

金阊区1990年少年儿童(0·14岁)人口为38539人,比1982年增长10.22%,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5%,比1982年下降1.43个百分点;至2000年11月,少年儿童人口为32406人,比1990年下降15.9%,占总人口的比例亦较1990年下降3.92个百分点,这是90年代以来积极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相比之下,老年人口却在逐年增长,990年老年5岁以上)人口为20698人,比1982年增长39.46%,占总人口的比例亦较1982年增加1.25个百分点。2000年11月全区老年人口为28881人,又比1990年增长39.54%,较1982年增长94.5%。’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亦由1990年的8.86%提高到11.22%,增长2.36个百分点。按照老年人占总人口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金阊区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步人老龄化社会,且其比例逐步上升,高龄老人也越来越多。1990年,90岁以上的老人33人,尚无超过百岁的。至2000年11月,90岁以上的老人有345人,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4人。

三、民族构成

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有回、蒙古、壮、彝、朝鲜、侗、白、土等8个少数民族,人口864人,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另有外国人加人中国籍1人。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有回、蒙古、维吾尔、朝鲜、满、壮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民族人口构成情况为(

汉族232684人,比1982年增长19.74%,占总人口的99.57%;少数民族1016人,比1982年增长17.59%,占总人口的0.43%。共有23个少数民族,比1982年(8个民族加1个中国籍外国人)增加14个,是市区少数民族散居最多的一个区。

据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有回、蒙古、维吾尔、朝鲜、满、壮等22个少数民族(包括人籍的外国人),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民族构成为:汉族256250人,占99.57%;其他民族1103人,只占总人口的0.43%。

四、文化构成

据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6周岁以上人口为247513人,受教育程度为:从未上过学的9908人,扫盲班1857人,小学46716人,初中80967人,高中和中专76051人,大专以上32014人。

从两次人口普查情况进行分析对比,金阊区人口的文化构成呈现3个特点:

(一)高层次文化人口增加,低层次文化人口比例下降

上表显示:近20年来金阊区高学历人口增加迅猛,从1982年的4927人增加到2000年的32014人,增长5.5倍;在总人口中的千人拥有数,亦从1982年的25.25人增加到2000年的124.40人,增长99.1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显著下降,从1982年的51571人,下降到2000年的46716人,下降9.42%;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264.27%。下降到2000年的181.50%。

(二)女性的文化程度低于男性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