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40章 文化体育(8)

第140章 文化体育(8)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社区体育发端于街道体育。街道体育源于80年代末,90年代才逐渐进人有序状态。自老年人体育纳人老龄工作范畴后,它以居委会、里弄为活动重点,辅之以社区社会教育中的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如学生暑、寒假管理中结合少年儿童特点开展的假日体育活动),以体育为纽带把老少两头抓起来,才形成雏形。1986—1991年金阊区山塘街道已把体育活动推向整个辖区范围,开创两年一届的“山塘杯”社区运动会。为动员和吸引区级以上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的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相应成立了“山塘地区文化体育指导委员会”,实施社区体育管理的试验,取得成效。山塘街道的《让社区体育之花长盛不衰》论文,受到省、市体委的肯定,1993年4月在江苏省社区体育研讨会(扬州会议)上交流后,在全省推广。同年9月山塘街道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际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年底通过省体委评估验收,与桃坞街道一起首批被授予“江苏省体育先进街道”铜匾。其余街道通过两年努力争创,于1995年相继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其中彩香街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群体活动拓展成效更显著且更具新意,1997年8月在第八届全运会上表彰为“全国群体先进集体”。

1997年4月省体委在金阊区阊门饭店召开“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现场会”,会议期间以彩香街道为阵地的社区体育为全体代表作了充分展示,得到领导和全省各地代表的交口称赞。同年下半年,该区彩香、三元、留园、山塘和石路街道被省命名为“江苏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998年金阊区、石路街道分别成立“成人体质测定站”,连续两年对辖区居民、机关进行国民体质测试。1999年底区站被市体委评为先进站,石路站被评为一等奖。1998年,全国体育彩票捐赠的“全民健身工程”在三元街道立项兴建并按时竣工,且顺利通过省体委验收。翌年,三元、彩香街道先后增设门球场、成人健身路径、儿童游乐活动场所、健身房等,完善一批社区锻炼点。三元街道每二年举行一次辖区体育运动会,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居委会全部参加,参与的运动员有1000多人。至1999年末,金阊区内共有200多个较为集中的晨练点。其中西园、鲇鱼墩街心公园、石路亚细亚广场等处,每天都有上千市民在此锻炼。由200多名专兼职人员参加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门成立太极拳、武术等社区体育协会,指导市民进行科学健身,各街道还根据当地居民晨练特点,形成各自的“品牌项目”,三元、石路街道的“老妈妈腰鼓队”、金门街道的“婆媳秧歌队”、山塘街道的“木兰拳操队”,都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此外,在每年的全市“公大杯健身之家”评选中各社区共有79户榜上有名,其中刘学兰家庭(1995年,石路)、韩红宝家庭(1996年,山塘)、夏文兰、方善哉和郭兰珍三户家庭(1997年,三元)还被评为十佳“健身之家”。

二、老年人体育

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起初是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分散在街头巷尾、花圃草地进行。1978年金门街道的退休工人在市体委支持下,在全市率先开展有组织的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有八段锦、易筋经、练功十八法、太极拳、木兰剑、春游等,曾发展到1000人的规模。1986年10月金阊区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接着各街道都成立老体协分会,各居委会晨晚练点密布。从1987年起区老体协年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992年参加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75名,项目9个,获奖人次领先于各县(市)、区。1993年晨练点已达56处,拳、操、功、球、跑、舞活动项目27个,经常从事锻炼人数已达1.6万余人,超过老年人口的50,。区老年篮球队曾获市男篮亚军,乒乓队曾代表市获江苏省团体亚军,门球队在市赛夺冠后还远征四川省,老年象、围棋水平在市内也名列前茅。另外名震江浙的虎丘长跑队发源地也在金阊区,队员吴志林获老年万米冠军。

【市虎丘长跑队】

1980年正式成立,队员3#人,平时分散锻炼,周末和节假日则集中活动,从二三千米逐渐发展为万米以上长跑活动,从近郊的虎丘、寒山寺、龙桥、宝带桥延伸到木渎、浒墅关、西津桥、尹山桥、吴江等地。在1981—1984年举行的历届华东六市老年人长跑赛中,虎丘长跑队均获好成绩。1985年队员增加到150人。1999年末,有队员3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也有50多岁。

(第三节)职工体育

一、历史情况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批商界青年组成苏商体育会,会址在东中市钱业公所,宗旨为“讲求体育,力矫柔弱,以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先习体操,翌年领枪械习兵操。人民国后,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以工商业职工、教职员为多,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很少,偶或加人也自成一队,罕闻有女工参加。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职业界组织的体育团体和球队陆续增加。机关职员一向不重视体育锻炼,“九一八”事变后渐有转变。

二、新中国成立后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体育活动逐步掀起高潮。金阊区工会组织为适应生产建设需要和增强职工体质,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954年全国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时,就有重点地在工厂、企业单位推行工间操,组队参加11月份举行的苏州市首届工人体育运动会,并在大会表演了大会操。1956年随着市国防体协和各产业体协的相继成立,职工体育从单一的广播操和少量的球类活动,逐步向田径、游泳、自行车、射击等项目拓展,区工会推荐体育骨干参加市摩托车、舢舨驶帆、小口径步枪射击、航模、撇缆和手旗等培训,活动日趋丰富多彩。区代表队在同年举行的市职工运动会上成绩不俗,为此1958年江苏省体委和省总工会在该区召开群众体育现场会,金阊区获红旗单位称号。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2年),职工体育处于低潮,但金阊区群体活动仍热情不减。1960年统计全区仍有295个运动队约7000余名业余运动爱好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坚持开展各类小型比赛,通过等级运动员25人、等级裁判员16人。商业系统还实行开门操,还派员参加1962—196#年三届横渡黄天荡游泳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体育虽趋于停顿,区内仍有诸多企业利用民兵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野营拉练、射击、着装泅渡等活动。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66年7月16日畅游长江,从次年始每年这天配合市的纪念活动,都组织职工、学生畅游相门河,该区以1971年的“纪念五周年活动”的规模最为盛大,成立了专门办公室,共选拔和组织300人参与。1972年,对职工体育活动提出“业余、自愿、小型、分散、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普及新广播操为主体的田径、球类活动又得到广泛开展,组织篮球、乒乓球、足球参加苏州市联赛,其中以男篮战绩最佳,连续五年均人围甲级队前六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体育走上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的正常轨道。尤其在1985年区政府设立金阊区体委后,对职工体育更常抓不懈,群众性体育比赛连年不断。“寒山杯”篮球赛、“团结杯”乒乓球赛和“江南杯”棋赛曾为80年代之盛事。学校教工和街道职工的广播操作为制度坚持进行。机关干部的桥牌、钓鱼、射击均成传统。区环卫所的拔河、房管所的棋类、油墨厂的篮球、辖区范围内的净化设备厂和新光丝织厂的游泳、教育工会和彩香商场的青年登山等项目在市、区竞赛中成绩不俗。亚细亚商厦因坚持开展广播操受到省、市表彰。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运动项目已向健身休闲娱乐转化,体育人口也向千家万户扩展,健身器材逐渐进人职工家庭。1996年苏州市第十届运动会上区建设局的拔河和中国象棋手吴齐南均取得好成绩,吴晓清在职工游泳赛上连获两块金牌。

(第六章)学校体育

(第一节)体育锻炼

一、历史情况

苏州的学校体育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办、胡瑗主持的州学(后为府学h胡瑗主张学生习射、游息,曾举办过乡射。明代府学、县学中设有射圃,有时官绅也来观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苏州陆续开办新式学堂,由于缺少体操教习,体操课多未开设。光绪二十九年,清廷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体操课。当时体操课以兵操为主,田径和球类活动由教会学校逐渐推广到其他学校。翌年,端方任江苏巡抚,特饬学堂补设体操科。当时罗振玉力主开展体育活动,提出小学堂必修体育。同时试办官立小学堂10所(其中设在现金阊区境内的有3所),每所设体操教习1人,体操课由此逐渐推广到各校。五四运动前后,学校体育向欧美学习,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田径、球类逐渐代替兵操。民国二十七年以后,体操课普遍改为体育课,每周两节,教会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早于国人自办的新学堂,它们有充裕的经费、设备,校内外比赛频繁,成绩多领先。

二、新中国成立后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被列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周两节体育课。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知识、体魄健壮的合格毕业生。1955年国防体育活动逐渐兴起,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只进行小型分散的竞赛,体育课以太极拳操为主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初,学校体育活动被军事训练和大规模游泳活动所代替。1975年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后,体育课才从军训课中解脱出来。

金阊区辖境内有20余所普通中学、中专、中技、职中,其中有200米以上环形跑道的有15所,设正规体育馆的有8所。由于常年坚持“两操两课两活动”(广播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体锻课,课间活动、课外活动),全面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50年代为“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运动队业余训练不断加强,学生的体质和竞技水平均在市内名列前茅。区管辖的小学共24所,至1999年已有95,以上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验收。全区各小学的体育达标率逐年提高,至1999年已达96.8,。历年来的达标情况见下表:

(2)全国围棋少年队、省体工队、省运动学校各一人,其余均为市少儿体校和十中、一中等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重点中学。

(第二节))体育竞赛

一、学生运动会

清光绪三十年(1904),官立学校率先举办运动会。民国元年(1912)9月,吴县教育会第一次常会就研究设立体育部事项。二年,不少小学以至私塾也举行运动会,项目多系田径和体操、拳术。教会学校的运动竞赛,较一般学校频繁,成绩多领先。桃坞中学在民国十二年、十三年连获苏州中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十四年得苏州中学生足球联赛锦标,十五年膺华东中学联合运动会田径总分第一。当时课内外盛行球类运动,参加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竞赛的不多。学校以多得锦标为荣,争相延揽少数优秀选手,而忽略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对小学体育尤为忽视。

新中国成立后!955年6月,苏州市举行中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绝大部分竞赛项目成绩都超过市纪录。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小学生运动会停办,至1963年恢复。“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游长江,学校体育竞赛均以游泳比赛为主要内容,1971年恢复中学生运动会。1979年起每年举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小学生综合运动会。1983年起设篮、排、足、乒乓球和田径5项竞赛,并计团体总分。省、市、区三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不断增多,金阊区的学校体育也得以迅速发展。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