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39章 文化体育(7)

第139章 文化体育(7)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以上各群众文化团体平时大多活跃于社区服务中心,经常参与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会演,有的团体还坚持每周一次聚会,自娱自乐,活跃社区文化。

(第二节))文艺宣传

一、概况

1952年由区妇联、工会和各派出所组织积极分子和文艺爱好者631人,成立11个宣传队,以腰鼓、越剧、京剧、快板、舞蹈等形式宣传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翌年,改组成文娱队#个,文娱组11个,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简单、短小精悍的多种形式进行文艺宣传。在1954年就演出67场,有30280人次受教育。团区委成立舞蹈训练班,训练60多人分散到各行各业、居委会进行宣传演出。

1958年根据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运用读报、故事、展览、文娱演出、黑板报、漫画等形式进行解放台湾的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同年贯彻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关于加强群众文艺活动决议》的精神,区机关和小学教职员工举行元旦联欢、“五四”庆祝会等,提高青年开展文娱活动的积极性。

1961年区成立文艺委员会,组织基层文工队、文艺组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演出。宣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收到良好效果。1963年开办俱乐部,组织群众大唱革命歌曲,利用文艺说唱,乘凉晚会、故事会、讲家史等,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文艺工作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遭到扼杀,传统戏剧均被加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罪名而赶下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语录歌、“忠”字舞和样板戏。将是否学唱语录歌、样板戏作为检验人们“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准。每有重大活动(如毛泽东主席发表最新指示、中共“九大”召开),均在街头广场搭台开展宣传,参演人员穿清一色黄军装,手捧“红宝书”(《毛主席语录》),高唱“革命歌曲”,而宣传活动唱主角的则是少年儿童,延安区(金阊区)的“小八路”宣传队在市区享有盛名。

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活动,自编自演节目50个,还举办群众性的文艺作品、摄影、美术展览。

1979年全区成立业余文艺小组(民乐、声乐、曲艺、舞蹈),配合中心工作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五一”、“七一”音乐会,10月1日举办两场文艺会演,还配合法制教育进行宣传演出。翌年,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发展到器乐、声乐、曲艺、话剧4个小组,达60余人,全年配合普法、计划生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演出30场,组织基层排演节目参加市区演出。

1982—1984年间,每年都要结合中心,开展文艺宣传,年均演出50场左右,特别是1984年举办建国三十五周年群众文艺汇演,辖区内有30多个单位参加,共演出4台计101个节目。

1985年建立金阊区业余艺术团,创作42个节目,深人基层演出60场次。区文化馆组织业余文艺队10个,参加者400余人,或下乡、下部队演出,或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共演出42场。翌年,区文化馆和各街道文化站举办“七月歌会”、“桃坞之春”、“山塘之声”、“彩香夏夜音乐会”、“金门之秋”以及家庭演唱会等,共为群众演出164场,观众4.3万多人次,全年各地共放电影、电视录像3365场,观众566021人次。配合中心宣传,下基层放映录像420场,观众8260人次,评弹演出5410场,观众55332人次,其他戏剧演出179场,观众15655人次。

1987—1989年,先后举办首届儿童艺术节、职工文艺会演、教工文艺会演、幼儿文艺会演、小戏会演、业余锡剧大奖赛等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参加江苏省新故事会串和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的比赛演出。结合节日,组织七月歌会、八一军民联欢、国庆联谊、中秋赏月等活动。1989年创作的文艺作品,有12个节目在省级以上的演出、参展中获奖。其中儿童故事《要招婵不要招弟》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计划生育文艺调演,获优秀表演奖。小品《原色》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片的演出,器乐巴乌独奏《月色渔歌》参加省国庆新节目献演,小品《电视机前》、独脚戏《乔迁之喜》、男声独唱《问太湖》参加苏州市国庆新节目献演并获奖。1990年后,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坚持全天向群众开放,每年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00多万人次。2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19个组,拥有文艺骨干700多名。年均宣传演出、自娱活动400场,观众达11.2万多人。每年都要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如“人大选举”、“扫黄除六害”、“学雷锋”、“人口普查”、“爱国卫生”、“计划生育”、“满意在苏州”、“环境保护”等创作节目,组织文化干部、骨干下街道、工厂、部队,对群众进行宣传。1992年4月,省首届“新村文化”讨论会在金阊区彩香街道文化站举行。会后,各街道根据辖区地段、居民构成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探索出一条以社区文化促进小区文化的路子。留园街道经常举办花卉、盆景及插花比赛,彩香街道开展“美在家庭”活动,举办“家庭装饰布置”比赛,使小区特色文化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吸引力。各街道的文艺演出也丰富多彩。山塘街道的“山塘之声”活动,有独唱、合唱、舞蹈、戏曲等6个现场比赛,体现了文化活动的群众性。“桃坞之春”有27个单位151幅书画参加书画展出,作者年龄最高的86岁,最小的6岁,还特邀珠海跃龙街道书画作品参展,增添了春意。金门街道的“金门之秋”热烈而欢快,除传统的家乡菜冷盆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工艺品展览外,还举办街道、里弄企业产品展览,辖区工厂有70个单位参加“产品介绍演讲比赛”。留园街道还将各类活动安排在辖区单位举行,文艺会演在部队,插花展在轴承厂,书画展在起重机械厂,总结交流在空调厂,搞得有声有色。至1994年,全区7个街道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区文化,金阊区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的光荣称号。

1996年文化馆业务部分别在各大节日组织演出84场,在基层辅导中,帮助部队、银行等单位排练节目16次,在阵地培训中,共办班43期。次年,以喜迎香港回归为主题的1997金阊文化艺术节,以其声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将全区文化工作推向又一新高潮。1998年,举办全区文明单位创作节目汇演和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文艺会演,次年又围绕建国50周年、庆澳门回归、迎新千年等重大庆典,举办一系列群众文艺演出,具有金阊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得到全面推进。全区7个街道全部评上省“群众文化先进街道”。

二、特色文化活动选介

【七月歌会I“七月歌会”是集文化、娱乐、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它融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炉,既是全区人民庆祝党的生日的重要庆典,又是检阅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盛会。1983年至1996年7月,已举办14届。每届歌会都在“七一”前后举行,少则一天,多则三天,最多一周。首届“七月歌会”为期三天,演出3场,有900余人参加演出(包括当时的区委书记和区长),共演唱102首歌曲(全部为中国歌曲),表演形式有大合唱、小组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等。参加演出的单位有25个,44个节目中有22个获奖。

1987年的第五届“七月歌会”艺术周,从7月1日至7月6日,历时6天,参加单位近200个,有11000多人观摩。活动内容分为群众文艺比赛、展览活动和体育活动比赛。群众文艺比赛有大合唱、音乐舞蹈、老年迪斯科健身操等项目。展览活动有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比赛和花卉盆景、鸟类展览比赛;体育活动有乒乓球、象棋、围棋、桌球比赛等。1991年的第九届是《颂歌献给党》专题群众文化文艺演唱周,从6月下旬到"月1日历时"天,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第十四届“七月歌会”于1996年"月1日在文化馆剧场举行。歌会创作一批新歌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

自1997年起,“七月歌会”改为“金阊文化艺术节”,两年举办一次。

【“颂祖国”文化月活动】为庆祝国庆40周年,金阊区于1989年9月6日至10月4日举办“颂祖国”文化月活动,由群众文艺比赛、群众体育、书画摄影展、社区文化、美在家庭系列活动等6部分组成,汇集30项活动内容,分别在辖区内7个街道、机关、工厂、文化馆、少年宫及市体育馆等17个活动点进行,吸引4万多名群众观看和参加,同时组织21项比赛,341个单位4128人参加,其中271个单位和1348人获各种奖励和优胜名次。

【1997金阊文化艺术节】1997年6月26日至7月1日,金阊区举办以香港回归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广场文化、群众参与为主要特征的1997金阊文化艺术节,共组织各类活动14场,有3000多名演员、万余观众参与,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其演出规模和艺术质量堪为历史之最;特别是与民政局、司法局联合举办的2场专题文艺创作会演,共创作36件作品,得到各界好评。

【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1999年国庆前后,金阊区为庆祝建国50周年举办1999金阊文化艺术节,举行隆重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开展《颂辉煌、展风采、创未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各界人士国庆座谈会,开展《翻天覆地五十周年——欢乐家庭》摄影展,组织文艺演出及方队参加苏州人民庆祝建国50周年《祖国颂》大型焰火晚会。此外,组织市民参与“看建设成就,看苏州新貌”活动。参与苏州市丝绸旅游节并举行石路中心绿地建成庆典活动。

(第三节)文化市场管理

1987年为整顿文化市场,区政府及工商行政部门组织力量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共查处非法出版物1000余册(本)和一批淫秽书籍。

1995年抓好制度建设。坚持“管理、教育、服务”方针,区管理的文化经营单位有201家。全年共召开4次经理会议学习、传达有关法规文件。对8家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不予立项审批;对62家印刷业的73位经营者、12位“三厅”(歌厅、舞厅、放像厅)经理分批培训,领取“上岗证”。对各种文化经营单位检查366家(次),吊销营业执照2家;审书3000册、种,收缴各类书刊近800册。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整顿和执法力度。

1996年,区文化市场坚持管理、教育、服务的方针,保证全区文化市场稳定、健康、繁荣、有序,在文化部、省、市组织的各项检查中情况良好。根据市统一部署、组织“扫黄、打非、禁盗”突击检查,有力净化了区文化市场。年底,对全区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安全、防火、突击检查和整改,排除隐患,保证娱乐场所安全。

1997年积极配合区扫黄办,开展“扫黄、打非”大检查5次,共查音像单位48家次,书店49家次,小商品市场11场次,取缔无证摊点11处;共收缴非法录音带26盒、录像带185盒、CD片212盒、VCD片988盒、图书刊物2411册,较好地净化区文化市场。配合区创建办,检查“三厅”220家次;严格执行市有关文件精神,普查电子游戏房33家,未成年人人内得到控制。同时做好印刷业年审验工作,全区63家印刷业全部通过年审。

(第五章)群众体育

古代吴地群众体育运动,常与岁时民俗相关,每逢节庆之日,各类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冬季的跳绳、踢毽子、拔河,春日的踏青、放风筝;儿童喜爱的“造房子”、打“弹子”、拍“洋画”、飞“纸标”、滚铜板、跳橡皮筋、“老鹰捉小鸡”、打菱角,大人的泛舟、荡湖船、秋千;文人雅士的棋艺、双陆、投壶,平民百姓的甩石锁、举石担;还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真可谓花色繁多,琳琅满目。民国十六年后,国民政府迭令提倡民众体育,民国二十年指示各县举行民众运动会。吴县规定参加者须脱离学生生活一年以上,同时提倡踢毽、风筝等民间游戏。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专门体育机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使职工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空前兴旺。

金阊区体育总会,于1991年元月成立,是全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社团组织,也是苏州市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下属各单项体育协会为其团体会员,计有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各街道有老体协分会)、武术协会、钓鱼协会、桥牌协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和区体育气功研究会。

(第一节)民间传统体育

一、划龙船

苏州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吴地龙船竞渡相传为纪念伍子胥而起。据《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两部记述苏州岁时风土的清人著作记载:端午节那天,龙舟聚集在阊门、山塘、南濠、枫桥等处河中,装饰华丽,锦绣披挂,彩旗飘扬,舱内配有鼓乐班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两边有十六人划桨,称“划手”船头上站着篙师,手执长篙,称“撑头篙”。船亭俊美童子装扮台阁故事,叫做“龙头太子”。龙尾高翘,牵着彩绳,命儿童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等,叫做“口梢”船舵为刀式,执舵者称“挡舵”。竞赛开始,但见龙舟快如飞梭,两边水珠飞溅,船舱内鼓乐喧天,异常热闹。这天,苏州城内男女老少,几乎倾城而出,来此观看。真是“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土人供买耍货食品,所在成市,凡十日而罢,俗呼划龙船市。人夜,燃灯万盏,烛星叶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镫划龙船”。诗人袁学澜《山塘观竞渡行》是一首长诗,将山塘河上的龙舟竞渡描绘得淋漓尽致,有句云J五月停桡虎阜曲,山塘十里新蒲绿。龙舟箫鼓哄江湄,犹见吴侬古风俗……”

二、放风筝

放风筝在民国时期很盛,俗称放鹞子。苏城内外有不少土墩、大片空地和城墙,常见纸鸢摇空。当时有一种“摺骨鹰鸢”,可拆下装人小盒,随身携带;鸢身在空中能旋转如真鹰。民国二十四年4月和二十六年4月,曾在体育场举行过两次风筝比赛。直至1966年,由于土墩、城头几至不存,加以市政建设、架空电线、道路交通等因素,市政府明令禁止在市内放风筝,城区纸鸢逐渐稀少。但爱好者仍利用学校操场和郊野进行放风筝活动。

三!驰马、踢毽、跳绳

清末民初,在石路等处有马出租,城内和山塘等处常有青年驰马,官府屡禁。至日伪时期,除日军外骑马者已消失。踢毽子、跳绳在球类活动未推广前很盛。踢毽子式样有文式(一脚离地)、武式(两脚离地)、花色(如头顶、背顶等)之分。民国二十四年5月,在体育场举办全县跳绳比赛;12月,在该场举行踢毽子比赛。新中国建立后,踢毽子、跳绳在小学中仍较流行。

(第二节))社区体育

一、街道体育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