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49章 人物(1)

第149章 人物(1)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春秋吴国阖闾建城以后,经千百年之经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金阊区位于苏城西北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桃花河畔,山塘街上,虎丘山麓,枫桥古镇,涌现了多少文人雅士、英雄豪杰,有众多中华英才在这里一展风采。本卷分别以名人传记(分古代名人和近代名人两节)、革命烈士和社会主义先进人物3章,记叙在今金阊区境内出现的或外地来此作出贡献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记载了少数为害国家、为害人民的人物,作为反面典型以资后人鉴戒。

(第一章)人物传略

本章共收录名人169人,按卒年先后排列。凡在辛亥革命前逝世的,列为“古代名人”;在辛亥革命后逝世的,列为“近代名人”。为便于检索,按名人姓氏笔画排列于下,姓名后括号内的数字,前数为节,后数为序号。

丁谓(1、18),广慧(2、10),马杰(、9),马光祖(1、21)

马明德(2、60),马遵洪(、8),专诸(1、3),王珉(1、11)

王珣(1、12),王鏊(1、28),王无能(2、13),王传馥(2、19)

王乘六(2、55)王慎轩(2、63),王锡爵(1、38),文乘(1、60)

文天祥(1、24)文伯仁(1、35),文徵明(1、34),文震7(152)

文震亨(1、54),尤先甲(2、7),尤嗥民(2、33),贝理泰(2、32)

戈裕良(1、78)白居易(1、15),申时行(1、39),叶堂(1、68)

叶天士(1、67),叶德余(2、6),仲雍(1、2),伍员(1、6)

伍袁萃(1、2),朱长文(1、20),朱光华(2、66),朱买臣(1、9)

朱葆良(2、24)朱锡梁(2、14),任环(1、33),许洞(1、17)

毕沅(1、71),孙武(1、7),孙士毅(1、70)孙云球(1、58)

刘恕(1、73),刘缨(1、27),刘金山(2、77),江杏溪(2、27)

戎聚华(2、29),李寿(2、4),季小松(2、26),李士芳(2、53)

李子仪(2、59)李云生(2、83),李吴滋(、1),吴感(1、22)

吴一鹏(1、32)吴信中(1、77),吴昌硕(2、8),吴荫培(2、11)

吴曾(2、39)汪士钟(1、80)陈明(2、76),陈去病(2、15)

陈明(2、57)余生佳(、3),宋鲁(2、54),宋友“(2、30)

沈扬(1、8),沈维均(2、7),沈养吾(2、56),张继(1、14)

张一鏖(2、21)张一鹏(2、22),张卜熊(2、50),张大复(1、51)

张云曾(2、37)张茂炯(2、18),张叔良(2、35),张国维(1、55)

陆坦(1、59),陆肯堂(1、64),陆润庠(2、3),陆鸿仪(2、28)

陆廉夫(2、6),陆涵生(2、74),金圣叹(157),金昭文(2、38)

杨成(1、40),杨念如(1、7),杨廷枢(1、56),周文元(1、6)

周天民(2、64)周顺昌(1、4:4)周巽先(2、82),竺道生(1、13)

茂林(1、53),林则徐(1、82)郑戬(1、19),郑健(2、68)

郑文焯(2、5),郑山尊(2、62)范体乾(2、71)明开(2、72)

要离(1、4),俞士悦(1、25)俞伯平(2、52)祝允明(1、31)

祝怀冰(2、36),姜琛(1、61)姜实节(1、66)段玉裁(1、72)

姚竹修(2、20),姚剑梦(2、51)赵云霞(2、80)柳炳元(2、81)

费巩(2、23),费仲深(2、17)徐枋(1、63),徐扬(1、76)

徐绍青(2、75),徐有贞(1、26)徐泰时(1、37),泰伯(1、1)

梁鸿(1、10),海瑞(1、36)唐寅(1、29)唐崇侃(2、25)

袁经桢(2、65),都穆(1、30)钱大钧(2、58)钱近仁(1、74)

顾禄(1、81),顾启华(2、42)顾君安(2、61)顾唯诚(2、40)

润田(2、73),奚凤霖(2、78)黄歇(1、8)黄一峰(2、70)

曹珪(1、16),曹沧洲(2、12)曹廉逊(2、45)高定子(1、23)

高伯瑜(2、79),盛康(1、84)盛宣怀(2、4)盛炳云(2、41)

萧伯唐(2、16),萧退庵(2、31)龚福祺(2、49)葛成(1、50)

韩馨(1、75),韩原(1、43)谢家福(1、85)程德全(2、9)

董国华(1、79),蒋之逵(1、62)雷大升(1、69)蒯佐基(2、1)

蒯佐同(2、2),阖闾(1、5)楚纫佩(2、67)慕天颜(1、65)

蔡铣(2、34),蔡步勤(2、84)颜佩韦(1、45)潘曾玮(1、83)

潘澄3(2、69),

(第一节)古代人物

1.泰伯(生卒年不详)商代人,姬姓。周太王古公掸父长子,季历之长兄。古公掸父欲传位于季历,泰伯乃与弟仲雍避至江南,从当地习俗,传耕作、筑城之术,众归之,自号“勾吴”。其后建立吴国。今阊门内下塘街建有泰伯庙,阊门外南浩街北段塑有泰伯像,即为纪念这位开创吴国之始祖。(参见第三卷(第二章)(第三节)之“泰伯庙”)

2.仲雍(生卒年代不详)商代人,姓姬氏,为后稷之苗裔。据《吴越春秋》载:后稷后十二世为古公掸父,处岐山周原。古公有三子,为太伯(一作泰伯)、仲雍(一名吴仲)、王季(即季历)。王季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更(王季)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避至江南,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示不可用。古公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太伯三让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让。”及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江南,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后昌子武王克殷,追封太伯于吴,求得周章封之。周章为仲雍后四世子。传至寿梦称王,而吴国益强。吴王阖闾时命伍子胥筑城郭,争雄称霸于中原。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越军围攻下伏剑自尽,吴国灭亡。吴人以国为姓者众多。泰伯、仲雍因此为开创吴国之始祖。东汉永兴二年(154),郡守糜豹建泰伯庙于阊门外。唐皮日休诗云

“一庙争祀二让王”,则并祀泰伯、仲雍由来已久。五代吴越王钱谬始徙泰伯庙于城内阊门下塘。宋元符间封圣德侯,崇宁初进封王,人称“让王”。《论语》中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3.专诸(?一前515)亦称口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人。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伍子胥荐专诸于光。共商杀僚之计,探得吴王僚喜食鱼,专诸去太湖渔乡学习烹鱼技艺。艺成,光乃于王僚十二年宴请僚。专诸佯扮厨师,将匕首藏于鱼腹中进献,刺杀僚,专诸亦为僚左右所杀。阊门内有专诸巷,相传以专诸宅得名,一说以专诸墓得名。

4.要离(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吴国人,吴王阖闾所养死士。阖闾既杀吴王僚,僚子庆忌出奔,阖闾乃使要离刺杀庆忌。要离请阖闾杀其妻,诈以负罪投奔庆忌于卫国,庆忌弗疑。与庆忌一起渡江攻阖闾时,要离坐在庆忌的上风,借着风力左手握长矛猛刺庆忌。庆忌带着重伤将要离揪过去,三次把他的头摁人江水,然后捞起来放在膝盖上,说(真是天下之勇士,竟敢刺我!”手下欲杀要离,庆忌不允,说(此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即释要离返吴。要离忧愁停止不行,从者问他为何不行,要离说(杀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言毕,便投江自尽。别人将他救起,他又自断手足,伏剑而亡。要离墓在阊门南城内梵门桥弄西南城墙脚下。

5.阖闾(?一前496)即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长子。前515年,用伍子胥所荐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而即位。用伍子胥为大臣,孙武为将,改革军事、政治,筑阖闾大城为吴国都城。在阖闾励精图治下,数年间吴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强国,多次兴兵伐楚。前506年,五战五胜,攻人楚都郢。楚昭王逃亡至郧,又奔随。越国闻吴王在楚,国内空虚,乃伐吴;楚向秦告急,秦派兵救楚,阖闾遂撤兵返吴。前496年,吴王伐越,越王勾践迎战于携李(今嘉兴南),吴师战败,吴王受伤而亡,归葬虎丘。临终前,立太子夫差,曰(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6.伍员(?一前484)字子胥,春秋吴国大夫,系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其父伍奢及兄伍尚为平王所害,伍员逃亡,投奔吴国公子光门下,于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协助公子光夺得王位,称吴王阖闾。伍子胥遂与谋国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营造阖闾大城。从此,苏州成为春秋吴国之国都。此后,又开挖自今高淳向东至太湖、向西至长江的水道,名“胥溪”、“胥河”。吴王阖闾九年(前506),伍子胥与孙武攻破楚国郢都,因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元年(前495)大兴水利,开挖河流,减少水灾,繁荣经济。后因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力主停止伐齐而渐被疏远。夫差十二年(前484)被夫差赐死,投尸江中。

7.孙武(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齐国乐安人,田完后裔,其先赐姓孙氏。以兵法求见吴王阖闾,吴王欲试之,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战。武分之为两队,以王宠姬二人为队长。三令五申之,妇人皆大笑,武斩队长二人以恂。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吴王用为将,西破强楚,五战五胜,人楚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功成后隐退。有《孙子兵法、传世,成为“百代谈兵之祖”,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今苏州阊门为孙武出兵伐楚之门,故曾名“破楚门”。今虎丘建有孙武子亭。1999年又在金门路北侧南浩街口建孙武亭,亭前立石碑刻《孙子兵法》十三篇,以传后世。

8.黄歇(?一前238)战国时楚国人。楚顷襄王时为左徒,曾出使与太子完人质于秦,止秦攻楚。考烈王即位,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改封于江东,门下食客三千,与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齐名,称“战国四公子”。考烈王六年,曾救赵却秦,与魏信陵君同解邯郸之围。后灭鲁国。二十二年,楚自陈迁都寿春,封歇于吴,执楚国政。考烈王死,歇为李园所杀。黄歇在吴,筑城故吴墟以为都邑,大治宫室,太史公感叹“盛矣哉”。在吴期间兴修水利,内河四纵五横,水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堰埭,因而有黄埭+冶吴淞江水人海,故名黄浦。后世城乡吴民立祠祀之。今王洗马巷春申君庙即祀黄歇。(参见第三卷(第二章)(第三节)之“春申君庙”)

9.朱买臣(?一前115)西汉会稽吴人,字翁子。家贫,好读书,卖薪自给。妻以为羞而离去。武帝时,严助贵幸,荐买臣,为中大夫,后为会稽太守。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击破东越,有功,人为主爵都尉,后为丞相长史。买臣与张汤素有怨,及张汤行丞相事,故陵折买臣,买臣遂告汤阴事,汤自杀,帝亦诛买臣。相传,买臣初任会稽太守时,群吏不识,与之争席,买臣出具印绶,群吏渐服。事后,群吏怕得罪上司,便凑钱在阊门内建造金阊亭,表示谢罪。原亭早废,今南浩街金门路北侧的金阊亭系1999年春新建。

10.梁鸿(生卒年不详)东汉扶风平陵人,字伯鸾。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俭,博览无不通。娶孟光为妻,貌丑而贤,共人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作《五噫之歌》以讥刺时政,章帝使人追捕,逃亡齐鲁,后至吴,借寓皋伯通家,赁舂为生。梁鸿夫妇相敬如宾,妻为具食,必将餐盘高举齐眉,然后放下,皋伯通(寓阊门内今皋桥畔,桥因之得名)见之甚为钦佩。成语“举案齐眉”即源出于此。梁鸿闭户著书,疾困而卒,伯通将其葬于阊门南城内要离墓东北。

11.王珉(351—388)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季琰,小字僧弥。王珣弟。有才艺,善行书,名声列其兄王珣之上。时有外国沙门为珉兄弟讲《毗昙经》,讲未半,珉即领悟。累官著作郎、散骑郎、国子博士、侍中。代王献之为中书令。二人素齐名,时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珉为中书令时,曾与嫂之婢女有情,为此,嫂多次责打婢女。此婢善歌,珉好作白团扇,因制《团扇歌》。今虎丘云岩寺,原名虎丘山寺,即系珉与兄珣舍宅所建。今景德路王鏊祠之前身景德教寺,亦为珉舍宅所建。

12.王珣(349—400)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元琳。王洽子。弱冠为桓温椽,转主簿。桓温北伐,军中机务并委珣。从讨袁真,封东亭侯。与谢安有隙,出为豫章太守,不之官。安卒,迁侍中。与殷仲堪、王恭、徐邈、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孝武帝。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转左仆射,复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初,王国宝专权,黜旧臣,珣几被杀。旋会稽王司马道子杀国宝,珣官至散骑常侍。卒谥献穆。王珣原有文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多为残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三首。据《虎阜志》记载(虎阜禅寺,即虎丘山寺。晋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之别墅,咸和二年舍建,即剑池分东西二寺。”

13.竺道生(?一434)东晋名僧。俗姓魏,原籍巨鹿(今河北平乡),曾寓居彭城(今徐州)。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幼年曾从竺法汰出家,先至建康(今南京),后于刘宋元嘉五年(428)到虎丘山寺说法。今虎丘有“点头石”景点,“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即源出于此。两年后又去庐山西林寺传佛讲经,特重大本《涅盘经》,后寂终于庐山讲席。竺道生是首创涅盘宗的宗师,是中国化佛教的先驱。

14.张继(?一约779)唐襄州人,字懿孙。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安史乱起,避地吴越。大历初人京官侍御,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充转运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诗多登临纪行之作,清远自然,不事雕琢。《枫桥夜泊》一诗最为著名。有《张祠部诗集》。

1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邦(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少年时避乱越中。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凶手,执政恶其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长庆二年出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三月至次年九月为苏州刺史,颇著政绩。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皈依佛教,以诗酒自适。卒谥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白氏经史事类》、《六帖》三十卷,又编与元稹等唱和诗《元白继和集》一卷、《三州唱和集》一卷,编与刘禹锡唱和诗《刘白唱和集》三卷、《汝洛集》一卷。今存有《白氏长庆集》即《白香山集》行世,《白孔六帖》一百卷刊行,余均佚。白居易在苏州任内曾发动民工开凿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修筑堤岸(今山塘街),人称“白公堤”。宝庆二年九月因病离任,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16.曹珪(生卒年不详)五代时歙州人,自其父时徙居杭州。少负胆气,唐末事吴越国钱谬为嘉兴都将。淮南吴军攻嘉兴时,珪环城固守。围解,以功迁苏州制置使。吴越钱谬天宝初,淮南吴军复围苏州。珪从容守御,围终得解。进浙西营田副使、检校太傅,卒于苏州。《平江图》中城北有曹使桥,即因曹珪曾任苏州制置使而得名。

17.许洞(975—1016)宋吴县(今苏州)人,字洞天,一作洞夫、渊夫,号蕴子。少习武艺,及长力学,尤精《左传》。真宗咸平三年进士。曾为雄武军推官,忤知州,除名归里,专意著述。景德二年,上所撰《虎钤经》。应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以负谴报罢。除均州参军。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改乌江主簿。有文集及《春秋释幽》等。今金阊区有西麒麟巷,原名许蕴子巷,即为许洞所居之处。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