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27章 医药卫生(5)

第127章 医药卫生(5)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山塘联合诊所】组建于1952年,设在山塘街366号,内设内、外、儿、伤、针灸等科,有工作人员10余人,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齿科联诊】组建于1953年,有两处,一为苏州市大马路牙病防治所,设于阊门外大马路(今石路义昌福菜馆址)一为金阊牙科联合诊所,设于阊门外石路(今阊胥路新新杂品商店址)。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中市联合诊所】1955年组建,在西中市60号,内设中、西内科,儿、外、伤、推拿、针灸等科。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大马路联合诊所】1956年组建,在阊门外大马路909号(今阊胥路新华电影院址),设内、儿、外、伤、针灸等科,有工作人员10余人,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广济桥联合诊所】1956年组建,在阊门外大马路1114号广济桥北,设内、儿、外、针灸、推拿、齿等科。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第六妇幼保健站】1952年10月由私人开业助产士联合组成,在阊门外新马路30号。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第七妇幼保健站】1952年11月,由私人开业的助产士联合组成,设在阊门外星桥下塘"号。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第九妇幼保健站】1952年末,由私人开业的助产士联合组成,站址在接驾桥。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苏州市手工业保健所】前身为承天寺联合诊所,建于1956年5月,时有医务人员6人。9月,改名为苏州市手工业保健所。由市手工业局出资3000元将财产折价归公,定为全民所有制。1957年下半年改名为市手工业第二保健所,人员增至14人。1958年7月,迁至阊门内下塘街190号(原持德医院址)后,增设病房,有床位20张;并扩大医务范围,增设齿科、五官科、西外科、X光机等,特约单位100多家,医务人员也增至23人,月就诊人数达8000人以上。1958年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金阊区手工业保健站】原称市手工业局第一保健站,建于1956年9月,站址在阊门外石佛寺弄口。设内、外、伤等科,配医务人员7人。1958年迁至新马路。当时在该站就诊的特约单位有60多家。11月,并人金阊区人民医院。

【苏州市第二工人医院】在天库前,1952年1月创办,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设内、外、儿、妇产、眼等科,有病床100张。1955年停办。

【城西卫生事务所】在阊门内外五泾浜(今阊门饭店址),1952年2月创办,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设防疫、妇幼卫生、医疗保健等科,有病床10张,同年10月即停办。

【苏州妇幼保健院】1950年创办,原设于西海岛,1952年10月迁人阊门内外五泾浜(今阊门饭店址),原有床位40张,迁址后增至60!90张。1959年7月撤销,原址改办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前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位于阊门内下塘街外五泾浜(今阊门饭店址)。苏州医学院为临床教学需要,于1959年8月17日开诊创立,同时挂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牌子。设内、外、妇、中医、皮肤、神经内、眼、口腔、五官等临床专科,床位规模为250张,1962年12月,苏州医学院由原隶属江苏省改为隶属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医院亦相应改为部属医院。1966年后,二机部为适应国家备战需要,加强内地三线建设,决定将医院内迁,1970年5月,该院迁至四川省内江市,市第五人民医院同时撤销。

【苏州市第一卫生所】1952年10月,由原城西卫生事务所改称,所址先设在阊门外大马路,后迁至装驾桥巷。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设内、外、助产等科。1956年10月撤销。

【苏州市金阊区卫生所】在阊门外新马路,1956年2月,以原公费医疗第三门诊部为基础,从第三人民医院、第一卫生所调人部分人员组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设内、外、助产等科,1958年撤销。

【苏州市北塔区卫生所】在宋仙洲巷。1956年由公费医疗第四门诊所、第二工人医院门诊部合并组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设内、外、助产等科。1958年撤销。

(第五节)驻区医疗卫生机构

【苏州市中医医院】位于景德路314号黄鹂坊桥东堍,1956年10月筹建,同年11月29日正式对外应诊。首任院长黄一峰,院址初设在谢衙前,1958年迁至今址。1970年一度改名苏州市东风人民医院,并将设于观前街西口的原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并人该院。1973年起恢复原名。初迁址时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门诊设9个科室,嗣后续有扩大,专业医科陆续开设,医疗设施不断完善,门诊楼、住院楼等建筑先后翻建。1999年医院占地总面积1.48万平方米,设有内、外、骨伤、肛肠、妇儿、针灸、推拿、气功、皮肤、五官、眼、口腔、急诊等科,并开设30个专病专科。住院部分设10个病区,有350张病床。该院现为南京中医学大学教学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全国示范中医医院。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设于该院。

苏州为吴门医派发源地。该院建院后汇集了黄一峰、陈明善、奚凤霖、金绍文、尤怀玉、丁怀仁等一批专家,奠定该院中医业务在苏州的地位。新一代中青年医药骨干已经形成,并在继承老一辈医学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现该院已拥有省级名中医、省级中西医结合专家、省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及享受国家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10月,任光荣、何焕荣、陈益群、汪达成4人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苏州名医”称号。医院注重中医科技发展,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室、基础实验室、骨伤研究室、中药技术开发研究室、文献资料研究室、实验动物房等,形成较完善的中医科研系统,已先后有15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近年来,该院先后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医疗、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与其中部分单位建立固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儿童医院】位于景德路黄鹂坊桥东堍中医院对面。1959年,苏州医学院以原附属一院儿科病房为基础,筹建附属儿童医院。院址以慕家花园16号“遂园”为主,并扩用部分民房。经数十年来的发展,医院占地面积16392.65平方米,建筑面积30392.41平方米,1998年落成的综合病房大楼病床300张。全院设内、外、急救、中医、皮肤、眼、口腔、麻醉、儿童保健等临床业务科室和儿科研究室;医技科室有:药剂、检验、放射、病理、理疗等科和脑电图、B超、彩色多普勒等室,内、外科还分设15个专科。在解决疑难杂症和抢救重危病人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血液专科列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新生儿、肾脏专科为苏州市重点专科,呼吸、循环、骨外、泌尿外和心胸外等专科在国内、省内享有较高声誉。

1999年,医院有职工5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4人,高级专业人员6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7人,1999年10月,张锡庆、张瑞宣、盛锦3名医师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苏州名医”称号,阐玉英获“苏州名护士”称号。医院年门诊、急诊量达25万人次,年收治病人8000人次左右,治愈好转率达95,以上,年抢救重危病人22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90,以上。该院还承担苏州医学院儿科系及临床医学、放射、预防、影像、护理等系的教学任务,90年代后,每年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30!45人。院内设有儿科学硕士点,每年招收儿科硕士研究生3!5人。1983年至1999年末共招收儿内、儿外、儿保专业硕士研究生57名。近几年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学术团体进行交流,并已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建立院际协作关系。

【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位于三香路181号。1986年6月初动工兴建,1988年12月对外门诊。该院由核工业总公司投资兴建,故又名核工业总医院,同时挂苏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牌子。1992年10月31日,苏州市中法友好医院在该院挂牌成立。建院以来,该院先后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苏州市卫生局批准,分别命名为:中国核工业辐射损伤医学应急中心、秦山核电核事故应急医疗中心、苏州市创伤抢救中心、苏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该院占地面积66097.6平方米,建筑面积54360平方米,编制床位585张。1999年末在职职工797人,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等高级专技人员94人,讲师、主治医师等中级专技人员190人。1999年12月,包仕尧、郑祖根、郑家驹、黄强被市政府授予“苏州名医”称号。设有临床科室29个,临床教研室14个,医技辅助科室22个,研究室14个,其中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为部、市级重点临床专科,血液科、心血管科为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医院以心、脑、肢体血管疾病、肿瘤与职业病、核医学等专业为特色,诊疗及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前沿地位。1999年末医疗设备总值达8049万元。1999年门、急诊病人324848人次,年住院病人10442人次。

建院11年来,承担苏州医学院本专科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1993—1999年完成临床教学38603学时;研究生教学,已接收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后,并设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15个。11年已培养博士生35名,硕士生183名。11年来还接收培养进修生355名,接受大中专院校实习生1278名,其中外国留学生12名。在科研方面,该院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自然科学等国家与部省市各级科研基金组织获中标科研题230余项,获科研基金200余万元,已获部省市各级科研进步奖65项,其中部省级46项。此外,还获国家专利5项,完成医学专著20部。该院先后与法、日、美、德等国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11年来已有60余人次的国外专家来院讲学,130余人次出国考察、进修。1996—1998年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位于广济路242号,前身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革大”)医院。1950年春从上海迁至苏州。同年5月在苏州广济路242号正式成立革大医院,其后曾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干部医院、江苏省卫生厅保健医院。1954年10月更名为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为苏州市延安人民医院。1973年3月复现名。

该院占地37735.2平方米(56.6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现编制床位506张,1999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收治病人8000余人次。现有职工680余人,其中卫技人员60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65人。1999年10月,郑家驹、刘王明、金铭国等三位主任被市人民政府授予“苏州名医”称号,凌九人被授予“苏州名护士”称号。医院设有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16个;特色科室有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烧伤科等。1996年,该院已通过“三级医院”评审。

该院医疗科研成果有:消化专科开展的逆行胰胆管造影、肿瘤介人治疗、内镜下胆管取石、内镜下食道支架置人、静脉高营养治疗等,在临床上收到很大疗效。消化研究中心与各临床科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先后取得20多项省市级科研成果。灼伤科:覆照猪皮作为生物敷料治疗创面、蚕丝蛋白膜ASTI型人工皮治烧伤。心内科:起搏器安装、二尖瓣球囊分离术。此外,1999年底改建落成的家庭化产房也吸引了众多产妇。

【苏州市广济医院】位于广济路286号。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惠更生(Wilkson)在苏州创办近代精神病治疗机构“福音医院”!919年惠氏于该院现址另立“更生医院”。1951年更名为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的“苏南康复医院”!955年9月18日该院前身——“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1984年改称现名。

1999年,医院占地面积37562平方米,建筑面积26630.91平方米,编制病床460张,有职工415人,其中医务人员257人,医务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12人,中级技术职称44人。

设有临床精神、神经内、精神外、中医等科和门诊部。还设有药剂、放射、检验、脑电图、心电图、超声波、理疗、音疗、体疗、工娱疗等医技科室,设有司法鉴定组,开展司法精神病学鉴定。附属于医院的精神卫生研究所,设有精神生化、遗传免疫、精神药理、流行病学、司法、儿童、心理、中西医结合8个研究室。医院设备比较齐全,年门诊量26745人次,年收治病人1325人次。临床精神科收治病人有效率在90%以上。

该院是苏州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还承担苏州市卫校的专科教学任务。受江苏省卫生厅的委托,已举办精神病学医师进修班13期、护士长进修班13期,90年代后共为全国各地培养专科人才705人。在科研方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多项,催眠治疗与精神药物等研究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该院承担苏州一市六县(市)的精神神经病的诊疗,以及本市其他医院的精神病会诊任务。早在1969年12月,根据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该院分出半数人员及设备至南通,建立南通地区精神病防治院。1970年,在常熟城郊公社卫生院试点,开设门诊和病房,并逐步发展为精神病防治院。按此模式,又先后帮助吴县、太仓、昆山、吴江、沙洲、江阴等县建立精神病防治院。1975年11月起,该院先后在胥江、葑门、府前、人民桥、公园、平江、北塔、观前、娄门、皮市街、桃坞等街道办起精神病工疗站,将散居病人集中管理,采取治疗和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使病人在治疗同时,得到劳动锻炼,创造经济效益,以减轻社会、家庭负担。

【苏州市普济医院】位于山塘街虎丘山麓,为苏州市民政局所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创办于1959年2月,原为苏州专区精神病疗养院,由苏州地区民政部门负责组建,主要收容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精神病人和在解放战争中患有精神病的“康复军人”。1972年转交市精神病医院管理,改称苏州市精神病医院虎丘分院。1979年3月,更名为社会福利院精神病疗养部。1980年4月从福利院划出,单独组建精神病收容疗养院,1984年改今名。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