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32章 医药卫生(10)

第132章 医药卫生(10)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金阊区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始于1975年,主要是配合市防疫站的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科对区属工厂进行有害因素的监测和作业工人的体检、治疗工作。1977年、1979年对市化工系统直接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的工人进行体检。从1980年开始,又对直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实行缩短工时和每年定期脱岗制度。在重点单位培训尘毒测毒员。对尘毒危害较严重的单位配置专职或兼职职防医生。1983年又将原化工招待所建为化工职业病防治疗养院,更有效地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1987年金阊区劳动卫生监督人员对区属工业企业建立劳动卫生档案,主要的有毒有害因素为粉尘、铅、苯、噪声等,全区区属企业30个,生产工人3770人,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工人625人,其中接触粉尘作业工人128人,接触毒物357人,接触有害因素140人。监测、监护工作主要由区防疫站配合市站职防所进行,诊断由市职业病诊断组诊断,治疗由职防所收治,区劳动卫生人员主要开展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根据监测的结果,督促有关企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控制职业病危害。1997年,区所属企业30个,接触有毒有害因素作业的工厂6个,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59人,有毒有害因素作业点19个,监测、监护也由市站劳动卫生科统一安排,诊断治疗仍由市站职业病防治所负责。

二、食品卫生

城区有关食品卫生管理的记载,始于民国十七年,当时由警察局负责管理检查。二十三年城区设立卫生会,协助警察局一起工作。二十六年拟订各业卫生须知,分发各店遵照办理。同时组织卫生检查班,分赴各食品店实地查勘,发现不洁食品随时取缔。但此项检查仅在夏日来临、疾病多发季节进行,平时绝少过问。

新中国建立后,市卫生局于1950年召集饮食行业代表开会讨论,各自订立卫生公约,并召集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坎事员会议,动员做好坎事工作,保证饮食卫生,保障职工健康。1953年制定《苏州市食用肉品管理办法》、《苏州市服务性行业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以后又举办工厂、学校坎事人员训练班,培训一批肉食检验人员;推行棒冰生产灭菌操作法,帮助安装牛奶生产消毒器;对饮食行业及食堂人员进行健康带菌检查,在饮食食品行业实行颁发卫生许可证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食品卫生管理一度中断。1975年7月,市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后,推行生熟食品分开作业,并建立食品卫生监督队伍,完成对饴糖、糕点、牛奶中汞含量卫生标准验证工作,以后逐年恢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发后,食品卫生工作进人依法管理的阶段。

1983年,金阊区开展对全区食品单位进行调查,全区7个街道共有食品单位216户,食品从业人员3572人,集体食堂198户,从业人员1573人。1990年起,苏州市开始创建全国卫生城市,金阊区以此为契机,进行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1991年起,防疫部门对餐具监测方法改良,推广大肠菌群快速测定法。1992年,全区1221户食品单位建立食品卫生档案。区人大也从这一年起对《食品卫生法》贯彻情况进行视察。1993年,区政协组织卫生防疫部门对“夜排档”进行调查,后由区政府开展对“夜排档”的整治。1994年,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区168只早市摊点调查,提出报告,由区政府组织综合整治,在石路地区设立15个固定摊点,统一流动车,统一管理。7月份,开展全区食品卫生宣传活动,以街道为单位,进行评比考核。年底,对全区城乡结合部豆制品加工场进行调查,由区政府组织对卫生条件差,设施差的14户豆制品工场进行执法取缔。1995年10月30日,新的《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将食品卫生纳人行政执法轨道。1996年,结合苏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金阊区开展“食品卫生示范街(片&活动,石路示范片获得市1996年度“食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全区培训饮食从业人员1.6万人次,培训率达99,。

(第三节)学校卫生

一、保健工作的开展

1952年开始,金阊区内各小学校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订卫生公约,建立健全清洁包干制度,在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开展红十字会活动,建立小红十字会组织。

60年代开始,区属各校重视学生视力保护,推广眼保健操,做到一天两操,定期检查学生视力。1980年建立视力分档防治表,经常检查学生眼保健操质量,开展评比。1981年,各校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普查。为视力下降者,建立防近视卡,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药物、器械治疗,纠正坐立姿势,指导家庭采光。

1983年,区实验小学成立红十字卫生组织,接待国际红十字会秘书长参观和省红十字会领导专程检查。

1986年起,区防疫站配1名学校卫生工作专业人员,全区26所小学均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老师,负责保健工作。1988年起,每年对小学生进行视力、龋齿、蛲虫等抽样监测。各小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视力普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做眼保健操等以保护视力,到1997年底,视力不良率下降到13.9,。在各小学开展口腔卫生宣传,并要求小学生使用保健牙刷,控制龋齿的患病率。

二、健康教育的普及

90年代以来,各学校结合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在省、市多次检查中,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1999年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在每年的全国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各校还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卫生知识,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

(第四节)饮水卫生

一、疏浚河道

苏州素有水城之称,但民国时期城内河道已淤塞不少,加之沿河居民向河内倾倒垃圾、洗刷马桶,一些工厂、作坊的污水亦流注河中,致使城内河道污染日趋严重。自古以来,城区有一部分居民饮用河水,故水源性疾病时有流行。城内河道虽曾有几次疏浚,但规模不大。

1952年6月,市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规模疏河,市内18条主要干河全部疏浚,金阊区地段所有水道畅通无阻,污物沉淀减少,水质显著改善。1956、1958、1965、1974、1981、1983年又多次疏浚河道,但因市区工厂逐年增多,工业废水逐年增加;生活废水,均经下水道注人河中,加上临河居民积习难改,经常向河内倾倒污物、垃圾,到1985年,市区河水已不能饮用。

二、凿井消毒

解放以前,城区居民除部分饮用河水外,大部分饮用浅井水。不少人家均有水井,大户之家有井两三口。地方上一些有识之士,如张仲仁等曾捐资开凿公井。苏州电气厂在城厢内外亦开凿公井多处,供居民饮用(兼作消防水源h但杯水车薪,惠人有限。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市卫生局对800余口公井进行消毒。1957年市防疫站举办饮水消毒员训练班,又对城区井水、饮用河水进行消毒。1963年12月又修整2823口水井。但由于工业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尚未建设,可用水井逐年减少。不少水井因不能饮用,亦相继失修坍垮。1978年尚有5万余口水井。1983年减至19758口。由于自来水事业发展,居民饮用井水日渐减少。据市防疫站统计,1979年城区饮用水井人数占60%,1982年占50%。至1985年已降至10.3%,根据饮水情况变化,市防疫站对水厂水质也负责监测,每月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一次抽查。经反复鉴定,苏州市自来水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1986年,全区总人口192340人,饮用自来水的191557人,占96%;饮用井水的人占3.8%"饮用河水的人占0.2%;枫桥西约有200余人饮用河水"饮用自备自来水厂的有6000余人。全区有深井水总56口,浅井水4020口,当年消毒总井数3136口,其中10户以上饮用的水井有708口(公井440,室内268),居民自发要求消毒的有2428口,经市区考核抽查合格率99.8%,余氯量在0.2!0.4毫克/升的占84%。

1992年,大部分居民已经饮用自来水,但仍有少部分居民(老城区1万多人)饮用井水。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全区456口水井的水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苏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不断深化和市区街坊改造,每年均对公用饮井水(包括单位内和私有井)实施消毒。每个街道办事处配一名专职消毒员,街道卫生所配一名兼职监督员,每年3至10月间,每月对每口井投药消毒1!2次,在多雨季节或洪涝期间再增加投药和监测次数。防疫部门每月采集水样进行细菌学检查,并在现场进行余氯测定。由于市政建设和街道的改造,至1997年,尚存水井328口,经投药消毒,检查水样合格率达97%·99%。至1999年,全区仅存267口水井,仍坚持经常消毒。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