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13章 教育科技(6)

第113章 教育科技(6)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建校16年中,学校在艺术教育、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成绩斐然。学校以现代教育思路办学,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创出自有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全体教职工的创造力,并通过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挖掘潜力,形成特长。田径运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又增设了羽毛球队,学生运动队在市内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校内有鼓号队、舞蹈队、合唱队、龙狮队和文学社,还有书法、美术、电脑、数学、作文、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让有这些方面专长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有的专业还请校外行家执教。学校常寄送学生作品于友好学校——日本金泽市三和小学进行交流。

1994至1999年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数学辅导优秀单位”、江苏省《小学数学报》读报活动组织奖、江苏省《小学数学报》第九届、第十届数学竞赛团体奖、999年全国数学夏令营训练团体总分第二名、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苏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和奖励,在苏州中学特色班招考中,该校学生被录取的人数占全区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四章)特殊教育

金阊区的特殊教育机构,为进行弱智教育的培智学校,主要是对轻度、中度智能残障的儿童,通过补偿、矫治、教育,训练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能独立生存的社会人。

(第一节)学校设置

1985年11月11日,金阊区第一个弱智儿童班在虹桥幼儿园开学。1989年10月17日,虹桥弱智辅导班改建为“苏州市金阊区培智小学”。翌年9月迁址城外潭子里58号。1995年3月,又迁至海红坊5号。校园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1999年下半年试办寄宿制,有昆山、吴县、湖南等地5名弱智儿童人学。至年末,有9个班级,155名学生,教师31人。

从1995年迁校至1997年,学校每年确立目标,逐项实施:第一年,静化、绿化、美化校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年,实现教育常规设施达标,创设包括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自然实验室、洗澡室、家政室、午睡室、缝纫室、康复室、小银行在内的各类训练、康复用房;第三年,实施教育手段现代化,学校铺设塑胶跑道,班级教室全部添置“三机一屏”(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屏幕),建立闭路电视教育系统——聪聪电视台等。3年中,学校逐步成为具有苏州园林风格、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九年一贯制培智学校。

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由同济酒楼发起,苏州工商联部分私营企业家为主、六家当地新闻单位加盟的“同济儿童匡智中心”,长期扶助学校建设项目。区内各街道办事处纷纷解囊,为营造弱智孩子的温馨家园添砖加瓦。

1995年,全区弱智儿童少年人学率99.3%,特殊教育受到国家教委、民政部和全国残联的通报表彰,金阊区被省确定为“特殊教育先进区”。翌年,培智学校通过市“窗口示范学校”的验收。1998年10月,通过省检查组验收,次年1月,被授予“江苏省基本现代化特殊示范学校”称号。1999年,校长殷月华被市首批命名为“名校长”。教师刘艳被评为市特殊教育教改带头人。

1996至1999年间,美国智残专家、日本福井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络威大学、克美顿市教育局、日本精神薄弱者爱护协会等外国代表团到校访问交流,中国残联、国家教委、民政部的领导先后视察学校,校领导也多次出国访问和培训。

(第二节))教学工作

培智学校针对人学儿童智力低下的特点,采取医教结合,以教养相辅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建立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出生情况,教师还每天视察学生用药后的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从培养弱智儿童的行为习惯抓起,辅之以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由浅人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反复运用形象生动的示范教育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性认识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在广济医院的配合下,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这一医教结合,分类施教,配合家庭教育,加强劳动训练的方式,收到较好效果。1990年,全校26名弱智儿童,9人基本达到正常儿童的智力水平,5人转人普通小学读书;学生中有全国首届特别奥运会金牌和国际11届特别奥运会银牌获得者,有被评为区学雷锋积极分子,学校和教师先后获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荣誉奖、市特教先进工作者和区科技成果奖励奖。

1991年5月,省弱智教育南京片研讨会在金阊区培智学校举行“特教如何特办”的研讨活动,听取“课复训练”和“劳技教育”两堂公开课,会议肯定学校在“道、教、训、育”结合上的成功尝试。会后,学校继续摸索培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申报获准的市级科研课题《开放式弱智教育的构建》,通过#年的实践,至1997年共撰写科研论文26篇,揭示弱智儿童智能开发与常规教育的途径。其中“QZ分流”教学的尝试,将在校生按已测定的智能,分成轻度班、中重度班两块教育,分别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两个系列的教学和研究,从而使弱智儿童受到他们智力水平可接受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学校对“QZ分流”教育法的总结《关于培智校现行课程设置的思考和对策》,得到国家教委特教司的重视。学校还把劳技教育与开发智力相结合,设置工艺美术、缝纫、烹饪等劳动课以及电脑培训班,大部分学生学会五笔打字技能;有20名同学参加市培智学校劳技比赛;高年级的学生学会做毛巾带、幻灯机套、缝纫机套等用品。劳技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唤起自信心,补偿生理缺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至1999年,2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1999年1月还有一名学生被外资企业录用。

(第五章)中等教育

苏州中等学校发端于教会学校,清光绪间创办的萃英书院是金阊区也是苏州市区的第一所普通中学。嗣后始有公立学校。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市有15所中学,其中在现金阊区内有5所。1949年解放前夕,发展到35所,大多在城内,金阊区内仅有8所。解放后,中等教育事业逐步发展。60年代以后,苏州开始普及中等教育,在金阊区内除普通中学外,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陆续开办。80年代后,普通中学高中部开办职业班,或与有关产业部门联办职业高中,改变了原有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建设快步发展的劳动后备军。

(第一节)普通中学

一、公、私立中学历史

清光绪十八年(1892),教会办萃英书院(后改为萃英中学)在今金阊区境内义慈巷建立!这是苏州城区的第一所普通中学,较苏州第一所公立中学——苏省中学堂早10年。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前,今金阊区境内有私立英华中学,建于光绪三十年;私立桃坞中学,建于民国元年(1912);私立树德中学和私立纯一中学,均建于民国十四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日军侵占初期,学校全部停办,部分中学星散外迁,校舍大部分遭敌人破坏或占领。二十九年秋,在现金阊区内的通和坊建立吴县县立中学。三十年春,伪江苏省教育厅实行“刷新教育”,取缔各补习学社,改办为私立中学。私立河清中学(景德路)和私立肇基中学(景德路)先后建立。三十一年8月,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不久,教会学校均由伪省教育厅接办,萃英中学改为省立建国中学,桃坞中学改为省立和平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度第二学期,抗战前苏州原有各中学(包括私立中学)先后在原址复校;抗战时建立的私立学校,有的保留原状,有的易名。以后续有开办或停歇,至1949年下半年苏州解放初期,辖区内共有8所中学。

二、中学之改造发展

解放后!951—1952年间,对中学作部分调整。私立桃坞中学由政府接办,改称苏州市第四中学,私立圣光中学并人私立萃英中学。私立英华、纯一、社光三所中学合并成立私立苏光中学。1953年1月,市文教局接办教会学校与部分私立中学,私立萃英中学改称苏州市第五中学,私立苏光中学改为苏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4年,私立河清、苏民两所中学合并为私立城西初级中学。1956年,市教育局又接办部分私立学校。私立城西初中改称苏州市第七初级中学;私立光华初级中学改称苏州市第十初级中学;私立虎丘初级中学改称为苏州市虎丘中学。至此,苏州市内私立中学全部改为公立。1959年春,全市普通中学有29所(含民办),其中设在金阊区内的有8所。

苏州普通中学经过贯彻1953年中央“调整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1954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和1955年中央“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的指示,对一些学校接办、归并、调整,布局已较解放前合理。1960年,成立苏州市胥门中学(962年改称苏州市第七中学)。1962年春,由市内工商界人士捐款20万元及定息,创办6所民办初级中学,金阊区辖区内有2所:中街路、爱河桥初级中学;同年新建阊南、留园初级中学。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969年复课。1970—1971年间,为克服各校在运动中纷改校名的混乱现象,将各中学按照次序统一命名,一至八中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原名。苏州农校停办,原址改办十二中;二初中改为十六中,四初中改为十八中;七初中与阊南初中合并改为二十一中;十初中改为二十四中;桃坞工读学校改为二十七中;虎丘中学改为二十八中;留园初中改为二十九中;当时成立的安源与精益两中学合并成立市三十中;桃花坞二轻技校与花驳岸轻化工技校合并改为三十一中;爱河桥民办初中改为四十一中。1971年,三十一中并人十中;1973年,四十一中并人三十三中。

由于1973年大砍职业教育,盲目发展普通高中,出现中等教育结构极不合理现象。同时,所有初级中学统统改为完中,既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学生文化素质又普遍下降。

80年代,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改革中等教育体制,部分完中停办高中,采取教育部门自办或同有关部门联办形式,改办职业中学或附设职业班,其中还有在职中基础上成立中等专业学校。城区教育资金投人向初中倾斜,1986—1992年全市用于改善初中办学条件总投资5000多万元。

从1987年起,苏州市区取消重点初中,初中招生取消升学考试,全部就近人学。1992年起,对高中教育逐步实行自费上学,按教育成本向学生收费。

为适应新村配套需要!981年新办彩香中学,为3年制初中。1988年在三元新村新设三元中学,并动工建造校舍,次年9月建成开学。1995年8月,市一中与三元中学联合办学,三元中学成为市一中的分校,但保留校名。至1999年末,金阊区内有9所普通中学,其中完中2所,初中7所,简介于下:

【苏州市第四中学】前身是私立桃坞中学,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十四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正式定名为“桃坞中学”。民国建立后至抗战前夕,美籍校长梅乃魁致力于学校发展,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结构西式校舍,有教堂、体育馆、实验室、办公室、教师住宅等。还更新学校设备,增强师资,发展迅速,已成为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教会学校之一。抗战期间,一度迁上海南京路慈淑大楼,胜利后返苏复校,校址仍在桃花坞宝城桥街。班级数逐年增加,至解放前夕,学生已多达500余人。苏州解放后,通过“三自”教育,割断了与原圣公会的关系。1952年7月,由市文教局接办,改名“苏州市第四中学”。90年代末,学校已有初、高中教学班31个,学生1500余人,教职工150人。学校占地面积22001.1平方米(33亩),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因该校为苏州教会学校中保存原有建筑最多之处,1991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自1952年改为公立后,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普遍建立学科教研组,改进教学教法,开展听课观摩活动。与此同时,随着班级数的增加,学校基本建设也逐年扩展,教学环境得到改善,被市政府指定为接纳归国侨生学习的完中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一度陷人瘫痪。“文化大革命”结朿后,教学秩序逐年好转,学校工作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1981年7月,恢复三三分段的六年学制。1982年起,在高一年级设置劳技课,自编教材,自制教具,1983—1989年连续7年获苏州市区中等学校劳技教育评比一等奖;1988年获江苏省教委表彰奖励。

1989年该校被定为苏州市首批教改试点学校后,努力开拓办学新思路。1993年开设计算机、外语教学特色班。1998年学校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第十中学联合举办高中综合班,强化英语、计算机教育,邀请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初中毕业会考的平均分、合格率和跟踪合格率均在市均线上,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1999年,专科录取率达98.4%;学生在全国、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各项奖励20多人次。

近百年来,学校不断成长、发展,形成“严谨治学,严格管理,名师执教,中西合璧”的办学特色,为国家、民族培养大批栋梁之材,蜚声海内外。文化泰斗钱钟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刘元方、潘承洞等均毕业于该校;国民党原政要严家淦亦毕业于此。

【苏州市第五中学】前身是萃英书院,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教士海依士创办,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地址在十全街。后几经迁移,于光绪三十年设于阊门外上津桥石柳巷中西学堂原址。宣统三年(1911)改名萃英中学。私立圣光中学(民国三十五年创办,张治中曾任该校董事长)于1952年春,从四摆渡更生医院迁人,借#个教室上课,暑假后两校合并。1953年1月,市文教局接管该校,定名为苏州市第五中学,校址在阊门外义慈巷15号。1999年末,学校有初、高中36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157人。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