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62章 杂记(2)

第162章 杂记(2)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金阊关、白虎关、铁铃关,都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在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六年(1551—1557)之间。金阊关和白虎关,是任环为抗倭而建。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现仅存铁铃关一处。”可见,此三关建造年代相近,设关目的相同。而浒墅钞关,始于明景泰元年,比阊西三关的建立要早100多年。设钞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抽税”。

我国古代,认为东南西北四方都有神灵镇守,称为“四神”,分别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姑胥掌故》所言白虎关和青龙关遥遥相对,却把东西方位颠倒了。

总之,倭患和抗倭是明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与苏州抗倭相关的“苏州三关”,在民间留下深远的影响且流传下来。但由于战火劫难,时过境迁,当年的“三关”已仅剩铁铃关,其余二关已无存。

6.寒山寺古钟之“谜”

名刹听钟,为寒山寺一大特色,凡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看一看唐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据《寒山寺志·志钟》中介绍(唐钟炼冶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但那口钟早已下落不明。后来,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一口巨钟,唐寅曾为此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并有愒曰(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此钟声音洪亮,音闻十里,但早已失落。有一种传说,认为已流人日本。日本明治年间的篆刻师山田寒山在其国内曾大力搜寻,遍访名寺古刹,均未找到,就发起募捐,精工铸成仿唐青铜奶头钟两口,一口送中国寒山寺,至今完好,一口悬挂在日本的馆山寺。刻有伊藤博文写的铭文(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传人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这本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却不料由此掀起了轩然大波。纷传日本浪人盗走古钟,赔偿新钟。这种传说后来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而愈演愈烈,类似的民间传说也较多。有的说,当时寺僧向日本人夸耀钟鸣声闻十里,日本人午夜在北寺塔顶果然听到。日本人想得到古钟,威胁利诱和尚不成,乃击毙和尚抢走古钟。有的说,多名日本人来寒山寺与和尚交往,毒死全寺和尚盗走古钟。但这些传说均未见于任何记载,只有寺中康有为的石刻“七绝”言及此事。据说,康有为于民国初年包了一条小火轮驶抵寒山寺专程观光,见到清代新铸钟与日本奶头钟并存。听了介绍说古钟已流人日本,遂愤而离去。寺僧知道康的身份,便持文房四宝赶到河边,请求题词留念。康氏信笔一挥,写成七绝,便喝令开船。诗曰(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他人再到不空空。”康氏题诗的含意很明显是指钟已被日本人盗去,但也有逢场作戏的性质,很难作定论。

另一种说法,根据清代《百城烟水》中记载:“明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

现在寺内六角钟楼上悬挂的大铁钟,高2米许,外径1.45米,厚6厘米,重约1800公斤,是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铸的,并建造了挂钟的大觉楼(钟楼)。据说钟有乌金成分,故撞击时钟声洪亮,悠扬不尽。

在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爱国华侨捐资铸了一口金灿灿的青铜大钟,叶圣陶老人亲手题“寒山寺”三字于其上。钟高2.5米,直径!64米,重5000公斤,明代的形制,唐代的雕塑,撞击一次,余音绕梁长达120秒之久。

7.除夕夜听钟声的由来

除夕之夜“撞钟迎春”,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至于为什么要撞钟,又为什么要撞108下,这要从古说起。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钟声,动也。”古人认为钟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把在地下的阳气唤起来,滋养万物。隆隆的钟声是阳气跃动的象征。所以我国如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都有钟楼和鼓楼。从汉代开始,古人夜晚敲钟,白天击鼓;敲钟唤阳,击鼓避阴。从古人看来,除夕为一岁之末,是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衰的一天。到除夕的零点,阴气盛极,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岁、放鞭炮、贴对联年画、击鼓,都是为了避阴和迎接新年第一天的阳气。

根据我国佛教教典和风俗!08下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1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候(每5天为1候,是风速、温度、湿度及夹带物质综合成的气候,是一种自然现象,据此可以安排农耕)加起来是108下,所以要撞108下钟声,表示一年的总结,有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义是表示怀念佛门108位长老。第三种含义是因为人生祸福相依,沉浮无常,一年中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钟,即消除一个烦恼,所以原来的习俗是,在撞钟时要全体同诵《击钟仪》:“闻钟声,烦恼净,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每诵到“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巨钟应诵而响,连敲36下,然后再复诵“洪钟二叩……”、“洪钟三叩……”共108下。现在寒山寺敲钟,为了迎合日本人的习惯,并不同时诵经,只是每年除夕夜半,连续敲击108下,以此除尽烦恼,化凶为吉,听钟者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到来。

这种风俗后来传到日本,日期改变为每年阳历的12月31日晚。这是民俗传流过程中的一种变迁、延伸,其内涵仍是避阴唤阳。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日本友人到苏州旅游观光,寒山寺是他们必到之处。1979年日本友人提出要组织人员到寒山寺过除夕、听钟声。主随客便,为了给他们助兴,于是寒山寺在12月31日晚组织了听钟声、祈祷世界和平、祝愿人民幸福的撞钟活动。当年日本人漂洋过海来了120多人,还一起参加念经、拜佛等宗教活动。钟声结朿时,两国人民同庆元旦、恭贺新禧。1980年来了600多人,1981年1000多人,之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性质也从宗教活动变成两国民间的友好活动和旅游活动,并且年年举办,欲罢不能。国内其他城市眼见寒山寺听钟声能吸引如此众多参加者,如此火热,也就在各地寺庙掀起了听钟声旅游活动,一时间竟在祖国各地敲响了除夕钟声,这是苏州市旅游部门和寒山寺性空大和尚所始料未及的事。

8.《枫桥夜泊》诗异文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句自古有异文。其一是枫、封之别。叶昌炽《寒山寺志》“志桥”据明卢熊《苏州府志》“枫桥”条目所引《豹隐纪谈》说(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吏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但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普明禅寺”下称(枫桥之名远矣,杜枚诗尝及之……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王郇公即王珪,字禹玉,宋成都华阳人,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岐国公。嘉祐年丁母忧,居吴下,故有书诗勒石之事。以上二说各言其是,但都说明“枫桥”曾写作“封桥”,何者为准,已难判明。其二是“江枫”与“江村”之异,俞樾在所书《枫桥夜泊》诗跋语中说(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嘱余补书刻石。”碑阴另有附记云(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郇公旧墨今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按寒山寺前面枫江上有两座桥梁,北为枫桥,南为江村桥。“江枫”与“江村”一字之差,涉及诗句含义的解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又王直方《诗话》引欧阳修的话“唐人有‘姑苏城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之句”,则诗之末句又有“城外”、“城下”、“夜半”、“半夜”的变化了。不过这些异文似都难以动摇流传至今,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今本诗句。

9.西园寺的御赐牌楼匾额为何空白

西园戒幢律寺山门牌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四柱挺立,隔成三门,中门高阔,左右门略低,既对称又有起伏。中门横额题“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为宣统元年(1909)时任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所书。在牌楼顶部正中留有一个长方形的空框,原准备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亲题“钦赐西园戒幢律寺”匾额安放其中。当时的住持广慧和尚为此赴京奉迎,并已取得匾额赶回苏州。及至抵苏,辛亥革命已经爆发!1月5日程德全宣布独立,并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在此历史变革关头,皇帝已经下台,御赐匾额自然不便再挂,时至今日,那里的长框仍是一片空白。

10.“臭马路”始末

阊门外山塘街星桥之北,有一长街原名臭马路,1952年10月24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改称清洁路。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不能不说到苏州的“粪段”。相传这条马路在元末张士诚据吴时为养马之处,建有供跑马习射用的箭道。从乾隆《姑苏城图》可见此处有“马路”的标注,故最早人称“老马路”。后来由于“粪段”业的兴起,马路沿河成为粪船集中之地,屎尿横陈,臭气熏天,遂有“臭马路”之称。所谓“粪段”,是旧时苏州独有的一种处理粪便的行业和制度。其方法是将居民的粪便按地区划片分段,由粪段主据为己有,包括粪便的出清、运输和销售,借以牟利,其历史可上溯至明代。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的粪段主约有300家,雇佣倒粪工人1000余人。其中大户都设有粪行,约百家之多,内有40余家集中在“臭马路”。粪段主原无团体组织,民国三年(1914)始成立壅业公所。倒粪工人都是南、北园和近郊农民,子承父业,世代相继,向无组织。由于粪段主的封建盘剥,劳资间矛盾日多,亦发生“罢倒”事件,名曰“竖扁担”,盖彼时出粪全靠肩挑也。解放后粪段制度被废除,粪便清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臭马路”不再成为粪船集中之地,遂应当地居民的请求,将这一存在数百年之久的“臭马路”易名为“清洁路”。

二、商市忆旧

1.盛世滋生图》与阊门

乾隆二十四年(1759),监生、吴县(今苏州)人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作者希冀通过该画描绘出当时苏州市面繁荣的景况,来颂扬“国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的“乾隆盛世”。

乾隆年间,苏州已成为我国东南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城区有10万户居民,如果每户以五口计,不下50万人口。徐扬将其平日耳闻目睹的事实,通过《盛世滋生图》反映出来。作者运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以太湖和城西诸山为依托,由西而东而北,穿过水乡村庄、市镇,巡礼了城西胥门、阊门内外和万年桥、吊桥一带最繁华的地段,经过著名的山塘街,至姑苏名胜虎丘结朿。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况。画上人物接踵摩肩,熙来攘往,粗略统计约有12000之众;河上运粮船、货船、客船、木筏、竹筏、帆船如云,计近00艘。街上商店林立,市招繁多,可以辨认市招的共有230余家,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高度文明繁荣的情景。

《盛世滋生图》基本上是写实的。该画苏州阊门内外和万年桥一带的繁华景象,可以考诸史籍。明代苏州“公署宦室以逮商贾多聚于西,故东旷西狭,俗亦西文于东也”。清代,这种相异的格局仍然突出。乾隆《元和县志》提到“阊胥地多闡阓,四方百货之所聚,仕宦冠盖之所经”。可见明清苏州城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当首推西北部,特别是阊胥一带商业的发展已经冲破了城垣的限制,形成与城内呼应的带状商业网。若以阊门的虹桥(吊桥)、渡僧桥为起点,则分为两线(一线由西偏北至虎丘,一线正西方向直通枫桥。其中南北濠、上下塘、枫桥都是喧闹非常的商业区:“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孙嘉淦《南游记》)

乾隆年间,在苏州经营烟草的河南和福建商人建立了烟商会馆,时人称为“公和烟帮”。他们将“阊门外昌四图三码头”名为“公和烟帮码头”,并严禁外来货船在公和码头停泊,可见势力之大。从《盛生滋生图》上就有3家标出“浦城建烟”的招牌,证实了福建浦城县是苏州烟草的供应地。《盛世滋生图》中还有许多钱庄字号,参列于繁华街道的商铺之间,这也是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证明。

从《盛世滋生图》画卷上林林总总的店铺看,占大多数的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商行业(如棉花、棉布、染坊、医药、杂货等),一些为四方巨商大贾提供服务的行业也较为齐备(如酒楼、饭馆、花木、珠宝、玉器、古玩等)。

清初,清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海禁,但私自出海贸易者一直不断。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止海禁。清人纳兰常安的《宦游笔记》一书记载了开禁后苏州的内外贸易盛况(南廒(濠)在苏州阊门外,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陕西会馆碑记》描述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从《盛世滋生图》看,市招为“洋货行”的虽只有两家,但并不排除杂货、医药、首饰等行业有洋货供销。图中河上400只舟船排筏,绝大部分是运货的,是运销国内外商品的主要交通工具,上面不乏有许多“外国所用之货贝”。

由于明清以来苏州工商业的发展,闲居的缙绅地主自动流向城市,富商大贾有意识地云集在繁华的阊胥一带,“公署宦室以逮商贾多聚于西”,“而诗书之族,聚庐错处,近阊尤多”。这些仕宦冠盖“所思者广,所习者奢,拘鄙谨曲之风少,而侈靡淫佚之俗多矣”,真是“豪门贵室,导奢导淫”。明清时期,苏州官绅士大夫三日一宴,五日一请,酒必名酿,茶必佳品,穷极豪奢。文人结社更助长了盛宴之风愈演愈烈。每逢游春或中秋赏月,士女乘画舫去虎丘,因城河狭窄,女眷的肩舆需抬至阊门等处码头上下舟船。白日去时“花香徐拂”,晚上归来“衣香灯影”,冶游的盛况可见一斑。用具“极人工之巧”,被志于富侈者奉为效法的楷式,“苏州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虎丘各式盆景名闻遐迩,价高者一盆可数千钱。“洋货、皮货、细缎、衣饰、金玉、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而“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兴旺的各行各业,为众多的城市居民,如店员苦力、工匠负贩、优伶乐工、僧道术士以及衙卒仆隶等提供了就业和发迹的机会,谋生的,寄食的,钻营的,熙来攘往,再现一幅幅活生生的姑苏繁华景象。

2.沐泰山堂药铺股权诉讼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