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64章 杂记(4)

第164章 杂记(4)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忠王李秀成在夺取杭州后,于五月十二日(860年6月1日)中午兵临苏州东南城下,不到一天就占领了苏州。潘氏信中写道(十三日之变,贼众(太平军)早于张兵队中潜人(月30日又有一股清军溃兵逃到苏州,统领者为张壁田),一时内应,六门顿开。”这说明太平军在攻取苏州时,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攻城战,而太平军的主力是从盘门经护龙街(人民路)进人城内的,所以阊门不是太平军的主攻目标,何况阊门商市在四天前已被焚毁。

据考,收信的潘氏族兄潘小雅为道光举人,任刑部员外郎,在湖南帮办团练。写信的族弟潘钟瑞为清增贡生,后任太常寺博士,家居苏州刘家浜,宅称“香禅精舍”。他对“作乱的长毛”不可能有什么好感(信中提到太平军之处,均以“贼”称呼),潘钟瑞如不亲身经历这场劫难(信中也写到潘氏在阊门外的产业被焚毁无存)是绝对不可能把这场纵火劫案错记到有名有姓的清总兵头上的,也不敢在家信中欺骗做官的族兄。所以潘氏家信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为后人断定制造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3.南社

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四(阳历11月13日),虎丘是南社的发祥地,南社发起人之一陈去病的墓地也在这里。

在南社成立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江同里有雪耻学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有“神交社”,苏州也有“三千剑气社”等组织,均以诗文宣传革命。经过几年酝酿,1909年南社才正式在苏州虎丘宣告成立。这天参加集会的有:陈去病、柳亚子、朱梁任、庞檗子、陈陶遗、沈道非、俞剑华、冯心侠、赵厚生、林立山、林秋叶、朱少屏、诸贞壮、胡栗长、黄宾虹、蔡哲夫、景耀月,共1人,其中14人为同盟会员。又有来宾张菜甄、张季龙二人。高天梅是发起人之一,可是没有来参加。会上通过南社条例13条,并作了会务分工,柳亚子任书记。

社员马君武有诗道(辛苦挥戈挽落日,殷勤蓄电造惊雷。”冀望以革命的诗文唤起群众。后来也有不少社员投人革命斗争而牺牲。但因成员众多,政治倾向不一致,在辛亥革命后便开始分化,有的落荒或后退,只有少数人能随着革命的步伐前进,柳亚子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南社举行过18次集会,《南社丛刻》共出22集。主要创作是诗,其次是散文、词,也有部分小说、戏曲。曹聚仁说(南社的诗文,活泼淋漓,有少壮气,在暗示中华民族的更生。她是前进的,革命的,富有民族意识的。”

4.南社成立为何选在虎丘

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在上海创办南社前身“神交社”。次年1月,柳亚子等11人在上海酒楼宴聚,正式提出筹结南社。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六日(阳历11月6日),陈去病发表《南社雅集小启》,宣布定于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山塘张公祠召开南社成立大会。

为什么叫“南社”?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此外,古诗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诗句,陈去病之所以取名巢南,亦与南社命名的用意相同。南社是反对清廷的一面旗帜。不仅如此,在成立大会地点的选择上亦颇为讲究。苏州虎丘是明末“复社”召开盛会的地方,他们要继承“复社”的民族气节。张公祠,是张国维的祠堂。张国维是浙江东阳人,明末崇祯年间的苏松巡抚。清兵人关,明亡,他拥立南明鲁王,是鲁王政权的大学士。及清兵渡钱塘江,他投水殉国,是反抗清室的民族英雄。南社之所以名为“南社”,以及成立地点的选择,都具有强烈的反清意识。

5.阊门饭店曾是日军慰安所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鼓舞士气,征召随军慰安妇,规模空前。有记载:被征召的妇女总数竟达40万人,其中朝鲜20万人,中国10万人,日本、东南亚10万人,还有少数欧美妇女。

苏州也不例外。当年,阊门外南、北兵营,平门内都驻有侵华日军,设有多处慰安所。其中最知名的就设在西中市五泾弄今6号阊门饭店所在。

1972年开设的阊门饭店,原是苏州城内较早建造的西洋式花园别墅,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抗日战争前由上海永安别业兴建。园中有园,共有四家住宅:谢家、陆家、王家、蔡家,都是上海富商。谢家、陆家住宅是西洋式别墅;王家、蔡家是中式结构。四家中以谢家最大,西班牙式三层结构,至今仍保存完好,故曾称之为谢家花园,俗称大园里。谢家也是苏州私家花园最早使用自备自来水的人家,在花园的北部建有一座高架水塔。

侵华日军选择谢家花园作为慰安所,一则,它是当年城内难以觅得的一座花园别墅,舒适豪华;二则,地段好,离开阊门外南北兵营较近;?外,当时城墙都没有拆除,城门口有日伪军警站岗,夜间城门紧闭,在城内寻欢作乐十分安全。因此,里面住进了许多身着和服、浓妆艳抹的慰安妇。她们大都起居在谢家花园那幢西班牙别墅的一楼,现阊门饭店经理会客厅。

厅内有两面落地式又长又大的镜子,供她们梳妆打扮。同时在园内主道路左侧造了一幢木板结构的洗澡房,内设一个大浴池,让那些男女在此同浴。

这里戒备森严,日夜有日军把守,不许闲杂人等靠近,当然更不许中国百姓在附近逗留。实质上这是一所日军高级军妓院,不是一般军官和士兵可以人内的,必须是具有相当等级以上的头目才有资格去那里“享受乐趣”。附近百姓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只是:每当夏秋之夜,成群的日本军官乘坐小轿车和其他车辆纷至沓来;夜深了,花园里还传出不堪人耳的酗酒、浪笑、吼叫之声。

6.通性和尚不畏强暴护血经

在山塘街彩云桥下塘,原有半塘寺(古名寿圣禅寺),寺中藏有佛教界的稀世文物——血经。这是元代至正年间善继和尚刺血写成的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1卷计10万字,并附有明清名人宋濂、宋荦、曹寅、钱大昕、石韫玉、翁同龢、康有为等400余人的题跋,是中国名人题跋最多的佛经之一。

民国二十六年11月,日军侵占苏州后大肆烧杀淫掠。半塘寺别院龙寿山房住持通性和尚为保护这部珍贵的血经,用布帛重重包裹后,藏于寿材之中,再钉上棺盖。日本人对此血经觊觎已久,一日,龙寿山房来了七八个日本人,其中一个“中国通”与通性和尚施礼后就说明来意,要求瞻仰佛界至宝“血经”。通性推说近来兵荒马乱,血经不幸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并表现出深为痛惜的样子。来者在屋内转了几圈,无可奈何,临走时,说是上司有请,就把通性带到驻地。开始,通性受到款待,日本人以多种方式进行引诱,试探血经下落,但通性和尚决心舍身护经,始终咬定下落不明。日军见软的不行,便威逼、拷打,然后把他投人监狱。后来,日军再次搜索龙寿山房,对通性的徒弟一一拷问,都毫无结果。日军还撬开几口棺材,探其虚实,只见其中死尸已阵阵发臭,吓得连连后退,终于徒手而返。

通性和尚被关押两个多月,到保释出狱时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通性和尚同前几代寺僧一样,把血经看得比生命更宝贵,每逢久雨天晴,就搬出经书,在阳光下轻轻翻动,以免霉变虫蛀。1957年,通性和尚终因旧伤复发圆寂。现此血经已由苏州市佛教协会收藏于西园戒幢律寺。

7.接管苏州的一支特殊队伍

据离休干部、原中共金阊区委书记黄汉兴回忆(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号令。1949年3月初的一天,我们阜东县一行50多人,从阜东县出发,日夜兼程用5天时间赶往南通的白蒲镇“两淮南下干部总队”集中整训学习一个多月。学习的重点:一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二是华东局发布的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所制定的接管方针政策和纪律;三是熟悉掌握苏州的政治、经济、社会及风俗习惯等。

1949年4月两淮总队于22日至23日到达八圩塘待命过江。27日凌晨苏州解放,两淮总队当晚立即渡江。28日清早从江阴出发,一路步行,其间,偶有敌机在头上飞过,途经无锡,天色已晚,我们连夜乘敞篷装货火车赶往苏州,11时左右行至浒墅关段,浒墅关车站东西侧的两座铁路桥已被国民党军队炸毁。29日拂晓,我们从浒墅关沿运河赶往苏州。由于堤岸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许多女同志跌倒了,爬起来又摔倒,有的人脚都起了水泡、血泡。

我们这支队伍是紧随解放军之后,身穿军装,胸前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手臂上别一块红色黑字臂章的特殊队伍。

经过石路时许多市民好奇的议论纷纷,窃窃私语,有人说我们是管文蔚的军队,有的说(“穿军装不背枪,不知是什么部队?”从胥门进城到达府前街(今道前街)原国民党吴县政府所在地(现会议中心址),已是上午10时左右,就地待命休息。

下午,两淮南下接管苏州总队集中开会,市委副书记林修德重申人城纪律、注意事项,不准用华中币购买东西(因币值未明确比例),不准擅离队伍,不准乱闯民宅。

4月30日,在苏州中山堂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宣布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十兵团政委韦国清任主任。同时,宣布中共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惠浴宇同志任市委书记兼市长。

军管会设在护龙街(今人民路)饮马桥南天香小筑内,市委设在东河沿,市政府设在原江苏省高等法院旧址(今道前街10号)。

由于我们在白蒲镇学习时,苏州地下党为接管提供了国民党苏州“党”、“政”、“军”、“警”、“宪”及财经、文教、工商业等系统的有关材料、信息,编印了小册子,从思想上、组织管理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分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对国民党苏州旧政府人员,采取“原封不动、自上而下、整套接收”的方法对口接管,行业对号人座,接管工作进展顺利。

当时苏州的老百姓因长期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对共产党、解放军抱有各种怀疑。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是干什么的;解放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专门为穷人打江山求解放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积极宣传共产党、解放军接管苏州的方针、政策;以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使群众消除顾虑,转变观念。

8.“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州的标语口号和歌谣

“文化大革命”时期,标语口号遍全国,苏州亦然。开始斗“当权派”时,有“火烧”、“炮轰”、“打倒”之别,前两项重在批判,后一项即指为顽固派,必打倒而后止。然不久,“当权派”皆被指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此种分别即不复存在。但“打倒”仍有等级,造反派认为是“死硬派”,便呼其名而高喊(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或喊“罪该万死,死了发臭,狗都不吃!”此种咒骂式的口号,连同罚跪、弯腰、低头、戴高帽、喷气式(二人挟持被斗者,反剪其双手成喷气式飞机状)、打人、抓人等均传自北京红卫兵。苏州之普遍仿效是在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上街破四旧以后。自此便山头林立,派斗不止。有所谓“语录战”,两派各择所需,针锋相对地齐声朗读《毛主席语录》。如认为对方不执行政策,便读“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如一方势大动手打人,另一方即高呼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还有“标语战”,全市大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纸张墨水屡屡告罄。观标语之内容,可知派系之消长,如贴出“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者,肯定已占上风,而刷写“抬头望见北斗星,日夜思念毛泽东”的则已处困境。其后演出造反派夺权,成立“苏州捍卫毛泽东思想革命委员会”,大小山头分归两大派,支持“苏革会”的称“支派”,反对的曰“踢派”。“支派”贴标语呼口号必有“青山不老,红旗不倒,苏革会就是好”。“踢派”则以“踢开‘苏杂烩’,彻底闹革命”相对。文斗之不足,继之以武斗。虽有“不要武斗”的最高指示,而江青有“文攻武卫”的号召,两者并行不悖,于是抢枪夺炮、杀人放火皆为“革命行动”。两派各自为政,“踢派”踞城中,“支派”占城外,刀兵相见,对峙6个半月(1967年月24日起至1968年2月10日止)之久,双方互有死伤,并累及无辜群众,全市生产、工作基本陷于停顿。故民间有“斗煞”当权派,忙煞造反派,闲煞逍遥派”的说法。后来“支踢”之争以“支派”得势而告终。然而不久“支派”中被称为“长风班子”的4个头头华林森、汪永珠、邹学祺、赵宝康(因4人均来自苏州长风机械总厂,故称长风班子)因权利不勻,又分裂为华汪与邹赵两支,各立门户,互斗不止。但为时不久,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告覆灭,苏州的这三男一女也宣告垮台。

9.苏州的“马振扶事件”

1974年春,“批林批孔”席卷全国,江青抛出“中央5号文件”,以“马振扶事件”为棍子,打向学校的干部、师生。苏州市委华林森、施兆祥等在“落实中央5号文件”的大旗下,开始抓“苏州的马振扶事件”——十八中学张根媛事件,对学校干部、教师进行迫害。该事件的经过是(972年11月16日,学校高一(甲)班学生张根媛(女)因平时不愿读书,期中考试成绩差,受到家长指责,且又因考试作弊与教师发生争执,张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当夜身亡,学校当时已妥善处理。不料两年后旧事重提,市委派工作组进校,张的班主任朱剑华、化学教师徐祖耀、校教革组副组长凌永堂受到审查、批判,学校领导班子也受到攻击、株连。1974年6月,市委发出(1974)12号文件,对“张根媛事件”作了颠倒黑白的结论,直至1978年6月市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才撤销1974年12号文件,市教育局召开大会宣布平反。

四、名人轶事

1.唐伯虎仕途中的两次风波

唐伯虎(1470—1524),名寅,商人家庭出身,其父在阊门内皋桥吴趋坊开酒店,唐伯虎少时也在店中服务。为改换门庭,他研读诗书,期待科举进取。凭着聪明才智,16岁以第一名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被大学士梁储荐为第一,得中解元。

弘治十二年,唐伯虎赴京赶考,途中遇到江阴人徐经,交谈之后颇为情投意合。及至北京,徐经便买通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得到试题。徐把题目泄露给唐寅,并请他代写应试的文章。考毕,二人自是春风得意,期盼金榜题名。可是,得意之余未免忘形,唐寅在与朋友都穆闲谈时便说漏了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都穆竟将朋友检举。徐、唐二人均被逮捕人狱。事后,徐经流放绝域,唐寅虽未被治罪,但谪为浙藩处椽吏。唐不就,流落返苏。回家后遭人歧视,唐寅便离家出走,远游东南山川,归来后迁居桃花坞。

在桃花坞,唐伯虎生活十分艰窘,变得放浪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故意做出荒诞风流的行为。此时,又一场风波降临到唐寅身上。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