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 第31章 但遭君王弃叶落难归根——被贬死的名臣(2)

第31章 但遭君王弃叶落难归根——被贬死的名臣(2)

小说: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作者:史荣昕,蒋焱兰

屈原更是悲痛欲绝,他在怀王的灵前哭得晕厥了好几次。他要求顷襄王趁着各国都在怨恨秦国的机会,重新建立统一战线,一同对付强大的秦国。但是胸无大志的顷襄王根本就不予理睬。

屈原在宫门前日夜痛哭,希望能让顷襄王回心转意。这可恼了郑袖,叫子兰去赶屈原走,子兰对屈原说:“你这个人啊,不听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吗?快回去吧,你看看你,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

屈原厉声大骂:“是你劝大王到秦国去的!你是楚国的令尹吗?我看你是秦国的奸细!越看越像!”

子兰慌忙报告郑袖:“太后,屈原说我是秦国的奸细,我恨屈原!”

郑袖听了十分生气:“看来这个屈原疯了,疯了的人是不能做官了,让他到远地方去吧!我也恨屈原!”

她立刻叫顷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闾大夫职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远不准过江。

屈原被流放到了陵阳,在那里生活了九年,这期间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但传来的坏消息使他忧心如焚。满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都被他写到了诗篇里。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占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屈原得知这个消息,他的心碎了,他很清楚,他挚爱的楚国要灭亡了!他决定到郢都去,到他出生的土地上去了此残生。他披头散发,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到了汩罗江边。清澈的江水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他的满头白发,他的心情也像那江中的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想到联盟被那些苟且偷生的政治小人破坏了,楚国落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地步,他决心一死,用自己的热血,激发起楚国百姓的爱国赤忱。

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一块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然后奋力在跳向江心。这一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跳江而死后,老百姓对这位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十分敬重。到了屈原的忌日,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他们他。千百年来,他的爱国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一个组成部分。

长孙无忌:他乡暴死的“国舅”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和唐高宗时的宰相。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李世民即位太宗后,他与房玄龄同为宰相。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他又与褚遂良同为宰相。永徽六年(655),他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受到武则天忌恨。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诬告他谋反,被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的先祖,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因立有战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无忌的老爸叫长孙晟,隋朝时是右骁卫将军。虽然出身于军事贵族的家庭,但长孙无忌并不善于统兵打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一些谋略,但并不出众。

长孙无忌聪颖好学,读了很多书,又善于谋略。因老爸死得早,他就和妹妹一起,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很有才华和名望。在如此一个有着高文化素养的家庭,长孙无忌和妹妹都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高士廉是个很有眼光的人,很能识人。他早在李渊父子太原举兵之前,就看出李世民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便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封长孙无忌的妹妹为皇后。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年龄差不多大,从小就是至交好友,一起长大,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李渊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一直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李渊建立唐朝后,长孙无忌官当了比部郎中,被封为上党县公。这个时候,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赫赫战功,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惶恐。于是,为了争当天下老大,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

唐武德九年(626),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谋害李世民,没有成功。李世民问长孙无忌说:“你看看这事该怎么办?我哥和我弟合起伙来要拍我的黑砖!”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你放心好了,我不会不管这件事的!”

长孙无忌便召来房玄龄、杜如晦商议。

房玄龄很干脆地说:“我要是秦王就快刀斩乱麻!”

长孙无忌伸大拇指说:“好主意,我现在就去告诉秦王,房玄龄说了,快刀斩乱麻。”

房玄龄说:“别这么说呀,我是说我要是秦王,才会那么做。可是我不是秦王!”

长孙无忌:“行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也是这个意思,先发制人,晚了就来不及了。人家可是在那边磨刀呢!我现在就去告诉秦王,就这么办了。”

于是,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夺取皇位。这个时候,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在暗自活动。他们想方设法用重金收买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侯君集等,这两个人都不是傻瓜,虽然兜里都挺缺钱的,但他们都知道跟着李世民混肯定会越来越好,因此他们回绝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派人去行刺李世民,由于李世民早有防备,因此刺客是站着去的,躺着回来的。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和总和李世民在一起喝酒啃猪蹄什么的,便在李渊面前说二人的坏话,李渊就命人把二人轰出秦王府,李世民不同意也没有办法,他老爸的话现在是“圣旨”了,因此,他也只能含着眼泪跟二人说:“啊,朋友再见了!”

这样,李世民的“高参”就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人了。长孙无忌与舅父高士廉一起,联合秦王部将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日夜劝李世民赶紧动手,诛杀太子与齐王。

长孙无忌说:“人家刀都磨好了,就要架到你和我妹妹脖子上了,你还不动手,你……我说你什么好呢?”

李世民仍犹豫不决:“这……不好吧?都是自家兄弟,一个爹的,我要把他们办了,也太那个了!”

这时,突厥南下进犯,按照惯例,应由秦王李世民率军队去摆平他们,但因李建成从中作梗,唐高祖命李元吉替代李世民督军讨伐,并调秦王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等一起前往。

这明显是想趁机抽空秦王府的精兵强将,让李世民无还手之力。李建成早已有所计划,在为李元吉饯行时就杀掉李世民。得知秦王府部将被调走,李世民就感到大事不好,这才决定下手。

李世民派人叫来了长孙无忌,对他说:“我想好了,你那天的话说得对极了,我决心下了。”

长孙无忌点头:“那好,既然你下了决心,得把那两个臭皮匠找回来……”

李世民:“我这儿没有皮匠,更何况还是臭的……”

长孙无忌说:“不是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把他们找回来,再加上我,就顶一个诸葛亮了!”

李世民:“我明白了,你是说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找回来。我已经把他们找回来了,现在餐厅吃炸酱面呢!”

李世民和几个“高参”终于谋划了玄武门兵变。六月四日,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在玄武门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成为皇太子,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在玄武门兵变中,长孙无忌是立了头功的人。从一开始,他就态度坚定,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并亲自到玄武门参与伏杀。所以唐太宗得了天下后,对他这位大舅哥非常好。

一直到临死的时候,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能当天下老大,多亏了长孙无忌啊。”

玄武门兵变后不久,李渊让位给李世民,长孙无忌当上了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又任吏部尚书,并被晋封为齐国公,赐封1300户。

唐太宗后来又多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都被长孙无忌拒绝。每次长孙无忌都说:“别,那样不好,人家会说你任人唯亲的,最大的腐败是用人上的腐败!”

长孙皇后也多次对唐太宗说:“别让我哥当宰相,别人会说闲话的。”

虽然这样,唐太宗还是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到了贞观二年(628)正月,真有人密奏称:“长孙无忌的权力太重,宠恩太多。”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放心吧,我对你是相当信任的。无论你听到什么消息都要告诉我才行。”

唐太宗后来对群臣说:“长孙无忌没有别的心思,任何人都不要说闲话了,我重用他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我不是昏君,这你们也知道。”

群臣们都立刻七嘴八舌地唱上颂歌了,唐太宗挥挥手说:“你们别这样,“忽悠”一两句我还可以承受,多了我就要吐了!”

不久,长孙无忌恳求唐太宗同意他辞去宰相之职。加之长孙皇后的再三请求,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同意长孙无忌辞去尚书右仆射,拜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五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之功封每人的一个儿子为郡公。贞观七年(633)十一月,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坚决推辞,他说:“别这样别这样,我不是跟你说过吗?你总提拔我,别人会说闲说的,好像我妹妹吹枕头风似的。”

唐太宗说:“你别跟我客气了,你也不用多想,现在连外国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明君了,我用人就看能力,不看别的。”

长孙无忌还是摆手:“话虽然这么说,可是还是有人说闲话的。弄得我心里挺郁闷的,就我这两把刷子,唉!我还是别说了,这个司空你还是让别人干得好!”

唐太宗不允许,他说:“就你了,你再不干就是你的不对了,想当初,你为我出谋划策,把脑袋别在裤带了,一想起这些,让你当太上皇的心都有,别说一个司空了。你别再说别的了,我已经让人起草文件了,明天就发。”

长孙无忌说:“唉!还推不掉了!那好,我就对付着干几天吧!真是的,现在一听做官我头都大!”

长孙无忌不仅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与胆识,在唐太宗即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贞观元年(627),突厥因天灾人祸,内部叛乱,实力大衰,许多大臣建议唐太宗趁机出兵攻打突厥。因为唐与突厥刚立有盟约,唐太宗犹豫不决。

长孙无忌说;“不可以不可以,现在国家正在养兵,待敌寇入侵,才可以发兵消灭他们。如今他们已经衰弱了,肯定不会来犯了,我们还期望什么呢?况且我们应该信守监约才好。”

唐太宗最终放弃了出兵突厥的打算。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又因仰慕周代的分封制,想立功臣为世袭刺史,诏令长孙无忌等14人为世袭州刺史。许多大臣进谏,认为这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唐太宗听不进去,依然顾我。后来,还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交了抗封书,加之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唐太宗才不得不停止了封世袭刺史这一错误措施。十七年(643)二月,唐太宗将24位有卓越功勋的大臣图画于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长孙无忌被排在头一位。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掉了。接下来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依自身条件而论,最优越的当属李泰,一方面,他是次子,比李治大了9岁。另一方面,唐太宗对他宠爱有加。唐太宗还令他在王府中设立文学馆,广纳贤士学人,并在闲谈中暗示过要立李泰为太子。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三儿子,又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父子感情上,都没有优势。

但身为舅父的长孙无忌却在唐太宗面前大力举荐李治,唐太宗因此犹豫不决。于是来到两仪殿,命令群臣们都出去,只留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李晌、褚遂良,然后说:“我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他们都不错,我不知立哪一位。真是愁死我了。”说完自己倒在床上,长孙无忌等人赶紧争抢着把他扶抱起。他又抽出刀想自刺,长孙无忌等人夺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并问他想立谁为太子。

长孙无忌说:“我知道你不会自杀,也知道你其实已经想好了让谁当拉班人了。你说吧,我们是不会反对的。”

唐太宗连忙说:“好好,我现在就说,我想立晋王李治。”

长孙无忌拍手说:“我们坚决不反对了,不但不反对,如果谁敢反对,我请求立即杀掉!当然了,不是因为晋王是我外甥,特此声明。”

于是,立太子一事就这么定了,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没过多久,唐太宗又想改立吴王李恪,他是唐太宗第三个儿子,母亲为隋炀帝的女儿,长孙无忌听到这个消息,去找唐太宗,他说:“立吴王我坚决不同意,当然了,不是因为晋王是我外甥,特此……”

皇太宗:“行了行了,你别声明了,知道你肯定会反对,这事儿我再考虑考虑!”

长孙无忌:“没什么考虑的,太子已经定了,就不能再换了。这事儿可不是开玩笑的,更何况吴王的姥爷是隋炀帝,我不能同意让昏君的外孙子取代晋王,不是因为晋王是我外甥……”

唐太宗:“行了行了,又来了,你请回吧!我已经基本决定太子还是你外甥了!”

长孙无忌:“这就好,我这样做,不是因为……”

他刚说到这儿,唐太宗已经捂着耳朵快速离开了!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长孙无忌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廷中权重无比,为了能在唐太宗之后继续维持这一局面,他希望将来的皇帝是仁孝之人充当,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尊重,权势才会得到加强。

李治这个人生性懦弱,当然是最佳人选了。魏王李泰就不一样了,他从小就特别聪明,长大后喜好读书,从置文学馆后广纳贤士,文武官员都纷纷投到他的门下,早已形成一股了政治势力。而且李泰这人很傲,连上品官员都不放在眼里,看到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眼皮都不爱抬一下。如让他做皇帝,他依靠并重用的必定是他招纳的党羽,那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肯定就要靠边站了。

按理说,李泰这么有才,立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唐太宗的心里不是很放心。李泰门下都是些功臣的子弟,这些人都奢侈放纵,都盼着李泰当皇帝后,把元老们都赶下台去,他们好掌权。而李治这边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如李晌、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之治的忠实执行者。唐太宗当然希望在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存在,但这又必须依靠长孙无忌等人的辅佐。为此,他不得不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危了,他命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二人做了辅政大臣。他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人在,你不用担心什么,安心地当你的老大就是了。”又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非常忠于我,我有天下,他出了很多力气。我死后,你可不要听信小人的话拍他的黑砖呀。”

褚遂良说:“陛下,我是那样的人吗?从小长大,我没拍过任何人的黑砖。”

唐太宗说:“那就好,我也告诉长孙无忌,让他也一样,不管别人说什么,也不拍你!只要你们两个人团结,我就放心了。”

太子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长孙无忌做了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执掌门下省事。唐高宗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也格外敬重和信赖。长孙无忌更以国舅的身份给唐高宗出了不少主意,唐高宗都采纳了。

长孙无忌和他的家族命运的改变,源自永徽五年(654)十月的废立皇后之争。唐高宗想立昭仪,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多次谏言,都遭到拒绝。唐高宗还秘密派人赐送长孙无忌金银宝器各1车,绫绢锦缎10车,并亲自登门,继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前来说这件事,长孙无忌始终不允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劝说,长孙无忌同样厉声拒绝。

喜欢《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吗?喜欢史荣昕,蒋焱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