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 第14章 时穷节乃见美名垂丹青——宁死不屈被害的名臣(4)

第14章 时穷节乃见美名垂丹青——宁死不屈被害的名臣(4)

小说: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作者:史荣昕,蒋焱兰

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被俘之后,杨业仰天长叹道:“唉!太宗皇帝待我恩重如山,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遭到这样的惨败,我只能以死报国了!”于是开始绝食。

契丹将军听说杨业不吃饭了,特意把全国最好的厨师请来,做了焖熊掌、烧大虾什么的摆在杨业的面前。杨业虽然也挺馋的,口水不知不觉流了出来,但他强忍着不动摇,一直三天,楞是什么也没吃。第四天早晨,士兵们抬着烤全羊来时,发现杨业已经死了。契丹将军听了汇报赶来,在杨业的遗体前站了一会儿说:“唉!好样的!是条汉子!士兵们,这烤全羊你们吃了吧!吃完把杨老将军埋了吧!”士兵们一边吃着烤全羊一边流着眼泪说:“杨老将军,谢谢了,没有你,我们过年也吃不上烤全羊啊!”

孙承宗:死不降清的明朝忠烈

中国明末大臣、抗清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经略蓟辽,到职后亲自勘察关外的山川关隘,支持抗清名将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练兵屯田强化边塞。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绕道入长城,

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他率家人及全城乡民守城抗清,终因清兵势众弹尽粮绝,城破被俘自缢而死誓不降清。

孙承宗是河北省高阳县西庄村人,祖上是河南汤阴,洪武年间移民到高阳。孙家一支落户西庄,另一支落户赵口。他老爸名叫孙麒,孙麒生了四个儿子,孙承宗是他最小的儿子。生于嘉靖42年正月二十五日(另一说:正月初八)。孙家本来比较富裕,但到了孙承宗少年时代,由于孙麒大手大脚,常拿财物帮助别人,家里一天天变得贫困了,连粥都喝不上了。

孙承宗少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明,17岁的时候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第二年岁试又考了个第一名,三哥孙敬宗得第二名。孙承宗当上举人却比较晚,直到32岁才以第五名的成绩在顺天的乡试中上榜。考中进士的时候他已经42岁了。在考中进士之前,孙承宗除了在家种地,就是给大户人家的孩子当家庭教师。先是在北京御史中丞姜璧家,后来又在易县兵备道房守士家,再后来,房守士升官当了大同当巡抚,又请孙承宗到大同教自己的两个儿子。

万历32年,孙承宗在会试时考中了进士,他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名次排到了第115名。但在殿试的时候,他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了第二名榜眼。因为考中了榜眼,进士及第,就只好在翰林院里当编修,正七品。编修是一名史官,主要是作文字工作。孙承宗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十年。

这十年间,孙承宗主要是做了五件事。一是本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当时翰林院掌印官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刘一燝就说孙公是朝廷元气的代表。二是针对朝政写过不少的奏章,劝谏万历皇帝能够发愤图强,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为许多地方的地方志撰写序跋,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名气已经非常之大。四是主持了两次考试,一次是应天府的乡试,李应升等名士就是在这次乡试中脱颖而出的。另一次是主持万历三十八年的会试,录取了钱谦益、傅宗龙、包鸿逵等人为进士,成为他们的座师。五是请假回家协助县令周之藩、钱春等人治理水患,为此还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万历42年,孙承宗的人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他被调到了詹事府工作。这个詹事府是培养教育太子的机构,一旦太子变成了皇帝,詹事府的官员就是帝师,往往就被委以重任。万历48年,58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驾鹤西游,太子朱常洛接班,他就是明光宗。

这个明光宗没有当皇帝的命,在位只有29天,就病死了,历史上称他为一月天子。光宗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还没来得及被封为太子就直接当了皇帝,这就是明熹宗。熹宗当上天下老大之后,孙承宗被任命为经筵日讲官,不折不扣地成了皇帝的老师。作为皇帝的老师,孙承宗是十分称职的。

孙承宗不但学富五车。而且他做过多年的家教,对教育很有研究。再加上孙承宗对朝政、军事、民间生活都十分熟悉,他讲课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孙承宗讲话时声音很大。史书上说是“声如鼓钟,殷动墙壁”。孙承宗虽然北京话说得不是那么地道,但高阳话咬字清楚,这比同时当讲官的浙江人钱象坤等人强多了。所以,明熹宗朱由校非常喜欢听孙承宗讲课,说“那个胡子讲官讲得好啊!朕现在离不开他了”。渐渐地,朱由校与孙承宗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从万历42年到天启2年这八个年头,孙承宗除了给皇帝授课解惑以外,还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

万历45年的一天,明朝廷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梃击案”,大学士张问达感到这件事挺棘手的,就向孙承宗请教处理意见,孙承宗建议“不可不问,但又不可深问”,十分恰当地处理了此案,表现了孙承宗处理疑难问题的卓越能力。二是在神宗皇帝驾崩之后,孙承宗负责起草了“神宗遗诏”,这篇遗诏对万历皇帝在世时的种种弊政给予了彻底否定,实际上是一次革故鼎新,从此明王朝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充分体现了孙承宗的改革精神。

到了万历末年的时候,关外强悍的后金军队开始进攻明朝,先攻占了抚顺、清河,又在萨尔浒把明朝的四路大军打得一败涂地,接着占领了开原、铁岭,然后又攻克了辽东重镇沈阳和首辅辽阳,腐败的明朝军队打了很多败仗,节节后退。此时就有人向皇帝推荐腹有良谋的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开始的时候,皇上没有同意。

不久,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又指挥军队渡过辽河(三岔河),从辽东进入辽西,攻打广宁,辽东巡抚王化贞吓破了胆,竟然弃城而逃,与经略熊廷弼一起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山海关。从此,关外就都是后金的天下了,山海关危急,京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天启皇帝才任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一上任,就立即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兵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这时,山海关经略王在晋提出要在山海关外面八里的地方再修一道重关,但这要花费一百万两白银。在山海关的兵备佥事袁崇焕、阎鳴泰、沈棨等人都不同意这样做,但他们说不服固执的王在晋,便只好写信给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向高就来与孙承宗商量这件事。

孙承宗一听感到很荒唐:“什么?还要修长城,他以为他是秦始皇呀?不行,这事我得管,我去一趟吧!”孙承宗决定亲自到山海关视察。孙承宗到山海关查看了一番后,觉得袁崇焕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再修一道重关是劳民伤财,没有这个必要。孙承宗就劝说王在晋改变主张。

孙承宗说:“老王,国难当头,你还想着干工程呀?”

王在晋生气了,他说:“我这么干可是为了国家着想,不是修我们家院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孙承宗说:“希望你不要执迷不悟,现在国难当头,你还要搞这么大的工程,对国家并没有好处。”

王在晋摆摆手:“你别说了,我就是要砌这道墙,预算都做好了。”

孙承宗见王在晋油盐不进,便回到北京向皇上汇报,皇上听了汇报,想了想说:“这个王在晋不像话,非得要花一百万两白银搞这个面子工程,这样的干部得让他‘小孩拉屎——挪挪窝了’。”皇上一纸调令,把王在晋调走了。可是这样一来山海关就没有经略了,满朝文武推荐不上人来。皇上让孙承宗推荐经略人选。

皇上说:“老孙你想想,谁适合当山海关的经略啊?”孙承宗把朝官挨着个儿数了一遍,感到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说:“陛下,还是我去吧。”

喜欢《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吗?喜欢史荣昕,蒋焱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