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 第36章 小人是针沾着穿心——韩非子的防小人术(3)

第36章 小人是针沾着穿心——韩非子的防小人术(3)

小说: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作者:秦榆

食子者是易牙。他本是齐国宫中的御厨。有一次,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突然得了厌食症,茶不思饭不想,于是竖刁推荐易牙。易牙当时做了一碗汤献了上来,长卫姬吃后,胃口大开,甚觉美味,于是又把他推荐给桓公。齐桓公吃易牙做的饭菜还算可口,宫中的大臣也都赞叹易牙的精湛厨艺。一天桓公开玩笑说:“人世间的百味我惟一没有吃过的就是人肉,真不知道人肉是什么味道啊!”易牙听了,当天就回去把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给杀了,做成一盘蒸肉,呈献给桓公。桓公听说之后,哪能有不恶心的道理,但还是因此被易牙的忠心感动,对他另眼看待。

最后一名自贱者叫做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太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

对于这三个人的表现管仲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是国君贪图享乐的通病让他始终没有机会说服桓公疏远他们。在管仲病重的时候,桓公曾经就他接班人的问题询问过他。

桓公问:“你死之后群臣中还有谁可以来当丞相啊?”管仲谦虚地说:“其实还是国王您自己对臣下最了解。”桓公于是说:“你看易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答道:“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可谓无情无义,不能够用。”桓公问:“开方这个人呢?”管仲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迎合别国的国君,不近人情,也不能接近啊。”桓公又问:“那竖刁这个人如何啊?”管仲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不近人情,也不能亲信。这三个人您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接近他们,否则只会给齐国带来灾难。”

桓公当时这么答应了管仲,但是没有多久,就又和这三个小人呆在一起了。当时桓公喜爱女色,宠妾众多,因此也有不少公子。虽然桓公和管仲早已将郑姬生的孝公昭送托付宋襄公,立为太子,但这并不能打消其他宠妃和公子的非分之想。长卫姬也是不甘落于人后,她派宠信易牙通过宦官竖刁向齐桓公献厚礼,于是桓公答应改立长卫姬所生的公子无诡为太子。不久桓公去世,于是易牙进宫,与竖刁一起凭借着桓公对长卫姬的宠爱而把持朝政,杀戮群臣,将公子无诡立为齐国国君。

这些人由于齐桓公的公子在其病重的时候就结党营私,阴谋篡夺王位,因此在桓公死后,就相互攻击。待桓公死后又相互攻杀,因此宫中空无一人,无人敢来收尸。直到无诡即位之后,才殓尸入棺,遍告诸侯。而当内乱平息之后,齐桓公才得以入土安葬。

齐桓公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这三个人采取自宫、食子和自贱的极端方式,不惜将身体、血缘和尊严弃置不顾的狠劲着实让人脊背发凉,冷意暗生。这三个人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令绅士动容,君子失色。中华历史涵盖了5000年的跨度,但是能在遥远的春秋,在古老的齐国将这三个人的卑劣行为同台上演,不禁令人扼腕惊心、钢牙咬碎,堪称历史上最强的小人组合。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三个小人与圣人的锻造经历何其相似!孤注一掷的念头对于小人来说有时候会比君子还强烈,可惜的是,小人并不为仁,也不为义,而为自己的私利与兽欲。在人群中,这类小人并不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和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但问题在于识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之于千里之外,往往会低估了防备的难度,忘了这种组合发飙时的威力,所以号称春秋霸主之首的齐桓公最后竟然死后都不能入土为安。不能不说这对后世的历史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7.小人兴风作浪,忠臣补漏填缺

[原文]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

[大意]有了忠臣,外部没有敌国的威胁,内部没有乱臣的忧患,而长治久安于天下,美名流传于后世,这即是所谓的忠臣。

中国历史是一部治乱循环的历史,小人兴风作浪,忠臣补漏填缺,少一点奸邪小人是一个朝代的幸运,多一名良臣则是一个朝代的福气,元朝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得益于耶律楚材这位良臣兼忠臣。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在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的一个世宦人家,其父耶律履,本是金代的学者,因其品学兼优,官至尚书右丞,是有很大权力的宰相。

耶律楚材成长在动乱的社会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统一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为最强,其占据中原,统治着北方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乃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安于江南,但时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趁机与南宋交结,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成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雄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颜承晖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智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时世,磨练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了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倚傍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芸芸众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会,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

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连串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主持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繁荣。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地继续西进的。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的冬天,成吉思汗病逝。依照蒙古国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为元睿宗。

1229年,睿宗拖雷已监国两年,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帝位应继传太祖其三子窝阔台,蒙古进入了太宗时代。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代,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窝阔台即位以后,其管理的国域,多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北中国,所以,使这位少主在治理国家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应兴应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时摸不到头绪。此时,全靠耶律楚材尽心竭力,定国策,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当务之急的法令,加速了这一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在颁发法令之前,首先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误触禁网,按当时的老规矩必杀无赦的百姓们,不追究颁发政策前的法律责任,或给予从轻发落。这是抑制蒙古一向滥杀,因获某种罪过而死者不计其数的最有效办法。同阁的一些臣僚讥笑他,说此举实过迂阔。耶律楚材不为所动,力排众议,反复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讲给太宗听,终得圣准。此项政策的实施,安定了人心。

接着,耶律楚材便制定颁发了十八项法令,成为官民遵照执行的准绳。包括官吏设置、军民分治、赋役征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这些采摭中原先进制度,列为蒙古国策的法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决策,对后来正式确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如实行军民分治后,军职不得干预民事,军队由国家直接掌管,这样,不仅遏制了军官的骄横不法,同时也打击了分裂割据的势力,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此项法令,一直作为元朝的一项基本国策。

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这样发展下去会兵强而国蹙。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将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场的倒退措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行汉法,大力发展农业,如果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他直截了当地给太宗算了一笔账:“陛下马上要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假使发展燕赵的生产,以地税、商税,及盐、酒、冶铁、山泽中可以获利50万两银,8万匹帛,40万石粮食,足以供给南征,这不远胜于变农为牧吗?”窝阔台经过认真考虑,认为颇有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权筹划,立行征税制度。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国家日益兴旺起来。

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金国在中国北方统治前后约120年,至此结束。

蒙古灭金之后,结束了三权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长江以北的蒙古和长江以南的南宋对峙的态势。

1257年,南宋政权终于在蒙军的铁蹄下宣告灭亡。

蒙古灭宋,统一了中国,后来蒙古军还远征欧洲,使其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大国。其间,耶律楚材的智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喜欢《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