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 第35章 小人是针沾着穿心——韩非子的防小人术(2)

第35章 小人是针沾着穿心——韩非子的防小人术(2)

小说: 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作者:秦榆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砷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砷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后来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

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砷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砷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砷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砷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砷的挑唆。和砷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心胸如此狭窄的和砷,到最后也没落个什么好下场,最后被乾隆的儿子嘉庆以一条白练赐死,结束了其风光又可悲的一生。可见小人的虚伪是不会太长久的,总有失算的一天。

古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一些小人得逞了,也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要自食其果,和砷的结局便是这样的一个下场。

4.离小人远点为上策

[原文]豺狼在牢,其羊不繁。

[大意]圈中若有豺狼,羊群就不可能顺利地繁殖而增长数量。

圈中有豺狼,羊群当然不可能顺利地繁殖,而国家有小人,如果城府深了,也会搞得整个国家鸡犬不宁,乌烟瘴气。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也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小人,他心胸极端狭窄而且城府极深,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武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尽量不要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归纳历史上有关小人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七类:

一,外表为忠贞,心里想的是利禄,对事专门测度揣摩,喜好逢迎拍马,观言察色以受宠,歌功颂德以卖弄忠诚的人,是小人。

二,结纳身边的人,专心巩固自己的名位,完全没有真话,只知沽名钓誉的人,是小人。

三,只图安逸,醉心于好处,淡泊人情,唯利所在,不体恤他人的人,是小人;

四,讨厌胜过自己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他人的善行就妒嫉,听到他人的恶行就赞扬,本身无能,坏的方面却无所不为的人,是小人。

五,专门爱好声色,没有正经的心思,遇到财物就想坏主意得到,这样的人是小人。

六,急于攀结显赫宦官,暗中巴结权贵,不求实学,只图虚名,只要有益于己的,小则冒险存侥幸,大则寡廉无耻,这样的人是小人。

七,混迹于斯文,崇尚旅游,以吃喝为潇洒,以勤事为俗流,以避祸为清高,以消极为无过,这样的人是小人。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与上述七种小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个心眼儿,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男女争斗的情况下,同情女性,也是人的天性。人们会想,弱者明知打不过强者,为什么会反扑?当然是被逼急了!被逼迫的人,理当获得同情!这就好比,当一只小猫扑向大狗时,无论小猫是不是在撒野,总能得到喝彩。同样的道理,当比你弱小的小人决定拼命,即使你的实力强得多,又有无数个道理支持你,也最好不要跟他正面冲突。不错!你很强,你是可以一刀砍下他的头,而他顶多只能砍你一条腿。到头来,你一定赢,他一定死。问题是,你非但赢得不光彩,而且当你断了一条腿之后,还能称得上英雄吗?再说,与下三滥的小人斗狠真的有必要吗?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奸,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还是不同小人一般见识为好,和他们保持距离,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线,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

5.小人猖獗是国家的祸害

[原文]亡国之廷无人焉。

[大意]即将衰亡的国家里,朝廷中就没有可治国的能人了。

即将衰亡的国家里,朝延中没有治国的能人,此话的另一层意思便是朝延中充斥着奸邪的小人,他们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因此,亡国之日也就指日可待了。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落灭亡便是由鼎鼎大名的奸臣赵高所直接造成的。

赵高是赵国人,是赵国国君的宗族,其父因犯罪被处以宫刑,其母也被罚作宫奴,赵高兄弟也因此当了太监。后来秦始皇灭亡了赵国,赵氏兄弟也就被掳到秦国。

赵高很有心计,他发现秦始皇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胡亥,他就想尽办法去接近和讨好胡亥,很快就博得胡亥的欢心。

秦始皇从东海返回咸阳途中得了暴病,而且愈来愈重。

秦二世即位之后,一味宠信赵高。赵高狐假虎威,滥用权威,干尽坏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对他恨之入骨,却不敢明言。赵高自知结怨太多,生怕大臣在秦二世面前揭露他的鬼蜮之心和罪恶行径,因此便千方百计地割断秦二世与大臣之间的联系,甚至尽可能不让二世和大臣见面。

其他大臣比较好对付,但丞相李斯一直是赵高的一块心病,因为他知道赵高的一切阴谋,而且李斯是一个很有政治经验的人,因此赵高时时刻刻都在想着除掉李斯。

一天,赵高诡诈地对李斯说:“关东群盗蜂起,可皇上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反而急于征调役夫修筑阿房宫,采办聚敛那些狗呀马呀之类无用的东西。我想劝谏他,可是人微言轻,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些其实是您当丞相份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去劝谏一下呢?”李斯不知是计,非常赞同赵高的意见,说:“本来我早就想进谏。可是现在皇上不上朝,居于深宫之中,很难找到进言的机会。”赵高见李斯上了圈套,就说:“如果您真想进谏的话,我给您留意着,等皇上一有空闲,我就来通知您。”

赵高在二世拥姬挽妾、宴乐正浓时派人通知李斯说:“皇上正有空闲,可以去奏事了。”李斯赶紧去求见,结果引起了二世的反感。一连几次都是这样,惹得二世大怒,说:“我平常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却不来奏事,偏偏当我玩得高兴的时候,丞相就来奏事,莫非丞相以为我年轻好欺吧!”赵高乘机向二世进谗言说:“丞相要是这么想的,那就危险了。现在陛下已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的意思是想裂土封王啊!另外,还有一件事,今天陛下不问,我一直没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造反的陈胜、吴广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这正是楚地强盗横行的缘由。陈胜的军队经过三川时,李由不肯出击。我听说他们之间还有文书往来,因为现在没有拿到实证,所以一直没敢奏闻。况且丞相在外边的权力,比陛下还要大啊!”二世认为赵高说得有道理,想治李斯的罪,但没有证据,不好贸然行事,于是就派人去调查李由通贼的事。

李斯得知此事,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赵高的当。他想面见二世,澄清赵高对他的诬陷,但二世在甘泉宫中宴乐,拒不见他。于是,李斯上书揭发赵高是一个如同宋国的司城子罕、齐国的田常那样弑君篡位、怀有邪志的阴谋家、野心家。并警告二世:“陛下如果不趁早灭他,恐怕后患无穷。”二世根本不信李斯的上书。此时的秦二世已完全信任赵高,他怕李斯杀掉赵高,就把这事私下告诉了赵高。赵高乘机对二世说:“丞相所顾忌的就是我,我一死,丞相就会干出田常篡齐那样的事来。”赵高这一番恶毒的挑唆,使二世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李斯的信任,于是,他就把李斯交给赵高治罪。

赵高除掉李斯后,在官场中春风得意,脸皮也磨“厚”了,心也变得更“黑”了,当然“成就”也就更高。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篡夺权位当帝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高被任命为中丞相,封武安侯。当时关东地区农民起义烈焰正炽,赵高预感到秦朝将亡,又见秦二世昏庸无能,便想自己窃国当政。为此,他施展诡计,架空秦二世。

有一天,赵高向秦二世献上一只鹿,但却口口声声说他献的是马,秦二世很觉奇怪,便笑问赵高是否看错了,何以会指鹿为马。赵高却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没有搞错,他所献的,正是一匹骏马。秦二世又问左右是鹿是马,结果他们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则附和赵高。“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在赵高的威逼之下,只好以假话回奏二世说,陛下每年春秋两次祭天,奉祀祖宗神灵时都“斋戒不明”,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惑乱。只有“依盛德而明斋戒”,才能恢复理智。秦二世听了,立刻就诚惶诚恐地离开了京师咸阳,来到上林苑(今陕西户县西)中进行斋戒。但赵高依然觉得上林苑离京师太近,担心自己行动起来不方便,还要把秦二世支得更远。正当他苦于找不到借口的时候,秦二世将一个误入上林苑的人射死。赵高闻讯,立刻计上心来。他先指使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去找秦二世,说是不知是谁射死了一个人,却将其尸体移入上林苑内,请求他批准在上林苑中搜捕凶手。迫使秦二世承认此人是他所杀。赵高便煞有介事地吓唬他说:“天子无故贼杀无辜人,此上帝之禁也。”又说上天会因此不再保佑二世,并且还要降灾于他,建议他速速远离上林苑,另择他地祈祷祭祀神祗,以求免灾降福。迷信天命的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不敢怠慢,赶紧离开了上林苑,移住望夷宫(今陕西泾县东南)去祭祀泾水之神。结果是天灾未降而人祸先至,三天之后,赵高发动兵变,不费吹灰之力就逼死了秦二世。

赵高的阴谋诡计,不仅使秦二世完全失去了解外界真实情况的可能,而且还始终将他置于自己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秦二世虽然名义上贵为天子,但其实却是赵高手中的玩物和傀儡。可怜的秦二世一直到临死之前都未曾觉察到这一点,这固然是其昏庸愚昧所致,但也不能不说与赵高的阴险狡诈有关。他在秦二世面前,始终是一副忠信模样:他劝二世深居内宫,说是为了维护二世的威权;他劝二世远离京师,则是打着乞求上天的庇护保佑的招牌。从表面上看去,这全是忠君爱主的肺腑之言,根本没有掺杂一点个人的私心杂念。以秦二世之昏庸,他怎么可能想到赵高的居心不良,又怎么可能不对他言听计从呢?

赵高杀死秦二世后,就立了胡亥的哥哥的儿子子婴当秦王,赵高的这一建议,朝廷上下无人反对。虽然大家都明白赵高取消秦国的帝国实际上就等于宣布秦朝的灭亡,是为自己召开新朝做准备,但也无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只是子婴非常清楚,赵高很快就会杀掉自己的。于是,子婴趁赵高来看他之机,埋伏好士兵,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突然出击,杀死了赵高。不久,刘邦率农民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了。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走完了其15年的短暂历程。

赵高专权于秦,宫中之人无人敢揭露真相,任赵高胡作非为,秦国的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6.小人是针,粘着穿心

[原文]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大意]凡是小人奸佞们都会想借由顺从领导者的心意,来取得信任与宠爱,所以领导者喜欢的,他们就会吹捧;领导者讨厌的,他们就会诽谤。

小人是最善于趋炎附势的,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惜用尽一切手段;小人也是最擅长吹捧拍马的,为达目的他们会费尽心思,正因为小人有如此多的方法和套路,历史上中招的人不在少数,赫赫大名的齐桓公竟然也在其中。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可不谓不强,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值得后世称道。孔子曾这样赞叹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又说,“如其仁,如其德,盖深美之也。”但是,就这样一位霸主却在死后未得安宁,在床上放了67天,尸体生出来的蛆虫都爬到门外,而10个月之后才得以安葬入土。究其原因,桓公的悲惨后事都是因为他没能够采纳管仲的最后一条建议:疏远自宫者、食子者和自贱者这些小人。

自宫者叫做竖刁,从小就在宫中服役,侍奉桓公的宠妃长卫姬等人,后来因为年纪逐渐大了,已通人事,不能在宫中继续侍奉了,但是竖刁因为在内宫长大,习惯了宫廷内闱的权力争斗,贪恋宫中的享乐,不愿离开权势,最后一咬牙,竟然自己把自己阉割,当了一名宦官,留在宫中,主管宫中的事务。

喜欢《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