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9章 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4)

第9章 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4)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这样的智慧,曾有很多前辈写下,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远比那些教你在旅行中怎样省钱,怎样淘到便宜货的游记更加实用、更有价值,但是我们曾用心留意过吗?

其实道谛,就是佛陀留给我们的一份离苦得乐的人生旅程的攻略,一本应用快乐的方法生活,才不会被烦恼和痛苦纠缠的行动指南。

一个孤身徒步旅行的人,在一个无名岔口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哪条路是他应该选择的。他茫然地向周围寻找帮助,勘察线索。结果仔细地搜索之后,终于高兴地发现了一块隐藏在树叶深处的指路牌。现在,假如他真的想到达此行要去的目的地,他应该毫不犹豫,并且踏着快乐的脚步热情地往前走。

人们在生死轮回中也是如此,只要我们还不能够找到通往解脱之路的标记,我们就是迷途者,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一块清晰无误的指路牌,明确地给我们指出解脱和自由之路的方向。但是人们仍然习惯于执著地走向痛苦更深的泥泞小路,那是因为我们在通过轮回这片生命丛林时,早就被由各种宿习和陋识编织成的蜘蛛网牢牢地缠住。而我们情愿,被困在网中央。

要人们改变行为,改变思想和行动的习惯模式,的确是非常之困难,尤其是当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时。

去年的四月,在三亚美丽的蜈支洲岛上,我应邀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一次主题为“StepUp”(更上一层楼)的团队训练,此次训练的对象都是该企业在大中华区的高级主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都是负责该区域业务的主要核心力量。总结一下,他们是一群“血统纯正”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第一天下午的户外训练,我们结合南中国海的秀丽风景,在海岛上实施了一个名为“生命之旅”的训练项目。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团队中的所有成员蒙上眼睛,手牵着手走过一段我们事先精心设计好的路线,包括崎岖不平的山路,杂草丛生的椰子林,会让你一脚深、一脚浅的细密的沙滩。

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走完这样一段路程,不会有任何难度;但是要在看不见的情形下和团队中的伙伴一起摸索前进的方向,却并非易事。当然每走过一段,我们都会随机从团队中抽取两名伙伴,摘下眼罩担任向导,用他们的眼睛带领团队走出困境。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者之间的心态如何成功地转换;学会在感恩和互助中,一起携手走过生命的沼泽;便是这个项目需要参与者在行进过程中用心体验的深刻含意。

模块五:道谛——在感恩中体验佛性(2)

一圈走下来,让先前还不以为然的精英们气喘吁吁,个个满头大汗的直叹不容易。在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时,来自新加坡的John道出一番十分感人的心声:“不知道各位怎么想,刚开始时,我觉得满有意思的,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参加。可是在黑暗中走了几步之后,便很有些紧张,再加上耳边浪花在不停地拍打着礁石的声音,那是一种完全没有把握,需要依赖别人的感觉;当我成为向导之后,虽然随着视力的恢复心情不再紧张,但是任务却更加艰巨,我要不停地告诉其他伙伴小心头顶的树枝、脚下的碎石,尤其是过那个小山洞时,指挥大家几乎要匍匐着前进。很累,不过很有领导人的成就感,呵呵。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完全看不见时,你才发现身边伙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尤其是向导的指示,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都会为自己的经验、资历感到自满,常常忽视别人善意的提醒,总认为自己的抉择都是正确的。其实在公司的运营中,我们就像被蒙上眼睛的人,因为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清楚地‘看见’事务下一步的发展变化,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方向’,我们更需要用心聆听同伴的意见。”John的道白,引起了大家心领神会的掌声。看得出来,那个下午精英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暂时忘却自身的“伟大”。有时候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耳朵去听这个世界,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天籁之音。

所以假如一个人要克服一些世间生活的深重忧恼,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他就必须逐步从似乎亲切和意气相投的事物中转变过来,进入历劫诸佛走过并由他们指出的道路──中道。

沿着中道一步一步地前进,他就能达到目的地──自由(解脱)。他不能一次就得到所有的自由。大海是由涓涓之滴而形成的,佛陀的法和律也是一样,是通过逐步修养,逐步实践再逐步成为习惯的。

从早期的佛典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佛陀不是一位学习过右或过左的老师,因为他的道路是笔直而究竟的。他避免了各种极端,不管是自我纵欲,还是自我受苦,是常见还是断灭,是无因论还是宿命论,或者其他任何走向极端的主张,佛陀都一律避免。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在初次说法——四圣谛中所讲的“中道”。这是指导人类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一种教义,不带任何成见、偏执和感情。这是全部由佛陀教导的积极有效的重要方面。此种教义不只是思想、哲学和推理而已,因为道的每一种因素在生活中都是实际应用所需要的。掌握生活的真正意义,其惟一目的是从束缚人类心灵的烦恼中获得解脱,这就需要“道”的因素。

同样,企业管理之道,需要何种的法门,才能在残酷和艰险的“生命之旅”中安详自在的进步?不如融会佛陀在道谛中宣讲的弃恶扬善的主题,贯通重智尚真的精神。

对于企业精神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

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从恶时就是行恶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理应受到挑战,如果持X理论(即人性本恶),就忽略了人们从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论(人性本善),就会缺乏弃恶的主动性。在建设和宣导企业精神时更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摈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精神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吸引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会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精神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心态和引导观念。

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就算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必须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精神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该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地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共同发展的精神。

四、企业应该渗透褒谴、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赢得与所失”的观念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并且提升到实用与认知的高度。

佛教的宗教职责希望寻求的是人类的终极归宿,不过佛教却不是一种追寻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透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只不过是一个达到人生意义的人。“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经》)所以在佛教中没有个人崇拜,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精神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其“万法唯心造”的主张,而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成功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精神里应明确一点: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到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

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不应该盲目的崇拜,要敢于去质问和挑战。如同藏传佛教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辨经法会,佛理是越辩越明,只有在相互的切磋和对辩中才能领会佛陀在其经纶本身蕴涵的真正意义。同样,企业精神中也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这些BUG。只有不断地在发展过程中去加以检验,才会知道什么是该保留,什么是要扬弃的。

正如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流水潺动,落花无情,时空交错,物是人非花已去,什么都在改变,什么都不能重复。

茫茫宇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相对于人生的旅途,我们也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一个转瞬即逝的背影。其实,脚下的每一步都很重要。

千万不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努力又辛苦地费尽最珍贵的一段体力,攀上一生当中都在诱惑你的山峰,却在一览众山小的刹那,才发现看错了地图,定错了目标,真正想要登顶的山峰,在河的对岸。

山,永远都静悄悄的在那里。

而行者,无疆。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