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 第22章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7)

第22章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7)

小说: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作者:房放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时,若无法有效理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是对于解决问题束手无策时,内心就会产生压力,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保持冷静思考的能力,让自己的心境可以得到纾解及平静,才能避免让自己陷入窘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来让自己保持舒适的心灵空间,有人利用修行、信仰,有人让自己沉浸在喜好的事物景致中,暂时脱离所谓的现实回归到真我的内心。不论是运用何种方式,管理者让自己的心境保留一段的平静,不管是一天、三天、数天或是一个清晨、深夜的某个片段,对管理者而言都是自我精进的必要修炼。

管理者要自我精进可以利用下列三种途径:

首先是"自我深度对话",就是保留与自己对话的时间,与自己交流。自我对话的方式可以每天利用一段时间做冥思,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习惯,每天固定用一小时的时间来思考经营上的问题;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每日睡觉前总会检讨今天预定要做的事是否皆有达成,并且思考明日要做的事。利用冥思的方式可以是省思、也可以是构思及创思,不论是何者对身为管理者而言皆是有效的精进与学习。

其次是,与"人"的对话,尤其是与团队成员的对话。看看唐太宗的故事:  在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臣对于帝王,曲意奉承,以甜言蜜语取悦君主的人多,我今天想听一听自己的过错,你们都可以直言不讳。"散骑常侍刘洎(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初授都督府长史。贞观中,拜给事中,转治书侍御史。性疏峻,敢言。累官散骑常侍。)对答说:"陛下每次和公卿大臣讨论政事,以及有人呈上奏疏时,因他们的意见不合圣上的旨意,有时陛下就当面加以追问责难及反驳,他们无不感到难堪地退下去。这恐怕不是奖励臣下直言规谏的办法。"唐太宗听了之后说:"我也后悔曾经这样当面加以追问责难过,应当立即加以改正。"

通过团队成员的客观性及不同角度的思考,经常可以让自己有精进成长的空间。此外阅读也是与"人"对话的方式,经由阅读可以与作者做对话,也可透过书中的内容及内涵与自我做一番对话,对于书中所言自己的见解是什么?自己的体验又是什么?让客观的材料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智能。

最后一种精进的方式则是与自然相处,在企管界一直很畅销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曾经以"在高压、高转速中找到一个人的秘境"为封面故事,介绍许多知名企业家透过与自然的对话,找到快乐、放松纾压、发现真实自我及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法雅客的法籍总经理罗义哲,在遭遇工作压力及难题时,会独自一人到爱尔兰的一个僻静小村庄让自己独处,放松自己,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有新的动力。而台湾大盟旅行社董事长温忠助则是选择到瑞士的一座小山,作为自己充电、思考、准备每一次重要演讲的地方。

管理者如同球队的教练,必须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带领团队赢得胜利达成目标。管理者利用时间与空间来省思自己的言行,方能找出决策间的优劣,不但可以超越自我,并且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能够培养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才能确保在每一次的决策中可以掌握对的方向和方法。对管理者而言自我精进不是目的,它是一个精进的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在团队中唯有管理者能自我精进、自我学习,才可以有效领导团队、推动及创造团队的学习与成长

对于团队精神的建设而言,精进这种力量也是一种莫大的财富。它可以被解释为在言行上不懈地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古印度伟大的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印度最伟大的一位论师。寂天菩萨(约在650——750)之间,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的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不仅在学问上是一个大学者,他在修持上更是一位大成就者。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正是以这种善德为坚实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作为他主要品质之一。用特哥里博土的话说,菩萨将依自己的力量,铸造他人的心态:“愿我不求危难的回避,而是无畏地面对它们。愿我不求痛苦的静止,而是以心战胜它。愿我不是紧张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赢得自在。”《摩诃贾那诃本生故事》一目了然地描述了菩萨的精进。当落难的船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淹没后,菩萨奋力挣扎了七天七夜,从未丧失希望,直到最后获救为止。

在他看来,失败是获取成功的阶梯,失利使他加倍努力,危险增长了他的勇气。冲破伤害弱者热情的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使凡夫灰心丧气的道道阻碍,他直取目标,直至达到目的,从不在半路停止不前。   魔王曾劝诫菩萨放弃他的追求,但是菩萨对他说:“对于我来说,与情欲战死要比失败而生更加光荣。”   如同他的智慧,他的精力总是用来为他人服务。他把精力广泛地贯注于全体大众的幸福事业,而不是仅仅限制于使自己成就的狭隘范围。为了他人,他长期坚持不懈,从不期待回报和答谢,乐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利益他人。

愿你能成为你的团队中的寂天菩萨。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成功毕竟属于你自己的私有产物。曾经笑话你的人,最后也只是剩下眼红的份儿。

眼看着,2006的世界杯就要开始了,这群被每个国家的人民视作英雄一样对待的团队,也有着他们要努力精进的目标,不过这一次,我们又只是一个来捧场的看客。

无论如何,球还是照样要看,看着被欧洲主流体育媒体评为“以达到欧洲中流水平”的日本队逐渐成为世界杯的常客,嬉笑怒骂中,总有点不是滋味。想当年我们在亚洲称霸的时候,他们还不太会踢球。

大伙都加把油,精进点吧,你说人这一辈子,都干嘛来了?

模块五:禅定,绽放心中的莲花

一、我的禅

在完成这本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基本上都是在我的禅房里度过的。

我经常一边在敲打着键盘,一边在想,天下有这么多的作者,各自喜好的写作的方式肯定也是千奇百怪,应有尽有。随着他们的价值观、性格、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来的创作风格,同样是各有各的味道。

印象之中比较另类的当属因为皮肤病而喜欢泡在浴缸里写作的马拉,不过最有味道的也是我最佩服的还是善于金鸡独立的文豪海明威,一般人单脚站立的时间稍长一会,不但不会有思路,弄不好大脑还要“短路”。

我估计鄙人使用的方式,应当也属少见。

我喜欢坐禅与蒲团之上,以禅定的状态抒写我的灵感,当然少不了,那一炉出自藏地的天然熏香。

如果你有体会你自然会明白,能让自我处于宁静又祥和的状态,是人生最优美的时刻之一。

这句话是十几年前,我在九华山求道时,一位老禅师所送的教诲。我不知道他的姓名,迄今为止,也再无第二面之缘。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样貌早已模糊,不过在那个东崖山顶上的午后,薄雾缭绕之下,一个独坐在天地之间的身影,用仙风道骨都难以形容他留给我的回忆。

那是那个夏天我最大的收获,也是从那天起,我恋上了坐禅。

第五度波罗蜜就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思惟修」或者译为「弃恶」。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可以是静静的思维修行,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其实,禅是个用任何一种语言都很难解释清楚的概念,所有的释义,都只能指示出它表层的意思。可是这也不奇怪,倘若能说得清、道得明,就不是禅了。终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才是佛陀的本意。

从“禅”这个字的结构分析,更能找到隐藏其中的智慧。

“禅”字分开看是“示”、“单”,就是要把最简单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方式开示出来。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缺陷,没有抓不住的小辫子。“禅”不是用来耍嘴皮子工夫,更不是装模作样故作高深玩文字游戏。

知识是我们需要从书本、网络,学校等外部环境中学习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而智慧不同,智慧本身就蕴藏在我们的身心之中,只是我们未曾发现。这也正是佛陀感悟众生皆具佛性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禅定”这一部分的内容,毕竟我不能像古代的禅师一样,用最传统的方法倒上一杯茶,让你自己到一边去细细品味,然后告诉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已经是21世纪,现代人修禅自然要用现代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心要“活在当下”。所以我会推荐一些很实用的禅坐方法,能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我不敢保证,但是它一定会改良你的生活品质。

按照日本近代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也是因向西方介绍禅学而著称的世界文化名人。他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二十五年,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他又曾在日本近代临济宗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导下参禅,有过禅门开悟的亲身体验,而且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精熟的了解。由于他自身具备的这些条件,因而既可以自如地用英文向西方介绍佛教禅学和东方文化,又可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他本人因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誉为“世界的禅者”。)的概念来分析:“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在普通环境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渠道……因此,禅的目标乃是使我们免于疯狂和畸形。这就是我所说的自由,即把所有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的与仁慈的冲动都自由发挥出来。我们都具有使我们快乐和互爱的能力,但通常对此视而不见。”

公元八世纪的道悟和尚,是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禅师。他有一位年轻的弟子,一心想向他学禅。但是他虔心侍奉了师傅一段时期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他想象之中的特别指点。于是有一天他沉不住气,向师傅抱怨:“师傅,我跟随你已经几年了,但没有得到哪怕一点你的传授,更不要说什么禅法心要了,为什么呢?”。

禅师回答道:“自从你来到这里,以我为师,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难道你未曾体会?”

弟子有些莫名其妙的回答:“没有啊,你何时传授过我禅法心要?你告诉我的又是什么?”

“你端茶来,我接;你送饭来,我吃;你行礼时,我点头。我何处没有指示你心要呢?”

对于禅师的回答,弟子有些不解,于是低下头来深深思索师傅话中的寓意。

而此时师傅又说:“你一开始思考它,它就已经不再那里了;你必须立刻看见它,不用推理、不用犹豫、不用怀疑。”这席话使得弟子立刻顿悟出禅的真理。

要是你还在思索,只能再说一点,禅的真理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无味的生命变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充满真实内在创造能力的真理。

对于“禅”中所蕴育的智慧,甚至我们可以用一些更前卫的思想来感受它。禅,或禅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博大精深的佛法里一种思维法则,它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并非一成不变问题。禅学认为真正最为容易而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禅的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冥想和观照——禅中的两种境界

以佛教的观念而言,一个修行者是否得道的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开悟,而禅的最终目标就是开悟体验。悟,不是心灵的变态,不是一种泯灭现实的恍惚状态。悟,对有此体验的人有着特殊的影响:你的整个心灵现在都将以一种不同的格调活动,这比你以往所经历的任何东西都更使你满足、和平和充满快乐;生活的格调将得到改善、生命的质量将得到提高、生存的意义将发生变化;在禅定里有着使生命更新、更美好的种种,你会发现山花更美,溪水更为清澈,而一切都会比以前更吸引着你。开悟就是幸福安宁的真正体现。 禅的思想植根于佛教思想。就佛教而言,性格的转变、情绪的控制乃是得道的必要条件。诸如贪婪、自负和自我炫耀等,都必须抛弃。对过去的态度是感恩,对现在的态度是贡献,对未来的态度是责任。以禅的方式生活,意味着以最大的鉴赏和恭敬心态来对待自己和世界。禅关注的是性格,而不是知性,这意味着禅产生于作为生命第一原则的本来意志。

禅定,或称作禅修,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状态。

第一个层面是「止」(shamatha, stopping)。无论你喜欢用一种什么样的理想方式来进行你的生活,你都不难发现我们这一生的目的,都是在盲目的寻找这种或那种等等观念上的快乐。但是无论你投资多少,花费几何,只要你真正拥有之后你就会感悟没有任何一种快乐是永恒不变的。譬如“昙花一现”、“过往云烟”此类的感叹就是用来形容这种得到后又失去的心境。所以「止」的意思,就是叫我们停下迷途的脚步,停住茫然的失念,停止将精力沉陷于对过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幻象之中。世界巨富卡耐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如何停止忧虑来开创你的人生》,这应该他是经营人生最成功的感悟。

我们通常习惯性的认为快乐或痛苦都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或遭遇。我们总是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将精力投注于对生活状态的改造上,试图在这儿消除一些痛苦,在那里累积一些快乐,然而比较遗憾的,你我时常都会觉得这种看似有效的方法往往无法如愿以偿。以佛法或者禅修的观点来看,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

心态决定一切,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处世哲学,其实这是两千多年释迦牟尼佛就证悟出人生的真谛之一。可惜,又有多少人曾留意?

喜欢《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吗?喜欢房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