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风起云涌太平洋 > 第28章 新阶段中美两国的走向(1)

第28章 新阶段中美两国的走向(1)

小说: 风起云涌太平洋      作者:伟达

目标的设定将决定中美新一轮发展的结果。西方形态认为由西方发轫和领导的现代化已经标志着“历史的终结”,东方对此持何看法和态度?是躲闪回避,盲目跟班?还是推陈出新,勇于赶超?从历史和文明“波浪式”演化前进的规律来看,西方在领先了近300年后,是需要有新的文明初露锋芒,后来居上,并逐渐取而代之了。但这个新文明又将来自何方呢?会产生拥有什么样更优秀的基因呢?未来将会给出答案。

未来十年,谁能掌握主动权

2011年初,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相比于2006年他对美国的正式访问,四五年来中美双方的实力对比已发生了更多重大改变,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的距离,而美国则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并发生了金融经济危机,从而造成了其自身的战略发展被动。

21世纪已走完了前10年。在这10年里中国加速崛起,而美国则由高走低。请注意,这里没有采用“美国由盛而衰”的坊间说法,因为美国是否可以调整出此轮政治和经济的周期考验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美国经济似乎已开始进入良性的恢复,技术和产品创新又趋于活跃,资本市场逐渐走出谷底,就业市场也不再继续恶化。而中国加速崛起,也有起点过低的相对因素衬托。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还有待观察。

在下一个10年里,中美双方的发展也必将开始一个新阶段。关于这个新阶段的宏观走向,目前舆论似乎有迥然不同的两种预测。一种认为中国将继续气势如宏,2015~2020年之间在经济发展总量上赶超美国,综合实力将雄居世界前列;另一种预测则认为所谓“中国模式”的优势和潜力已接近消耗极点,反倒是更多问题显露出来,这样在未来10年不仅赶超美国无望,中国自身反会陷入被动和危机。

毫无疑问,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必将为双方的发展趋势与实力对比所左右。事实反复证明在中美关系的处理上,教条主义及一相情愿都不顶事,“发展才是硬道理”。比如前几年据说中方曾向美方表示过以关岛划线“分治太平洋”的想法,听上去有些气魄,但想法归想法,实际运筹和实力发展要跟得上才行。否则就像2011年底美国航空母舰不顾中方的抗议一举开进黄海军演,等于中国还是被压制在所谓“第一岛链”之内。

既然“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眼人都不难发现目前中美双方的实力差距到底何在。这差距既非经济,也非军事,因为在这些方面中国都已展现出了赶上和超越美国的潜力和前景。目前让人不太能看得清赶超前景的,是中国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改革方面;而这又事关中国心灵、精神和文化的综合质量提升,事关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和幸福自由,并将对下个10年的总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此方面前景的扑朔迷离,为中国最终能否在综合实力上赶超美国打上了严峻的问号。

于是,以上所提对中国未来10年发展两大预测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能否更多更好地推动现代民主法制在中国的实现。其实从原则上讲,中国政治高层都早已清楚表示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但在具体实践上,至少迄今为止,有不少人和势力在此重大问题上似乎还总是没有把握,心存侥幸地想“绕着走”。这种理念与实践的明显脱节,严重地困扰和拖累着当代中国的全面健康发展。文明发展无法自由上升,就会被迫停滞不前。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值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这张中国发展的最大一张王牌就仍然会迟迟打不出手。

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意思就是说民主之于现代化就像空气对人一样普通而重要。一个“民主空气稀薄”的社会文化形态,不可能有长足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常识。当然有了民主法制也非万事大吉,但那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了。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就是做到以国家利益和法制为大框架来整合各种不同的立场观点及利益集团,形成自由发展的优化合力。对现代社会出现愈来愈多的“独唱团”,大可不必紧张兮兮,这就像一个儿童开始了自己独立行走,而无需父母再推着抱着,代表着思维、身体和人格的成长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发展如登山,在初级阶段还好办,对空气的要求也不高。但到了中高层阶段,自然环境中的空气开始稀薄,攀登需要更大的体力和勇气,并要靠高质量的人工供氧,否则将难以继续前行。今后10年事关成败的就是中国内部民主和法治之氧,这也是中国把握中美竞争中主动权的关键。

就中美双方关系而言,从中期未来角度看,中美关系可能将延续官方冷、民间热、政治冷、经济热的历史传统。应当认清,中美政府关系自1949年起,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再到1979年建交,一直演进到今天,双方的“疏”多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不同,双方的“近”主要是由于现实地缘和市场经济利益,这两大本质因素看来还将延续下去。

如今,以上两大历史因素又加上了中国崛起的契机,美国为此对中国采取既合作又防范的方针,其中冷暖应该是天知地知,双方你知我知的事情。

于是中国对美国也不必太过一相情愿,战略伙伴或G2共治的意思其实都是靠自身实力增长才有可能实现,国际方面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五大国的框架就已经足够。另外,按西方人的逻辑,强强之间不会是合作伙伴,而应是竞争对手,竞争使人进步。这就像球赛中的冠亚军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地斗智斗勇才有意思。设想如果总有一方要求停赛,希望结成伙伴,那这球赛不就成了莫名其妙的联欢会了吗?

中国由于在过去150年走了历史的麦城,强者心态与自信迟迟难以恢复,对西方的竞争挑战尚不很习惯。对竞争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得,在竞技场上妥协抱怨和消极防守都于事无补,最要紧的是积蓄发展力量,积极寻机应战和出击,直至掌握取胜的主动权。

中国目前如果勇于面对现实的话,就应承认中美政治关系间在双方都不会改变既定立场的前提下,其实不可能还有什么“更重要时刻”。更何况目前双方的重点都在自己的国内问题上,美国要应对经济危机,中国要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谁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谁就拿到了下一轮博弈的主动权。

至于双方的经贸金融关系,由于全球化的利益捆绑和市场链式运作,目前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可以按自身规律规则交往发展。再把中美的高层互动互访定位在经济峰会,就很有些片面与狭隘了。

强化外拓视野,扭转被动态势

中国若想在21世纪取胜太平洋,则必须大力提升全民族的大陆海洋一体化意识、综合知识及驾驭能力,应从教育、科学、体育、旅游、探险、军事等各个角度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与海洋的纽带,创造、普及和提升自己的海洋文化。

大海似乎更能让人感受到自由和人生的真谛。传统大陆文明有时会把自由曲解成个人的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无政府,只有到大海中去体验一下,方可认识到什么叫海阔天空,任凭驰骋。与此同时,又必须具备对自然、规律与法则的敬畏感,因为如不懂得天文物理,海潮风向,船体机械,淡水饮食,等等,在大海上便寸步难行。于是只有自强、自律、自觉,才能把对自由的享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陆文明容易让人恪守一亩三分田,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也缺乏海洋上的风云变幻与巨大潜力,长此以往观念和意识逐步陷入“井底之蛙”式的尴尬与落后。对于中国的所有儿童,都应尽早见识和体验大海,国家应该拨出专款,赞助全国的小学生在10岁以前能见到大海甚至体验大海。

自2005年起,中国已经把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日期7月11日定为国家级“海洋日”,但与此有关的造势和活动还远远不够。应该组织和举办省市级的年度“航海节”,大力兴建海洋博物馆和科学馆,推动海洋文化和活动。与此同时,对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许多落伍习俗与陋见应该大胆地加以淘汰或替代。全社会都应尽量多发展与海洋为背景或有关的活动、竞赛,以至于奖励。要让全民族产生这样的共识:中国和中国文化明天的潜力和希望,必须来自于高度的海陆发展一体化。

综观历史,不少所谓英雄人物也至多是“魏武挥鞭,东临沧海”,却很少扬帆出征,跨海远航,好不容易出了个“郑和下西洋”,最后却被最高统治者的一纸“禁海令”彻底扼杀,难以承传。民族的精英对大海的实践尚且如此有限,就不用提大众级别了。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必须全面改变这种落伍甚至还有几分懦弱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太平洋世纪中国应与美国竞争,更应该与自己竞争,而且终级目的不是为竞争而竞争,而是通过竞争极大地提升全民族的素质、体能、知识、胸怀与视野。

喜欢《风起云涌太平洋》吗?喜欢伟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