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63章 最后一次较量(1)

第63章 最后一次较量(1)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解放战争,是毛泽东统率的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次较量。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是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时期,也是人民解放军“最困难时期”。在这一时期,王树声参与领导中原我军实行战略转移,粟裕在华中、华东率部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陈赓在晋南捕歼国民党军“天下第一旅”,罗瑞卿在华北组织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黄克诚、萧劲光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同敌人拼死搏斗。他们经过斗智斗勇,浴血奋战,最终扭转了最困难的形势。

粟裕专打漂亮仗

当陈赓在陕西靖边县小河村向毛泽东提出那个最终改变了中央战略决策的建议的时候,粟裕则刚刚指挥部队打完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粟裕一生打过许多大仗、恶仗,消灭蒋介石王牌部队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是他指挥的重要战役之一。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武器最好、战斗力最强、由张灵甫任师长的部队。对于七十四师在孟良崮被歼,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曾说:“对七十四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蒋介石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后,乃能作进一步的打算。”因为国民党中一向有人认为“有七十四师就有国民党”“有10个七十四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然而,七十四师被彻底歼灭了,八十三师一个团也陪了葬。战后,陈毅赋诗称颂: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虽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孟良崮战役中战士们冲向高地。新华社1947年5月18日的评论是:“孟良崮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华东战局的开始转变,敌人将被迫停止其冒险行动,敌人将转而处于被动,人民解放军将从此开始夺得战争主动权,并以坚忍的毅力循着艰巨的道路逐次消灭敌人,争取全局反攻的到来,此次胜利,也是配合陕北、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蓬勃发展的胜利形势,形成全国战局大举反攻的开始。”1947年5月22日,新华社又发表时评说:“这次蒙阴胜利,在华东解放军的历史上更有特殊意义。因为:第一,这是打击了蒋介石今天最强大的和几乎唯一的进攻方向;第二,这是打击了蒋介石的最精锐部队(四五个精锐师之一个);第三,这个打击是出现于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打了许多漂亮仗。第一仗要数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原我军突围后,位于我解放区前哨,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的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7月中旬,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后由李默庵接替),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粟裕率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奋起迎战,进行了苏中战役。我军在粟裕和谭震林指挥下,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从7月13日到8月27日,先后进行了宣(家堡)泰(兴)战斗,如(皋)南战斗,李堡战斗,丁埝、林梓、东陵战斗,如(皋)黄(侨)公路战斗,以及海安、邵伯两次防御战,连续作战7次,歼敌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多人,占进犯之敌的百分之四十四。这次苏中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党中央、中央军委称之为“七战七捷”。战前粟裕将军把初战的作战地域选择在江都至如皋一线,也就是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这是个异乎寻常的决策。战争初期,迎击进犯之敌,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将军经过周密研究,从“时机、地点、部队”这三个关键点考虑,认为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要比纵深地区较为有利。因为,战争初期,乘敌正在实行战略展开之际,在前部地区予以打击,可以打乱其部署,暴露敌弱解放军在孟良崮冲锋追击退却的敌军。

点。何况战争初期,敌人恃强,以大军向我进攻,以为我军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就这样,华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军队扑向苏中解放区的时候,便已经在指定地域——如皋、海安一线严阵以待。第一仗是宣(家堡)泰(兴)之战。粟裕说:“敌人12万人进攻我们3万人,是四打一,那么,好!我们还他个六打一!”7月13日我军以六比一的优势,痛歼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2个团、1个旅属山炮营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3000余人。歼敌数目虽不算太大,但它却长了我军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首战告捷,第二仗、第三仗以至第七仗连战连胜。敌军连遭沉重打击以后,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焰给打掉了,“长驱直入”的牛皮给戳穿了,恐慌心理使得他们的行动彷徨、畏缩,一旅人不敢走路,两旅人走也是提心吊胆!七战七捷,歼敌6个整旅、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重大胜利!

对于苏中战役的胜利,华东战场名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作过这样的评论。他说:“这一胜利,对于扭转整个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实现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并对尔后战局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胜利,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对于研究敌我双方变化的特点,探索解放战争的基本规律,起了战略侦察的作用;这一胜利,锻炼了部队,挫掉了敌军进攻的锐气,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争取了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同时也配合和支援了其他战略区的作战。”在延安的毛泽东说,经过苏中七战,南方各根据地如何对付国民党车队并战而胜之,办法已经有了,这就是:“宁可损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总以打胜仗为原则。”“要打运功战,歼灭战,在运动战中歼敌。”“必须取集中优势分割歼灭方针,其比例为三对一或四对一,否则不易解决战斗。”“每次作战均须精心计划,充分准备,不要轻敌。”毛泽东总结的这些经验,后来被收入他的《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还指示全国各战场要学习苏中,用劣势打败优势,把敌人的现代武器拿来装备自己,敌人有什么我们也会有什么。他于8月28日通告我军各大战略区首长时指出:在苏中战役中,我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粟裕在苏中一战,打破了蒋介石3个星期足可收复苏中,再3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的预言。战后,蒋介石在庐山召集作战检讨会议。白崇禧这个挂名军事首脑心有不满,语言尖刻:“我不明白宣家堡那边的仗是怎么打的。委员长的手令是一不准逃窜,二不准潜伏,一个也勿要漏网。本人以为委员长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是有充分依据的,试想,宣家堡地区已经被我军压缩到方圆不足100里的范围内,国军精锐30万,不要说打,就是排成方阵横竖走一趟也把它踏平了。可结果如何呢?对外可瞎吹一气儿,我们自己可不能心中无数。”汤恩伯心里也不痛快,本想在苏中露一手,来个初战大捷,推动战局顺利展开,立个头功,弄个方面统率当一当,没想到临战前夕换将,坏了自己的如意算泰兴、宣家堡战斗胜利后,群众欢迎解放军。

盘,如鲠在喉,也要吐出来让一些人心里明白:“苏中一个半月之间打了七仗,如果说头一两场战斗遭敌暗算打了被动仗,还好理解,胜败无常嘛。但是七场战斗场场遭暗算、场场被动就不好理解了。应该好好检讨,总结经验教训,不然各战场都优而不优,甚或都以优势败给劣势,仗可就不好打了。”邓文仪长期负责编辑发行蒋介石言论,属管意识形态的,所以照例归结到思想方面去:“军事上的不足固然应予检讨,更重要的还应从思想上找找原因,纽约邮报发的巴尔钦评论说,李先念部,日军6年未征服;粟裕部,日军7年未征服,由此一端亦可知内战要打多久了。我说这种思想在国军将士头脑里就有,实应消灭于初萌之时。”蒋介石不想把检讨会继续开下去,正好借邓文仪的话讲道:“兵家无常,战场常有偶然性。具备全胜条件而没有全胜是偶然性,七战皆被动违反常情也是一种偶然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偶然性?军事上的原因固然有,但本人以为更重要的是思想准备不足。共党要叛乱,蓄谋已久,上上下下满脑子灌的都是打仗。我们则不然,上层有主和派,下面有厌战情绪,还有人惑于共党宣传,没有打仗的坚定信念,硬是把捉到手的共产党给放跑了,鸡公山下那个团长不光放跑了共党,自己也跟着跑了,难道还不应该觉悟吗?”蒋介石不能像邓文仪只发空论,“苏中的仗本来就不好打,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鲁西南都是连着的,地方很大,互相策应,看来苏中地方不大,实则是东海罗珠,十几万人在东海里撒网漏洞怎能没有,加之思想麻痹,被钻了空子。李默庵是很会打仗的嘛,何以会如此被动?应该检讨出原因,以利再战。”大家明白蒋有意保护刘峙、李默庵,便不再争辩了。陈诚自发迹以来,受到的恭维和受到的攻击一样多,他的态度是置之不顾、我行我素,开会时不论他人有多少意见,只管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战争刚刚开头,现在急忙论胜负,为时尚早。李先念残部四散逃窜了,粟裕打了七战之后即率其主力向苏北转移,究竟是谁胜了?如果一定要论胜负,我说是国军胜了,不是共军胜了,问题是打得不够理想。”

苏中七战七捷,由于对国民党军的战斗力进行了战略侦察,初步摸索了解放战争的基本规律而闻名遐迩,它也是粟裕高超的指挥艺术的体现,是粟裕指挥的诸多好仗中的神来之笔。既展现了他的指挥才华,又奠定了他在我军将帅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延安的《解放时报》发表文章称:“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又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随着战争的深入,人们看到,粟裕对这一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粟裕使这一荣誉更加发扬光大了。

粟裕、谭震林指挥的苏中战役于8月3日结束,9月11日按中央军委指示“即开两淮”。因为国民党军已宣布苏皖作战第一阶段结束,转入第二阶段,拟以10个整编师会战苏北。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率部猛扑淮阴,淮阴告急!有人提出要像“保卫马德里”那样“保卫两淮”,陈毅急需粟裕前来共商大计。但粟裕尚在途中,淮阴已失守。

几天后,粟裕赶到了涟水西北之陈师庵与陈毅会合。粟裕一见陈毅就立正敬礼:“陈军长,我来迟了。”陈毅说:“我是不赞成死守两淮的。看,我在马背上凑成了几句诗:诱敌何妨让两淮,蒋军到此好椎埋,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我们今天放弃两淮,就是把包袱给敌人,使敌人兵力分散,我们好一口一口吃掉它。”

粟裕原本赞成陈毅主动放弃两淮的意见:“对,敌人占了城镇,分兵把守,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就会减少,兵力会更分散,正好让我们各个歼灭。”

情况的确如此。粟裕从苏中撤走时留下了许多“种子”。为消灭这些“种子”,李默庵搞了一个分区“清剿”计划,把整个苏中划成许多方格子,每个方格子都指定军队或交警总队、保安队具体负责。但是,蒋介石急于实行苏皖作战第二阶段计划,李默庵不得不跟随粟裕之后将整编第六十五、八十三、二十五师推进到盐城地区,得了盐城,却又因为西线“伐刘邓”失利迟迟不施行第二阶段计划,苏皖的战斗未打响,苏中的“方格子”倒出现了空白和三不管地区,不少地方又成了共产党的天下。近在眼皮底下的泰兴、黄桥、如皋乡村里搞起了“十要”“十不要”,要参加民兵打游击不要参加自卫队,要站岗放哨送情报不要缴粮纳款泄露机密,等等。大白天攻打如皋,蒋军守备营、保安队2000人转移途中竟被民兵游击队打了伏击,全部缴械。因为情势变化,整编十一师收不回来,四路战苏皖的第二阶段作战计划只好变成两路大军战苏北,南路由李延年指挥4个整编师由南向北,北路由吴奇伟指挥4个整编师由北向南。

南路李延年推进顺利。但这只是一时的情况,当他九战九捷,占了十余座城镇,又被我军运动防御消耗掉7个半旅后,手里就没有多少兵力了。五河、灵璧那么重要的县城,守备的正规军不过1个营,不要说来了解放军大部队,游击队来了也守不住,天天八方告急。增援部队小了半路遭伏击,大了什么也捞不着,白跑一趟,劳师动众。涟水、沭阳、宝应等地几次易手,淮阴也曾一度被粟裕收回。李延年日夜担心粟裕主力不定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突然杀出来,把最强的整编七十四师摆到跟前,仍然睡不安稳。中心开花四向扩展的攻势作战不知不觉变作四处挨打的局面,不得不向南京告白:“北路吴奇伟不出,攻势难以为继。”

9月25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发表新四军主力撤离两淮后的谈话:“我军撤出两淮,绝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且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浸入淮阴、淮安的蒋军,终必被歼灭在这些土地上的。”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