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55章 群峰壁立太行头(4)

第55章 群峰壁立太行头(4)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在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中说:“苏北运河以东地区,应由陈毅、黄克诚部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由黄克诚部发展阜宁、淮安、盐城以北地区,陈毅部发展泰县、如皋及其以东地区。不仅扩大主力,并且应努力与地方党共同建立无数小游击队,建立政权,把这些地区抗日民主化。”

长期以来,苏北广大农村为国民党特务、反动地主武装所把持。当地一般地主均有武装,大者甚至有500支枪。这一带土匪众多,封建会道门武装组织遍及各地。民间枪支不计其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仅屡遭日伪汉奸的烧杀抢掠,还备受顽军和特务、土匪、反动地主武装的骚扰残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欺骗宣传,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尚缺乏了解。

为了执行中央的指示,在苏北广大地区开展我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黄克诚率第五纵队到苏北后,在中原局(华中局)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清剿土匪,消灭反动地主武装叛乱,粉碎日寇的“扫荡”,打破顽军的“摩擦”进攻,发展生产,加紧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941年1月,黄克诚得知“皖南事变”的消息后,无比愤慨。25日,由黄克诚领衔,华中八路军将领18人,致电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严厉声讨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的这起反共卖国罪行,建议采取紧急措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电文说:

江南新四军遵令北移,惨遭当局下令围歼。消息传来,全军震愤!此次惨变,实系亲日派阴谋家、反共顽固派有计划地制造内战,实行卖国罪行之开端。阴谋家不仅欲置我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于死地,且欲将全国一切抗日爱国军民一并出卖,以求得他随时向敌人作投降之勾当。阴谋险恶,罪恶滔皖南事变后留守江南的新四军。

天!民族生存危如累卵,克诚等为国家生存、民族解放计,特提出下列七项建议,请鉴核示遵:

(一)迅(速)撤回八路军、新四军在大后方各地之办事处。

(二)撤回我党在国民参政会之参政员。

(三)调必要的武装加强陕甘宁边区,保卫陕甘宁边区。

(四)我全党全军应紧急动员起来,以应付事变的继续发展。

(五)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回大后方去肃清内奸。

(六)联合抗日党派及军队,准备成立新中央政府来坚持抗战大业。

(七)立即布置全国性的清除内奸的计划。

黄克诚等谨率全华中八路军,随时准备待命行动,誓在我党中央领导之下奋斗到底。临电悲愤,立候明令。

“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央军委即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赖传珠为参谋长。在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备部队9万余人,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共7个师和1个独立旅。一师在苏中地区,师长粟裕;二师在淮南地区,师长张云逸;四师在淮北地区,师长彭雪枫;五师在桐柏山区,师长李先念;六师在苏南地区,师长谭震林;七师在皖中地区,师长张鼎丞;独立旅在皖东北,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的第一、二、三支队,依次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的第七、八、九旅。

苏北由于长期受国民党统治,人民群众对初来乍到的共产党和新四军心存疑虑。要开创苏北根据地的新局面,首先就必须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黄克诚刚到苏北时,正遇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之前,国民党政府迫于当地士绅的一再呼吁,勉强拨了一点经费,修筑了一道海堤。但由于国民党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偷工减料,海堤修筑得极不牢固,海啸一到,一冲即溃。

黄克诚目睹人民群众离乡背井的凄惨景状,决心发动军民自力更生重新修筑海堤,战胜水灾,渡过难关。

黄克诚找到刚上任的阜宁县长宋乃德,明确表示:“建海堤是一件关系到海边民生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一道堤,也是筑起新四军和新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坚固纽带。”

在中原局及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支持下,黄克诚和县政府采取发行修堤公债、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上万民工,军民一齐上阵,终于在1941年7月底,将全长90里的海堤修成。南北两条大堤,像两条长龙,锁住了奔腾的海水。

就在大堤完工的第二天夜晚,海啸奔腾而来,堤位比溃烂的旧堤高出六寸。人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站在堤上,看着一个个大浪扑来,担心堤坝能否抵挡住。由于新堤高大坚固,虽然海啸巨浪不断冲击,也岿然不动,经受住了考验。

看着昔日奔腾无羁的海浪如今驯服了,大家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人们从心底发出了对新四军、新政府、共产党的赞叹。

阜宁的群众提出,把这条堤命名为“黄公堤”,黄克诚坚决不同意。黄克诚说,宋县长既能代表政府,又是共产党员,还能代表新四军,修堤时也是功臣,以他命名最合适。

一块记载着共产党和新四军功绩的“宋公堤”石碑,就立在了大堤上。也永远地立在了苏北人民的心中。

苏北地区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出没之地。新四军到后,国民党顽固派更利用土顽匪特纷起作乱。他们相互勾结,抢劫残害人民群众,杀害抗日民主政府的干部,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为打击这一地区的匪势,1941年上半年,黄克诚抽调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土匪顽劣进行了大力清剿和镇压,迅速将横行苏北的股匪全部予以剿灭,使该地区数百年相沿的匪患得以平息,人民群众得以安生。

秋风渐起。这是黄克诚到苏北后第二秋了。整整一年的光景,他在苏北这片土地上打仗,做群众工作,逐渐熟悉了苏北,爱上了苏北。这里有广袤的原野,有丰富的物产,有纯朴的人民。但是,越爱苏北,他就越想多为这里的人民做些事情。这天,他俯向一张军用地图,同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一起研究起来。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小镇上。这小镇叫郑潭口,位于涟水县东北六十里。镇子虽不大,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盐阜区和淮海区两个根据地联系的纽带,也是控制日伪大新集、新安镇、五港等据点联成一线的咽喉。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镇上驻扎着恶霸地主孙礼清、王士珍和叛徒徐锦周的部队800多人,有900多枝长短枪、1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这伙歹徒,配合日寇清乡,扩大伪化区,对我军威胁极大,周围数十里的群众也遭鱼肉,纷纷要求拔掉这颗钉子。

但是,拔这颗钉子谈何容易。敌人也深知这个镇子地位重要,他们把全镇建成了一个据点,据点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四周用6米高的围墙围起来,南、北、西三面建成两米厚的夹壁墙。夹墙内可行人,有对外对内的射击孔,夹墙每隔一段,还用隔墙隔开。在墙的下面筑有地道,地道同90多个地堡、暗堡、炮楼相连接。从隔墙这一段通向另一段,必须经过地道和暗堡。镇内有6个炮楼,还有一座高12米的水泥中心炮楼。墙外还有四道防线,最外面是一道鹿寨,东面的一帆河是天然防线。伪军吹嘘说:“这是攻不破的铁镇。”日本人也称之为“模范工事”。在郑潭口西北6里的大新集驻有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300多人,西南20里的五港,30里的新安镇也驻有日军,随时可以增援。在敌人眼里,郑潭口真可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三师的指战员最喜欢打硬仗。为了教训敌人,为民除害,也为了扫除我军扩大根据地的障碍,黄克诚等人下了决心,端掉这个汉奸窝子。陈毅代军长十分支持这个决定,指示一定要打好这个攻坚战。

1941年9月,黄克诚把这次攻坚的任务交给了八旅二十二团。

在兄弟部队密切配合下,二十二团官兵,顽强奋战,在一夜之内攻克了敌人号称为“模范工事”的郑潭口,全歼守敌600余人,取得了苏北攻坚战的首次胜利。

1943年初,苏北抗战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2月,日寇集结重兵2万余人,在海空军配合下,对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敌人是横下心了。新四军三师在盐阜区的活动,像刀子在剜他们的肉!他们非出这口气不行。所以,这次“扫荡”,不仅兵力多,规模大,而且部署周密,计划严密。2月12日,敌人全线出动,先是气势汹汹地扑向车桥、曹甸等地。这里驻的是国民党韩德勤、霍守义部队,日军大概也想找个好打的先打出点威风来,第一刀便砍向了这里。

仅仅三天,国民党军队便被击溃了。又过了两三天,敌人把盐阜区许多大小镇市和大村庄占领了。17日,敌人兵分五路向阜宁县东坎、八滩海边压过来。敌人分析,新四军三师主力都在八滩之东,荒凉黄海之滨,可以一举消灭之。但敌军数路汇合东沟、东坎、八滩等地区后,却扑了一个空,新四军早转移了。敌人不甘心,立即将兵力分成十几路,采取“梳篦式”战术,来回反复“扫荡”,严密搜索,沿海地区挨村逐户用骑兵步兵带着警犬搜索,连荒凉的海边草滩也不放过。在黄海的海面上,兵艇不断来回巡逻,各海口用海军严密封锁,真可谓“天罗地网”了。

有时敌人伪装佯动。部队到一处后,烧房子,烧棉花,然后撤走,以示“扫荡”完毕。实际却是伪装撤走。当发现新四军的蛛丝马迹,就迅速回师原地合击。敌人还采取一处刚打响,各路就狂奔而来,以优势兵力包围猛攻,可说是机关算尽。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四军同日本侵略者打了多年交道,早已积累了经验。在敌人刚露出“扫荡”苗头时,陈毅就率领军部和华中局离开盐阜区到淮南区去了。留下黄克诚率三师与敌周旋,也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

黄克诚正确运用毛泽东提出的对日军作战的战略战术,领导苏北军民,采取灵活机智的战法,避敌锋芒,与敌反复周旋,使敌人到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新四军则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对敌人进行打击和袭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计划。新四军在反“扫荡”中的表现,得到了苏北人民和抗日进步人士的高度称颂:“敌寇以泰山压顶之兵力,‘扫荡’新四军,新四军能保全主力,已属难能可贵。不料又大举反击,恢复阵地,足见抗战必胜之前途。”“新四军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时分时合,神出鬼没,或攻或守,将卒用命,民族精神发扬无余,民气鼓励,收效甚宏。”

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把苏北抗日根据地视作眼中钉,不断寻隙挑衅,制造摩擦。黄克诚认为,选择恰当时机和方法,解决韩德勤顽军,才能消除苏北抗日斗争的重大障碍。

在1943年日军对盐阜区实行“梳篦式”大“扫荡”时,新四军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曾允许韩德勤的部队在我根据地内躲避日军的攻击,并向他们供应粮秣和经费。但日军“扫荡”被粉碎后,韩德勤却背信弃义,所到之处残酷迫害抗日民主政府,捕杀抗日干部和群众,公然宣称要在洪泽湖畔建立反共基地,预谋攻击新四军。

为了保卫抗日根据地,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新四军调集部队,于1943年3月18日,向韩德勤的老巢山子头据点发起攻击。黄克诚指挥第三师参加了这次作战。新四军各部队紧密协同,一举全歼韩德勤主力,生俘韩德勤。

这是韩德勤第二次当黄克诚的俘虏,他心里非常懊恼。起初几天,韩德勤不吃不喝搞绝食,也不开口讲话,满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

黄克诚及部下对韩德勤反复做工作,晓以抗日大义,终于使韩德勤软了下来。

有人找到黄克诚说:“韩德勤这小子坏事做尽,杀了我们多少人,这次逮住他,干脆毙了算了。”

黄克诚从抗战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耐心地对群众做了说服解释工作。

不久,韩德勤就被释放了。

黄克诚心里非常清楚,韩德勤损兵折将,从此将一蹶不振,成不了什么气候。

1944年后,日军抽调兵力加强太平洋战场和向正面战场的进攻,这为苏北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克诚抓住战机,指挥苏北新四军部队连续发起一系列强大攻势作战,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区域内。阜宁县城就是伪军占据的一个重要据点。阜宁城地处盐阜区东部,东有射阳河出海,南有串场河及通榆线,是水陆交通要道。1943年春,敌伪在“大扫荡”中占领该城和附近一些乡镇后,对盐阜区根据地威胁很大。敌人也看到了阜宁的重要,不断地往这里增派兵力。1944年冬,特地把伪军孙良诚的第二方面军从河南调来盐阜一带,孙的四十一师、四十三师共7个团的兵力就驻扎在阜宁城及附近。

1945年3月,黄克诚下定决心,发动阜宁战役,拔除这个在我根据地边上的黑据点。

黄克诚同张爱萍、洪学智等人围着一张军用地图讨论了很久,确定了攻克阜宁的作战方案。师部命令:八旅、十旅、师特务团,以及盐阜军区的阜宁、阜东、建阳、射阳、盐东5个独立团,共11个团的兵力投入这次战斗,由黄克诚亲自指挥。

初春的苏北,乍暖还寒,春寒料峭。黄克诚披上破旧的大衣,一个团一个团地检查作战准备工作,帮助各团制定作战计划。他告诉各团的干部,不但要用枪来射击,还要开展政治攻势;不但要勇敢,还要机智、灵活运用战术。师长的指示,迅速在各团各营各连落实了。

不久后,在射阳河的钱庄、路庄等上游,许多小木架沿河而下,漂向阜宁城。木架上写着标语:“日军必败,我军必胜!”“中国人不要为日本军卖命!”“欢迎弃暗投明!”等等。许多喊话队也在各据点附近活跃起来。由于伪军中有不少是冀鲁豫人,三师各团就从战士中挑选了一些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的人参加喊话队。喊话队宣传抗战形势,宣传日军必败的道理,介绍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丰衣足食的情况,欢迎伪军投向光明。有时,一些战士还隔河唱起了小曲:

黄河流水黄又黄,黄河两岸大麦香。

别人都在打鬼子,你怎么反把伪军当?

……

娓娓动听的歌声,在夜空中传得很远。

强大的政治攻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伪军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跑过来,后来,一个班一个排地投向新四军。新四军战士热情地欢迎这些投诚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自动参加喊话队,现身说法,又影响了一大批人。

4月24日深夜,战斗打响了。第一步任务,是清除阜宁城外围的据点。在黄克诚的指挥下,八旅二十四团、旅特务营一举攻克了大顺庄、头灶、九灶等,全歼驻守在这些村镇的伪军。掌庄驻着伪军300多人,见势不妙,知道没什么出路,便放下武器投降了。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