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10章 正当男儿立志时(2)

第10章 正当男儿立志时(2)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1936年盛夏的一个中午,一架由国民党人驾驶的美式飞机,从南京起飞,越过重重雾障,来到陕北红军前线和上空。飞机在离地面3000米左右的空中盘绕三圈后,随着马达的嘶鸣,成千上万张传单如同雪花般从飞机上飘然而落。

片刻间,白色的传单落满高坡,落满山岗,落满壕沟,落满河畔。红军前线阵地,很快变成一片弥漫着浓墨油味的纸色世界。

最先拾起第一张传单的,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小红军。那会儿,小红军的目光正警惕地注视着尘土弥漫的大路远方。当白色的传单从他头顶的上空纷纷落下时,小红军惊吓的模样,丝毫不亚于第一次看见黑压压冲杀过来的敌人。

小红军与第一张传单几乎是同时卧倒的。他观察了片刻,发现并不是什么杀人武器,而只不过是一张纸片,才用刺刀轻轻挑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展开: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者,前来投诚我军,当赏大洋10万!!!

小红军惊叫一声,如同获得一份十万火急的情报,撒腿便朝连部跑去。

当这张被汗水浸透的传单送到红军总指挥部时,彭德怀和徐海江正并肩伏在一份皱皱巴巴的军用地图上。彭德怀接传单,刚一看完,便连骂带笑:“哈哈!徐海东,老蒋要10万大洋买你的脑壳呢,你肯卖不肯卖?”

徐海东放下红蓝铅笔,只匆匆瞥了一眼,便将传单一把撕了个粉粹:“他老蒋就是出100万大洋,也买不走老子这个脑袋!”说罢,两人好一阵开怀大笑。

徐海东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机智灵活,威震敌胆。尤其是自红二十五军重建后,我们几乎天天打仗。尽管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敌我力量悬殊很大,但是,无论是在苏区还是在白区作战,以及长征途中和会师以后,在与敌人的无数次作战中,从来没有吃过大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与徐海东同志的卓越指挥才能是分不开的。

徐海东同志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屡建奇功,闻名于众,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学习和运用毛主席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必然结果。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根据敌、我、民情这些客观条件,制订合理的作战方案,正确指挥战斗。1934年7月初,“围剿”根据地的敌军大肆向我侵犯,并声称在3个月内将我军“彻底肃清”。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徐海东同志率红二十五军与敌周旋,寻机歼敌。途经河南罗山县长岭岗时,侦察了解到号称“王牌”的敌一一五师在此设防。他们乍从东北调来,地形不熟,戒备甚疏。当我隐蔽地进至敌阵地前沿时,敌人仍未发觉。徐海东同志经过实地勘察认为,长岭岗是一条孤岭,地形狭窄,虽然敌人守兵众多,但难以展开,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因此,他果断地定下了歼灭该敌的决心。由于徐海东同志指挥得当,在我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合理调整部署,巧妙地造成了局部的优势。广大指战员发扬了我军山地战的特长,战斗动作隐蔽、迅速、勇猛,仅用3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装备精良的一一五师全部溃败,歼敌5个营,缴获敌人轻机枪60余挺、长短枪八百余支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长岭岗一战,给了敌人“3个月‘围剿’计划”当头一棒。我根据地军民受到很大鼓舞。这一仗,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更重要的是缴获了大批精良的武器,大大改善了我军的装备,许多连队配齐了轻机枪,好几个营换上一式的“奉天造”马步枪。这对当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红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并为以后的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8月底,省委为扩大我军影响,决定攻打英山县城。徐海东同志带领部队进至城下,发现敌人设防工事坚固,且守敌众多。如我军强攻,必然造成重大伤亡。经过仔细侦察和反复研究后,他向省委、军党委提出建议,放弃攻打英山的计划,改为奔袭太湖县城。他的理由是:太湖敌人防守薄弱,我军远距离奔袭,能出其不意,胜利的把握较大;太湖距安徽省会安庆较近,攻克后政治影响更大;它又是敌人后方,物资丰富,对我们解决部队物资供应困难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省委和军党委同意了徐海东同志的意见。于是,我军于9月3日傍晚出发,利用2个夜晚,急行军230里,于4日半夜时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太湖县城,歼灭该城守敌,缴获了许多马匹和大批药品及其他军需物资。在清理和分配战利品时,全军每人一把雨伞。当时部队经常露宿,雨伞就派上了大用场。战士们高兴地说:“一把雨伞就是一间房啊!”

徐海东同志指挥了许多重大的战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作战,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并使我军由弱到强,这与他机智灵活的指挥艺术是密切相关的。1934年11月,程子华同志到鄂豫皖根据地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由皖西北赶往鄂东北听取中央指示。敌人4个师16个团在后面紧追,在前方又布置了5个师的兵力重重封锁,妄图到达鄂东北,徐海东同志与政委吴焕先同志研究决定:选择当面敌人的薄弱部位,以出其不意的行动,突破敌人封锁线。11月6日,我军从商城出发,两天一夜连续行军200来里,以急袭战术全歼汤池守敌一○九师工兵营,击溃一○七师两个团,打垮敌一○八师一部,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其中就有敌人经营已久、并吹嘘是无法越过的潢(川)麻(城)公路封锁线。因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干部、战士十分疲劳,部队在斛山寨稍事休息。突然,尾追之敌集中10个团的兵力向我扑来,我军被敌分割成几部分,处境十分危险。徐海东立即收拢部队,首先粉碎敌人的分割包围的阴谋。他与吴政委一起分析了敌情,认为,几天的行军和作战,我军体力消耗很大,要以“走”来摆脱敌人是困难的。必须打垮敌人进攻,而后才能突出重围,继续西进。于是,徐海东马上调出一部兵力迂回到敌人侧后,来了个前后夹攻,先歼敌一部,再集中兵力歼灭另一部敌人。这样,我军便巧妙地由防御转为进攻,变被动为主动。全军指战员发扬了不怕疲劳、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有力地打破了敌人的包围。趁敌溃逃之际,徐海东同志又令部队发起反冲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纷纷逃窜。这一仗,敌人不仅没能包围我军,反而被我军击毙和俘虏三四千人,他们还丢下了大批武器弹药各自逃命去了。我军大踏步地继续向鄂东北挺进,顺利地完成了接应程子华同志的任务。

徐海东同志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的战例中,诸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些神奇的战斗,真是数不胜数的。1935年6月的荆紫关战斗也是打得很出色的。当时,红二十五军于长征北上途中,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连战连捷,造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局面,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调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向根据地发动“围剿”。省委听取了程子华同志介绍的中央根据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战法,及时采纳了徐海东同志的合理建议:游击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主力部队撤至外围寻机歼敌。敌人发觉我军战略企图后,立即尾追,我军虽与敌人几次交战,终未取得重大战果。当我军进至商南县东南时,敌人追兵接踵而来。徐海东、吴焕先领导同志研究决定,以一个团阻击尾追的敌军,而主力部队则远程奔袭敌人后方荆紫关,以解决我军被服供应困难。

荆紫关是鄂豫陕二省边界的重地,敌人在此设有临时后方补给点,并有1个营把守。我军以手枪团为先头部队,化装成敌军,经130余里急行军,于6月16日上午到达荆紫关,敌人外围警戒分队以为是自己的部队,组织列队迎接。我军未耗一枪一弹就解除了敌人武装,顺利地通过了敌人的警戒线,迅速逼近城下。城中守敌知道上了当,立即关闭城门,向我军开火,密集的子弹一齐射来,手枪团没有重兵器。连一支长枪都没有,无法组织还击,被敌人火力压在城下。正在危急关头,徐海东同志亲率主力部队跑步赶到城下,搭人梯强行登城,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歼灭该城守敌大部,活捉了敌军军需处长,缴获了大批物资,单是上等布料就有3000多匹。战后,徐海东对管军需的同志说;“怎么样,这下不愁没有军装了吧?”当时红25军全军只有一个随军被服厂,30多名工人,把这些布都做成军装显然是来不及的。于是,有人建议,把布拉成料子,发给干部战士带着。这样,一人发了7套衣料,为后来我军冬季服装解决了大问题。

徐海东在征战中,虽然多次身临险境并负了重伤,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那高昂的战斗情绪。1934年11月26日拂晓,红二十五军经一夜冒雨行军,到达方城县的独树镇,突然遭到敌人堵击部队一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团的伏击。敌人追兵万余又向我军猛攻,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态势。而我军当时兵力不过三四千人,且因风雨交加,视度不良,先头部队没有及时发现敌人,加之天气寒冷,战士的手脚都冻僵了,枪上也结了冰,拉不开栓。由于敌人火力过猛,我军被压在几条干河堤下和田埂后边,情况万分危急。在这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政委吴焕先举起大刀,不顾枪林弹雨,带着部队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徐海东率领一个团及时赶至现场,投入战斗。徐海东同志一面命令部队就地坚守,一面沉着地与吴政委商量对策。最后,在一个战士那里找到了一盒干火柴,点燃了一个小草垛,让大家一边烘手一边烤枪,不一会儿便向敌军发起进攻。顿时,几十挺机枪一齐怒吼起来,枪声、喊杀声混成一片。敌人惊恐地喊叫:“共军的机枪响啦!”纷纷丢下武器,抱头逃命。我军转危为安,急忙构筑临时工事,又连续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并依托附近几个村庄,与敌人僵持了一天,直到黄昏时分,徐海东同志亲自组织了六七十名机枪手,端着机枪,排成横队向敌阵的一个方向冲去,杀开一条血路让部队突围。敌人见我军来势很猛,溃退下去。我军大部队顺利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继续向西挺进,敌军惧怕我军夜战的长处,不敢再追。1935年9月4日早晨,红三十五军部队集合在甘肃省合水县板桥镇。正准备出发,敌人一个骑兵团向我军冲来,眼看敌军进逼。徐海东命令参谋长马上组织转移,而他自己亲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前去拦截敌人,掩护部队撤离。几十名勇士在徐海东同志的率领下,向敌群冲去,敌人立刻乱了阵脚。因为双方骑兵混在一起,敌人无力施展威风,只得丢开我军主力,来对付骑兵。经一两个小时的厮杀,徐海东见我军主力部队已远去,便命令骑兵边打边撤,而他只留下几个人继续与敌人周旋。敌军见此状况,当官的便大喊起来:“抓活的”、“别让他们跑了!”一齐向徐海东扑来。俗话说:“艺高胆大”,徐海东面对敌人骑兵的重重包围和威胁,毫无惧色,凭着一身好武艺,边杀边走,杀出重围。正当全军指战员为他的安全焦急的时候,徐海东赶回了队伍中,乐呵呵地对大家说:“敌人能把我怎么样?”

黄克诚:人生总共能几何

黄克诚大将早年没有上过军校,他是由进步学生直接走上革命道路,继而开始用枪杆子批判旧世界的。

1902年10月,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墟下青村。永兴,是湘南山区的一个小县,湘江支流耒水流经县境。从永兴向北约两百里,是衡阳;向南约200里,就出了湖南,到了广东境内。

下青村都姓黄。黄克诚的父亲黄清业,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黄清业作为一家之主,整日为全家的生计奔波。全家只有9分稻田,两块石窝地,怎么能糊住五六张嘴呢!无奈,他在农闲时,就要到广东乐昌等地挑盐回永兴来卖,有时还做些贩卖草纸的小生意。妻子邓龙桃是个勤劳俭朴的女子,除了帮助他忙地里的活计外,有时还要起早贪黑地磨点豆腐卖。这一家人,过着勤俭而又清贫的日子。

黄克诚的童年是在苦难与饥寒的煎熬中度过的,他从5岁起就开始参加劳动,拾粪、割草、砍柴、看牛、种地,几乎什么活都干过。

在他9岁时,父亲和叔父等长辈们在一起商量,感到黄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读书人,处处受人欺凌。这次打算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学点文化,不求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只图将来写个状子、祭文之类的东西不用求人花钱就是了。于是,父辈们议定,从祭田里每房抽一担谷作为学费,选中了聪明机敏的黄克诚作为培养对象,送他进私塾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常常交不起学费,黄克诚只好时读时辍,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

黄克诚20岁的时候,听说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要在暑期招生。当时读师范学校可以免缴学杂费和膳食费,这是他当时唯一能够读得起的学校,他决心报考。为此,这年的暑假黄克诚没有回家,就住在县劝学所一位同乡处,一边替劝学所抄写文件赚点钱糊口,一边补习尚未学完的高小课程。8月份,黄克诚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了省立第三师范。

20年代,中国在变,湖南在变,三师也在变。

五四运动以来,三师已经成了湖南革命活动的中心。1919年底,恽代英在武汉创办利群书社后,经常寄一些进步书刊到三师。次年暑假,他还来到三师进行社会调查,与进步师生座谈。1920年秋冬季节,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时,专门在三师设立了衡阳分社,出售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刊和书籍。黄克诚第一次来到衡阳这么大的城市,在三师接触到的是人们思想活跃、积极探索的浓烈气氛,他感到天地广阔了,眼界开阔了。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