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第31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2)

第31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2)

小说: 从春到冬谈养生      作者:徐宪江

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高峰时段。如果注意把握符合自然的起居,于身体和精神都是很有益处的。人们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晚睡晚起“双杀”阳气,晚睡耗杀阳气,晚起扼杀阳气。早晨应5点前起床。5点为一日的“惊蛰”,不起床会压制气血运行的通道。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中写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5点惊蛰不起床,6点春分清浊不分,7点清明则不清不明,反而在辰时胃经旺时,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肺壅、喉干、头昏、头晕、目浊等不适。

人们在晨练上可多做户外活动,多与绿树青草接触,达到与自然状,.态同气相求的目的;从心理上轻松自然,放下烦恼与沉重,与节气同气相求。

在中医中,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在这个节气中,容易罹患高血压。患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很差,天气忽冷忽热特别是寒冷刺激,会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心前区闷痛、心悸等,容易诱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情志不遂、喜怒太过,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研究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会导致和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自己的情志调摄,注意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同时,择时服药,使药效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自己在一天中血压变化的规律一般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1—2小时服药。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等。

清明以后,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笋、鸡等易发病食物。

我们说,春季要补肝,但这个时节,要注意补肝不宜过度。人的许多病与饮食有关,如果吃与年运、节气和气候相逆的食物,如同吃错了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从饮食上补充一些营养之物。但要谨慎温补,内火过盛者应尽量避开温热性的食物,如:白酒、精白面(可吃全麦面)、辣椒、生葱、生蒜等热性食物;狗肉、羊肉、海虾、海参、鲢鱼、桂圆、甜橙、木瓜、韭菜、茴香等温性食物,以免内火上壅太盛引起头晕、头昏、胸背烦热之症。

在清明时节,阳气已十分充足。古人认为,“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因此,在这个节气里,要避免补肝过度。古人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这就是在告诫人们,对五脏的食物进补要适中,不可过度。清明节气尽管处于3月,但肝脏在此时仍处于极其旺盛的状态中,不宜过度补肝。

清明前后,还要提防湿邪致病。清明节前后湿气非常重,需要提防湿气致病。这种湿气致病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表现为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欲下降,胸腹感到很闷,容易发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提防湿气致病,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阴雨天、湿气大时不要常开窗,但最好仍进行通风。注意室内的抽风和排湿;不要久居潮湿之地,也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劳作。即使衣服难干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谷雨养生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通常在农历三月,已届暮春。谷雨之后便要立夏了。

谷雨节气的调摄养生时也要考虑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染上病痛。最好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注意添衣御寒。

谷雨前后,要防神经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谷雨节后,天气忽冷忽热,是神经痛常发期。常见的有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变引起并放射至该神经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称为神经痛。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神经痛,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或症状性)神经痛。病变部位可在神经根、神经丛或神经干。专家提醒,如出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突然发作如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就要注意了,一旦出现后,要马上到医院就医。

谷雨前后,是野菜盛产的季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例如,荠菜具有健胃和脾、明目止血、利尿解毒功效,民间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马兰菜清热解毒,止血利尿,对牙龈出血、肝炎、小儿高热、惊风等有一定的疗效;马齿苋消炎、清凉、解毒,有预防痢疾的作用,并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等病症有疗效。

不过,吃野菜当慎重。如苦菜性味苦凉,有解毒、败火之功效,但过量食用可伤人脾胃;还有许多野菜都以其偏颇之性,对久食者产生危害。

在谷雨时节,要少给孩子吃冷饮。冷饮是夏天人们为了防暑降温而食用的。谷雨时节天还没热,早晚还偏凉,并不需要冷饮消暑降温。而且,冷饮从成分来看,营养价值并不高,在谷雨时节过早过食冷饮弊大于利,易产生疾病。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过早过量吃冷饮,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按照中医“春养肝”的观点,要抓紧时机调理肝血。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就不能上注于目而导致视物不清,或肝气郁结化热,如肝气上升扰头,则会头晕目眩。此时的食疗重在养肝清肝、滋养明目。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盛暑日渐迫近,雨亦多湿亦重,上蒸下湿,湿气与热邪相结合,称为暑湿病邪,最容易使人体有暑湿邪湿之症。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

立夏养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七个节气,在每年的5月6日左右。古书上。解释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生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

“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这些我国古代医学谚语都说明了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心”在中医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为器官的心脏,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们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能力。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明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心属夏气,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夏季气温过高会加剧人的紧张心理,人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心火过旺所致。而且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当人的情绪波动起伏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相应下降,从而影响健康。因此,立夏后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也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调整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要尽可能地放松,戒躁戒怒,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认为,苦味人心,辛味入肺,酸味人肝,甘味人脾,咸味人肾,五味对应五脏,味过偏,势必会伤五脏。立夏以后,在春季旺盛的肝脏已经慢慢衰弱,心脏渐渐旺盛起来,而酸味宜心。

为了维护心脏功能。应该适当增加酸性食物;而苦味人心,太过则使心气过旺而伤心,使心跳急促,从而心中烦闷,所以应该适当减少苦味食品。同时,因为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胃肠功能受暑热刺激相对减弱。因此应当调节肠胃,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使之逐渐适应高温的环境,调养好胃气,并适当对肾脏和肝脏进行食补。医学家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因此立夏后适当多食用一些养心、补肾、补肝的粥。

立夏后,瓜果蔬菜成了主打的食物,适量吃些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如西红柿、莴苣、扁豆、芹菜、黄瓜等,是非常有益的。

在运动调养方面,锻炼健身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损伤人体阴津,也耗伤阳气。

立夏节气后,人们减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较单薄,即使平时身体很好的人也要当心外感风寒。在这个季节患病,中医也不主张轻易使用发汗的药剂,避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预防心脏病发作。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清晨可吃洋葱少许,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血气通畅。在膳食保养中,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适宜的膳食有荷叶风脯、鱼腥草拌莴笋、桂圆粥等,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立夏这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其实怕不怕炎热和称体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不过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快,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导致体重的变化却是事实。因此,立夏后人们应该特别注意衣食住行,谨防生病。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常为得不到良好的休息而烦恼,有些人为贪凉而引发许多疾病。有当风而卧引起的口眼歪斜;有为贪凉让空调制冷过足而引起关节酸痛;最为多见的是贪凉而引起的感冒、腹痛、腹泻等,这些病对人体的元气都会是一个大的损伤,故人们在夏季切莫贪凉而卧,避免在露天、过道、屋檐下睡觉,以防寒意侵袭。

小满养生

小满时值每年的阳历5月21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高温多雨,空气闷热潮湿,是小满时节的气象特征。中医认为,“湿”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邪。夏天湿气重,外湿也能伤人,使人患病。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水分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黄帝内经》中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是指湿邪伤人,最容易伤及人体下肢。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大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下肢丹毒,下肢关节疼痛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小满时节,皮肤病高发,皮肤病人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调养。日常饮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利湿清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及牛、羊、狗、鹅肉类等。

小满时高温多雨,气候表现为“高温高湿”、“湿热交加”,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一方面感觉很热,可又不能通过水分蒸发来保持热量的平衡,因此就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导致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为保持机体平衡,需补充一定的水分。人们除用开水外,也常饮些饮料来清暑消渴,清心醒脑,生津除烦。当然,大多数人喜欢冷饮,图个爽快,但是,选用饮料,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同时因地合理享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由于此时节的气温日渐升高、湿度大,各种食品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很可能造成腹泻,出现全身冷热、头痛、恶心、腹疼、腹胀、拉黄色水样大便等症状;每天5—6次,多的可达十几次。由于腹泻严重,短时间造成脱水,病人口渴、声音嘶哑、四肢无力,严重者,可以发生酸中毒和尿毒症。一旦发生腹泻,应及时对症治疗,内服抗生素,同时注意休息,并从饮食调理上配合治疗,减轻病状,恢复健康。在饮食调理上,要严把病从口入关,不吃不干净与腐败变质食品,不吃霉变食品。熟食品或隔夜食品,在食用之前一定要加热煮透后再吃,预防食物中毒。同时,注意餐具的清洗、消毒、保洁,坚持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菌人口。如果坚持每餐饭前食用醋或大蒜,这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帮助消化、杀菌,提高胃肠道抗病能力。

最后,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夜间睡眠要盖好被子,特别是盖好肚子,防止感冒和肚子着凉。

芒种养生

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人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芒种时节,平时应注意,饮食上要讲究清洁卫生,警惕痢疾、肠炎等肠道传染病。也可适量食用些醋、姜汁、蒜末、芥末等,能起到杀菌作用。

少吃油腻,多吃苦味、甘甜及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可以达到驱除湿热、养护脾胃的目的,如用莲子、鲜荷叶、鲜薄荷、生地、鲜藿香、鲜佩兰、鲜竹叶、鲜藕做成的粥或汤,放少许盐,对健脾养胃,滋养心阴、心阳有益处。

此时,由于天气热消耗体力较多,多吃苦瓜、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是解除疲劳不错的选择。此外,由于白昼变长,中午可适当午休,以利于疲劳的恢复。在饮食上,可适当要补充水分及钾、钠、氯、糖等,如荞麦、玉米、红薯、大豆、香蕉、菠菜、苋菜、香菜、油菜、甘蓝、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多补充一些芒种时节的时令果蔬,如空心菜、苦瓜、杨梅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生津除湿等功效。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即便天气渐热,也不宜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