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 第27章 Part3 (9)

第27章 Part3 (9)

小说: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作者:王东

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小时候读中国的小人书成长,少年时开始接触到日本动漫,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和《机器猫》等,确实学到了知识享受了快乐。然而,今天面对小人书的死亡和日本低俗动漫的泛滥,内心总免不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伤。劣币驱逐良币,仿佛总是不变的结局。

每次提到动漫,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小人书,好像有跑题之嫌。民主党政权取消了“アニメの殿堂”,东京大学教授浜野保树出来抱不平,搬用黑泽明的话,批评日本人的劣根民族性是自己的东西卑下、外来的东西高等,所以本土的动漫受了歧视。要是日本这也算歧视动漫的话,那咱们中国的小人书岂不是被活活虐待致死?如今据说我国也要锣鼓喧天地发展动漫产业了,浜野的这番妙论显然讲错了地方。

广岛和长崎

在国际上,“广岛”几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提起来就会令人联想到原子弹,而“南京”却远远没有这样的地位。

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广岛、长崎都会分别举办原爆周年的纪念活动,一些国人把目光盯在了“日本试图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落点上。确实,这种倾向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为什么一个不那么纯粹的“受害者”都可以把自己表现得那么委屈,而真正的受害者却反倒没有得到更多的了解?

不论如何,日本曾是给亚太带来战争的加害者,广岛长崎的悲剧是咎由自取,这个历史结论是不容否定的,否则原子弹为何偏偏投在日本而非别国?但日本利用唯一曾遭受核武器攻击的身份,做了大量的国际公关工作,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淡化了自身的战争负罪形象。在国际上,“广岛”几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提起来就会令人联想到原子弹,而“南京”却远远没有这样的地位。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广岛、长崎遭受核袭击,是值得纪念的标志性事件,它们发生在日本,但其意义又不仅仅限于日本。所以,日本乃至其他国家在面对广岛长崎原爆的问题上,都应努力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即去探究悲剧的产生根源。我们对广岛长崎原爆的看法,除了简单地视之为“罪有应得”,也有必要从其他角度入手,分析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既有助于了解日本,也有助于了解中国自身的近现代历程。

广岛和长崎的悲剧根源在哪里?其实在明治维新就已种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国家转型案例。从民族国家的观念建成到军事力量现代化等方面,日本的进步极其迅捷,堪称典范;但论其内在的政治理念和文明结构,明治维新则留下了严重的隐患。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羡慕日本的明治维新“君主立宪”,但明治宪法存在着极大的痼疾,那就是暗伏的军国主义幽灵。日本名义上立宪,却限制民权;另一方面,将军队统帅权置于被神格化的天皇,内阁与议会都无从插手,而天皇“原则上”又不反对军队三长官(大臣、参谋总长、教育总监)的一致意见。在早期,明治时代的“元老”们,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合天皇、军部、政党内阁和议会等多元权力之间的冲突,但当他们逐一凋零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就可以轻易地滑入了法西斯独裁的轨道。与纳粹德国不同的是,日本是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的军部法西斯。

同时,明治维新为了使日本迅速摆脱落后的国际地位,采取了比西方殖民者更急切更贪婪的对外扩张政策,盲目追求“富国强兵”,最后导致日本社会的内在断裂。20世纪30年代,日本能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舰队,“大和”、“武藏”威风凛凛,可在乡村却是民不聊生,贫农不得不卖儿卖女。这导致大多出身农村的中下级军人内极端倾向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方式将整个国家逐渐拖入战争旋涡。

总之,日本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邪派高手,一味追逐进境,不惜自残身体,最终走火入魔。广岛和长崎的悲剧,究其根本,实为日本偏狭的近现代化进程使然。事实上,作为文化相近、地理相邻的东亚国家,日本的近现代化走在中国前面,其很多经验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刻警醒。

当然,我们局外人能看到的,日本人自己本应该更清楚。但在当前的日本,对明治维新以来发展历程的清算还远远不够深入。在广岛长崎的纪念活动中,有的日本人固然明白悲剧根源何在,也有的人不甚了了或压根不愿懂得,更有些人还乐于沉湎“明治维新百年”、“日俄战争胜利百年”的所谓“荣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还没有达到精神上的成熟,不安定的因素也依旧潜伏着。

看图和说话

在针对外国人的宣传材料中,图往往占据了重要分量,也让人于不经意间认识到日本人优秀的美术教育水准和形象设计功力。

在儿时的受教育过程中,看图说话类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够把事物的形象或事件的场景与语言表达对应起来,培养我们的认知能力。但是,在成年之后,随着我们想象力和理解力、表现力的提高,借助外界图像辅弼的需求应该有所降低。这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比如说有人问我觉得哪一部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最为出色,我认为是在我和其他每一个读者阅读小说时脑海中浮现的想象,即不存在的作品。因此,我对于日本这个“看图”大国有些不敢恭维的看法。

刚来日本后看体育娱乐类报刊,吃惊的是巨大而繁多的图片,以及在我看来极少的文字量,结果学习到了“读图时代”这个词。多年后,把中国的体育报刊介绍给日本同业人士,也换来了对方的惊异:“这么多的文字!”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字多图多的问题,实际上有更加值得深究的内涵。

很显然,图像有比文字更加直观明了的特性,这就是很多指示性标志都采用图案来概括其含义的原因。在日本,这个特点堪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指示、说明皆配图辅助文字,或干脆全部由详尽的图案完成。在针对外国人的宣传材料中,图往往占据了重要分量,也让人于不经意间认识到日本人优秀的美术教育水准和形象设计功力。不少日本人对“读图时代”的看法似乎是正面的,因为图“分かり易い(易懂)”,但长处的另一面又是什么呢?会不会因为这个“易懂”导致人们的头脑变得有点懒惰?

我又要提到前首相麻生太郎了。他在担任高层官员的任内,一个引起了广泛争议的话题是频发的口误,即读错汉字的发音,有时还会漏字。有媒体收集并整理他的一系列口误,其中包括频繁、破绽、低迷、未曾有、详细等常用词,贵族教育色彩浓重的学习院大学毕业生,怎么会有如此毛病呢?以至于幼儿园老师把认字能力差的孩子开玩笑地称之为“麻生太郎”。《朝日周刊》提出了“漫画脑”的概念,把麻生的表达能力缺陷与他的漫画爱好直接联系起来,我以为至少是正确的分析方向之一。

翻阅日本流行漫画,尤其是那些长篇漫画,其主要特点(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之一是文字信息极少,除了普遍简短的对白之外,要么就是单纯的象声词,如“咣咣”、“轰轰”之类;之二是动作或场景的分解做得很细,常常一连几张图甚至几页都是一个动作或场景,不这样做大概也连载不长。即便是不大懂日语的人,认真地看这些图画,多少能琢磨出大致的情节轮廓。我曾听到过多位中国人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初来日本后的语言学习,看漫画是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在图画“易懂”的同时,阅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力无疑被闲置了,严重一点地说,个性化的想象力亦然。长此以往地执著于读图,相信达到麻生那样的“乱语”状态并不算奇怪,更严重的恐怕是“失语”。狂热的漫画迷时常会给人以自我封闭、不善言辞的印象,一方面是由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文字阅读得过少,理解和表达能力都随之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漫画的负面作用,或可称之为一种文化污染,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读图时代”的忧虑,日本的知识界早有声音。不仅是“读图”,也扩展到形式更加宽泛、威力更加强大的“映像”,比如电视。1957年,战后最著名的社会评论家之一大宅壮一曾经说过:“电视会让一亿人总白痴化。”在相当的程度上,漫画其实也有令人“白痴化”的功能。不过,过于刻薄的“一亿人总白痴化”虽然成了流行语,但并未能阻挡电视所代表的“映像文化”铺天盖地的洪流。同理,尽管可能连动漫究竟是什么东西还未必清楚,中国也掀起了“发展振兴动漫产业”的热潮。要想学会更聪明也许不大容易,学会更白痴倒是简单得多吧。

UNIQLO能亡国

“亡国论”在日本比较常见,不少事儿听上去都有亡国的危险,这是日本式的忧患意识。

2009年是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一年,不景气引发的消费低迷,令很多商业巨头都面对日渐下降的营业额无计可施。但也有逆势而上的成功者,或许应该首推服装量贩店ユニクロ(UNIQLO,中文称之为优衣库)。UNIQLO总裁柳井正以61美元的身家,成为福布斯排行榜的日本首富,还蝉联了企业界评选出来的“日本年度最佳经营者”头衔。UNIQLO在2009年10月的利润统计,比前一年度增长逾两成,1086亿日元的成绩比三越、高岛屋等传统四大百货名店的总和还多。说UNIQLO是近年日本商界的风云儿,绝对名至实归。

1984年创立的UNIQLO,其实和中国颇有渊源。本来品牌的名字是UNICLO,当年在香港注册时被误写为UNIQLO,C和Q的一字之差,测字大师或可分析之。另外,UNIQLO的价廉向来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中国劳工的辛苦之上。主流经济学家们不知道是否会津津乐道:咱们世界工厂的民工又捧出了一个日本首富。

我虽不至于衣冠不整,但对着装时尚并无关注,所以从未光顾过UNIQLO。某日,我在东京街头为四位台湾小女生指点过前往UNIQLO的路径,当时还觉得奇怪:有必要跑来东京淘这种便宜货吗?后来才听说,UNIQLO现在成了台湾游客来日的“血拼”胜地,看来哈日的力量真是伟大。事实上,UNIQLO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却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朝日新闻》调查民众对UNIQLO的观感,84%的人选择了喜欢,16%的人表示厌恶。其他媒体的调查结果,喜欢与讨厌的比例大致是七成多比两成多。这说明作为品牌经营来说,UNIQLO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为就在六七年前,UNIQLO的业绩一度陷入困境,甚至被和“臭东西”画上等号。我尽管没去过,也对UNIQLO就是便宜货有所耳闻。UNIQLO为了改善处境的种种努力,如延请藤原纪香等大明星作广告代言,收购欧洲品牌并聘请著名设计师等,应该说收到了良好效果。当然,也可以说经济衰退为其崛起提供了绝好的外部条件,毕竟,日渐瘪下去的钱包是最严峻的现实。

可是,主流媒体会针对所谓的UNIQLO现象做民调,就说明了该现象并非一个时装潮流那么简单。而且,反对派的比重在下降,声调却越来越高了。《经济学家》日本版的专栏作者浜矩子在言论重镇《文艺春秋》发表了题为《UNIQLO的繁荣将导致亡国》的论述。浜矩子的观点是UNIQLO利用低廉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会导致企业间不惜自减利润的价格战,并因被迫削减人工费。为“亡国论”作论据的是UNIQLO推出980日元的牛仔裤后,连锁商场永旺就宣布降到880日元。在其他业界,降价风大吹,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动者工资数额连续14个月逐步下跌。响应浜矩子的“亡国论”者还有另一个看法,即日本制商品向来以强调质量和品牌著称,提倡“优而精”,廉价从来不宜做商品的噱头,而UNIQLO恰恰相反,主要以价格和庞大的量贩规模见长,这若成了风气,等于抛弃了日本的优良传统。要说竞争价格和数量,无疑等于宣告日本的必然失败。

经济学家上升到“亡国”的高度了,社会学家也不甘示弱,UNIQLO被贴上了“新国民服(太平洋战争时期政府推行的制服性服装)”或“新人民服(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主要着装)”的标签,其特点就是千篇一律、个性消泯、式样单调、品格乏味。

对此,UNIQLO的支持者们也逐条予以反驳。他们称UNIQLO的低价格是活用全球化资源的成功案例,日本企业应多加学习;至于缺乏个性和品位的弱点,UNIQLO本身正加强改进,力求时尚。无论如何,顾客的支持是硬道理。UNIQLO在东京银座店推出母公司创建六十周年削价活动,早晨六点钟开始,前一天夜里就排了2000人的长龙,UNIQLO为这些彻夜排队者发放了面包和牛奶。前面说过,日本人酷爱跟风,当UNIQLO成了风,他们也就跟着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当年是便宜货、“臭东西”的UNIQLO捧成新的时尚名牌也未始不能。不过,中国人在跟日本人的风之时,不妨想想自己作为加工者的感受吧。

喜欢《别跟我说你懂日本》吗?喜欢王东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