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修心 > 第2章 放下执著 (2)

第2章 放下执著 (2)

小说: 修心      作者:仁孜尼马

从佛教角度来讲爱情属于贪欲,是指想占有自己喜欢的人与事的心态,因此,爱情是依靠外在因素而生起来的情感。有些书里把爱情比喻成水,水是生活之中不能缺少的东西,爱情也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生活里不能缺少,但水太大了就会带来洪灾,对爱情太执著与太重视,也将带来无穷的痛苦。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离婚率很高,在离婚者中间,很多都是事业地位以及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的知识分子,可是也经常听到他们的感叹,他们的爱情根本不如一些普通的工人或农民幸福。因为他们把爱情复杂化了。因此,简单的爱,即是快乐。

有智慧者的爱都是非常简单的。当然,所谓的简单并非叫我们去盲目地追求爱情,而是在真情自然流露、尊重、信赖、相亲相爱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删繁就简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带来的也只能是短暂的快乐和幸福。从佛教角度来讲,爱最终是快乐的,爱情最终是痛苦的。但是凡俗认为有了爱情,人类的生活才能有快乐和希望。其实,短暂与世间的快乐同究竟与出世间的快乐,完全是不可比拟的。一个在短暂和世间的快乐方面追求很少的人,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究竟与出世间的快乐。如果一个在究竟与出世间的快乐方面追求很少的人,才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短暂和世间的快乐。但是我们要知道,短暂和世间的快乐最终还是痛苦的。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则是“究竟涅槃”的快乐。

爱情属于贪欲,因此,追求一段简单的爱情就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贪欲,谁能控制自己的贪欲,谁就是最快乐的人,因为,精神上的追求过多,就会发生很多不快乐的事情。谁能做到只有爱、没有爱情,那么,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爱情,也没有爱,那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孤独、最痛苦之人。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爱情也一样,爱情有好有坏,起好的作用是好的爱情,起坏的作用是坏的爱情。

好的爱情使人积极向上,努力工作,开创事业;对生活充满信心,性格开朗乐观;对他人有爱心,对待弱小能充满同情与悲悯,能积极投身社会,报效祖国。

坏的爱情,大的祸国殃民,小的使人玩物丧志、委靡不振、自私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自暴自弃,对一切都失去了激情,感觉前路茫茫。眼中只有灰色的景致,没有广阔的蓝天。

爱情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期待,是令人感到幸福与甜蜜的,即使寒冬也感觉温暖,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吃出美味。可是,人的欲望若不用理性控制,就会变成一头疯牛,见到任何事物都心烦、痛苦,即使阳光明媚,也感觉山雨欲来,即使富可敌国也感觉贫瘠空虚,最终将人拖入毁灭的深渊。

其实,爱与爱情本来都是很简单的,是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感,只不过又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爱与爱情,比如真爱、痴爱、愚爱、偏爱、挚爱、好的爱情、坏的爱情,等等,于是造成了爱和爱情的复杂。每个人都在痴痴地追求所谓永恒的爱情。当人们陷在爱情的铁丝网里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千疮百孔、痛不欲生,甚至就快要丧失理智的时候,倒不如转念想一想,其实,人生什么都不是永恒的,人生说到最后,也就是从生到死。爱情也一样。从我们心中产生爱情到最后失去爱情,不也和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样正常吗?我们最终连我们的肉身和生命都将保不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追求什么永恒的爱情呢?

由于人们的私欲和愚痴,往往也会把本来应该是美好清纯的爱情,变成了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暴力。甚至把爱情变成了一种工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惜使用蒙骗、利用、诱惑、霸占、强迫、欺诈等手段。爱情给人类带来了恐惧、担忧、顾虑、猜测,很多人在为爱情提心吊胆中时时刻刻给自己套上一层虚伪的外套,戴上一层厚厚的面具,不敢轻易回归真正的爱情之中。

目前许多年轻人对于爱情都没有大的希望,他们都觉得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爱情没有依靠,是个“骗局”、“苦恼”、“负累”。其实,80年代以后的爱情比较复杂,而且大家对于爱情都太自私。我经常在文章里提醒过大家,爱得太深也是个错误。

爱情需要简单,简单的爱情,既是快乐,也是幸福。只要你的心里有爱,没有深重的爱情,你还是快乐的;如果你太注重爱情,但却不懂得怎么去爱,那么你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更得不到快乐。

只有简单的爱情,才能给你带来快乐。只要你心里看得开,爱情依然流光溢彩。只要你放得下旧念悲情,爱情还会有甜蜜美好的明天。

所以希望你简单,希望你看得开,更希望你快乐!

◎解脱不是知识,而是感受

你自心上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感觉,你已经解脱了,如果你的心里还有烦恼和痛苦的感觉,你就是未解脱。

目前社会的压力和人类的苦厄,逼迫着人们内心不断地去追求,这就是寻求解脱。可是,人们有时候也把解脱当成了一种知识,以为学到很多东西、理解很多道理、认识许多教法,自己就是解脱了,或是心灵感觉很舒畅,觉得自己就是解脱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真正地解脱,因为他们还没有挣开烦恼的迷网,还没有摆脱轮回的苦海,他们想象的解脱只不过是在妄想中幻化出来的一种幻觉。

真想解脱的人,首先要明白解脱的意义是什么,“解”指的是解除与解开,“脱”指的是开脱与释放,合拢起来就是,解除自己所不愿意的一切,释放自己,得到自由。比如,一个犯了死罪的人,希求从牢里释放,离开监狱,突然国王下令让他走,这也是一种解脱;自己不愿意穿的衣服,把它脱掉再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也是一种解脱。在现实生活中,“解脱”指的是解除自己心里的苦恼、开脱周围的困境。一般来讲,“解脱”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就是解除轮回的痛苦,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获得自在无碍的果等。解脱的意义很多,佛法中“解脱”一般指的是“涅槃”,因此,解脱可分两种,短暂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短暂的解脱指的是脱开社会之中的有些苦恼和困境,另外,解脱轮回的痛苦,获得阿罗汉果,也是短暂的解脱;究竟的解脱指的是解除所有的苦厄,脱开一切的业障和习气,从而获得无上佛的果位。这些都不是知识,而是感受和觉醒。

“解脱”这个词,给我们一种向往的念头,也是达成此目标的方法之一。现在很多人发现,自己一辈子忙来忙去,把一切心思浪费在某种废物上,或者一个没有良心的男人与女人的身上,或者自己儿女与子孙的身上,我何必这样呢?如此以来,他们对自己理想才华的宏伟抱负就会减少,这是从另一种的观点来解脱自己的苦恼。

坦然面对自我的一切来解脱,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解除苦恼,承认自己无法摆脱恶劣的困境,承认自己无法处理负面的情绪,承认自己的贪欲强大,总是在追寻满足感官的欲乐,承认自己愚痴而迷惑,总是在用虚假的东西把自己包装起来,才有可能稍微地去除少许的自我,内心自然就生起对自己可怜与悲心,稍微得到一点快乐与自在。这些都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内心的感受。

我从小就进入寺院而出家,当时我很喜欢《六道解脱经》,所以我经常诵念《六道解脱经》,有时还到老百姓家里帮他们念解脱经。在慈悲的上师指点下,我很快就会讲《六道解脱经》了,而且,我诵《六道解脱经》时,我寺两百多位僧人谁都比不过我,比如,他们念一部《六道解脱经》大概要两个小时才念完,我只有一个小时就能念完,我又能解释,又念得快,大家赞叹我,说我已经解脱了,别人的赞美话听起来很美好,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没有什么烦事,因此,自己也认为已经解脱了。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我并没有解脱,只不过没有遇到烦事而已。有一次,一位和尚无缘无故地骂了我一顿,也许是他误会,也许真是我自己的过错,不管怎么样,那天我的心情非常不愉快,我就拿起《六道解脱经》到安静的地方去诵念。可我非常嗔恨那个和尚,在嗔恨与妄念的夹缝之中,不知自己诵了多少遍《六道解脱经》,天都黑了,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解脱。别人说我解脱只是夸奖与说说而已,能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另外,如果内心并没有真正解脱,会念《六道解脱经》,会讲《六道解脱经》,会写《六道解脱经》,懂《六道解脱经》的道理,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就算一直重复诵读,这些文字也不可能带给我们一丝感觉。我发现,感觉就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这就是为何了解自己的感觉如此重要的原因了。从此以后,我经常修炼《六道解脱经》,把《六道解脱经》所讲的道理应用在我的生活之中去感受。从此,我的思维有些改变,我非常相信自己依着思想而活,事实却不然。我们要知道先有心,然后有意识,再后有感觉,不过反应随后就到,接着思考的过程为反应辩护。因此,了解我们的感觉,是极度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如果你学到的知识,不去应用,你就不知它的作用,如果你不去感受,又如何能知道自己学到了知识的真义呢?比如,我们学习慈爱和悲心时,如果你自己没有感受到别人伤害的痛苦,脱离痛苦而获得的安乐,你怎么去帮助别人脱离痛苦和痛苦的因,怎么去帮助别人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呢?你怎么解脱自心之中的烦恼和痛苦呢?

过去有个专家,他写了关于爱情方面的很多文章,因此感动了无数的女性,有一天,一个很有野心的女人找他,说:“你的文章感动了我的心,我爱你。”专家回答的是:“爱是什么?”女人说:“爱是感受。”专家就说:“你错了,爱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野心蛮强的女人就臭骂了一顿专家,她最后还说了一句:“你的爱就在文字上,不在内心上,所以你不懂真爱是什么!”女人很不高兴地离开了专家,专家心里有点儿生气,但又觉得女人说得有些道理,反复思考之后,才发现真正的爱是感受。解脱也一样,如果我们不去感受,或许我们能够大致上知道一点点,但是如何能够解除苦恼、脱开烦事呢?我们仍然不知道。因此“解脱”不是“知识”,而是“感觉”。

你自心上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感觉,你已经解脱了,如果你的心里还有烦恼和痛苦的感觉,你就是未解脱。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有“我”,还执著于“我”,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彻底地证悟到“诸法皆空”的大道理,所以我们还没有解脱;如果你能够感觉到“无我”,我执自然就消失,那时候,你已经证悟了万法皆空,你已经真正解脱了。我们修炼万法皆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必须要感受“无我”,你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获得究竟的解脱——无上的涅槃。

◎放下与放弃

真正完美的人生一定要有放下的智慧,让心灵释荷;真正的放下并不是被动放弃的卑鄙,让心灵伤寒。

人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引起烦恼与痛苦,实际上,痛苦和烦恼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而来的,但人们总喜欢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总觉得自己是个完美无缺之人,所以人们的怨恨心永不离开自己,内心就永得不到安定与安详。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息,追求的是外境,希望从金钱、感情、权势、事业等之上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内心的安详。但人们每一次获得内心寻求的外境东西时,只能一时开心,但内心还是那样空虚,因此又开始寻求另外一个东西,这样一来,永不可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安详。

喜欢《修心》吗?喜欢仁孜尼马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