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21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2)

第21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2)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王石回到深圳后,随即开始登山和飞伞。那时是1997年,如今,他已经登上了珠峰,以及世界上所有有名的山峰,登上历史已经超过十年。可是当时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质疑的,人们不明白,所有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在社会上几乎富人的娱乐活动都是固定的,打高尔夫,既锻炼身体又是时尚的标签。可是他却摒弃这些,专门挑了登山这种高危险性的极限运动来挑战自己。这无异于自讨苦吃。很多不理解王石这一举动的普通人甚至说“富人的爱好就是特别。”

然而,面对质疑王石却有着自己的回答:我就是不喜欢打高尔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打高尔夫就一定安全吗?它的时速是每小时100公里,像颗子弹一样,我曾经有一个香港朋友满口金牙,正好高尔夫球飞到他嘴上,很巧,飞到这儿!——满口牙全掉了。”这是典型的王氏语言,字里行间都带着我行我素,不屑一顾的个人主义风格。正如王石所说:登山,只是我的一个爱好,只有你们把它看得如此神秘。

二.博格达峰:与死神擦肩而过

凡事自信的王石,在登山时也表现出了他的执拗劲。他天生喜欢挑战,争强好胜的性格在攀登博格达峰时,却差点让他失去性命。

刚开始登山,却选择独自向峰顶进发,遭遇风雪,独自在山中过夜。当飞石击断攀岩绳,他命悬一线,他坦言自己当时有抑制不住的哆嗦,但是随即却又扇了自己几个耳光,关掉对外求援的对讲机独自向山下走去。

聪明智慧的王石、刚愎自用的王石,企业家王石、探险者王石,一瞬间无数个身份叠加在他身上,而脱离了繁华的都市,在茫茫雪山中却只有一个王石:攀登的王石!

1.死神近在咫尺

登山,是一种非大众的运动。极限运动中的极限,他意味着恒久的耐力,强大的信心和勇气,更意味着和死亡一线之隔,在茫茫的大雪山,有可能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大冰洞,登山者就不小心掉进去了;也有可能碰上雪崩,劈头盖脸的雪把登山的人一下就埋了进去;也有可能碰到突然的暴风雪,碰到突然的降温……总之,雪山就是一个披着安静面纱的神秘野兽,人在山上行走犹如骑坐在啸虎之上,它的脾气总是难以琢磨,每前进一步都是对登山者意志品质的考验。

然而,王石爱上了这项充满挑战的小众项目,很多人说这是王石强烈个性特征的表现。虽然进入这个圈子后,总能听说登山者被崩塌的白雪所深埋或者失足跌入万丈深渊的事情。但是登山而传来的有关死亡的黑色消息并没有人让王石放弃登山的念头。

1999年2月,王石经历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他辞去了万科总经理的职务。委任跟随他打拼十几年的北大毕业的郁亮做接班人,全面接管万科日常事务。潇洒退隐,做一个甩手掌柜,一头扎进自己的业余爱好中,王石再一次完成了人生路上的一次华丽转身。

面对自己一手创立的事业,王石的这一决定几乎是迫不及待的,许多人用不务正业来形容他。而这次王石选择攀登的是博格达峰。

1999年,攀登博格达峰。王石是一个人进的山。很多人对他这样的举动用了“刚愎自用”这个词,但是王石确实是近乎着魔不可劝解,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执着什么。

大自然是难以捉摸的。从套上厚厚的行装的刹那,就已经开始和死神玩一个赌博游戏,死神手里赚着两张牌,一张生,一张死。它的心情阴晴不定,于是谁的生死都充满了变数。而登山的所要遭遇的种种困苦,王石在第一次进藏时就感觉到了,那种不由分说袭面而来的是一种无助的绝望感。艰难前行,前途未卜,一切的一切都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进山的在第三天的下午,遇到了非常恶劣的环境。阴云密布,风刮起来,飞沙走石,这是登山者最不愿意碰见的天气,可是既然已经进来,就要随时承受大自然发起的脾气。王石独自一个人行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面对周围的情况,他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出现的不可预知的状况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厚厚的雪层横亘眼前,前面是雪崩区,这是王石来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的。而当时天气太糟糕,当天要走过去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王石决定就地休息,王石在冰地上打锥挂上绳子,套上睡袋,当晚就吊在绳子上伴着呼啸的风孤寂地过了一夜。

本想第二天天气稍好继续攀登,可谁知道:第二天清晨,当王石睁开眼睛的时候,天空仍是灰蒙蒙的一片,风势猛烈,丝毫没有停的意思,

不能前进,王石只好下撤,然而下撤的过程也不顺利,在狂风呼啸中,王石攥着攀岩绳一点一点地艰难地下降,就在在过一段40多米长的65度坡时,飞石砸断了保护绳。王石瞬间处于一种无保护的无助状态,巨大的恐惧向他袭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讲:他从来没有这样害怕过,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哆嗦。

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身体惊惧后自然会如此。一向在人前刚强惯了的王石,此刻脑中也有一片空白,他下意识地控制却仍然止不住。片刻的强制镇静后,他的大脑开始正常运转,他知道:如果此刻若是呼救大本营来救自己,无疑是坐以待毙,因为即使有人来救他也是两天后的事情,而独自在雪山中停留两天,寒冷足以把他送到天堂!

求人不如求己。心里有指望只会耽搁时间,而此刻对于孤军深入的他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于是王石最后的决定是:关掉与大本营联系的对讲机,猛烈地抽自己几个耳光止住哆嗦,然后,独自下山。

事实证明王石做到了,他战胜了无时不在的恐惧,最后安全后退撤回到了大本营。很多人说这是一次近乎玩命似的尝试,但是那几天他的遭遇和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

2.征服是会上瘾的

王石曾这样描述登山时的体验:“刚过海拔2000米,开始不自觉地流泪,头也开始发晕;到了4000米之后,已经处于高烧、昏迷状态,并且上吐下泻。当时借宿在一个哨卡,当晚真是痛苦极了,但没办法,只有熬。但是,在煎熬了一天,经历了苦胆水都吐出来的天昏地暗后,却开始清醒了。”

这种感觉无异于一场生死蜕变的预演。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存,内心却要告诉自己健康顽强地生活。

面对随时掠过的死亡的阴影,要保持一个镇定虔诚的心态才能平安度过,这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在他他登雪山的时候一次次重现,可是他却因此而爱上了这种因激情而让人战栗的运动,每次面对静默素洁的雪山,王石都感觉自己即将踏上一个未知的探索旅程,唯有用脚一寸一寸地丈量,才能让心灵每个角落都变得熨帖平静。

尝试登博格达峰是王石的登山初体验,这次惊心动魄的遇险并没有让王石望而却步,辞去了万科总经理职位,从芜杂的日常事物中抽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王石对自己人生的所做的规划已经越发清晰。

王石这样解释自己选择登山的理由:“有人认为登山是征服高山的过程,其实,人怎么能征服大自然?这太幼稚了。登山的过程其实是人一次次征服和挑战自己的过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会上瘾的。”

做为公众人物,王石的登山举动在深圳起到了带头推广的作用。许多都市中的白领纷纷被这一个新鲜刺激的运动所吸引,加入到王石的登山队伍中,于是王石身边又多了一群因登山而结缘的朋友,他们互相称之为“山友”,平时里一起训练,选择目标后一起攀登。很多人慕名而来,在深圳这已经成为一项时髦新锐的城市运娱乐方式。

面对这样的情景,王石是欣喜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欣喜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仅是自己在雪山上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追随自己而来的人也不时会面临美丽的雪山突然反目,前一天还生龙活虎和自己有说有笑的人,第二天就被雪山吞噬了。

2000年,王石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天,王石刚从樟子峰上下来,刚一上网,就看到深圳山友周洪俊在玉珠峰上失踪遇难的消息。这个消息让王石难以置信的半天没回过神来。周洪俊也是受了王石的影响而开始登山的,跟自己很熟悉的一个人,灾惨剧就这样发生在自己熟悉的人身上。王石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上次见面时还生龙活虎,谈笑风生的人,瞬间就阴阳相隔,葬身在茫茫的雪山之上。

死亡,永别。这样让人心悸的字眼,瞬间扑面而来。

身边人惨烈的死亡,让王石真的感觉情何以堪!然而,更让他感觉难受的是深圳的登山运动是王石带头推动起来的,深圳山友登雪山显然是受了王石的影响。那一夜,王石彻夜难眠,他把所有的愧疚都堆积到了自己头上,他甚至开始后悔每一次自己从雪山归来时给山友讲的那些刺激的、令人激动的经历,“也许是我误导了他们呢?让他们以为登山只有刺激的一面,对危险的一面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如果我当时没有……他们就不会死了吧?后悔自责的情绪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想了一夜,最后王石强烈要求去救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然生还的可能性根本没有,但是这样他的心里会好受很多。他的这一要求,组织救援队的人没有批准,因为,王石的年纪在一群登山人员中算是最大的了。但王石坚持要去,他用了两条理由说服了对方:第一,正因为我年纪比你们要大,所以我更能面对家属;第二,救援是要经费的,我可以想办法帮你们解决。这两个理由让对方无法拒绝,于是王石去了玉珠峰参与救援。

一路上,王石的心是被撕扯着的,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明明知道这时候去找到的不过是一具尸体,但是依然心存侥幸,“或许还活着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没见到尸体之前,他们是不会死心的。

逝者已逝,但是生者还要面对。王石最心痛难过的是:死者家属流露出来的那种绝望的情绪,事实上并不他们希望救援的人找到亲人的尸体,亲人离去的打击总是让他们心存幻想:“也许,他已经被人救了呢,也许他失忆了,所以不记得怎么回家了。也许一年后他就想起来了呢?然后自己就会回家了。”面对他们悲痛欲绝的脸,王石无言以对,他说什么好呢?这是一些面临与亲人永生诀别的人,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其实王石心里很清楚:他们进山,即便找到失踪者尸体,也不可能把他带回来,因为一个本来就面临危险进山的人,是不可能有更多的体力带回一具尸体的。救援的意义,只在于确认失踪者的确已经遇难,并且确认他死亡的地点,然后就地埋葬。入土为安,为昔日里志同道合的朋友送最后一程,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地死亡。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对于家属,他们只有见亲人最后一面的简单想法。他们除了悲痛,还是难抑的悲痛。

面对生离死别的死亡,任何的劝说都是苍白无力的。王石对于家属的劝说几次都难以为继,没有任何道理能抵御他们失去亲人时锥心刺骨的心痛,因此当时王石能做的就是聆听静静地任他们宣泄悲伤的情绪。

死亡,始终和登山运动联系在一起。王石从不否认这一点。不是没有过后悔和退缩,特别是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危险的深渊就横亘在自己面前,他心里也开始慌张,也后悔,甚至骂自己:“他妈的,好好的我上来干什么?”

王石是个坦率的人,他从来不讳言自己在死亡来袭时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很多次,当与死神对峙的时候,自己很害怕。但是,当度过危险,走出山后,远望那曾经巍峨的雪上,已经在自己背后,而最不可思议是自己已经跨过去。那时,一切的经历就变成了巨大的人生价值。王石曾说:“只有在死亡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才会真正去想生命的价值,只有把人置于死地之时,才会真正明白生活里自己真正的需要,自己生命里最有价值的东西。”

征服是会上瘾的,这样面临绝境后的大彻大悟,让王石欲罢不能。因此,尽管在雪山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历练,但是当他从雪山回来,坐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他又开始期盼再一次的旅行。

三.西点军校:寻找军魂

军人家庭长大,又曾献身行伍的王石,有着很浓厚的军人情结。即使脱离了部队走向地方这么多年,依然不能忘却年轻岁月里,军队生活里的点滴记忆依然留存在他的心中。于是,每当有可以亲近这个领域的机会王石绝对不会错过。

2002年王石与朋友冯仑一起参观了世界着名的西点军校,虽然在这里只有短短一上午时间,但是所见所闻却触发了他对人生、事业……无限的思索!

1.为何选择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全球军事迷们趋之若鹜的神圣之地。这里曾经培养过李、巴顿、艾森豪威尔等名将。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西点的毕业生在美国商界同样叱咤风云。这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2002年,王石就是这样带着一颗好奇心参观了西点军校。

“因为喜欢军事史,曾在军旅中生活的我,有着抹不去的军人情结。”在谈到为什么王石会选择参观西点军校时,不无感性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王石到达纽约的时间是4月10日,也是美国的春天,万物生机,春意盎然。此次和他一起相约参观的还有王石的好友,同样是中国地产界响当当的人物——万通董事会主席冯仑,虽非行伍出身,但是一样对西点感兴趣。于是两人商定趁两个人同时在美国公干的机会,相聚纽约,一起参观西点。于是10号,冯仑从旧金山飞来,和王石在希尔顿酒店会和。

说起王石和冯仑要参观西点的缘由,却是王石同几个台湾朋友聚会,正聊天中,进来一位年轻人,气宇轩昂,与众不同。一经交谈,发现其思维敏捷、逻辑缜密。后来他才被告之那是南怀瑾的儿子,正就读西点军校。据介绍,西点的报考生必须持有国会两名议员的推荐函,考试入取率只有5%。每年经严格挑选的1200名新学员还不能保证顺利毕业,西点实行全程淘汰制,到第四年最后学期,学员只剩下70%。

他们是怎样培养人才的?这对于一向注意人才教育的王石来讲一直是个迷,于是有了机会,王石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这个谜题。

参观西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王石此次来美的行程安排的很紧,他只有一上午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下午还要在费城沃顿商学院举行演讲。用英文演讲。于是,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整个曼哈顿还在沉睡中。王石一行人,便坐着面包车踏上前往西点的高速公路。

这是王石第一次,在美国大学里用英文演讲,他有点紧张。王石坐在面包车后排座,小心翼翼地用英文念演讲稿,为下午的演讲做准备。看王石如此紧张,坐在一旁的冯仑在旁边给王石打气说:大声念,一定要大声念!否则老美会认为你没自信心!发音准不准没关系。

就这样一路上,王石也没有时间欣赏风景,一路练着英文赶到了西点,直练到嗓子发痒、舌头发僵。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