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25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6)

第25章 震撼王石的那些地方(6)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2005年中央电视台发起了发起“玄奘之路”活动。开始之初,就邀请到了王石,大致路线是沿着唐朝玄奘和尚西行的道路再走一遍,“重走玄奘路”的首批西行精英,除王石外,央视着名主持人王小丫、着名学者周国平也将相伴西行“取经”。整个路程有一大部分是在沙漠里行走。

此时完成”7+2”探险计划的王石,已经成为世界顶级冒险俱乐部里的一员,平地上的行走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但是活动本身承载的宏大的历史文化主题,却让王石重新走上了这条贯穿整个河西走廊的着名的取经路。

“放慢你的脚步。”这是这次活动的主题。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便利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让人们几乎是搭上了飞机火箭在旅行。尽管这样的速度,成就着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但是在速度就是一切的口号声里,我们发现生活的一切都随着快速的发展,都变得机械化,甚至包括人的思想。

互联网络的普及,每天大量相同信息对大脑的无休止的轰炸更造成了信息社会的标准化、同一化,这样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人类文化思想领域的粗糙。快节奏的生活,整齐划一的步调。让人的心灵成为一个麻木的统一复制品。而慢下来则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的渴望。

慢,对于王石来说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日上海,夜纽约,一天之内从地球的这一端飞到那一端,对王石来讲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

从万科的创建到经营,从登山到南北极探险,“速度”的概念一直抓着王石的时间。为了目标,王石每天几乎都在跟时间赛跑。静下来的时候王石也会想:从大学到广州,从广州到深圳,从深特发到万科,自己一路走来,几乎都是急行军的状态,这种“快”在1999年辞去总经理的职位后,稍微在工作上得到缓解,但生活状态立即又被其他的社会活动包括自己的爱好重新运转得快起来。一个公众人物的忙碌,王石全然没有逃脱得掉。

怎样才能放缓心灵,细细体味行走以及人生的意义呢?

于是在当活动主办者告诉他主题是:“放下,放慢你的脚步”,这深深打动了王石。

2.捡拾历史碎片

2006年10月10日。在北京一片浓重的大雾中,“玄奘之路”考察队先遣组驾驶越野车出发了。汽车一路甩开远处城市风景疾驰在华北平原上,车身一色鲜艳的中国红,鲜艳醒目。跨过黄河,晚9点,车队抵达六朝古都洛阳。全国其他地区参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队员也乘飞机、火车陆续抵达洛阳。来此大家都抱着一个目标,重走玄奘法师的足迹,探寻中华文明之旅。

洛阳凤凰谷陈河村是玄奘法师的故里。

玄奘俗姓陈,出身名门望族,祖籍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颍川陈家是汉末太丘令陈仲弓之后,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陈湛。曾祖陈钦,也叫陈山,是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因为学业优秀出仕北齐,官至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和礼部侍郎。玄奘的父亲叫陈慧,曾经被举孝廉,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陈康这一代,陈家从许昌迁徙到缑氏镇凤凰河谷谷东陈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这里。这一年是猴年,可能是机缘巧合,在经典名着《西游记》中玄奘在取经路上与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结下生死与共的师徒之缘。

王石对于玄奘这位取经之举是充满敬意的,他十分虔诚地祭扫了玄奘故居,并和队友一起立起了一块“玄奘故里”纪念碑,以表达这位先贤的景仰。

洛阳东郊白马寺传说中这是玄奘拜别故土,跨马西行的地方。传说里,玄奘西行之前,唐王在这里送别,临行时,赠他一杯素酒,并顺手捻起地上的一捏土撒进杯里。殷切地对他说:宁恋家乡一捻土,莫贪他乡万两金啊!玄奘就是带着这样的嘱托上路的,并在这种召唤中历时13载终于回来了。

这当然都是传说,当年玄奘临行前,或许连个送别的人都没有,孤单的背起行囊,就开始自己的取经之旅。王石“玄奘之路”探险队此行是肩负了使命的。11日的下午,洛阳东郊白马寺。在这里举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队领受《四十二章经》和《道德经》仪式。这两部经书将被护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上作为国礼赠送印方。

《四十二章经》是历史上首部从印度翻译和传播到中国的佛经。《道德经》是首部被翻译到印度的中国文化经典,这个翻译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间完成的。

玄奘出生前的200年即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行五人自长安出发往天竺取经,历时13年,游历31国,往返途中,历尽艰险。励志求法的精神,震撼了佛林僧众,并留下杰作《佛国记》。这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取经的故事历史的烟尘散尽,百年之后,玄奘出生,单人匹马便开始了历史上一段最为精彩的西天取经传奇。

当进行这些仪式的时候,王石的脑中始终是被这些故事和传说所占据的。他逐渐意识到,他们这一次“玄奘之路”,正是要追随玄奘艰难跋涉的征程,体会先哲追寻真理的信仰和毅力。因此简单的跋涉的行程已不再是对意志考验和锻炼。此次穿戈壁翻天山,越过中巴交界附近、攀登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一系列行程更是要从历史的长河中捡拾一些精神的碎片。

3.让灵魂跟上脚步

这一次的玄奘之路被王石称为了“心灵之旅”,他给这次活动的主旨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让灵魂跟上脚步。

而这也正是他多年的想法。因此,他认真地建议主办方收了大家的手机,因为,如果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干扰,人的状态一下又被拉进了纷扰杂乱的都市。

一步一步用脚去丈量,一点一点用心灵去体会。王石几乎是怀着虔诚的态度来完成这次平地行走的。他对同行的周国平教授说:“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在整个行走过程中,曾经登过珠峰,经受过南北两极恶劣气候考验的王石,并没有把在戈壁沙滩上行走,这个别人看着玩着就可以拿下的事情看成一件玩乐的事。一路上他除了徒步行走这一中心事情,其他事情完全不考虑,比如路上有一些当地政府邀请吃饭以表示欢迎,他毫无要参加的意思,一心只是体会行走的感觉。他的这种认真的态度让徒步的队友们都很吃惊……

此次的西行之旅对于王石来讲,就是一场童话般的经历。物资有人供给,媒体全程关注。完全没有当年玄奘一人一马行走的孤独和辛苦。因此王石也就能有更多的心情,来体悟大自然的美。

王石后来回忆说:“祁连山下的戈壁很美,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戈壁滩上的小石子因为千万年的冲刷,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那种美很细微很不真实,却又近在眼前。”

王石早年是在新疆当兵的,戈壁他也无数次经过,但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美。所以那一次,他走在玄奘之路上,一路捡了很多的小石头,墨绿的、白的、红的,他不厌其烦地捡了一大兜,然后不顾其重自己一直背着走出了戈壁。同行的人惊奇于王石的投入和沉醉,一个年长的人已经很少被这些简单的快乐所打动。

但是对于王石来讲,此次重走玄奘之路的更大意义在于,让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大的反思和理解。

在采访中,他说:“玄奘,首先呢,他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第二,他为了这样一个理想、这样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西行之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旅途的艰险,但实际上,我相信对他心灵上的磨难,以及他心境上的平和啊克服啊,这个比旅途上遇到的风险对他影响大得多。

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横流、拜金主义的社会,缺少一种精神的追求,像玄奘这种精神的追求,是我们现代人也应该去追寻的,如何在这个物质生活提高中去追求自己精神上的目标,这样呢,生活才更有意义,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再就是为了这种精神的追求,玄奘他做出了牺牲和努力。现代人的生活不仅追求物质,还比较浮躁,恨不得春天的一个目标秋天就来到,春耕秋收。而玄奘,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几十年走下来,甚至倾注自己毕生的精力,而去找到自己要的东西。在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当中,这种精神非常需要重新来树立的。当然我这次决定要40天全部都走下来,是想从玄奘法师身上吸取来精华和营养,通过学习,知道如何走自己的道路,作为一个企业家来完善自己;

第三,是玄奘法师他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我们知道现在这个的物质生活的社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多是讲享受,这是没有错的,要即时享受,因为物质丰富了,应该去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更应该想想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赚到钱了也享受了,那么就要考虑一些社会公益的事情,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也包括金钱应用到公益事业中来,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摒弃浮躁,天下为公。一群现代人踏上了古代漫长的信仰之旅的时候,收获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体悟。对于王石来说,对于一个并未从中国商界完全脱身的企业家来说,这也确实是一条另类的取经之路,关于人生,关于企业发展的思索,个中体会,万千思绪,只有王石自己明白。

去做一个职业的探险者,背上行囊,在山间一直行走,征服山或被山征服,对于王石来讲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王石曾经给一家电视台代言,他在镜头里说:“眼界改变世界,行走改变命运。”西行是很多人梦中亦不敢想象的旅行,只有重新走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这次玄奘之旅为王石而言意义非凡,后来他把这段经历都写入书中。

几百年前玄奘西行已成传说,茫茫戈壁,单人匹马行走天涯的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已经无法考证。多年以后,王石在重走西行路的时候,把融入了现代人思索和感悟的旅程重新写出来,于是我们就似乎重新从历史的缝隙间拾回一点当年的风景。

此次旅行虽然被王石称为心灵之旅,途中的草木风景让王石每一瞬间都有不同的感动。然而,当旅程结束,重新回到城市主流生活的时候,这次行程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对于企业发展的无尽反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石深有感触,他说到,当走在玄奘取经的路上,凝望那斑斑的历史商业遗迹,你会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企业要想赢得世界市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用开放包融的商业思想和全球的眼光来经营企业,这样才能重铸中华民族以往的辉煌。坚持同时也是中国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