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27章 回归本色,还在路上(2)

第27章 回归本色,还在路上(2)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是的,平日里王石虽然脾气暴躁,但正如王石所说:我用人的标准是:我们可以不喜欢彼此的脾气,这并不妨碍我们一起做事。

在这种心态的带动下,尽管大家的脾气秉性不同,但是出于共同来做一番事的目的,都可以彼此包容。王石创建万科并管理万科多年,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公司的具体领导,更成为万科的精神领袖。因此,在万科内部王石脾气如此坏,如此不具备亲和的柔性度,但他和下属的关系倒也很祥和。

王石在万科无疑是“偶像“类的人物。登山让王石从一个企业家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俨然已经成为某种时尚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也成为整个公司的骄傲。王石的一举一动在万科内部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王石登珠峰之时,万科上下每天的舆论中心就是董事长的珠峰之行。

更为有意思的是,王石爱登山,由在万科也掀起了登山热。万科职工的业余活动主要以登山为主,而且都是自觉自愿自发地组织起来。这种情况发展到开车的师傅一遇到人都会宣扬登山的好处,从身体健康到磨炼人的意志,滔滔不绝。

以一己之力,引领万科乃至深圳登山运动的风潮,这是王石没想到的。他一直把这看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不刻意宣扬。身教比言传更直接把,尽管王石没有教导别人的意思,可是员工却从他的个人坚持中领悟到了很多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思索。无心无意的推动,正是个人威权的展示。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深圳,乃至全国都掀起了一股登山探险热,就连户外用品店的老板也说,国内户外运动有如此热潮,王石有很大功劳。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互补干涉的疏离之美,让王石跟媒体的关系处理的也不错。

王石是个公众人物,和媒体已经打了十几年交道。舆论圈子就是江湖,无风还起浪。可是从王石开始在公众传媒上露面,这么多年下来,王石及万科的负面报道少而又少。

“我对传媒很友好啊。”每当问及,他自己这么解释。其实,难有对传媒不友好的公众人物。笔锋如剑,这么多年林林总总的名人丑闻已经证明,传媒更像一把刀,名人无疑是刀锋上行走那些人,随时有锐利的目光盯着你,一不小心就弄个头破血流。但王石没有,他全身而进公众视野,又能随时全身而退,主动权总在自己手里,这一点,王石有自己的智慧。

很多人眼中,王石这样的能力是让人感觉高深莫测的。

不亲近就不会有伤害。保持一定的距离,犹如隔岸观花,自然有他的一分美。日常相处中,王石也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很多时候这种距离感,是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就像很多和王石有工作合作的人抱怨说,王石甚至不请他们吃一次饭,就算坐在一起开会偶尔喝了咖啡,王石先生也总不记得买单,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

舍弃了小节,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是王石故意为之。就像有人觉得跟王石已经算得上是朋友了,但没想到下次碰到,完全没有朋友的感觉,王石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丝毫要套近乎的意思,让对方大感失落并失望。

王石无论如何算是一个名人。但是他和其他的公众人物、名人不太一样。一直游走在非主流的边缘。就像别人说的,成为了名人明星,圈子化很严重,思想意识上、行为行动上跟大众生活就划了严格的分界线。而王石是游走在大众生活和名人生活之间的人,他曾说,永远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也自信自己是做了不普通的事。

二.真性真情:我就是我!

这是一个交际时代,尤其是公众人物,每一言每一语都会曝光在镁光灯下。于是,很多人选择掩饰,甚至粉饰。于是,在报端我们经常会看到千篇一律的笑容,如出一辙的高尚话语。于是,我们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可爱的地方,可恰恰是这些时候,王石却流露出这种难能可贵的真性情。

他一如既往地不爱钱,富豪排行榜上没有他的名字,“我能赚,但是我放弃。”……种种言行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率真的王石,一个真性情的王石。

1.“怎么老让我当配角啊?”

尽管很多人被王石的距离感,甚或冷漠的温度感觉不舒服。但是事实上,距离感不等于王石是一个避世的人,相反他的参与性很强,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而他对自己爱出风头,和随时爆发的虚荣心也不讳言隐瞒。“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当他从南极探险归来,成功完成了“7+2”的探险计划,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级人物时。记者采访他,他一张口居然来了这样一句话。

坦诚自己的感受,不掩饰一向是王石的风格。更有甚者传说他有几次飞伞时受了伤,都是因为飞翔在空中时,地面有姑娘在尖叫张望,王石得意之下要表演,结果就出了事。有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佐证这一点。西藏山南的青朴山是一个藏传佛教的清修之地,苦修者发奋诵经不问世事,却也每年招来游人如织。

此外那里还是世界着名的飞伞圣地。那一年王石去青朴山飞伞,小城盛事不多,云集的直升机和装备齐全各国飞散爱好者引来青朴山民众纷纷来围观。观众们很激动,随着姑娘们的阵阵尖叫声传入王石的耳中,王石很是得意,表演欲上来了,可是西藏高地空气阻力小,王石还按照先前低海拔系数计算下降速度,结果滑翔伞一刹车,瞬间失速,王石一头就栽了下去,这一下午后果惨烈,他右边一根肋骨骨折了。

对于王石来说,面对媒体上电视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林林种种,名目繁多的节目上了不少,低调高调顺其自然,王石时不时就会在电视上露上一小脸。

可是,电视上得多了。郁闷也就来了,中央电视台2套的《对话》栏目,王石是老嘉宾。可是每次都是配角,轰轰的一帮人给招去了,可是谈来谈去谈的都是别人。

王石一提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气不打一处来:“这个节目上好多次了啊,不过基本上都是叫我去做配角的!”

记者问:“哦,我想起来了,是通用全球CEO来那次吗?”

王石急了:“哪止一次啊,配过好多人!”

记者乐了:“你不愿意吗?”他睁圆了眼睛:“为什么要愿意?老是不说清楚就叫我,我又不了解情况,傻乎乎地就去了,哼!这帮小子!”

原以为王石以后不会再去参加这个节目了,不过气归气,当《对话》再次邀请他的时候他还是接受了栏目的邀请,可这次是主角了,原因是他跟负责人提了抗议:“你怎么老让我做配角啊,我不乐意啊!下次再叫我,我要做主角!”

终于他这次如愿以偿。

真言、真语,这就是细节的王石,你可以喜欢他,可以不喜欢他,但他有一点很确切:真实。

2.不讲排场:坐奔驰吃汤面

王石从1999年辞掉万科总经理职务开始,就给你一个定位,不做富豪只做一个职业经理人。

于是,堂堂万科的董事长,在中国的富豪排行榜上找不到他的名字。“年薪80万。”几年前王石曾经向人们透露他的工资数额。此话一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出入虽然公司派车,但是请客吃饭从来都是自掏腰包。渐渐的很多人都知道了王石的不是富豪。面对财富,王石坦言他有恐惧感,王石已经多次向公众说明,我可不是一个腰包鼓鼓的人。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对富豪这个词不感兴趣。

王石最忌讳的形象大概就是“暴发户”,这来源于他少年时的阅读经验。那时他看巴尔扎克、梅里美的小说,譬如葛朗台这样的人物被描写的极尽粗俗和吝啬。这让王石感到厌恶至极,从此也就发誓即使以后有钱也不要向这些人一样。这也帮助他确立了某一方面做人的方向。

暴发户在90年代中期,很是风行跟“万元户”一起指代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倒买倒卖的爆发起家的人。这种的说法带着自然的金钱与其个人品味不符的贬义。如今这种说法已经不太盛行,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早已跨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带来的肮脏,金钱已经成为社会地位和能力的表征,可是王石依然对此不感冒,一提到有钱人,他就忍不住对此嗤之以鼻。

曾经面对媒体,他也毫不吝惜机会大肆嘲讽暴发户的洋相:某日去参观一样板房,发现卫生间里竟设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马桶,王石大惊,心下想如今摆阔竟到了如此地步,赶紧问了主人,对方回答说是从国外学回来的经验,王石莫名其妙,他也经常到国外观摩学习,从没见过有两个马桶摆在卫生间里啊?细细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国外有在卫生间专设女用清洗器的例子,可惜对方学得不到家,见识不够,竟以为是两个马桶。王石按捺不住地笑:“真有钱啊!”

有钱并不意味着毫无意义地铺张浪费,利用金钱来摆排场。这些暴发户给人的典型形象就是喜欢将排场却总是摆错排场。2006年初王石回母校兰州铁道学院演讲,一再声明不要请他大吃宴席,他就怕这种浪费,他说:“你看,比尔·盖茨招待胡锦涛书记,甜点无非也就三道。不要去学人家的财富,就学这个,都得下多大工夫?”对比起大鱼大肉的奢侈,他宁愿到街边的小摊吃两碗面,那样更觉得舒坦。

讲到这里还引出当年一个段子。可以作为王石艰苦朴素的证明。王石在深圳开办万科,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万科曾经在深圳给王石配过一辆奔驰车做公务之用。早年,王石和司机出去吃饭,两人到了一家大排档,老板满脸堆笑把王石请下车,落座后恭敬地请王石点菜,王石很干脆:“两个汤面!”老板写下,然后问:“喝什么汤呢?”“汤面不是有汤了吗?”“那吃什么青菜呢?”“汤面里有青菜吧?”老板无可奈何:“好吧,20元,每碗10元。”结果两人都没吃完,王石一拍腿:“咳!早知要一碗就够了。”再一次去大排档,老板理都不理王石:“这小子,借个奔驰车开着瞎逛什么?”

讲到王石不奢侈,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段子。

王石一次到青岛出差,有接待方邀请他住一个豪华别墅,据说是毛泽东当年住过的别墅,王石被安排住在二楼。他走进去看自己住的房间,实在是很气派,很大的房间,很大的床,是一种比五星级酒店还高的规格。结果当天晚上居然没有睡得着,那样的大房间、大床,那样的豪华程度,让他很过敏,他左右都不舒服,实在觉得很陌生,辗转反侧到半夜,他只好起来,到一楼两个司机合住的房里,把其中一个叫起来:“你上去睡,我住你这儿。”接下来的时间虽然有另外一个司机的鼾声做伴,但王石觉得还是比上面好得多,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那是双重的不舒服,一是心理上觉得太大,浪费,所以不舒服;二是过于豪华,我不习惯,身体上也不舒服。”

4.取大义,放小利

上世纪80年代的创业者中有个有趣的“58岁现象”,也就是说,很多在国营背景下的创业者大都因为经济问题而翻了船。

当年创业有三种模式:一是在国营背景下创业,二是在国营的背景下干自己的营生,三是自己创业。王石的创业属于第一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20多年过去了,这三种模式里的创业者,要么因为经济问题成为阶下囚,要么生意失败,销声匿迹,要么已经完全转换成投资人,要么还在自己经营着大盘生意,享受着企业王国的愉悦。但王石却创立了四种发展轨道,在身份上退出了“老板”坐席,转换角色成了职业经理人。

这在常人眼里是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身份上他主动把自己降了级,在财富数量上,也心甘情愿地主动做了一个打工者。

在财富面前,王石采取了一贯坦荡的态度,用透明的态度这么总结个人的财务状况:1983年到深圳时,存款数为零;到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改造时,存款有25000多元,全部用来买了万科股票;到2005年,所有财产,包括房产、股票、存款,不超过600万。

冯仑曾经说:“王石是被逼出来的圣人。”很多人猜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王石作为第一种模式下的国有资产保护者,他的身份决定了他要么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要么选择企业的掌控力和未来的发展长远性,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而王石选择第一种模式创业和选择放弃股权,他显然还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1999年辞去万科总经理的职务,再次放弃与财富亲近的机会,则除了自我人生的定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何可以把万科做得更大。

从企业管理上讲,王石可以选择成为多数股份的持有者,并最终把万科置于自己一人掌控之下,但他最终选择了民主治理万科。王石是一个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人,他很明白当权力过于集中时会有哪些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未必是自己和万科能够承受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国学者阿克顿勋爵曾对国家权力制衡原理这么说过,对企业来讲,绝对的权力集中,同样难逃失败的厄运。王石深谙此理,所以他断然将权力稀释到整个管理队伍,而相伴而行的,就是财富的放弃。

至此,王石取了大义,放了小利。

5.面对财富:我可以,但是我放弃!

“2005年王石的年薪是人民币80万,三年后的年薪也只是200万左右。王石住自己购买的房子,自掏腰包请人吃完饭后,吃剩的他要打包带回家。”这是一个相熟之人对王石的描述。

缺乏才会导致不可遏制地弥补。王石不是富豪,却从来不是一个缺钱的人,出生在干部家庭的王石,小时候虽然兄弟姐妹甚多,但在那个物质不丰富、需求不多、贫富差距不大的年代,王石一家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从来没有贫困的日子。后来就转到了部队,更和金钱隔得远了。后来到了广州,结了婚,因为和妻子的工资都不太高,又有女儿,钱的确不宽裕,有时还要靠岳父岳母接济一些,一家三口在岳父母家吃饭,但还是没有什么存款。在去深圳时,王石的存款数基本是零,但也没有任何生活之虞。

于是王石从小就是一个没有金钱概念的人。财富对他来说只是一堆陌生的数字,他的生活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

因此,他的理想、目标也都天马行空。与金钱没有什么瓜葛。

虽然不是每一个出身殷实人家的人都对金钱有免疫力,但起码在王石身上是这样,我们或许可以视之为他对金钱的态度的缘由之一。

他尽管不缺钱、对财富抵制,但毋庸置疑,他有十足的赚钱能力。万科公司脱胎于深圳市特区发展公司,虽然起点不低,但王石纯粹是白手起家,从饲料生意做起,涉足众多行业,最终定位在房地产领域,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王石已经把万科经营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最大的行业——房地产行业最成功的机构”。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