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 第24章 效率(2)

第24章 效率(2)

小说: 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作者:李连滨

他们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情对于整个系统的连锁影响,而不只是就事论事;他们要的是全局胜利而非局部成功;他们愿意以局部的牺牲来换取全局的胜利。

“成功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着做事的模式、精进着做事的流程,这样的努力使得他们逐渐淘汰了生产“失败”的流水线、扩编了生产“成功”的流水线,确保了最后的、可持续的伟大胜利。

顾此失彼

“失败的人”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又引发了未来的问题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集市上叫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

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边拍着盾牌一边吆喝着:“我卖的盾牌,最坚固了。不管对方使用的长矛怎么锋利,也刺透不了我的盾牌。”大家看他那么自信就相继掏钱,不一会儿,盾牌就卖光了。

商人很高兴,休息了一会儿之后,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夸耀:“我做的长矛,最锋利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多么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群沸沸扬扬,突然传出来一个声音:“如果用你做的长矛去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还在旁边看热闹的已经买了他的盾牌的人感觉自己上了当,于是就纷纷退货。

全力以赴执着于当下的习惯当然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但做出来的结果如果不能推动下一次的冲锋也不算是真的有价值。

就事论事的习惯让“失败的人”过分地关注眼前得失。当他们把问题当成目标猛攻猛打的时候,即使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幡然觉醒后继续前进时已经没有多少实力向目标挺进了。他们不断地解决问题,却很少真正地解决过问题。

有一个女孩马上就要和自己的男友结婚了,为了终身大事的万无一失,她决定考验一下自己的男友。

女孩问男友:“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河里去了,你先救哪一个?”

男友笑着说:“当然是先救你了,亲爱的,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女孩不放心:“连自己妈都不救的人怎么会对我真心?”

男友改口道:“刚才是开了个玩笑,当然是先救我妈了,没有她哪有我?”

女孩大哭道:“你既然那么爱你妈,就跟你妈结婚去吧!”

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真正的问题依然存在。当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又没有能力真正地解决问题。这极大地增加了后续作战的压力,这让他们越来越不容易解决掉问题。

因为不能高瞻远瞩地看到必须要走的路、知道一定要打的仗,“失败的人”走走停停、亦步亦趋。这不但减慢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又让他们奔跑起来时不再敢全力以赴。

事半功倍

“成功的人”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可能性

有一个外地人路过一个小村子,在一户农家里留宿了一夜,临走时他提醒这家主人:“你家的烟筒砌得太直,一烧火就直冒火星儿,很容易引着旁边的柴火堆。抽时间改造一下吧!要么让烟筒拐个弯,要么让柴火堆离灶台远一点。”主人很是感激,就又送给了这个外地人一份礼物。

外地人刚走不久,这家主人就开始盘算着怎么防患于未然了。他先是将柴火堆远离了灶台,但每次添火的时候都很是麻烦,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改造烟筒。

他花了1000块钱请人把烟筒改作了个弯儿,之后,又把柴火堆放回到了灶台旁。果然,烧火的时候不见火星儿了,他觉得很安全。虽然付出了些成本,但总比灾后重建来得代价小。

把活儿干在前面,在问题还没有长大之前就处理掉,是成本最小的。

一个猎人在森林里打猎,碰巧看到两只老虎正在撕咬一头牛。为了生存,牛拼命地挣扎。为了胜利,两只老虎齐心协力。

猎人暗想:“如果能抓到两只老虎,那今天可就发大了。”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他激动得热血沸腾。

“我怎么能打得过这两只老虎呢?”猎人一这样想就启动失败模式了,热情在迅速下降。

“我怎样才能抓到这两只老虎呢?”猎人一这样想就启动了成功模式,失败模式自动关闭了。一个好主意瞬间浮上了猎人的心头:“为了把牛拿下,两只老虎才会齐心协力,等到他们分成的时候,一定会互不相让;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我再出手就事半功倍了。”

果然,牛被咬死之后,两只老虎厮打了起来,一只老虎被咬死,另外一只也累得气喘吁吁。这个时候,猎人猛冲出来,举起手中的猎叉,结束了另外一只老虎的性命。

本来要解决两个问题,但可以只做一件事情而得到两个结果。何止是一举两得,简直是一举三得。两只老虎,还有一头牛!

“成功的人”习惯于先做“对的事情”,就是先找出那些值得做的事情。这是他们前进的方向,这是他们在遭遇风雨雷电时仍然愿意继续往前走的源头驱动。

“成功的人”也愿意付出代价把“对的事情”做对。他们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做好该做的事。他们要求自己按照符合规律的程序做事。

“成功的人”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确保了他们扔出去的一块石头,可以(可能)捎带着击中N只小鸟。不管N等于2还是等于3,都能让他们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最大的可能性。

事倍功半

“失败的人”用最大的代价换回最小的可能性

茶余饭后之间,那位改造了烟筒的农户就把自己的安全感告诉了自己的邻居,他希望自己的邻居也能改造一下烟筒,因为害怕邻居家一旦着火会殃及自己。

邻居并没有往心里去:“村子里的烟筒都是这样的,也没见什么时候发生过火灾;再说,改造一下要1000块钱,对我家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也真是凑巧,没过几天,邻居家在做饭的时候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家里面燃起熊熊大火了。村子里的人闻讯赶来,等把大火扑灭之后,整个房子就只剩下房梁了。

邻居很是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听劝;邻居很是难过,因为要拿出30000块钱才能把房子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等到问题长大了之后再着手处理,这时的代价通常会很高。

从前有两个商人,一个卖金子,另一个卖布,他们的摊位正好紧挨着。

一天,金铺里来了个人要买金子。为了证明自己的金子是真的,卖金子的商人就用火来烤金子给客户看。卖布的商人乘着别人不注意,就顺手用自己的布把金子给包裹了起来。当大家忙着找金子的时候,他就装作跟没事儿似的。

由于金子的温度太高,让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最后散发出刺鼻的味道。当大家掀开布面的时候,看到了藏在里面的金子。这个卖布的商人不但没能偷到金子,还损坏了自己的布,没法再往外卖了。

做过事情之后,一定会得到一个结果。问题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得到的是成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之后,得到的是后果。用高射炮打蚊子,虽声势浩大,但得不偿失。

“失败的人”执着于“把事情做对”,至于是不是值得做的事,他们并不习惯去深加斟酌。他们只想让自己先忙起来,让别人先夸到自己,让自己先超过别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了。

“失败的人”偶尔也意识到要找出“对的事情”,让自己的忙碌值得忙碌,但由于脑海里并没有清晰的参照,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事。原地打转的四处探路消耗了他们太多的有生力量,这股力量本可以用来建设。

“失败的人”的很多努力变成了无用之功,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他们开始质疑工作的意义。他们时常心态不好、犹豫彷徨,这样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滞延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在后续的冲锋中,他们不再勇敢、不再勇猛。

成果交换

“成功的人”用价值去赢得尊严

成果交换就是价值交换,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员工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给员工薪水,员工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成果。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交换、利益的转换。

很多员工认为:只要上一天班,公司就应该给一天的工资,这严重扭曲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商业关系。苦劳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功劳才有资格兑换奖赏。

怎样才能拿到成果呢?

首先,要有拿到成果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能激发积极的表现,而积极的表现正是拿到成果的基础。

完成任务不等于拿到成果。完成任务的自我要求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的程序上,而拿到成果的思维方式更关注了流程之后的结果,也就是工作本身的价值。关注自己工作的核心价值将有利于突破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大大提高拿到成果的概率。

不只是关注“我做了什么”,更要关注“我做到了什么”。责任感的提高也有利于拿到成果。

客观分析原因,但绝对不找借口,因为越回避问题,小问题越能长成大问题。当不得不面对大问题的时候,也许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和有利条件。

其次,要有拿到成果的能力。

在勇于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没能力也能锻炼出能力,而能力比学历更有利于拿到成果。

最后,要有拿到成果的行动。

有行动不一定能拿到成果,但不行动一定不能拿到成果。

不断行动的过程也是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过程,在证明了“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之后,自然也就拿到了有价值的结果。毕竟“成功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就是漂亮。

人情交换

“失败的人”用尊严去换取价值

有一个年老的乞丐蜷缩在人来人往的过街天桥上,过往的人流大多视而不见地擦边而过,很少有人往他面前的碗里放几个零钱。有一个年轻人在附近上班,经常路过这里,因为可怜这个老人,所以几乎每次都往他的碗里放些钱,通常是5块钱。

过了些时间,年轻人给乞丐钱的时候,一般都放1块的了;又过了些时间,改为5角的硬币了;再过了些时间,换成了1角的硬币了;最后,年轻人一文也不给了……

有一天,当年轻人空着手从乞丐面前走过的时候,被老人叫住了:“年轻人!请留步!”年轻人停住了脚步:“老人家,有什么事吗?”乞丐说:“你现在为什么连一分钱都舍不得给我了?就这么狠心?”年轻人连忙解释说:“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没有什么负担,每天给你5块钱也不影响我的花销和生活。后来我谈恋爱了,要花一些钱,所以就每天给你留1块的了。再后来我结婚了,负担加重了,只能给你5角的了。当有了孩子以后,我简直吃不消了,所以就给你留下1角的钱了。现在孩子上学了,我实在没钱了,也没能力给你钱了……”

没等年轻人说完,老人就打断了他的话:“你怎么拿我的钱去养活他们?这些年你管过我吗?你知道我过得有多辛苦吗?”

当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时候,“失败的人”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收获成功。

“没有功劳也总有点苦劳吧?鞍前马后的也不容易嘛!给口饭吃吧!……”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才能说出这么没有尊严的话。

“谁让咱们关系这么铁呢?你总不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我没饭吃吧?……”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虽然他们也是为了寻求成功而上路的。

他们不知道: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纯粹意义上的苦劳是增加成本的、是稀释价值的、是不值得拥有奖赏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实际上是在西装革履地乞讨,手接住了别人送来的东西却给不了别人想要的价值;他们不知道:努力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才能持久地拥有价值。

他们很大的一部分功夫下到了怎样让自己的下跪更显得可怜、更容易被人可怜上了……

喜欢《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吗?喜欢李连滨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