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 第16章 机智与愚钝——人际交往的智慧(1)

第16章 机智与愚钝——人际交往的智慧(1)

小说: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作者:秦榆

墨子说:“运用大智慧的人,一般人很难知道他的功劳,爱耍小聪明的,反倒为世人所知。”(《墨子·公输》)

真正聪明者,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都爱耍些小把戏,哗众取宠,成了世人的笑料。真正聪明的人是使自己不聪明。

1.“聪明人”的“聪明”

【原文】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墨子·天志上》)

【译文】现在天下的君子,只知小道理而不知大道理。

墨子所处于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人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利益而丧失了道义,所以墨子指出,知小而不知大。别只注意小聪明,而忽视大的道义所在。

有一则讲愚人与聪明人的故事:

城之南,有愚泉,饮之则愚。

聪明人想:假如将愚泉引入城,全城的人喝了愚水都变成了傻子,我岂不就可以独霸这座城了吗?

于是,他偷偷地将愚泉引入城河,自己却凿井而饮。

果不其然,几天后城里人都变得傻里傻气了。愚人们争相将自己的田产屋舍送给他人,其他人也都是愚人,故推辞不受。只有聪明人来者不拒,城里的土地房屋尽归于聪明人的门下。这些愚人又将自己的珠宝首饰等珍贵物品随便乱丢,聪明人全都拾回来,不多久,就成了一个大富翁。

城里人觉得奇怪:田产、珠宝,都是粪土不如的脏东西,我们都弃之不要,这人却宝贝似的捡回来,可见这人真是愚蠢之极。城里有如此愚人,是大家共同的耻辱,应把他赶走。

于是,城里人携带棍棒,围着聪明人的住宅,身高力大的冲进屋里去,将他绑了出来,城里人历数聪明人愚蠢的事例,欲将他赶出城外。

聪明人叹道:我本想使众人愚蠢,没想到众人反将我看成愚蠢之人,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天下没有比我更愚蠢的人了,还有何脸面呆在这个世界上呢?聪明人投城河而亡。

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专以算计别人为能事。结果总是会算计到自己头上。一个事事精明的人,不会有几个朋友。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所以过分地玩弄心计、过分卖弄自己聪明的人,反而被聪明误,引火烧身,招灾引祸。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到,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周瑜是安徽庐江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交情甚密,结为昆仲。周瑜人生得靓,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下,东吴议降者甚众,军心涣散,如非力排众议主张抗敌的周公瑾,东吴早归属曹操了。但他耍小聪明想用美人计囚禁刘备来换取荆州却成了千古笑料。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利、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此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侯,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岸上乱箭射来,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落人耻笑。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毁掉人。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他们平时深藏不露,不到火候不轻易使用,貌似浑厚,不让别人眼红。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喜欢算计人的小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但因为用心险恶,都维持不了长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就注定了败局。设的计见不了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天人共愤,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有一丝透露,就心惊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别人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赔了,“兵”也折了。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不会取得真正的、巨大的成功。

2.智者与愚者

【原文】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哉?(《墨子·公孟》)

【译文】愚者的所知,有胜过他人的地方,然而难道能说愚者是聪明的人吗?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反过来说,在一两件事情上的闪失,并不失去其智慧本色;偶然一两件事上表现出的聪明,未必就意味着才智出众。

马谡失守街亭,则是诸葛亮用人不当之过,但诸葛孔明仍然是诸葛孔明,瑕不掩瑜,美名千古传。

守株待兔的宋人尽管碰巧抓住了一只兔子,但却只能作为愚笨的典型为后人传笑。

智者的过失是上帝对人的警告,智者也是人,不是神,人无完人,错误总是难免的。

所以说,智者不必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是大家气魄,英雄本色。愚者更不必为一两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尾巴翘到天上去,若如此,更显出其荒唐可笑。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昏庸无能之辈飞扬跋扈,才识卓越之人倍受欺凌,此等事情,历朝历代还少见吗?

愚者在两个方面有着天生的特长,令智者望尘莫及恐怕这是其生存的理由。一是嫉贤妒能,二是自以为是。在自然社会面前,智者优势明显,但智者与愚者一对一PK时,愚者却时常能战而胜之。

智者的心思全在人生的大问题上,想的是天下兴亡,成功立业,探索的是宇宙的变化、自然的道理;而愚者的心思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自己做不了大事,见到别人做大事却心里痒痒,抓住智者的一点小辫子就大做文章,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高明。

智者懂得太多道理,他们常常是一个或几个方面技术上的专家,是出色的工艺师、农艺师、艺术家、发明家等等,任何粗糙的东西,经过他们的掇弄,就会焕然一新,成为了不起的珍品。这令愚者非常不快。愚者于是想方设法、鸡蛋里头挑骨头,对智者的杰作横挑鼻子竖挑眼。譬如说陶瓷制品虽然好看,可惜没有铁制的坚硬,等等,仿佛自己一下子击败了智者,由此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和心理平衡。

愚者最大的毛病在于不愿承认自己的愚笨,打肿脸充胖子,除了贬低智者以抬高自己外,便是自吹自擂,自己做的稍微拈得上筷子的一点事情,逢人就讲遇人就说,一可以说成十,十可以说成百。譬如守株待兔者拣到了一只兔子,可以向别人说拣到了一百只;十岁抓住一个蜻蜓可以说成是一岁抓到的。愚者之愚在这种自作聪明之中就更加暴露无遗了。

智者不与愚者计较,更显其智慧超众。

愚者与智者纠缠不休,更显其愚笨之极。

所以说,大智者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的才干,并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追求的境地中,淡泊自乐。

为人处世中的过于精明并不是什么大智慧,说到底,那不过是一种小聪明,小智术,这种人很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伤害自身。

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足以伤害他自身了。”

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小技。小道小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只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凭。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呻吟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提起《红楼梦》,说到王熙凤,人们一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的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但人们更为熟悉的是她的结局。她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了。人们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各种办法,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赞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招来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王熙凤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在背后遭骂挨咒劳心竭力,绞尽脑汁,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会使她备尝苦楚。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人缘好,中年时儿子功成名就。的确,王熙凤只知耍小聪明,不知道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甚至连自己的丈夫也数落她,背叛她,她实在是活得好苦好苦,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聪明和爱耍小聪明。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

3.谄媚奉承可以覆灭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原文】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墨子·亲士》)

【译文】如果在国君身边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谄媚之徒,正确的意见就会被阻塞于外,那么国家就要面临危险了。

墨子是在强调国君重视贤士、人才的必要性时提出这一名言的。墨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有“弗弗之臣”、“谘谘之下”的辅佐,才能治理好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分议者延延,而交苟者谘谘,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意思是说:如果为人臣子的只注重保全自己的爵位,而不敢正义直言进谏,在君主身边的臣子都沉默不语,远离君主的臣子沉吟而不言,那么怨恨不满的情绪就会在人民百姓的心中聚结起来。如果充盈在君主身旁的全部都是那些善于阿谀奉承、谄媚拍马之徒,以致使好的正确的意见不能传达给君主,君主所能听到的尽是虚假、好听的谎言,那么国家就要出现危机了。为了将道理说明得更充分可信,墨子以夏桀、商纣为例,指出夏桀、商纣就是因为任用了谀媚奉承之徒,而拒天下贤士以千里之外,只听信那些无益的虚言假语,而未能得到敢于诤谏廷争的忠臣辅佐,才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治国之君应当多任用一些直言进谏之臣,而不要亲信阿谀谄媚的小人,否则的话,言路被阻,国家哪有不危险的道理?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人,道理都是相通的。在我们身边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一样米饲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也许你不相信我所说的,那么想想父母对待子女好了。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煞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只有父母才会这么做。

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给他许多好处呢。

只有经常批评、指责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真正的朋友。

4.虚怀若谷,方能海纳百川

【原文】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墨子·亲士》)

【译文】长江、黄河不嫌弃小溪、小流的水来注满自己,所以才能使水量增加,汇成滔滔巨流。

墨子以长江和黄河为喻,指出为人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要善于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努力加以改正,并虚怀若谷地吸收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取人之长,以补已之短,使自己各方面的才能都有所提高。这些话说起来十分容易,一旦做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往往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容易过分看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取得一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爱听别人对自己赞美的话,哪怕是过誉之辞,也会觉得十分受用;而一旦听到指责和批评,就难以正确对待和接受,对别人的优点长处,更难以虚心借鉴吸收。因而墨子在战国时期所提倡的“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的名言确实对我们有警示作用。

人生处世要放长远眼光,大智若愚,这一道理是中国大儒们努力所做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喜欢《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