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每天一堂口才课 > 第4章 口才定律:掌握黄金法则,你将无往不胜(1)

第4章 口才定律:掌握黄金法则,你将无往不胜(1)

小说: 每天一堂口才课      作者:文嘉

19.乒乓球定律:积极互动,双向沟通

交流是需要双方互动的,假如只是一个人在说话,那永远都称不上是交流,更谈不上是有意义的沟通。有效地互动,你一言我一语才是交谈成功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效地与人互动呢?其实很简单,会问问题、打开别人的话匣子,就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你既想让别人开口,又想让自己掌握和控制谈话,就要学会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交谈,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一个得体恰当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对方积极的回应和愉悦的情绪。

一次聚会上,马先生碰到了年轻护士贾丽丽,对她一见倾心,于是走上前去与她攀谈。他说:“丽丽,你觉得医院和诊所的医疗水平有多大差距?”

贾丽丽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只好尴尬地说:“哦,还真说不好。”而后,立刻找机会走到了人群的另一边,让马先生非常郁闷。

马先生的问题在于问话实在太过严肃。这样的问题让贾丽丽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回答,在初次见面时一般人不会有耐心去回答这样的问题。马先生如果换一种方式,放弃谈论什么医院和诊所的复杂问题,而是这样开口:“听说护士都喜欢医生,这是真的吗?”贾丽丽也许就会笑着回答:“你是听谁说的?这可不一定啊。”甚至会觉得马先生很有趣,从而对其多加关注。

这样交谈,才称得上有效地互动,并能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贾丽丽也就不会觉得这个人太过严肃而转身走开了。

这就告诉我们,交流要掌握分寸和技巧,不合时宜的提问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不合适的问题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一个好的交流者必定是一个好的提问者,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把球打出去后还能让对方打回来,这样一来一往,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交流。

口才要点

向别人提问时一定要恰当,否则谈话就难以顺畅,还可能会让自己难堪。

20.韦奇定律:莫要人云亦云

韦奇定律是美国人伊渥·韦奇提出的:就算你已经有了主见,可是如果有10个人的观点与你截然不同,你就很难不动摇。

的确,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很有必要,可是当你的看法正确时,还是不要轻易被别人的想法改变,对于认定的事要坚持下去。你应当牢记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的道理。

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助于你正确把握客观事实,找到正确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千万不要完全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会让你思维混乱,陷入韦奇定律这个可怕的怪圈。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剑拔弩张。曹操北踞中原,试图吞并江南。在南下征战之前,曹操向孙权修书表示,欲“与将军会猎于吴”,威胁之意溢于纸面。东吴朝野顿时人心惶惶,大臣们分成两派,以三世老臣张昭为首的一派认为曹操势力极盛,难以与之抗衡;而以周瑜为首的一派军方少壮派为主的,则主张力抗曹贼。到底做何决策?降者易安,战恐难保。就在这关键时刻,孙权听从了周瑜等人的意见,更坚定了与曹操战斗到底的信念,并当场拔出宝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在英主的领导下,东吴将士奋力抗战,于是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打得百万曹军“樯橹灰飞烟灭”,不可一世的曹操败走华容。

在这个例子里,孙权本身不愿做亡国之君,而且对东吴的军事实力又相当了解,本意就想力战拒曹,加之周瑜等一帮军方将领的支持,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最后在内阁会议上,虽然一开始战、和两立,但最后却高度统一达成共识,所以才让曹操几近覆灭。

虽然历史不能推翻,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孙权毫无主见,又对东吴的士气、军力不了解,那么在内阁会议上,他肯定一头雾水。或者盲目从众,献地求和;或者如果周瑜等人也反对力战,他却一意孤行,不顾实际情况逞匹夫之勇,那么曹操肯定就百万雄师过大江了,孙权也自然国破身擒,成为亡国之君。

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以最小的偏差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过多地听取别人的观点,往往导致自己思维混乱、莫衷一是,难以坚持自己的选择。这看起来是一个可笑的悖论,但确实是人们经常走进的怪圈。

口才要点

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21.杜根定律:胜利属于自信的人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D·杜根说: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要想战胜对方,首先就要在信心上打败对方。对事业怀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当然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最基本的条件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积极态度。怀有信念的人是了不起的。他们遇事不畏缩,也不恐惧,即使稍感不安,最后也都能自我超越。他们健壮而充满活力,能解决任何问题,凡事全力以赴,最终成为伟大的胜利者。他们都有一个神奇的座右铭,那就是“信念”。

口才也一样,只要相信自己能练好口才,并为之积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口才要点

只有信之不疑,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22.亚佛斯德定律:引导需求,无往不胜

亚佛斯德定律是德国人类学家亚佛斯德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时,若能引起他人急切的需求,并能引导这种需求,那么他就能无往不胜。

一位先生带着他的宝贝儿子到商场买棒球衣。营业员笑着迎上前去说:“您是想买一套棒球衣吧?”

先生感到很奇怪,点了点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营业员笑着解释道:“您一进来,就一直盯着我们体育专柜的棒球衣,而且您儿子手中还拿着棒球呢。”听营业员这么一说,先生和他的儿子都挺高兴,就挑选了一套棒球衣,并准备付款。

这时,营业员又补充道:“这是和棒球衣配套的汗衫和长袜,您儿子穿上一定特别好看。”经营业员提示,先生觉得多买些配成一套也不错,于是就买下了。

随后,这位营业员又亲切地问先生的儿子:“你有球鞋吗,小弟弟?”

其实这位先生本无买鞋的打算,所以就犹豫起来。营业员十分真诚地夸赞他的儿子是个英俊少年,穿上全新的球衣、球鞋,会显得更精神。

就这样,这位文质彬彬的先生,在自然轻松的聊天中多买了原本不打算买的汗衫、长袜和球鞋。虽然他比原计划多花了钱,但心情很愉快。而营业员轻松地卖出了一连串商品,结果可谓皆大欢喜。

不得不承认,这位营业员的确是个口才高手。试想一下,如果她不开口,不肯多讲一句话,说不定这父子俩匆匆选套棒球衣就走了,或者因为没有中意的而径直离开体育专柜。而营业小姐热情洋溢地问明顾客需要什么,又顺便介绍其他商品,并且询问小男孩还缺什么东西,在顾客完成原定购买计划后又给顾客增加了三项支出:汗衫、长袜和球鞋。

这位营业员在充分掌握了顾客心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引导了他的潜在需求,既让顾客满意而归,又提高了自己的销售业绩。

口才要点

知道对方的需求,并能引导这种需求,这比什么都重要。

23.尼伦伯格定律:谈判要追求双赢或者多赢

美国着名谈判学家尼伦伯格认为,一场圆满的、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应是胜利者。这就是尼伦伯格定律。

尼伦伯格定律也就是说,一场圆满的、成功的谈判,应该是双赢的,如果你总想自己得势,必然会形成与他人势不两立的局面。

在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通常都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立场。例如,一位精明的卖主会把自己的产品功能讲得天花乱坠,以抬高产品的价格;而聪明的买主会鸡蛋里挑骨头,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产品的不足之处,从而将价格至少压低到对方出价的一半。双方都会讲出无数条理由来支持自己的报价,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如果谈判没有陷入僵局,那么通常是一方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或双方经过漫长的多个回合的讨价还价,各自都进行了让步,从而达成一个中间价。

这种谈判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立场争辩式谈判”。立场争辩式谈判的特点是:谈判每一方都在为自己的既定立场争辩,欲通过一系列的让步,最终达成协议。

当然,必须正视的是,在商业活动中,如果大家都采取这样的谈判方式,往往会使谈判陷入一种误区。人们从实践中得到的教训是:这种谈判方式有时会导致谈判各方不欢而散,甚至会影响双方今后进一步的合作。

要想让谈判达到双赢效果,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知道在谈判中,双方不是为同样的东西而来的。不要认为对方想得到的东西就一定是你必须损失的东西。糟糕的谈判者会试图强迫对方改变立场,而高明的谈判者知道即使立场差别很大,双方的利益也可以是相同的。所以他们通过行动让对方改变立场,以关注双方共同的利益。第二,不要把谈判局限在一个问题上。第三,不要太过贪心,不要企图拿走谈判桌上的最后一分钱。第四,给一些额外的优惠等。

口才要点

真正成功的谈判,应该是双赢的,而非一方得势另一方有损。

24.赫洛克定律:赞美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训;第四组为控制组,即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完成任务的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组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同样,人人也都惧怕责难。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人类内心最渴望的就是被他人欣赏,所以我们要多夸奖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富人、穷人、小偷还是警察,只要他们听见他人赞美自己的某个优点,就肯定会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份美誉,生怕辜负了他人的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讨厌的人与事,责备与批评只会增加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你不妨尝试赞美他人,也许会取得奇妙的效果。

马克·吐温说过:“听到一句称赞,能使人陶醉两个月。”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别人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被别人认可。

口才要点

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赞美不但能够让人振奋,而且使人感觉被肯定。

25.波什定律:不要忘记赞美细节

法国学者罗瑟琳·波什提出:赞美越具体,越能达到鼓励的目的。

波什定律告诉人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如果能够详细地说出对方的长处,对方就会感到十分高兴。

南非有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叫巴贝姆村,这个村里保留了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当有人犯错误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这个村里的人对他不是批评或者指责,而是全村人将他团团围住,说出一件这个人做过的好事,或者是他的优点。村子里的每个人都要说,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时间长短,一直到再也找不出他的一点点优点或者一件好事。犯错的人站在那里,一开始心里忐忑不安,或怀有恐惧、内疚感,直至最后被众人的赞美感动得涕泪交流。众人那真诚的赞美和夸奖,就如一剂良药,治愈了他的坏念头和坏行为,使他再也不会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赞美应该能真正显示被赞美者的价值,即人们希望你的赞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便说说”。

不根据事实去赞美,真诚便无可寄托。言之有物的赞美才能够真正打动对方的心。

口才要点

赞美他人时,不要贪大求全,而应追求细节。

26.波特定律:批评不要太直接

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提出: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波特定律在领导者与下属的沟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下属犯了错误时,领导者都会严厉批评一番,有时甚至将员工骂得无地自容。在他们看来,似乎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苛,才能展现领导者的威严。

其实,有的时候,如果领导者过于关注下属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小错误的话,就会大大挫伤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使其产生对抗情绪,引起非常恶劣的后果。

下属犯了错误,批评当然是要有的,但是一定要适度,并且要讲究技巧。下属没做好,有的领导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这样会使下属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讨厌。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领导者应坚持对下属“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下属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其厌烦心理会随之减弱。

其实即使是批评,也切忌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挖出来,一一地数数,这样最令下属反感。批评一定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否则会让下属很没面子,效果反而更不好。一个懂得顾全下属面子的领导者,不仅会让批评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而且还会因此得到下属的大力拥戴。

口才要点

领导者要意识到,批评是一种艺术,当下属犯错误的时候,最好是委婉地批评。

27.古德定律:全面把握对方观点,有的放矢

古德定律是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的。他认为,人际关系交往的成功,靠的是准确地把握他人的观点。即有的放矢,方能无往不胜。

三国时期,曹操很看重曹植,想废掉曹丕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就这事向贾翊征求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情。”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情?”

贾翊回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应该说,曹操所提的问题,对于下属来说都是很难回答的,稍有不慎就会令龙颜不悦。而贾翊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这一点相当聪明,既避免了冒犯权威,也没有给人以阿谀奉承的感觉。这正是建立在准确理解领导背后意图的基础之上的。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么你的回答就肯定不会让对方满意。

口才要点

成功的沟通,靠的是准确地把握对方的观点。

28.比林定律:该说“不”时就说“不”

美国幽默作家比林提出:人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这就是比林定律。

比林定律还有一层含义:当个人没有否决权的时候,发言权也会很容易被剥夺。对不该让步的事,就决不要让步;当你不给别人让步时,别人反而更容易给你让步。

喜欢《每天一堂口才课》吗?喜欢文嘉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