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30章 述而 (1)

第30章 述而 (1)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写作,相信并追求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永远没有满足,教人永远没有疲倦,此外我还有什么本事呢?”

孔子“述而不作”,就是他只口头讲述,并不去希望著书立说而留名,因为他无我。不仅孔子如此,圣人都是如此。

释迦牟尼从来没有写过一部著作,他教育弟子都是口耳相传,他不是把经书写在纸上,而是把经书写在学生们的心里。圣人“述而不作”,那是圣人的思想境界,他没有名利,也不想保留著作权,但是若真的没有书籍,他的思想就不能传下来。所以,圣人的弟子都担当了写作的任务,把老师一生的言行记录下来,以启后昆,这是所有圣人的弟子都会做的的一件工作。所以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们的三次结集,从而汇成了三藏十二部浩瀚的经典,今天的《大藏经》就是这样来的。

从另外一个意义来看,真正的“道”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这就是释迦牟尼最后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候,在会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有摩诃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佛立即宣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此开创了禅宗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金刚经》是禅宗的宝典,它所阐述就是无相的道理,故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像一只船,是渡往彼岸的,如果停在船上,不去彼岸,不管此船如何豪华,都没有什么作用。

梵语“释迦牟尼”,中文是“能仁寂默”的意思。“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一静默的禅者。“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都是静默。

孔子说“述而不作”,其情状与释迦牟尼相似,他自己“述而不作”,但是他的弟子编辑了《论语》,以及后来的儒家书籍,仍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无论圣人说不说法,“道”在那里是不变的。所以孔子常说自己没有什么创造,他只是相信并追求古代的东西,只是讲解古圣先贤的见解。释迦牟尼佛亦如此,佛经常常说过去如此成佛,现在如此成佛,将来如此成佛。成佛都是这样一个“道”,没有两个“道”,如果有两个“道”,就不是真正的“道”。

正因为“道”的本体是不变的,所以孔子说我仅仅是记住古圣先贤的东西,学习永远没有满足,教人永远没有疲倦,此外我还有什么本事呢?”天才在于勤奋,孔子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于世的,所以才能给我们每一个人作榜样。

孔子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告诉人们,不要自认为自己是天才,天才就是靠自己的发愤努力而得来的,没有不经过努力就能成就的天才。即使是“上智”仍旧是他过去努力得来的结果。孔子从来是以常人的身份出现的,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天才,也没有说过自己有什么特异功能。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孔子说“窃比于我老彭”,老彭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老子一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我们认为应该是指老子和彭祖。

据《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着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在这里飘飘欲仙,都要成为世外高人了,他也不想留什么东西在世上,可是遇到了关令尹喜,一定要他留一点东西才肯放行,所以也没有办法,就留下了《老子》五千言。

彭祖,是道教神仙之一。传说姓篯名铿,帝颛顼之玄孙。历夏至殷末,年八百余岁,封于彭城,是为彭祖。常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老而有少容。又常闭气内息,危坐拭目。摩搦身体,服气起行,气行体中。又擅房中术。后周游四方,晚入蜀,抵武阳,留家于彭亡山,而后仙去。彭祖已经是世外高人,虽然好道,但是也没留书在世间。

论语禅:

“道”在心,不在纸。

平常心是“道”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闲居,整齐清洁,和乐舒展。

圣人的心时刻都处在禅定状态之中,所以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颗平常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指孔子平时在家,他在家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申申”,即衣冠整洁;“夭夭”,即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也就是说孔子平时在家,整齐清洁,和乐舒展,他的心始终处于平静和安详中。

对于禅修,有一种误解,以为一定打坐闭关,一动不动,那才叫做修禅,而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禅机。仁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颗平常心,不因一得为喜,不因一失为忧,随缘,而不攀缘,更不会整天因名利而动心,那么这才是真正的禅修。孔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正是显现了他的一颗平常心。如果有了这棵平常心,吃饭可参禅,走路可参禅,睡觉可参禅,说话可参禅,砍柴担水可参禅,待人接物可参禅,乃至拉屎撒尿都可参禅。参禅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亦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仁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不起爱憎的分别心,与境界不动心,始终有一颗清净心,那么就真正拥有了一颗生活的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心。

中国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就是如此。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吃咸菜,味不同,禅味却没有两样。在生活中修平常心,于境界不动心,看破,放下,随缘,乃能自在,这就是生活中修身。

论语禅:

看破,放下,自在。

菩萨之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说:“不修品德,不讲学习,见义不为,不善不改,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说:“我老得太快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吃饭时,如果有带丧在身的人在旁边,他从来没有吃饱过。

孔子在吊丧哭泣之日,就不再唱歌。

《论语》从一开头就说仁者之乐,到这里则有忧。为什么呢?用《岳阳楼记》的话来说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孔子那样的大定力,视富贵如浮云,不会为个人名利所动,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忧愁的。他忧什么?他有菩萨之忧。菩萨希望众生解脱痛苦,因此就会忧国,忧民,忧天下。具体到春秋来说,则忧人心不古,忧世风日下,忧天下无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首先忧当今道德沦落。他把不修仁德、不讲学习、见义不为和知错不改四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为道德完善服务的,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此外,孔子忧自己老了,不复梦见周公了。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孔子说自己不能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一生没有完成克己复礼的大任而忧虑。这是孔子一生中最大忧虑。孔子念念不忘周礼,所以梦中也能与周公相见。到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克己复礼,天下仍旧大乱,“不复梦见周公”是指天下不再有周礼了,孔子为此而忧虑万分。

菩萨的心连着众生的心,所以孔子还有很多忧。别人家死了人,孔子看见了,连饭也吃不下。为别人吊丧,喜欢音乐的孔子就不再唱歌。这是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只有仁者才具有这样的心态。许多人不仅不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还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与孔子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谢氏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可以学道。”即如果像孔子一样这样做,那么他就可以学道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既然孔子还有喜怒哀乐,说明仁者也是性情中人,只是他的喜怒哀乐用法不同。常人一般为自己的名利而高兴,为失去名利而痛苦,菩萨则相反,菩萨不为得到名利而高兴,若别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名利,菩萨反而会更高兴。菩萨只为别人着想,他不为自己着想。所以菩萨虽然也是常人,他也有喜怒哀乐,但他的喜怒哀乐与众不同。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真实可忧,世人都不知忧,所以毫无真乐。惟圣人念念忧,方得时时乐。”

菩萨为众生痛苦而忧,为众生解脱痛苦而乐。因为菩萨时时能够以众生之苦为忧,所以他就具备了广大无边的慈悲心。在无我的慈悲心中菩萨得到了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大解脱大快乐。

论语禅:

能念念忧,则时时乐。

菩萨之才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托于仁,游习于艺。”

“立志于道”的人就是入世的菩萨,“道”的本体是出世的,但要追求“道”,必须做入世的菩萨。入世的菩萨,必须利益众生,他就要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在这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追求最高的道,同时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和仁属于德育方面的内容,艺既有智育,也有体育。

传统教育的“六艺”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都没有排除。礼和乐,他进行了整理,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书,这里指六书,即练习写字;数,指算术;射是射箭,御指驾车、骑马。孔子的学生有人经商,做官的要治理赋税,数学不能不学;要写字,尤其是办学或作文书,写字不能不练。书、数都属于实用学科。有的学生比孔子小四五十岁,拜孔子为师时还很年轻,这些学科当然也要学。

孔子本人的射、御技能都相当出色,他的学生也练习的不错。孔子出行,都是弟子赶车。他们在匡地被围攻时能够自卫,坚持好几天。古代常有射箭竞赛、骑马和驾车竞赛,都类似运动会的性质。射、御这两个基础科目。属于体育。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