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61章 宪问 (3)

第61章 宪问 (3)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大丈夫生于世间,惟以救民为第一义,小名小节,何足论也!天下后世受其赐,仁莫大焉。假使死节,不过忠耳,安得为仁?况又不必死者耶!当知召忽之死,特匹夫匹妇之谅而已矣。王珪、魏征,亦与管仲同是个人。若夫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本非圣贤之谈,正是匹妇之谅,故《易辞》曰:桓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大丈夫幸思之。”诚然。

论语禅:

大丈夫不拘小节,真菩萨不求名利。

本性不变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啊,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呢?你是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口才啊?”孔子说:“虽然我不敢卖弄口才,可是我的毛病确实也很顽固啊!”

孔子说:“良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子贡常常喜欢议论别人。孔子说:“你这样贤吗?我是没有时间去议论别人的长短。”

微生这一姓氏,据《路史》载:“鲁公族有微生氏。”微生氏是周文王的后代,大多居住在鲁国(今山东省境内)。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认为他是“老庄之徒”,也就是说微生亩是道家的隐士。隐士都是高人,他们淡薄世间名利,甘愿隐居起来保持自己的清高,不与世同流合污。所以隐士一般是修养境界很高的人。

孔子遇到的这位微生亩隐士,对孔子说话有点不客气,朱熹说他是年长之人,所以可以直呼孔子的名字,那么也不能说他对孔子不恭敬了。可后面他的问话,好像是对孔子的讽刺,你孔子为何要在这个世界整天忙忙碌碌四处奔波?你是不是要逞口才而得名利啊?一般人都会以为隐士在批判孔子的。实际既然德行很高的隐士,就肯定了解孔子的志向,他实际是感叹世间无道,你孔子虽然整天忙忙碌碌到处奔波,口水讲干了你得到什么呢?难道逞你的口才你是想得到什么名利吗?他是有点为孔子抱不平。

孔子呢,也和他幽默一番:“我不敢卖弄口才,可我就是有这种顽固不化的毛病啊”这实际是孔子在说明自己的志向,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也就是说不管世道多么不好,我也要这样做下去,我就是这样顽固不化,本性不变。当然这个本性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恶习,而是善性,是佛性。只要觉悟了佛性,就发起了菩提心,那么就会永远利益众生,所以虽然世道黑暗,到众生本性没变,仅仅是被灰尘蒙蔽了。菩萨和仁者就应该激活众生善良的本性,让众生恢复本有的佛性。

然而,孔子的回答,到朱熹那里就不是这个意思了,朱熹说“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朱熹的意思就是“我不敢卖弄口才取悦于人,我非常厌恶那种顽固不化的人”,这样孔子的回答就是对微生亩严厉的反击,朱熹自己也说对他“警之亦深矣”。

朱熹是从维护儒家的正统来解释孔子的回答的,既然微生亩是道家的隐士,那么道不同就不相与谋,所以他代替孔子进行反击。这只能是朱熹的反击,而不是孔子的意思。因为孔子具有博大的心境,即使是别人骂他,他也“攻其恶,不攻人之恶”。子贡评论别人,孔子还批评他,说我没有时间去评论别人,意思是我反省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对别人说长道短呢?

朱熹虽然为建立理学做出了贡献,可他排斥佛老就是他的门户之见了,孔子本身就是很尊重老子的,他赞叹老子像龙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可朱熹那些理学家,拿了佛老的东西,反而来批判佛老,这样就不诚实了,与理学本身的宗旨也背道而驰。

像朱熹在这里表面上是来维护儒家的正统,可实际上他却降低了孔子的境界。先不说隐士本来就没有讽刺和批评之意,即使有批评之意,孔子也不会迫不及待地当场反击。所以抛除门户之见,我们来看孔子与隐士的对话,难道不是一则幽默吗?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们的心难道不是相通的吗?

接着看下面一句话,又正好回答这个问题:

孔子说:“良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反击”可以比喻马的力气,如果仅凭力气,不用说千里马,老虎狮子的力气更大,难道老虎狮子的力气也值得赞扬吗?良马通人性,它会保护主人,如关云长的马,关公死了,马也不食而死,这就是马忠于主人的品德。所以这个世界上不需要用强力去反击别人,唯有仁者才真正无敌。

子贡常常喜欢议人长短,孔子都予以严厉批评,孔子自己怎么又会当面骂一个隐士呢?

论语禅:

菩萨不议他人过,菩萨律己不律人。

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什么叫做“以直报怨”?

杨伯峻说: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

李泽厚说:用公正来回报怨恨。

钱穆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朱熹说: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从上面的答案来看,一般都是否定老子“以德报怨”来阐述“以直报怨”的。否定“以德报怨”,朱熹是旗帜鲜明的,因为上面说过他排斥佛老是非常积极的,当然他到年老也有融合,他晚年诵经斋戒,那是后话了。他说“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他的意思有怨就有仇恨,有德就要报答,爱憎分明,也是做人的厚道。

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提出“以直报怨”,并没有否定老子的“以德报怨”,我们来全面地分析这段话: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有人来问“以德报怨”行不行?孔子没有否定不行,他只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方法的问题,他的意思是,你说“以德报怨”,那么得到恩德的人怎么来报答你的恩德呢?孔子的意思光是以德报怨还不行,你还要让得到恩德的人觉悟才行,以你的公平正直去回报你所怨恨的人,用你伟大的人格去感化你所怨恨的人,这就是以德报怨的操作方法——以直报怨,做到了以直报怨,然后让你所怨恨的人也能够以德报德,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直报怨是一个禅修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以分下面六种情况:

首先,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可以对你怨恨的人一点也不计较,那是最好不过了,那是修行人的境界。因为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整天面对你的仇人而不生怨恨,这是培养定力的最好方法,所以宗教上修行常常是提倡忍辱的,像释迦牟尼忍受别人的宰割还不生怨恨。但是你不生怨恨,你还要去引导对方,也就是以你的公平正直去引导对方。释迦牟尼发誓首先要度宰割他的这个人,这个人果然也是他成佛后最先度的人,就是他的大弟子■陈如。而且在释迦牟尼被宰割不生嗔恨时,对方已经被他强大的定力所感化,跪倒在地,要求释迦牟尼宽恕。这也是“以直报怨”的一种境界了。

第二种情况,你虽然有较好的定力和德行,可对方是一个顽固不化之人,他目前不在感化之列,怎么办呢?如此恶人,你如果还要报复的话,那么也只能激起更多的仇恨,让恶者堕落得更快。因此对于这种顽固不化的人,你最好是采用回避的态度,远离他。他的恶行若侵犯了法律,自然有国法去制裁他。

第三种情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你难以用自己的正直和公平去感化曾经让你怨恨的人,甚至你对这个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那么你就要逐渐控制自己,不断减少对他的怨恨。佛教说,怨亲平等,意思是对怨敌和亲人一视同仁,无有厚此薄彼的分别。按照三世轮回的说法,与你有仇的人,为了讨债也可能就会变成你的配偶、父亲或子女,这样,怨敌不就是亲人了吗?来讨债的亲人,你心甘情愿为他付出,那是因为你曾经欠他的。也有讨命债的人,那你就会横死。如果以怨报怨,必然是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此看破怨亲平等,你就不要再有报复的心,并且再退一步,你要帮助他,你要教育他,你可以让他重新做人,这样使他也能够以德报德了。

第四种情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用你的公平正直去感化对方,不但不能感化对方,而且对方会认为你软弱可欺,而变本加厉来侵害你,那么在这时你可以用强硬的力量去对付他的恶行。

第五种情况,你没有足够的定力和德行去感化对方,你也不想再对他报复,他也不再找你麻烦,那么你就应该远离恶人,恶人自然有他的恶报。你不能挽救他,只好暂时随他去。不过作为修行的菩萨,是永远发菩提心度人的,现在不能度,那就以后以致未来无量劫去度与你有缘的人,无论是恶缘,还是善缘,都在你的普度之列。

第六种情况,你自己没有定力,对于你所怨恨的人耿耿于怀,但是你没有力量去报复他,故意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就是虚伪了,这种虚伪可能让你随时寻找机会去报复他,这种报复也变得很不光彩了。直心是道场,你可以开诚布公与他论证,或者通过第三者(法院或其他中间人)来调停。孔子说过“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公冶长》)。

“以直报怨”是你面对在生活中曾经让你怨恨的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修行。以直报怨不适宜用于突发情况。如有歹徒行凶,是属于见义勇为的范围,不再存在以直报怨的情况,如果你能够见义勇为,为别人解除了危难,你就有很大的功德。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你要以智慧去行动,以最小的代价控制局面。再如你出外坐出租车,司机多收费,如果你纵容他违反规定,就反而不对,你应该教育他按照规定收费,不要增长他的贪心。

从一般情况来看,“以直报怨”实际是禅者入世修行的一种方法,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入世走入出世而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所以用“以直报怨”来操作“以德报怨”,我们就成为入世修行的菩萨了。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于“以直报怨”的解读,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说: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

“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这个说法我们认为不会是孔子的原意,若以这种方法去修行,那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何在?儒家虽然是入世的,但是他入世还要走入出世,最后是殊途同归的。

如果孔子的“以直报怨”是以牙还牙的话,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那么孔子就不是孔子了。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此亦为我们所认同的一种诠释。

论语禅:

正直即是无私,无私则不再有“怨”。

出世与入世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说:“没有了解我的人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了解您的人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怪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