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 第32章 楚汉相争 (5)

第32章 楚汉相争 (5)

小说: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乌角道人

正当刘季和他所有的智囊束手无策,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的时候,刘季手下有个叫纪信的将领站了出来,告诉大家,不用着急,他有办法帮刘季及诸位逃出生天。

大家洗耳恭听。

纪信的办法说来并不复杂,找人冒充汉王刘季从荥阳东门出城向项羽大军投降,而刘季则抓住项羽大军受降时的片刻混乱和疏漏,从西门逃出,向西逃进英布驻防的成皋。

按说这个办法可行,但是大家心中都闪出一个疑问:谁当替身?

在这出戏里,替身是绝对的主角,他要从容不迫地演完他所有戏份,最大限度地吸引住项羽军团,尽可能多地为刘季争取逃跑时间,最后,这出戏圆满落幕,作为主角的替身也将迎来他的最终归宿——死亡。

一时没人接话,大家面面相觑。

最终打破安静的还是纪信,他很平静地告诉大家,我来冒充汉王。

纪信,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他的准确名字。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作纪信,在《汉史》中,班固写作纪成。我分析,他可能姓纪名成,字信,如同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在史书上,我找不到关于他的更多介绍,只知道在之前,纪信曾经和樊哙、夏侯婴共同陪刘季出席过项羽摆下的鸿门宴。现在,纪信甘愿为刘季牺牲,付出生命。

是出于对朋友的义?对君王的忠?抑或他坚信刘季就是那个天命所归,最终可以带给天下和平、安宁的人,他要上应天命?

鉴于史书没有更多的记录和评论,对此我不好猜测。

我知道的是,纪信是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从容地选择为他的信仰牺牲。

大家对纪信将军的牺牲精神深表钦佩,对纪信提出的逃跑方案也无异议,在执行之前,陈平对这计划又做了两点补充。

第一,确保逃跑的隐蔽性。逃跑,要保持低调,全部人马倾城而出,目标太大,绝对不行。正解是,除刘季带少数精英跑路外,主力依旧留守荥阳,继续和项羽死扛,牵制对手。

留守荥阳是绝对的苦差,百死一生。刘季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委托给他最信任的三位将领:周苛、枞公、魏豹。

其中,刘季信任周苛、枞公都好理解,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二位都值得刘季信赖,他们尽职尽责,用忠诚乃至用生命兑现了刘季的托付。

而魏豹曾有前科,当过叛徒,何以刘季对他毫不怀疑,信任依旧?

我分析,魏豹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容易获得别人谅解的家伙。而刘季,确实心怀大度。

不过,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刘季一样有容人之量。

刘季刚跑,周苛和枞公就对魏豹的历史问题进行清算,以消除安全隐患的名义,砍下了他的头颅。

第二,突出逃跑的技术性。陈平强调,这出大戏,主要舞台是荥阳东门,由纪信乘坐刘季的黄绫作盖的拉风专车(乘王车、黄屋),敲锣打鼓、大呼小叫出城投降,吸引项羽军团。为保证投降的排场够大,又不至于牺牲太多的战士,陈平临时征召两千名妇女,组成红色娘子军,化装成士卒陪同纪信。

而刘季,则要抓住受降的片刻混乱及时从荥阳西门逃走,目标是成皋,有多快跑多快。

剧本很清楚了,没时间彩排了,大戏开锣。

一切如同纪信和陈平的预料,项羽果然上当,刘季成功脱壳,而纪信,在完美扮演刘季愚弄了对手之后,从容就义。他被恼羞成怒的项羽放火烧死。

死节古来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

惟图救主重围内,不惮焚身烈焰中。

龙准有因方脱祸,猴冠无计复争雄。

如何置酒咸阳会,只说萧何第一功?

以上是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政敌文彦博在缅怀纪信时所写的一首诗,文老在极力推崇纪信慷慨死节的同时,似乎以为纪信死得太早,未得封侯颇为不值。

其实不必。名岂生前计,功应去后思。

纪信,以欺诈的手段昭现忠信,他求仁得仁,夫复何求!

拉锯

刘季从荥阳成功逃出后,经成皋周转,回到老巢栎阳(今陕西省临潼)。

奇怪的是,刘季逃走后,荥阳竟然继续姓刘,没有失守。

我想原因无非两点,一是留守将领周苛、枞公等人尽职尽责,二是刘季的成功脱逃拔了项羽的气门芯,使他失去强力攻坚的动力。

在栎阳稍作休养,刘季再次振奋精神。

有一句比较无厘头的网络语言: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爬起来再哭。

刘季绝对不是一个爱哭的人。

他选择继续战斗。他要亲率萧何为他新征集的大军,重回荥阳前线。

更多时候,我们对刘季——一个泼皮的成功津津乐道,其实成功绝非馅饼,不会侥幸地从天上掉到一个无赖面前。

刘季有他超越常人的一面:面对既定目标,坚韧、执著而且卖命。

虽百折,虽九死,犹不挠!

当刘季整装待发时,有一个姓辕的读书人跳出来冒了个泡。

二十世纪,以自杀收场的,最负盛名的犹太传记小说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曾经发现,历史有时会展示他的幽默感,偶尔会给小人物一个露脸的机会,仅露一面,然后重归沉寂。

譬如法国国歌的作者鲁热,一个下级军官,仅靠一夜的灵光附体,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自由赞歌——《马赛曲》,之后,鲁热回复平庸,过完他卑微平凡的人生。

辕生也是这样一类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的全名。

然而史书完整地记录下了他对刘季的战略建议。

辕生建议刘季,不要再一根筋东进荥阳,何妨换个思路,转变路线,迂回东南出武关(陕西省商南县),在南方开辟战场,吸引、牵制项羽主力。

如此,东方荥阳、成皋的防御压力则减轻;北方的韩信也有时间巩固灭赵国的战果,整合力量;而敌人项羽则会陷入战线拉长、力量分散的境地。三全其美。

待到时机成熟,我方发动反攻,必胜!

计划高屋建瓴,刘季当即拍板,依计而行。

大军南出武关,抵达驻守宛县(河南省南阳市)、叶县(河南省叶县)。

项羽果然被吸引,亲自南下,寻找刘季决战。

项羽主攻,刘季固守,双方在宛、叶战场再次陷入僵持。

然而,项羽不久即行撤军,问题出在后方。

在刘季的后方,有尽职尽责的萧何;

在项羽的后方,也有同样尽职尽责的一个人,彭越;

他不遗余力地为项羽制造着麻烦。

话说,彭城之役后,彭越也一败涂地,原先好不容易拿下的外黄(河南省民权县西北)、睢阳(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十几个据点统统被项羽回收,他带着散兵游勇沿着黄河流窜,在回复强盗老本行的同时,也不断打劫项羽的粮道。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现在,项羽把主要兵力、精力拿到荥阳、宛县、叶县战场,全力对付刘季。

彭越觉得发飙的机会来了。

他带领他的悍匪军团突然渡过睢水,猛抄项羽的后路,在下邳(江苏省睢宁县),遭遇西楚项声、薛公军团,大获全胜,阵斩薛公。

彭越乘势西进,一举再次收复外黄、睢阳等城邑十七座。

在彭越眼中,天下英雄谁敌手?项羽。

除了项羽,彭越无所畏惧。

被打断了补给线的项羽军心震恐,这下搞大了,项羽别无选择,他只有回师向东,先解决大麻烦彭越。

面对攻击指数强大的项羽,彭越只有一声叹息,他再次被击败,一切得而复失。

而刘季,趁着项羽东击彭越,一举收复成皋。

场面很像拉锯,又像交际舞,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煞是热闹。

夺印

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那个在街头做广告的楚国人吹嘘自己卖的矛千穿万穿(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者)。

项羽就像这样一把楚矛,无坚不摧,而且,绝不是吹嘘。

在东面战场上,项羽一举击退了彭越,继而掉转枪头,马不停蹄地回师荥阳、成皋,继续打击刘季。

在项羽的强力攻击下,荥阳终于没顶住,失守。守将周苛、枞公被俘。

项羽十分欣赏周苛,大家面对面谈话,他态度和蔼地劝降周苛,只要投降我军,让你做西楚上将军并给你三万户的采邑,如何?

周苛用同样谆谆善诱的语气做项羽的工作,投降汉王吧,以免将来当俘虏,你哪是汉王的对手呢?(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若非汉王敌也。)

鸡同鸭讲。在项羽眼中,周苛太不上道。

恼羞成怒的项羽再次显示他对烹饪的特殊喜好,他找了口大锅把周苛煮死(烹之)。对枞公,项羽没了劝降的心情和下厨的耐心,砍头了事。

有部下甘愿为自己牺牲,是刘季的幸运;

让部下甘愿为自己牺牲,是刘季的能力。

荥阳失陷,现在成皋成了孤城,朝夕可破。

刘季发挥特长,他和爱心天使滕公夏侯婴同乘一车(共车),弃城而逃。

逃跑,就刘季而言是轻车熟路。这次不同,虽是轻车,却没走熟路。

正常的逃跑路线是,由成皋向西,经函谷关进入关中,回到根据地栎阳——和上次的路线一样。

然而,这次刘季却是向北方逃跑。

这不是迷路乱撞,我分析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项羽预先判断出刘季要西逃,因此在西面阻断了刘季逃回关中的道路;第二,萧何把老弱病残都送上前线,关中已经无兵源可征调;第三,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季集团在北部开有分店,总经理是韩信,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业绩喜人。

刘季此行,既是避难又是视察。

一路无话,刘季和夏侯婴北渡黄河,来到韩信、张耳大军驻地小修武(河南省获嘉县)。

值得大话特话的是,刘季和韩信、张耳见面的方式。

这方式诡异而且紧张。

按刘季的性格特点和一贯作风,他应当大大咧咧地找人通告韩信、张耳,出营来接爷,爷逃跑累了,要休整,要调兵,要继续对付项羽。

然而不是,刘季和夏侯婴没有张扬,相反,十分低调。

到达小修武时,已是黄昏。刘季和夏侯婴甚至没有进入韩信、张耳大营,他们偷偷摸摸地投宿民间客栈(专舍)。

次日凌晨,刘季和夏侯婴继续隐瞒身份,他们以汉王特使的身份证明摸进韩信、张耳帅帐,并断然拿到了韩信、张耳的元帅印信。

此时,天尚未明,韩信、张耳还在熟睡。

刘季果断行权,他凭借帅印就在韩信帅帐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议的内容只有一项:人事调整。

书上说,他对将领进行全面岗位调动(易置之)。我分析,仅仅换防是不够的,给大家集体晋级,对大家好言安抚,封官许愿更是应有之义。

补充说明一下,本阶段会议,韩信、张耳缺席——他们没有得到通知,仍在梦中。

这是一次求真务实的会议,统一思想的会议,富有成效的会议。夺印符、动干部、拢人心,刘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此,韩信、张耳苦心经营的数万人马已经牢牢握在刘季手中。

好了,可以通知韩信、张耳来参加会议了。

当韩信、张耳睡意未消地看到刘季、夏侯婴的时候,惊异得瞳孔放大(大惊),他们已经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

其实他们不用多做思考,只需要明白一点:现在,这里的老大,叫刘季。

他们显然十分明白。

刘季表示出对二位将领的敬重和器重,他宣布韩信将军已经荣升宰相高位,而张耳将军还请继续辛苦,巩固赵地,加强战备。

会议结束,大家各就各位吧。

此一节,史书记录极为精练,不到百字,没有点评,注解极少。

我以为,这段情节意味深远,适当的分析很有必要。

从这节里,我们捕捉到另外一个刘季,他不再粗枝大叶、不再出口成“脏”、不再没心没肺,这个刘季精明、谨慎而且冷酷。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刘季的体会是,没有枪杆子,就没有政权,甚至,没有生命。

现在的刘季有什么呢,他是败军统帅,没人没枪,有的只是一个领导的名分。

请参照一下之前陈胜、武臣、宋义乃至芈心等各位领导的下场吧。

他们都变成了下级的剑底冤魂。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既不缺领导也不缺勇于干掉领导的人才。

毕竟大家的主业就是造反,反谁不是反?

因此,逃命中的刘季最提防的是韩信黑了自己。

从技术上来讲,韩信如果想从地球上抹掉送上门的刘季二人,易如反掌,人鬼不知;从动机上来讲,韩信如果杀掉了刘季,他就是刘季军团的最高军事长官,可以安然坐庄、尽情挥洒。

现在清楚了。刘季处心积虑地唱这一出,只是为了反客为主,他要通过掌控枪杆子来绝对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刘季面前,处处都是战场,危机四伏。

刘季的战场生存法则是,绝对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掌控。

还需提示一下的是,刘季应该没那么容易混入韩信、张耳的帅帐并轻易拿到印信发号施令。

合理的解释是,他埋下了伏笔,在韩信、张耳的身边早就潜伏了特务。

下级,不可信;兄弟,不可信;可信的,只有自己!

从头再来

对项羽,刘季百战百败,但他百败百战。

在小修武夺了韩信的兵权,刘季又有了本钱,他重新振作,决定拉着队伍南渡黄河,继续上战场跟项羽死磕。

过河前搞个誓师大会是很有必要的。

此一去枪如林箭如雨,此一去干掉项羽再相见。

在誓师大会上,又有一个小人物站了出来,向刘季提出建议。

这人叫郑忠,现在的岗位是郎中。

喜欢《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吗?喜欢乌角道人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