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 第30章 楚汉相争 (3)

第30章 楚汉相争 (3)

小说: 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乌角道人

硝、磺、木炭是三种看来并不相关的物质,然而,只要掌握合适的比例、按照一定的程序配置,就可以整合成另外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炸药。

韩信现在胸有成竹,他知道,他的战术组合,必将发挥威力,把赵国的二十万国防部队“炸”得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韩信第一纵队连夜开进战场,按照事先部署,他们背水列阵。

他们没有像战士一样遭到对面赵国大军的攻击,却像小丑一样遭到了对手的嘲笑。

在正规兵书上,明确列阵守则:部队排阵,最佳的形态和位置是要背面靠山,正面对水(右背山陵,前左水泽)。

现在韩信列出的阵式,不是不合兵书,而是完全颠覆。

猴吃麻花——满拧。

兵法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围棋中的所谓“定式”,是在长期的对杀实践中,归纳出的最有利于己方取胜的固定程式。

作为军事指挥人员,大家形成共识,不读兵书是不行的,不按兵书行事是要打败仗的。

陈余认为,韩信如此排阵,显然兵法理论课没学好,基础太差;或者,韩信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刺激,出现脑瘫征兆?

无论怎样,陈余确定,韩信是自寻死路。

陈余之所以没有马上向背水汉阵发起进攻,是因为他判断,这只是韩信的先遣部队,他要一网打尽,不愿打草惊蛇。

清晨,韩信、张耳所部打着招牌高调进入战局。

是时候了,陈余果断出击。

一切如同陈余的预测,在他优势兵力的强力打击下,汉军溃不成军,韩信和张耳带头跑路,一直跑到背水阵营。

陈余大军倾巢而出,对韩信、张耳展开追杀,顺便清理韩信队伍逃亡时遗弃的军用物资。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吃免费餐的时刻,痛打落水狗的时刻,赵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韩信和张耳跑到背水大营后,突然不跑了。

因为无路可逃。

汉军的前方是绵曼河,水深、浪急,汉军不愿意为敌军做集体花样跳水表演,于是只有转身,新一轮的厮杀再次开始。

看看两军的力量对比。

通过赵军在巨鹿大战和彭城之战中的历史表现,我断定,他们的战斗力是很成问题的,他们的优势是——人多。

遗憾的是,韩信统率的汉军作战能力更成问题。汉军在彭城之战后,精锐部队已损失殆尽,由后勤部长萧何从关中再次征集来的新鲜战士之中,老弱病残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另外,汉军中还有韩信在魏国、代国收编的俘虏,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实则乌合之众。现在,汉军仅有的优势是,亡命。他们已在绝境,身处死地,没有退路,唯有拼命。

河边的战斗于是异常残酷,一群亡命之徒和六倍于己的敌军作殊死搏杀,一时双方呈现胶着,两军从清晨砍杀到正午。

作为仁义之师的统帅陈余可能对这样血腥的战斗很不适应,看看一时难以全歼对手,又到了午餐时间,陈余做出英明决定:收队,撤军。

小样儿,慢慢再收拾你。

当陈余率大军回到赵营前时,看到了令他惊恐万状的场景。

营前变换大王旗,韩信安插的特种部队趁赵营空虚之机,实施夺营已告成功。

现在,曾经的赵营前汉军林立,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场面那是相当热烈。

失去根据地对全体赵军的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家丢了,正点吃午餐看来没戏了。后面红着眼睛、一心玩命的汉军已经杀至,于是,赵军全面崩溃。

赵国部队开始四散奔逃,陈余已无法弹压。

与韩信刚刚表演的退败相比,赵军的失败没有方向性,没有目的性,没有章法,没有套路,没有理性,总而言之,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于是,韩信、张耳大军开始收官,追杀逃兵,清理战场。

现在开始盘点。

背水一战,仅半天时间,赵国二十万大军尽数被歼,赵国统帅陈余光荣谢幕退场——他死在乱军之中,赵王赵歇被俘,最终被处死。

一切按照韩信的预想,汉军胜利加餐。

《史记》中,司马迁先生记述完背水一战,安排了一个小插曲。

话说,大家酒足饭饱、耳酣眼热之余,谦恭地围向韩信,祝贺并请教:你咋这么神奇?为什么完全违背兵法却反而能够取胜?(此何术也?)

我以为,大家知情识趣,这是一流的马屁。

聪明的下属,在领导面前,要时时做天真、幼稚状,适时寻找疑难、虚心求教,待领导指明方略后,无论高明、低级都要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欣喜不已状。

如此,才能反衬领导英明神武、高瞻远瞩、永远正确。如此,才能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不过话说回来,此役,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劳胜逸,确实堪称经典,可圈可点。

韩信此时心情大好,他指出此役关窍,毫不保留。

你们读书断章取义,光知道不能背水列阵,而没有注意到兵法上还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是啥队伍?市井之徒,乌合之众!唯有置他们于死地,才能奋力作战。如果不把他们放在绝境上,一见赵国的强大阵容,早就一哄而散了,还指望他们打个屁仗。(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大家点头,服了:高!实在是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据《宋史》记载,一代名将岳飞还在做下级军官时,他的老领导,另一位抗金名将宗泽认为他只会打野战而不懂阵法,是野路子,不够全面。于是传他兵书阵图,岳飞学习完结后,曾向宗老师汇报学习体会:“阵而后战,兵之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韩信和岳飞是两位相差近一千三百岁的战术大师,他们的对手不同、武器装备不同、各自擅长的战法不同,然而他们对战争的领悟却如此相似。

兵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读死书是行不通的。

人才问题

灭赵之战可称完胜。

然而韩信并不这么认为。他还要找一个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人是赵国广武君李左车。

战前,李左车曾向陈余提出详细、周密、堪称狠毒的作战计划。

陈余没有采纳,事实证明,这是陈余的不幸,是韩信的大幸。

现在,胜利者韩信要捉拿那个曾经令他恐惧的对手。

为了确保找到李左车,韩信悬下巨额赏格,黄金一千两。这是个天文数字。

韩信没有失望,很快,李左车作为战俘被绑送至案前。

大家猜测,李左车快归位了;大家猜测不出,韩信这位以谋略见长的统帅将采取什么手段送他上路。

据观察,令人尊敬的项羽将军在攻城拔寨之余对杀人也是很有品味的。

在群体屠杀项目中,项羽偏好活埋(坑杀)。

在单人屠杀项目中,项羽偏好蒸煮(烹之)。之前,他煮了骂他是猴子的不识时务的蔡(另一说姓韩)姓书生;煮了不肯劝儿子归降的王陵的老娘;不久的将来,他还预备在战场上,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当着刘季的面把刘季的老爹刘老汉烹制成一锅肉汤。

多有创意!

那么,韩信将军在这方面将会展现怎样的天赋呢?大家拭目以待。

韩信似乎有点无厘头,他总是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奇。

看到李左车,韩信立即起立,冲上前去,亲手解开绑在李左车身上的绳子,恭敬地扶着李左车坐在了帅位右上手的座椅——这是留给最尊贵客人的位置。

韩信垂手立在李左车身边,对待李左车如同谦谨有礼的学生在服侍博学慈爱的老师(师事之)。

大家大吃一惊!

李左车也接受不了,原先端着大义凛然的架子准备就义的,现在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韩信之所以这样对待李左车,我以为,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出于对李左车的了解。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人才,他期望争取李左车,为己所用。

电影《天下无贼》中,一号反派黎叔曾发浩叹:二十一世纪最缺少什么?人才!

这老贼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眼光,他只说对了一半。事实证明,人才在任何世纪、任何领域都属稀缺品种。

现在,我们让韩信、李左车稍事休息,借此机会,与诸位共同探讨一下关于人才的问题吧。

第一个话题,什么是人才?

有人说,爱读书、爱学习、考试成绩好的人是人才。

我说,这个观点不正确,至少不全面。

当下所谓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是人才吗?我以为,起码现在还不是。

一张批着满分的试卷毕竟不能产生效益、方便社会、推动历史、娱乐大众……高分的孩子们或许将来是人才,然而,成才之路还很漫长。

看看中国历史,有细心观众掰着手指头一一数过,自公元622年科举考试开场,至公元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闭幕,一千二百八十二年的科举大戏里,共选拔出文武状元八百余人。

其中,我们的熟人有郭子仪、王维、文天祥、杨慎、翁同龢等等,仅仅不过十数人,其余呢?除了在正史中冒个泡,留下名字,一切无考。

大部分状元在历史大戏里混成了群众演员,显然不算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人才呢?

窃以为,能制造原子弹的是人才;能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是人才;能用胸腔共鸣连续唱足九个高音C的是人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别人的戒指变进生鸡蛋里去的也是人才——不一而足,不拘一格。

我给出的定义是:人才就是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有超强能力,并有所建树的人。

进入第二个话题:人才是怎么诞生的?

发明电灯泡的美国人爱迪生曾有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这句话貌似挂在所有中小学教室的墙上,鼓励所有的孩子见贤思齐,勤奋刻苦。

其实这话像赵高一样被处腐刑——下面没有了。

被刻意删除的下半句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这句话里,爱迪生所谓的“天才”其实可以等同于我们说的“人才”。

他是想说,成才固然需要学习、实践、努力,但更要天赋。

现在,有朋友举手发言,说我有天赋,并通过种种努力,在某一领域具备了过人的能力。

那么,我现在总是人才了吧?

好像还不是。你还需要有一个施展才华、证实自己的平台,并最终被大众所认可、接受。

如何走上平台呢?

参考成才的第一种模式:伯乐赏识。

伯乐是秦穆公时一个叫孙阳的人,据说有相马的特长。后来,我们把推(拉)人才上位的人,统称为“伯乐”。

譬如能够放手重用陈平的刘季,能够欣赏并推荐死囚韩信的夏侯婴,还有对战俘李左车以师礼相待的韩信,都可称为伯乐。

伯乐也是人才,能够发现人才的人才。

可惜的是,伯乐是更稀缺的品种。

韩愈老师一叹千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大多数有才朋友的烦恼是,我有能力,然而却苦于没有伯乐,无人赏识,无人喝采,怀才不遇。

怎么办?

如果你成才心切,就请你参照以下几位前辈高人的做法。他们有条件要出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样要出头。

成才的第二种模式:抢位出头。

采取此类模式并告成功的领军人物是毛遂,他老先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话说毛遂的老板,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准备从三千名雇员中选拔二十名能力卓越的人员组团出使楚国,进行外交谈判。赵胜旗下小角色毛遂眼看自己不符合招聘条件,出国无戏,于是急吼吼地强行出头,死缠烂打,自称人才,非要加入。赵胜抱着暂且一试的心态把毛遂作为侯补队员带进了队伍。

在赵楚会谈进入僵局时,毛遂不甘心当板凳选手,他最后出场,谈判中,毛遂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拿出当年混黑社会的手段,居然威胁要当场和对方领队,当时的楚国国王芈完立先生玩命单挑,同归于尽。

最终,毛遂以势慑人加以理服人的谈判方式大获成功,双方签订合同,毛遂由此功成名就。

毛遂老师的贡献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人才出位的崭新思路和模式,同时,他还为发展中国语言文化做出了贡献。根据他的光荣事迹,后人归纳出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

如果你没有毛遂那种勇于竞争、一往无前、鱼死网破的魄力,也不要着急,还有第三种成才模式供你参考:造势出位。

此类模式的领军人物更是大牌——三国时蜀汉王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本来也算是干部子弟,奈何老爹死得早,于是跟着下课撤职的叔父诸葛玄由老家山东瑯邪阳都(山东市临沂市)流窜到南阳郡一个叫隆中(据专家考据,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的地方种菜。此时,诸葛亮的身份是郊区菜农,这个没啥背景的外来户子女看来不会有啥大出息,要一辈子修理地球了。

这一年,青年农民诸葛亮娶了个媳妇。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平常的是,大帅哥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居然娶了一个叫黄月英的极丑的丫头,史书上形容她“黄头黑色”。这事一时在隆中地界引起轰动,传为笑谈。大家教育孩子都不要向反面典型诸葛亮学习,美丑不分。(《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襄阳记》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当众人都嘲笑诸葛亮吃了大亏的时候,只有诸葛亮知道,自己才是最大的赢家。其中关窍,且听我细细道来。

喜欢《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吗?喜欢乌角道人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