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8章 科技之光(1)

第8章 科技之光(1)

小说: 历史年鉴之1916      作者:邱志伟

机关枪的发明者马克沁去世

11月24日。海勒姆·马克沁爵士、第一支全自动机关枪的发明者,于伦敦家中去世,终年76岁。马克沁生于缅因,14岁时跟一个马车制造商学徒,并在马萨诸塞他叔叔的工厂里开始他的发明事业。

1883年他移居英国。

翌年,他制造出机关枪。他利用枪管的后座力退出了弹壳;并重新装弹入膛。马克沁机关枪在一次演示中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因此英国政府定了一大批货。马克沁在无烟火药的研制中也作出很大贡献,这种火药使他的机关枪更能发挥效力。这种机关枪被战争双方拼命用于作战当中。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爱因斯坦于1913年 7月得到普克朗等人的大力推荐,被聘担任德国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4月,由瑞士迁居柏林,取得德国国籍。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分布愈密,时空弯曲愈厉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创立,使他最后完成丁相对论的建立。相对论的建立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相对论的建立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提供了有力的自然科学依据。

梁守

(1916.4.13~)火箭专家。生于福建福州市,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次年赴美国留学。1939年获美国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设计课长,浙江大学航空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授会主任,1956年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三分院副院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1982年起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主持仿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并研制成功液体火箭发动机偏二甲肼和双层金属容器,荣获国家科委一等一级奖。他领导了反舰导弹仿制工作,并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反舰导弹。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有《发动机动力学》、《气轮机》等。

李正武

(1916.11.8~)中国核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浙江东阳。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51年获核物理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从事核技术和辐射应用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职。1963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某研究所所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在一系列轻核反应实验研究中,解决了用核物理方法系统地确定轻核质量问题,并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密的测定。独立发现了轻原子核的库仑激发现象。提出中国开展受控热核聚变研究规划的建议。80年代初领导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首次提出“聚变裂变堆”的概念设想。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陆宝麟

(1916.6.9~)医学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土。生于江苏常熟。196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土学位,同年起,历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员,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北京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1952年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卫生部疟疾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寄生虫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志》编委会常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治理防媒介联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治理防治媒介联合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预防医学中心副主任委员,《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名誉主编,《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编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50年代初,同中国许多知名科学家一道,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美军在朝鲜领土空投昆虫进行细菌战的事实。1953年与他人一道深入滇西、滇南等高疟区调查研究,提出了微小按蚊是滇西南疟疾的主要媒介和部队应采取的积极防疟方法。对中国蚊虫分类区系、蚊虫生态疾病传播及综合防治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有7项获奖,其中:“白纹伊蚊及其防治”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著有《中国按蚊鉴定手册》(1975)等3部专著,主编《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1982)等6部专著。陈鉴远

(1916.6.15~1995.5.26)中国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江苏淮安。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美国依阿华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叙拉古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设计院总工程师,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化工部二局副局长,北京化工学院院长,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主持设计了多套重水,液氢、偏二甲肼、超氧化钠和超氧化钾等军工产品的生产装置,确保了军工配套任务的完成。为化工新材料的科技开发做出了贡献,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有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论文有《磺酸纤维素的组织和结构》等。1995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

陈芳允

(1916.4.3~)无线电电子学家。曾用名希尹,生于浙江黄岩,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参加新雷达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西南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起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顾问。是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1994年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航天测控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为建设中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合著有《卫星测量手册》等。

叶笃正

(1916~)中国气象学家。安徽安庆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曾在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员。1946~1950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研究所工作,194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50~1966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6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副院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叶笃正从事气象科学研究30多年。从理论上证明、在西风带中上游发生较强大的扰动之后,在其下游一定距离内也要发生扰动。这一理论在天气预报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首次发现沿西藏高原南侧经长江下游到日本一带存在一支强大的高空西风急流,且对中国天气有重大影响。和顾震潮(1920~1976,上海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一起,首次开展西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影响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一个强大热源。这项研究引起世界广泛注意。

叶笃正研究大气的准地转运动,证明空间尺度较大的运动是以气压场变化为主导。而空间尺度较小的运动则以风场变化为主导,对大型准地转运动得出尺度影响的概念。

叶笃正发表过科学论文几十篇,其中重要的有:《1945~1946冬季中国对流上部的环流》、《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波状基本气流中的若干扰动动力学问题》、《中小尺度运动中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等。另有《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环流若干基本问题》、《大气中的适应问题》等专著(均与他人合作)。

梅奇尼科夫

(1845~1916)俄国生物学家、免疫学家

生于乌克兰。1864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大学。同年到德国深造,1867年任敖得萨大学动物学讲师。1868~1870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1870~1889年任敖得萨大学教授。1886年任细菌研究所所长。1888年离开俄国,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工作,1895~1916年任所长。1904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梅奇尼科夫早年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胚胎学。与亚历山大·柯瓦列夫斯基一起,把胚层学说引伸到整个动物界,证实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发育的共同规律,为比较胚胎学奠定基础。

梅奇尼科夫是吞噬细胞和噬菌作用发现者、免疫学创始人之一。首先发现各种多细胞动物吞噬现象,即某些细胞具有清除微生物及其他异物功能。通过研究发炎过程、霍乱弧菌和其他病原细菌致病特征,创立吞噬细胞学说,指出吞噬细胞对机体在炎症过程中防御作用的重要意义。还指出吞噬细胞不但可“消化”食物和细菌。而且可“消化”细菌寄生体细胞。形成自身免疫疾病的最早概念。提出强身抗菌思想,认为消灭细菌,强壮肌体细胞,可使人寿命延长到120~130岁。

梅奇尼科夫于190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章。1908年与埃尔利希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梅奇尼科夫著《传染病的免疫性》(1901)等书。

希尔加德

(1833~1916)美国土壤学家、地质学家。生于德国茨魏布吕肯。从小随父移居美国。在海德堡大学、苏黎世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856年任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地质学教授。1858年任华盛顿史密森学院化学教授。1865年后任密执安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希尔加德是土壤发生学早期研究者。对潮湿地带和干旱地带土壤形成、性质、化学成分及其与气侯、植物生长关系,进行过长期研究,改良盐碱地取得显著成就。总结出一套种植棉花的科学栽培方法。

希尔加德对海湾海岸平原地质进行过考察。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希尔加德著有《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地质》(1870)等书。

卡尔·史瓦西

(1873~1916)德国天文学家。生于法兰克福。曾在施特拉斯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先后在维也纳天文台(1896~1899)和慕尼黑天文台(1899-1900)工作。1901~1909年任格廷根大学教授。1909~1912年任波茨坦天体物理观测台台长。1912年以后任柏林大学教授。

史瓦西是现代理论天体物理学创始人之一。在恒星大气理论、恒星内部构造理论、应用天体物理学、恒星动力学和相对论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

史瓦西在格廷根大学工作期间,为精确的摄影测光法奠定基础。创制许多仪器和方法,以准确估计恒星的亮度。通过实验确定曝光时使底板变黑的法则,称为史瓦西法则。1910~1912年编成3500颗星的准确摄影星表,又名《格廷根辐射测量学》。

为了解释所观测到的银河系恒星系统运动,史瓦西于1907年提出银河系恒星速度的椭球分布定律。1910~1912又提出恒星统计的一般积分方程和方程解。

1906年史瓦西提出对恒星大气中辐射平衡的看法,认为大气中能量转移,主要是由辐射实现的,而对流小到可忽略不计。史瓦西建立了辐射平衡的数学理论,并制成恒星大气辐射平衡模型。还研究强引力场中粒子和光的运动,预测万有引力的虚脱现象,得出求临界半径(即万有引力半径)的表述式,称为“史瓦西半径”。

洛韦尔

(1855~1916)美国天文学家。也译洛威尔。生于波士顿。187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又获阿默斯特大学和克拉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883年去日本,在那里居住10年之久。1893年回到美国。1900年到非洲的黎波里考察,1907年到安第斯山考察。1902年被聘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天文学家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引起很大争论。洛韦尔对火星进行详细观察,拍摄大量照片。根据这些观察资料,得出火星上存在有理智的生命的结论,发表《火星》(1895)、《火星及其运河》(1906)、《火星乃生命栖身之所》(1908)等著作。1965年7月美国“水手”4号行星探测器已证明火星上并没有有理智的生命。

洛韦尔根据天王星的摄动,推算出在海王星之外存在第九颗大行星。这颗行星于193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命名为冥王星。

洛韦尔于1893~1894年在弗拉格斯塔夫附近建立的天文台,在当时是装备最好的。人们为纪念他对冥王星的预测功绩,把这所天文台命名为洛韦尔天文台。

洛韦尔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太阳系》(1903)、《行星起源》(1916)等。

马赫

(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生于摩拉维亚的图拉斯。1860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64年任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6年任物理学教授,1867~1895年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1895~1901年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1901年被选为奥地利上议院议员。

马赫在物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在声冲击波的研究方面。为检验关于炮口喷出的压缩空气的爆破冲击的破坏作用,进行大量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气流速度与声速的比值,称为马赫数,以Ma表示。马赫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马赫数愈大,介质压缩性的影响愈显著。当马赫数Ma达到1时形成激波,Ma<1称“亚声速”,Ma>1称“超声速”。

喜欢《历史年鉴之1916》吗?喜欢邱志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