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52章 1916日历(24)

第52章 1916日历(24)

小说: 历史年鉴之1916      作者:邱志伟

(1916.1.21~1985.8.1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2月在江西黎川县团村战斗中,同师长吴高群率少共国际师配合主力部队挫败国民党军3个师的进攻,长征中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在过大凉山时,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继又参加夺取天险腊子口战斗,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针对敌后斗争特点,加强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工作建设,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先遣部队进入东北辽东地区,开辟南满根据地。后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特种兵司令员,先后指挥本溪、鞍海、新开岭作战,率部参加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常务委员。参与领导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等,重视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政治工作建设。1975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著有《怎样进行战时政治工作》(1941)、《长征组歌》(1965)、《人民解放军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铁流之歌》(1986)等。

梁必业

(1916.3.7~)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吉安陂村。1929年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少先队指导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政治部科员、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1军团政治部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总支部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直属政治处主任、115师和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第1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陆房突围和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和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后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赴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0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是中共********列席常委,军委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82~1985年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军队政治工作的学习与实践》、《我在人民军队》。

李德生

(191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河南光山李家 凹(今属新县)。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第129师385旅任排长、连长、营长,曾先后参加夜袭阳明堡,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1943年起任太行军区第2分区30团团长、第769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19团团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定陶、鲁西南等战役,继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襄樊战役中,指挥第17旅突破襄阳外围防线,攻入城内,俘国民党军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后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12军35师师长,参加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4年回国后,任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返回部队。在组织军事训练中,总结了“郭兴福教学法”,被推广至全军各部队。1968年起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委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1990年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常委和副主席,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谭友林

(1916.1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湖北江陵(今属荆沙)谭家巷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独立营政治委员,红2军团6师17团政治委员、第5师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32军9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驻河南确山竹沟留守处教导队政治干事,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第6支队3总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6旅旅长,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底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松江军区哈北分区司令员,第359旅副旅长,合江军区第1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2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9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副军长,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段苏权

(1916.7.30~1993.9.2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湖南茶陵尧水高径村。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茶陵县游击大队代政治委员,少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1932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8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6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1939年3月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起任晋察冀军区平北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平北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大反攻,1945年率部收复张家口等城镇。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后兼承德、赤峰军调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参加攻克锦州的战斗,后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1950年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年底入航空学校学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协助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作战。1952年起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任军事学院空军系主任。1960年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在该院任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教育长。1969年起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校长。1977~1983年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3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

方永乐

(1916~1936.5.14)原名方永芦,安徽六安人,1929年11月参加当地游击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六安县委书记,中共皖西北道委少共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少共书记、鄂东北道委少共书记,1934年11月红25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边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同年12月率鄂********团于安徽金寨抱儿山地区与218团会合后,任重建的红28军第82师政治委员,参与指挥部队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1936年5月14日率手枪分队子麻城雾露塘坳口掩护遭国民党军堵截的红28军主力突围时牺牲。

刘其人

(1916.3.22~1974.1.16)原名刘德贤。生于山东威海卫蒲湾村(今属荣成)。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5月起先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6月,奉命赴山东组织抗日武装,任山东沂蒙地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2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起,任山东纵队后方政治部主任,山东纵队第9支队政治委员、第3旅政治委员,清河军区副政治委员,渤海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行政公署主任。先后参加了清河区1943年夏季反“蚕食”作战、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及1945年攻势作战和大反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及三下江南、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等战役。后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第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组织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1月16日于济南病逝。

傅崇碧

(1916.12.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四川通江崇坪村。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少年先锋队队长,共青团区委书记,中共通江县委书记、江油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川陕省工作团团长,参加了长征。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大1大队政治指导员、大队组织股股长、校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第2团政治处主任。参加百团大战后,任抗大第2分校2大队政治委员。1942年后任晋察冀军区第2分区35团政治委员、第4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日本投降后,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政治委员、旅长,先后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诸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64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63军军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军长,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战役和开城保卫战。1953年回国。1960年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林彪、****反革命集团制造所谓“杨余傅事件”被关押。1974年平反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82~1985年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邓仕均

喜欢《历史年鉴之1916》吗?喜欢邱志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