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兰馨:最美丽的中国式母亲 > 第46章 好事多磨

第46章 好事多磨

小说: 兰馨:最美丽的中国式母亲      作者:朱洪海

看这架势就知道,如果不找个说理的地方,这事儿肯定没完没了。俗话说得好,老虎不发威,他当你是病猫。面对一些无理取闹的人,适当的强硬反击必不可少。不过,在兰馨看来,这种反击应该是有方法,有策略的,不能影响自己预定的目标。

按照事先商定的主意,李思文推着车子继续走,一直走到了“辣三儿”的跟前。“辣三儿”傲慢地拦住了车,双手捧起车上的砖胚就往地上摔。要知道,这每一块砖胚都是李思文和兰馨的心血啊。一年来为了这些宝贝疙瘩一样的的砖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看着“辣三儿”粗鲁地摔着砖胚,李思文的脸涨得通红。他停下车子,压低声音,指着站在“辣三儿”身后的李新国一字一顿地说:“你到底想怎样?”“怎样?没有我的同意,你这窑烧不成。”李新国嘴角挂着令人生厌的笑容,得意洋洋地说。

李新国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李思文压制着满腔的怒火,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如同一个随时就要爆发的火山。突然,李思文怒吼一声,左手拨开了耀武扬威的“辣三儿”,猛地冲上前去,一把揪住了李新国的衣襟,说:“走,跟我找大队干部评个理去……”紧跟在叔叔后面的建文也已冲上前来,揪住李新国的领口,就往下拉。两个人稍一使劲儿,李新国什么也没来得及说,已经被拖到了土窑下面。等“辣三儿”反应过来,想上来帮忙的时候,兰馨扯着嗓子喊道:“来呀——把车子往里推——”听兰馨这么一喊,“辣三儿”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站在土窑二门口干跺脚,眼睁睁地看着李新国被这叔侄俩拉走,他今天的“任务”应该就是守护这土窑的二门不被“攻破”吧。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老百姓受了委屈,总希望找个说理的地方,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队干部,希望这些老百姓眼中的父母官能够给出一个合理而公正的评判。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事情的处理结果往往让人失望。大队干部惯用的方法就是能劝的劝,能批评的批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把这称为工作“艺术”。当年对李思文尤其赏识的老书记陆天余已经退休,现任书记是稍显年轻的王成贵。

李思文叔侄俩拉着李新国直奔大队办公室,推门进去,几个大队干部都在。平时李思文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今天被怒火上了头,早就顾不得这些了。他一进办公室,也不和谁打招呼,直接走到现任大队书记王成贵的办公桌前。

王成贵见这架势不对,连忙起身说:“李老师今天这是怎么了?”

李思文在从生产队到大队办公室这段路上已经理顺了心中要说的话,可说是有备而来,他气愤地说:“王书记,我是来请你评理的。”

王成贵拍了拍李思文的肩膀说:“李老师,是不是和李队长有什么矛盾啊?你先坐下来,有什么事情好好说,我们大家都在。”

“一个生产队长就可以这样胡作非为,和旧社会还有什么区别了。今天我先来请你们,你们管不了我就去乡里,总要有个说理的地方的。”李思文也不坐,站在那里便把今天上午李新国如何阻挠烧窑的事情从前到后如实说了一遍。

讲到兰馨被李新国从窑上推下来时,李思文显得分外激动,他说:“你李新国作为一个生产队干部,一个大男人,竟然把女人从窑上往下推,你怎么下得了这个手的?更何况,我家烧窑,那是和大雨协商好的,与你并无关系,为何偏要阻拦。今天我请了人在家,一天的工夫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王书记,你说说,这到底凭什么?”

听了李思文的讲述,王成贵面色凝重,之前为生产队帮李思文家丈量自留地的事儿他也听说过,知道李思文是个会讲道理的人,家里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能干媳妇,如果这件事情不处理好了,真的捅到乡去,影响确实不太好。他喝了口茶,慢悠悠地问道:“李老师,那你家欠不欠生产队的上缴款呢?”

“一分不欠,我家年年按时结清。”

“是这样吗?”王成贵转过头去严肃地看着一直不吭声的李新国。

李新国连忙点了点头:“是的……”

大队会计张汇邦看场面有些尴尬,也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他走上前来问道:“李老师,那你家在动手装窑之前,有没有跟李队长打声招呼呢?”

“打招呼,打什么招呼。这窑已经承包给了大雨,我们和大雨早就协商好了……”

“唉,李老师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请李队长回来吃顿饭,说一声不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吗?”张会计笑着说。

王成贵见有了台阶,也清了清嗓子接着说:“李老师啊,我说这事儿呢,你们双方都有些责任。虽说你和大雨协商好了,这毕竟是生产队的窑,你也应该跟李队长说一声。当然李队长不小心把人推到也不对,以后要注意工作方法。今天这事儿既然说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没事儿了。李老师回家明天继续装窑,李队长不要再阻拦,好吧?”

聪明人立马就能听出这番话中的含义,说白了,你自家烧窑是可以的,但你错在没有顾及到生产队长的权威,没有体现对他应有的尊重。王成贵为了让事情得到平息,顺着他的这一逻辑说话,而对他打人的情节轻描淡写,不置可否。这样的处理是典型的大队干部做法。不过,李思文为了顾全烧窑的大局,勉强接受了王成贵最后的定论,带着建文离开了。

至此,李新国阻挠烧窑的风波算是告一段落。李思文没有在李新国打人的情节上过多纠缠,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了这一意外的突发事件,艰难的烧窑工程继续进行。

第二天,兰馨重新请了人,开始装窑。

在装窑的队伍中,两个身影的出现,让这艰苦的劳作多了一丝乐趣。强强和小勇兄弟俩也来了。他们用小的担子抬着几块砖胚,所有的人看到他们都时不时地开着玩笑,而他们依然干得有板有眼,一趟一趟地,往返于土窑与制砖场之间。虽然他们还是孩子,虽然他们干的活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兰馨特别爱护孩子们劳动的积极性,总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她要让孩子在家庭的大事件中有参与感,有主人翁意识。

两天时间,所有的砖胚都已装入窑中。

烧窑需要大量煤炭,在当时,煤炭属于紧缺物资,想要买到总要费一番周折。

都说患难见真情,困境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总是显得那样无私而珍贵。李思文的五姐李巧珍此时担任南京市白下区某菜场主任,她托熟人找关系,又帮了弟弟一个大忙。她从南京买了六吨白煤,赶在土窑点火之前,送回了老家。

还有,为人仗义的大雨再次及时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夏堡的某个码头上,有煤炭出售。

腊月十二一大早,兰馨和李思文夫妇俩请了两台手扶拖拉机直奔夏堡。九十年代初期的码头没有大型的机械,装车全靠人力。来到码头,停好车后,两个驾驶员便到一边抽烟聊天去了,装车不是他们的任务。李思文和兰馨一人一把大锹,开始一锹一锹地把煤炭往车上装。把载重两吨的拖拉机装满,再一路颠簸开到家时已是午饭时分。

拖拉机没有自卸功能,还得靠夫妇俩用钉耙卸煤。兰馨母亲已经把午饭烧好,带着两位驾驶员回家吃饭。满满两车煤刚刚卸完,驾驶员已经吃好午饭准备出发。夫妇俩顾不上回家吃饭,坐上车子又去了夏堡码头。也许真是靠着一种信念的支撑,在没吃午饭的情况下,他们完成了上午双倍的工作量,成功地赶在点火之前买回了烧窑所需的煤炭。

腊月十五,土窑正式点火。两位烧窑的师傅,一个是李思文的小姐夫张大林,另一位是帮大雨烧窑的老师傅石久龄。大林负责日班,久龄负责夜班,开火之后一直不停歇。看到土窑上冒出的滚滚浓烟,兰馨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炭火连续烧了十天左右,进入冷却环节。一台小型水泵从土窑旁的小河里不停抽水,从窑顶往下注水。

新年过后,烧窑工程接近尾声。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与苦难,现在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砖,烧得出奇的好,几乎没有次品。

出窑后的砖在门前形成了一个高高大大的砖头堆,看着这么多青幽幽的好砖,每个路过的人都不由得啧啧赞叹,人们打心里佩服,这户人家为何总是能够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喜欢《兰馨:最美丽的中国式母亲》吗?喜欢朱洪海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