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 第11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自由”(2)

第11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自由”(2)

小说: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作者:费勇

他把欲望转化成了对上帝的仰慕。这两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借压抑、克制来解决问题。如果从心理学的层面看,压制并非不执著,而是另一种执著。因为还没有放下,所以,就需要压抑、克制。如果放下了,就不需要闭眼睛,也不需要一个上帝来作为中介。

佛陀所说的不执著,其实是放下。怎样才是放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意是对于存在的一切不滞留不执著而心念流淌。这是《金刚经》里只出现了一次的话,却把不执著、放下的含义说得清清楚楚。难怪这句话曾经启发了岭南的樵夫惠能,驱使他立即离弃俗世,走上一条彻底的灵的道路,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生”字,透露出无限的生机、活泼的气息。那颗不执著的心并非死寂的、压抑的,而是生机勃勃的、活泼的。

还是回到美女,如果一个菩萨看到美女,会怎么样呢?我想了很久,仍然难以回答,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菩萨不会回避一个美女,也不会去赞美上帝。一个美女走过菩萨的眼前,实在不是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很平常,就像你每天要见到太阳,见到树木一样,就像每天要见到街上无数的面影一样。一个美女,只是一个美女,没有什么特别的。有无数的女人和男人,有无数的树木,有无数的星星。菩萨都看到了,所以不觉得什么特别。当然,菩萨也会觉知到她的美,甚至能够体会她的美所带来的愉悦,至少在俗世的层面,她确实是美的,她的躯体可以引起快感。但菩萨更会觉知到她的美在变化之中,比如衰老,菩萨也知道她的躯体不过是血肉之躯,和所有的人都一样,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菩萨都明白,所以,菩萨一定不会沉溺于那种美和愉悦,更不会因为她而生起烦恼。

不过,我不是菩萨,仍然无法告诉你菩萨遇到美女会怎么样。我只是在猜想:大概不会怎么样。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三个故事,关于美女或女人的故事。

第一则来自《大智度论》,说是美女当前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淫荡的男人,会觉得她很美妙;如果是一个女人,会嫉妒她,会觉得她讨厌;如果是一个修行者,会看到她的各种缺点,透过不净观觉悟;如果是一个男同性恋者(这是我编的),会无动于衷,好像只是在看一块泥土或木头。美女就是那个美女,但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大智度论》的有趣在于,最后的假设是,如果那个美女的内心是清净的,那么,前面说的四种人,看到她,也就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了,都只是清净。这里似乎要告诉我们:你自己如果彻底地不执著、放下、彻底地清净,你就不会成为别人的对象。美女不只是一个客体,她也可以成为主体。也许更深的含义是:如果彻底放下,就不再有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第二则来自中国的禅宗,说是一个老太太供养了一位禅师,一年后,她让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赤裸着身体去送饭,想考察一下禅师的功力,结果,禅师对于她的女儿毫无兴趣,好像没有看到一样。按理,说明这个禅师的修为了得,应该得到奖赏。但出人意料,老太太大骂:一年间只养了个俗汉。就把禅师赶走了。

那么,这个禅师应当怎么做呢?我想了很久,没有答案,好像明白了,又没有办法说出来。仿佛是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很微妙。既不是禁欲的苦修的,也不是放纵的散漫的。好像怎么做都可能被老太太赶走。

再看第三则,也来自中国的禅宗,流传很广,说的是一对师徒到了河边,遇到一个女人,无法过河,师父就背着她过了河。

徒弟很困惑,一个修行的人怎么能够去接触女人的身体呢?走了一段路后,他终于忍不住质问师父为什么背那个女人。师父的回答是: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有放下?

这三则故事有不同的旨趣,然而,都显现了佛教生动的一面,至少都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佛教并非是禁欲的宗教,当然,更不是纵欲的宗教。那么,佛教是怎样的宗教呢?

不执著于观念,就不会受负面情绪的伤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有所住而生其心。科学家把花生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到猴子的面前,猴子立即盯着花生,乱抓乱摇,急切地想把花生拿出来,然而,只要它的眼睛只看着花生,就永远无法拿出来。如果它的视线离开花生,从一个广阔的视野去看瓶子,也许它会发现瓶口在哪里,从而找到拿出花生的方法。但是,猴子的眼睛就是牢牢地盯着花生,因而,它就一直在那里跳来跳去,始终得不到花生。

猴子不愧为人的祖先。其实猴子只盯住花生的这一形象,也恰恰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形象。难道不是吗?我们大部分人活着,就是为着眼前的花生在奔波、操劳。我们的心思,全部聚焦于我们想得到的东西上面。我们得到了这颗花生,然后,又盯着新的花生。花生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它是一种美味,带给我们愉悦。然而,许多人的问题,或者更严重地说,是疾病,在于他们让花生凌驾于自己之上,成为生活的主体,乃至唯一的目标,自己的生命在花生面前,反而萎缩了,好像变成了一架机器。

而且,很多时候,花生会变成虎皮,变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拿着枪赶来救他。那个人对他儿子大喊:射它的脚,不要射它的头,因为虎皮很值钱。为了值钱的虎皮,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一颗颗的花生,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又变成了一张张的虎皮,把我们的生命以及心灵禁锢在形相的牢房里。我们活着,全然是为着某个对象,我们的自己完全消失了。这是扭曲的生活,然而,大家都习以为常,为什么会习以为常呢?因为还有另一个牢房囚禁着我们:观念。

观念构筑了一个更深刻更坚固的牢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里,按照认为应该的去行动,很少有人会停下来,细致地反思自己的观念。而每个人的观念,并非每个人本身具有的,而是出生以后家庭、社会所赋予的。

我们自己的烦恼,来自我们的观念。比如,一个女人被男人摸了一下手,如果在现代,一般人并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但在理学盛行的宋代,那个女人可能觉得只有砍掉自己的手,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因为她脑子里全然是贞洁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一半来自名利,一半来自观念,而根本上,来自观念,因为名利的重要与否,取决于人们的观念。不同的观念,导致无数的战争,人们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归纳起来,各种各样的形相包围着我们,引起我们的喜爱和厌恶,各种各样的观念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际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有形的相与无形的相。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后者是观念层面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我们实际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在这个状态里喜怒哀乐、生死轮回。《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是妄相和妄见,必须从它们构筑的牢房里解放出来,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现在,可以回答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宗教这个问题了。在我看来,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佛教也许是最贴切的。佛教的不执著、放下、清净,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从哪儿解放出来呢?从我们所执著的形象(妄相),以及所执著的观念(妄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种种学说,无论哪种法门,都是把人从虚妄的物质世界和褊狭的观念世界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人。《金刚经》

讲空,讲无相,也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从而达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佛教是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宗教,是对于一切既定的体系和意识充满了怀疑和反叛的宗教,是唯一的没有偶像崇拜的宗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细细品读,你一定会感受到这句话里流溢着自由的气息,以及生命的律动,是一句充满着诗意的话。心是活泼的、是生动的,因为觉知到了一切的形形色色,一切的情感思绪,一切的理念意识,一切的一切,都经过心的反映和观照,像水流过,像风吹过,不会粘滞,不停留,不痴迷,不贪婪,不感到任何不愉悦的情绪,不受一切的束缚。

喜欢《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吗?喜欢费勇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