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关于这个世界,你不快乐什么 > 第20章 其实我们可以不是有些人(4)

第20章 其实我们可以不是有些人(4)

小说: 关于这个世界,你不快乐什么      作者:张佳玮

我说:“师傅,我要开一个未婚证明。”他随口即问:“结婚了没?”我一时被问傻了……要是结婚了,我开个P的未婚证明啊。然后他递给我一张单子说:“填好了隔壁办。”当我填好单子后,隔壁的女士很热情地招呼我:“小伙子过来这边办。”我还纳闷儿为啥服务态度这么好,她随即接着说:“他那儿难得今天清闲,让他休息一下吧,平时忙得不行。”我这才仔细看了他的窗口,有一个很显眼的牌子上写着“离婚手续办理”。我顿时就乐了,听说过结婚排不上号的,原来离婚也得排队啊,而与他一桌之隔的是“结婚手续办理”。临走时又看了一眼那位大叔,作为一个纳税人,能养这样一个闲人,也未尝不好。

虽然爱情是不分阶级的,但是我如今真有“Toopoortolove”的感觉。

我不排斥也不反对物质的享受,可是如果物质消费是为了填补内心缺乏的安全感、存在感、关注感,那你将把自己活生生变成一个黑洞。我一直很赞同孔子“素其位”的说法,“素富贵,行乎富贵”。前几天还和朋友说,有钱了也不能买宝马,会被当成为富不仁的暴发户。当然,我承认对于马啊、驴啊还处于意淫阶段。西方社会有宗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至少缓解内心和外界的冲突,他们富余的精神活动也并不是简单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中国没有大范围的宗教信仰,所以解决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早期蔡元培校长曾提出过“美育代替宗教”的救赎思想,如今考艺术的很多是为了成名,而有些则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写不出什么字。记得有哲学家说过,爱情说穿了 是一种信仰——相信,相信他/她是爱你的,相信你们终会在一起。而如今爱情更像是一场囚徒困境的博弈。

不过,倘若你敢牵我的手,我还是敢拉着你一直走到坟墓。

社会。

有些事情,明白了是很可怕的。比如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其实从古至今人性变化不大,在我有生之年也不会有重大转折。所以,我想是时候停止去独善其身了,一个国家没有书生照样发展。以前我相信文字、图片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现在我不这么觉得了,人不经历刻骨铭心的痛就不会反思,欧洲悲剧的意义正在于此。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某个社会事件独立出现时是一场悲剧,而一旦成风就成为了潜规则式的喜剧。前段时间老郭被封杀我就想,以前翻墙看到的都是悲剧,以后翻墙终于有可能看到喜剧了。

我们从小就学习很多规则,长大以后会发现,越是剑走偏锋越容易成事。

规则就像是火锅里的菜,有的人一直告诉你菜好吃,但是他拼命夹肉。我也终于明白当初辞职时老板跟我说的那些束缚着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似乎处于一个无所谓突破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也可以的社会。对于那位西太平洋博士的“宽容”显示的并不是我们民族博大的胸怀,而是极度功利的态度。马云说,一旦你成功了,那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他是有智慧的,因为这句话是对这个社会现象较为和谐和华丽的形容。在此问题上韩寒是很识时务的,及时把自己的学历从高中改到了初中,大有大势难违之意。

一个愤青变得不愤青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 08我们都是半杯水

丛扬洋

想谈谈自我价值。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些人习惯否定自己,充满了挫败、抑郁。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羡慕着别人的好或者幻想着一种理想的状态。

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在北京挣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更找不到价值。每月领着2000块的薪水,不敢随便请人吃饭甚至不敢轻易吃肉,更不敢去谈朋友。在理想面前,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很奢侈。更可怕的是,没有阅历,没有能力,没有任何积累,而最让自己难以接受的则是性格懒散、不思进取、不够努力,许久来却没有一丝改变的迹象。要财没有,要才也没有,甚至连长相都没有,几年下来,依然在挣扎。然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活着这么痛苦有什么意义,然后用沉沦来安慰自己。只有在偶尔回到家的时候,和朋友谈论起在哪儿工作,北京。不知道是一种自豪感还是自卑感从心底升起。只有听朋友谈论起,你这儿不错那儿不错的时候,才开始半信半疑。只有当朋友用羡慕的眼神列举出一大串优点的时候,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这么否定自己?

当我开始注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断地去否定自己。

他们否定自己的理由跟我大致相同:年纪大了依然被剩,自己找不到对象觉得要孤独终老;无才无貌平凡到不被人注意,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悲剧;领着微薄的薪水,痛恨着自己没有能力;拼命坚持着却找不到方向,弄丢了理想,觉得再无出头之日;性格懒散,拖延成性,能力不济,毫不上进,觉得自己活该生活凄惨。总之,结局都一样,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没有未来,没有伴侣,找不到活着的感觉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可是我又很好奇,既然自己这么差,一直都这么差,又是什么让你坚持活到了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自己太差,就这么否定了自己?

很显然不是。和比尔·盖茨比,我们都太穷;和姚明比,我们都太矮。和玛丽莲·梦露比,我们身材真的太差;和周润发比,我们又有些丑……我们总能发现有人有地方比我们好,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否定自己?

你说,他们都是名人,你并不奢望达到那个地步,你只是想有个正常的能力。可是你告诉我,界限在哪里?和吃不上饭的孩子比,你又太优越,和重病在床时的人比,你又太健康;和被大火毁容的女孩比,你又太美丽;和在工地上挥汗的伯伯比,你在办公室又太舒适……那么,这个正常或者比较的标准在哪里?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有些方面比我们优秀,让我们惭愧。我们想成为那样,却没有做到,然后挫败,最后否定自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他的痛苦?我们羡慕年轻有为的咨询师,却看不到他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早年离异自己饱受沧桑,他只想像我们一样有个正常的家。我们羡慕那个有钱的孩子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可是他只想用所有的钱换回父亲的一年,羡慕我们父母虽穷但是依然健康。我们羡慕那个在单位叱咤风云的女领导,可是她年近四十依然踏不上红地毯,她羡慕我们活得平凡但家庭和睦。我们羡慕某个女孩有着魔鬼的身材,她却只想像我们一样平凡些不再被单位领导骚扰。由此可见,我们羡慕的很多人都在羡慕着我们。

听起来像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不要比较而已。我们不可能成为那个完美的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有些人在有些方面会比我们优秀,但是这些人同样羡慕我们的一些其他方面,羡慕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他们却拥有不起的东西。

既然没有完美的人,那我们只要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就容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了。我们都是半杯水,看你看到的是空的部分,还是看到的是有的部分。我们拥有太多资源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至于我们常常在挖掘自己的优点或价值的时候,却难以找到。

我们能在北京工作,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享受着办公室的空调,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健健康康的,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的父母曾好好爱我们,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还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奋斗着,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在北京租得起房子,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能吃饱饭,我们感觉不到价值。

可是,当我们换一个环境的时候,又感觉两样了。当我们回到家,带着北京的特产给亲戚朋友,我们享受着那些羡慕在北京工作的眼光;当我们到孤儿院去救济献爱心的时候,我们又感恩着父母给的幸福;当我们和给家里装修的工人一起用餐的时候,又怀念起单位的空调温度;当我们去医院探视的时候,又庆幸着自己是健康的;当我们和刚失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又为自己能领到2000块而沾沾自喜。

同样是那些让你感觉不好的东西,又会让你感觉很好。价值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同样是我们拥有的特质,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有时候又让我们感觉很差,可是我们自己本身却没有变。那是不是环境变了,我们的价值感就变了,也就是环境控制了我们的价值感?

我们的价值到底建立在什么之上?

很多年前,当我还没有开始研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听说,幸福是由你的邻居决定的。当你拥有了你的邻居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价值,感觉到幸福。好可悲的思想,我们自己的价值感居然要被环境控制。我们把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

有时候,别人夸我们,说了我们很多好话,我们就觉得得意,喜笑颜开。

别人说我们不好,说了我们的很多缺点,我们就觉得难过,认为自己哪儿都不好,又常常把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判之上。如果我们是公务员,有的人羡慕我们的工作,有的人则说我们安于现状。如果我们吃饭吃两盘肉,有的人说我们浪费,有的人则说我们爱自己。如果我们赚到很多钱,有的人说我们能干,有的人说我们精神匮乏。如果我们考试考了高分,有的人说我们学习好,有的人则说我们书呆子。我们听到不同话的时候,感受就不一样。

我们是否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那么当我们失去环境独处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感要从何而来?我们是不是要将价值感建立在他人之上?那么当不同的人对我们有不同的评判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身上的每样东西都是资源,只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有的人会因为胖而自卑,有的人则会称自己是“唐朝美人”,后者更容易招人喜欢。有的人会讨厌自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文静和羞涩,后者就懂得欣赏自己。有的人会痛恨自己太固执失去了太多机会,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坚持。

没有一样特质是好或者是坏,它只是我们身上的一样特质,只是我们用了褒贬的形容词来形容。但当我们把它还原,它依然只是我们拥有的特质。倔强其实就是坚持,讨好其实就是爱心,指责其实是力量。年近三旬是成熟美,长得太平凡则是安全,防御是因为保护自己。如果我们褪去了比较和评判,那只是我们身上的特质而已,无所谓好坏。

我们都是半杯水,没有人会是一满杯,有空的部分,也有有的部分。看到什么,那么就有什么。

09寻找一种深刻的幸福感

沈奇岚

你的信和许多人不一样,你的信无关爱情,也和学业、事业没有具体的联系。你说,你想要聊一聊人生的处境。

你25岁,一切顺利。这一年未发生什么大事,未失业,未失恋,还健康,一切都按着轨道运转。真好,大多数人都这样生活吧,我想。想象中每日9点的上班号角响起,都市丛林里奋力奔跑的人群当中有一个是你。

可你说你有焦虑。你说你在重复着22岁毕业之后的生活状态,有点儿厌倦。曾经可以获得骄傲和满足的事情,现在再也不能让你获得激情,你说你用许多新的有形式感的东西来化解:变换新的发型,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消费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可每一次获得之后,满足感毫不长久,你仿佛面对更多的欲望、更深的空虚。你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变得不可爱,不淳朴,不那么有坚持。你想知道那“焦虑与抑郁背后隐藏着的最深刻的秘密”。

看到你的信,我有种感动。许多人任凭生活中的焦虑支配着自己,他们中有人用华美炫目、层出不穷的物质来满足自己,有人用奋力却盲目不停歇的工作来麻痹自己,有人在消极、被动的电玩或电视剧的娱乐消费中忘却自己。你却不,你觉得生活里有些不对劲,你在追问为什么。在这个凡事只求轻易得到不求意义的年代里,这种追问是难得的甚至是奢侈的。

可我相信这个追问会在每个人的人生中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出现,或早或晚。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知道这个追问是在一堂哲学课上,老先生在夏日的午后激情澎湃地说着一个叫作康德的哲学家向自己和人类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还有,人是什么?”

我必须承认,那个下午的这些追问对我的意义不过是笔记本上的几行字而已,当这些追问仅仅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对人的心灵是毫无作用的。只有当这些追问以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才会从内心发出和康德一样的追问。尽管这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可是寻找一种深刻的幸福感是每个具有心灵的人的本能。

你现在的生活不能给予你这种深刻的幸福感,于是你不满。你消除不满的方式是占有和消费,是对世界进行的某种征服。这种征服的效果是在欲望的伤口上撒糖,甜蜜但使得伤口更加恶化和扩大。每一种不满常常表现为某种渴求和欲望,它们需要被好好地和正确地理解。一如压力之下的暴饮暴食,或者发工资之后超常的购物热情,考试前拿着课本却一直一直看电视的越紧张越逃避的心理。不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欲望的人,就只能任凭这种欲望支配着自己。他们乐此不疲,甚至上瘾,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处境、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不能责怪你,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历来都是简单甚至粗暴的,我们只会占有和消费。我们的目标历来明确:考试,得高分,考名校,找好工作。每一步都是目标明确,每个抵达目标的过程都是一场战争。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只看结果的。可是你也因此遗忘了享受的过程,渐渐地变得只看重最后是不是达到效果。这可能是你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喜欢《关于这个世界,你不快乐什么》吗?喜欢张佳玮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