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29章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2)

第29章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2)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论,社会发展动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和相应的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动力映射出上层建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艺术、医疗卫生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社会需要对思维创造力形成的社会选择压力。尽管思维创造力有它的主观需要,也只能在自然选择、社会选择的作用下沿着总的进化路径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而精神文明的核心问题,只能是带有较大虚拟性的、不确定性的、理想化的和平、和谐、健康幸福的大同世界。人类进化方向的目的性、确定性受到的最大挑战仍然是人类的思维创造力,因为它的活动太过于复杂多变,所以主观与客观需要的协调关系——进化过程是重要的,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15.2.3思维创造力的自我选择与进化

思维创造力有巨大而神奇的能力。不仅可以改变世界,也应该有能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进行自我选择。遗憾的是人类的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

医学从科学技术到医疗管理体制都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以解剖、生理和分析为例,量化系统为特征的西医与经络“五气”藏象系统为特征的中医系统互为独立的体系,不能在高层次上统一。中医学的藏象系统原理也许有待思维创造力对存在于宇宙中的第五种力的破解才能明了。

人类在数千年生活历程中出现的许多身体内部的自然突变,产生了许多对人体不利的突变基因,这些不利的基因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保护下,在人类群体中持续保存,逐代积累,使得由这些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日益增多,这是人类抗御自然选择压力的负面效应。思维创造力使人类掌握了DNA密码规律,绘制出了人类基因图谱。但是基因治疗技术才刚刚开始。要想重组和创造新的人类基因又受到伦理学的抵制,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连人类胚胎的转基因试验都寸步难行。

思维创造力对大脑的构造和机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心灵和意识的生理学基础,仍是没有得到解决的基本问题。欧文·拉兹洛指出:“人类的大脑是生命系统的一个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不断地监督和调节生命系统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些监督和调节发生在大脑的意识区域:我们作为心灵来体验的现象。这就构成了人类的大脑——心灵:已知世界中最为完美的信息处理系统”。欧文·拉兹洛:《微漪之塘》,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思维创造力的进化方向正如在第三章中所阐述的,其最终可能走向统一创造力。

15.3竞争互助与社会选择

在需要、竞争与选择三部曲中,人们对作为创造动力之源——“需要”的认识,主要是对于资源的获取。所谓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精神资源(名誉、地位、学习、娱乐及其广义的文化资源等),性资源(选择配偶的需要)以及获取上述资源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而竞争的最终结果会导致自然和社会选择下的优胜劣汰。它们同个人、群体、物种的存在与否,及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实现按照某种方向的创新和进化。

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既可以通过竞争的手段,也可以选择互助合作的方式达到目的。而互助合作往往比单纯地竞争效果更好。因此,为了实现目标,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都体现出创造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有创造性的手段和方法就被自然或社会选择所采纳。我们应当看到,合作既可以是竞争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成为人类的高级心理需要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和目标。例如面对战争与和平,人们宁愿选择和平,虽然对和平的需要和享用和平的世界资源,也往往必须通过与战争进行努力地竞争才能获得。下面我们将稍微展开来论述竞争与互助合作问题,以及它们同社会选择的关系。

15.3.1竞争与协同——社会选择的主要途径

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历史长河进化而来的人类,对于竞争来说已成为人类的某种遗传天性(与基因有关)。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或社会选择中),这种原始的生存斗争方式已发展进化成为有文化的竞争人格,并且在本能基础上提升为生产斗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文化科技斗争、思想斗争等各种社会领域中的竞争行为。而竞争既是创造的动力,又是选择的手段。

我国最早关于竞争的词意记载,也许是《庄子·齐物论》中的“有竟有争“。据郭象注释:“并逐曰竟,对辩曰争”。于是“有竟”似乎是动手、动脚的竞赛行为,有争则除了斗争、夺取资源之外的争辩,似乎更强调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思想斗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思想斗争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活跃景象。至于竞争与斗争的区别,似乎只是剧烈程度上的差异,从创造论意义上说,竞争是渐变中的创造力,斗争则是突变中的创造力。需斗则斗,需竞则竞,或斗竞结合,完全根据社会需要而定。竞争充斥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总结战争艺术的专着——孙子兵法,及模仿战斗的游戏——围棋,以后又创造了象棋、龙舟竞渡。古代文化中的游戏——斗戏,更是名目繁多。例如斗鸡、斗牛、斗兽(虎、象、熊等)、赛马、赛狗、斗蟋蟀、斗花、斗草、斗茶、斗香、斗巧(彩绸)等等。似乎样样都要比个高低。至于踢毽子、踢球也是源远流长的竞技运动。现代社会中有数百种竞技运动吸引了无数球迷、运动迷。各种音乐比赛、歌手竞赛、服装设计表演赛、摄影大赛、健美赛、选美大赛,以及信鸽、狗明星、乳牛、乳羊品种比赛等等。有赛就有奖,有数不清的大奖、小奖以示鼓励。从严肃、庄重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华表奖,直到奥斯卡金像奖、金鸡奖、百花奖、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有赛,有奖就更能够促进竞争。且不说政治斗争,在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不是生产营销者同别人竞争,就是被竞争中的别人所竞争,总之每个人都是商品的消费者,都是“上帝”,谁也不能避免竞争的影响所及。即使是死也不能后已。例如,当下国内墓地市场十分红火,为了争夺一块“风水宝地”,我国有些地方的死人与活人的土地竞争越演越烈。

在竞争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被社会选择所选中,适者生存;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和陈旧落后的事物则被社会选择所淘汰。社会需要是选择的标准,需要、竞争和选择则是创造力发展的机制。总的说来,社会需要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科学技术利益、生态利益、文教卫生利益等等,选择者,在商品竞争中是消费者;在政治竞争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职位竞争中是选民;在政党纲领、方略、路线的竞争中是党的代表大会;在文艺竞争中是观众、听众、读者等各种形式的受众;在商业经营方针竞争中是企业决策人员或董事会等等。对于每一个思维创造力的创造者来说,需要和竞争既是创造的动力,而社会需要更是创造的方向和目标。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也继承了互助合作的天性或本能。细胞起源最初是从无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生进化而来。在动物进化到出现性分化以后,两种性别的个体必须合作才能产生和繁育后代,而人类也继承了两性合作的创造性。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只有互助才能抗御敌害,捕获食物,与自然斗争;当家庭形成以后,早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有组织互助的开始,以后成为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基础单位。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了各种层次的组织机构,以适应分工合作的需要,直到国家、联邦、、联盟、联合国。互助合作既是社会需要,又是与竞争相反相成的动力而完成的社会选择。

互助行为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往往处于崇高的、被赞扬的地位。例如“助人为乐”,“成人之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大公无私”,“和气生财”,“和平共处”,一直到外延更广而内涵颇深的“爱心”等等。如果说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了竞争人格,那么它同样也发展了互助人格。

竞争与互助的相辅相成、相容相克和交替变化都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并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需要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当一个发明家根据社会需要试图发明一种新产品时,他一方面有同其他发明家相竞争,争取早日获得专利许可;另一方面他也可以考虑与某些发明家合作,利用优势互补的潜力,捷足先登。以“北京大学”命名的一颗新星星的发现可以是竞争与互助相反相成的一个范式。在以研究太空为己任的世界天文学界中,拥有先进设备优势的高手如林,竞争与世俗社会同样剧烈。但是国际合作却有良好的传统和现代基础,因为人们认识到,广袤的宇宙绝非是少数几个人、几个国家所能研究得了的,只有研究资料公开交流才符合共同的利益。北京大学的天文学家正是利用了国际上的交流资料,以更精确的计算,发现有一些行星数据的记载原来是同一颗行星在不同时间运行的轨迹,从而确认了这颗“北京大学”新行星。

一个企业可以在新产品研制过程中,一方面对某种技术与别人合作,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另一种优势技术实行保密或保留某种权力,以便在将来的开发经营中取得领先地位。上海日用化学厂同外资合营中就是保留了“美加净”商标权,使合作与竞争相辅相成。

15.3.2协作型竞争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剧烈的形势下,大型跨国公司的出路可能有两条:一条是如未来学家托夫勒的预言所述,分散小型化(这条路不到逼上梁山的关头是决不肯走的);另一条路就是更大的协作和更高层次的竞争。经营专家乔尔·布利克等人总结了第二条道路的经验,提出了“协作型竞争”的新概念,乔尔·布利,戴维·厄恩斯特编着:《协作型竞争——全球市场的战略联营与收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认为全世界一流公司未来的跨国战略将日益以协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为了竞争必须协作,以取代损人利己的行为。他指出,竞争虽然并未消失,计算机、商用飞机等市场仍然竞争激烈,但是公司不应盲目竞争,只应在拥有持久优势的领域。这是因为“驱动一个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竞争,驱动供应商之间、经销商之间在业务各方面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商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长期势均力敌的斗争,结果只会使自己财力智力枯竭,难于应付下一轮的竞争和创新。”已经有一批公司走上这条“双赢”之路,如摩托罗拉,西门子,索尼均有众多联营企业。另如通用汽车、戴姆勒、丰田……均有众多类似的联营公司。仅在日本,皇家壳牌公司就有30余家合资公司,IBM则有50余家这样的合资或联营公司。

布利克将联营称之为“与敌共寝”,但仍是互利行为。衡量联营的最佳标准为协作能力和意愿。合作关系愈平等,前景愈光明。据对49家联营企业的调查,成功率最高的是股权各占50%。

15.3.3政治斗争背景下竞争与协作的转化与共存

在政治斗争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9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时,第一次向人类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动员令,成为震惊资本主义世界的游荡的“幽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代表无产者利益的苏联又必须同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与德、意、日法西斯恶魔进行殊死搏斗。二次大战后则从两种社会制度的冷战式政治斗争,转变成经济上的合作,使合作与竞争活动交织在一起,开辟了新的战场。总之,竞争与互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促进着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化。

15.4社会选择的条件与原则

虽然人与社会的选择是双向选择,但是总的社会选择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当这种选择符合客观规律时才是有效的,被社会承认的,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选择。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思维创造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社会选择的新的条件,赋予社会选择以更丰富的新内容、新特点。如果我们将人类的原始社会同现代社会相比较,显然前者的需要、竞争和选择的内容是原始的、贫瘠的,而现代的信息社会则为社会选择提供了十分宽广的时空和新的机会。我们如果不断地在新情况下认识社会选择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思维创造力的积极作用。这里试图对某些规律性的问题概括为社会选择的几个条件或原则。

15.4.1社会需要的集中原则

社会需要是选择的总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就好比射击的靶子,而靶心则是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我们不妨将需要、竞争、选择三部曲与思维创造力的创造过程进行比较(见10.1小节)。创造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寻找创新的临界点。提出问题就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创新临界点就是将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收敛浓缩,集中落实在临界点这个刀刃上。至于后两个步骤——选择创新方法和实践验证则是竞争和选择的过程。因此,需要的集中原则是社会选择的首要条件或步骤。它的涵义包括将客观需要转变成人的主观认识,再将主客观统一的需要集中到创新的临界点上。

北京大学有一位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习西方经济史的教授,不顾当时国内经济窘境和就业困难的现实,突发奇想去研究中国经济史,而且逐步把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这个问题是中国经济、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鲜明的临界性。但是这个客观的社会需要并不为当时人们所认识。直到八十年代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也就是这位教授艰苦奋斗了四十多年以后,他的研究工作才被人们所认识,他的研究成果才被教育部门和学术界所选择,将他的着作确定为大学经济系的基本教材。

15.4.2社会需要的开放原则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