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58章 效法自然(上)(3)

第58章 效法自然(上)(3)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现在让我们估算一下全球将会有多少行使如上所述功能的人脑。据联合国人口基金1999年初的估计,如果出生率下降到每个妇女平均生两个孩子,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94亿,2200年将达110亿。根据人口生态学家的计算,21世纪末全球总人口最后会稳定在100亿左右,基本保持生态平衡。于是全球的100亿个人脑将会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络,形成一个全社会集合的指挥和协调中心。有人称之为“全球智能”。从目前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遐想”。

一个全球智能中心是否能够指挥和协调将来的人类社会?是否能够从现在的反复振荡、涨落中的社会改造成创新的更理想的社会?也许主要的问题在于全球智力更好地学习、研究创造力的一般规律作为思想指导,同时也要学习人脑协调每个人的整体功能的本领。例如人脑对人体各系统、各部分并不是因为中央集权而独断专行,而是按照协调同学原理,分层次、按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一般说,大脑皮层对内外信息的接受是敏感的,但是遇有非常地、紧急情况,其反馈则无需通过最高指挥中心,可以在低级部分自主反馈。突然的强光刺激可以自动闭眼,皮肤感受器遇到灼热物体可以自主地进行回避运动。这是因为更原始的条件反射机制仍然保存在更复杂的系统之中。大脑对心脏的跳动和呼吸活动这样重要的循环和呼吸两大系统敢于放手让延髓的中心直接管理,信息的反馈机制是自动化的,不必每时每刻地用意识控制,以便让大脑的高级部分进行高层次思维和决策。但是大脑中的意识流既可通过间接地(例如心理活动引起内分泌进行化学调控)、也可以在必要时直接控制,例如印度的瑜伽功可使人用意志力停止心脏跳动,尽管每一个心肌细胞都能自主地搏动。

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网络虽然在人体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它同激素和免疫系统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在神经系统内部也是放手发动“群体”,因为大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其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能与另外2万个类似的神经元建立联系。它既能“开放搞活”内外信息交流,又保证约2000万亿神经连接用于译码和存储信息。参阅法国:《科学与生活》,“用数字表达人体”,1998年9月。(从接受信息量远不如视觉、听觉的触觉来看,在4.5平方米的皮肤下有接近10亿个神经末梢)。

25.6自然与美学

“美”,对人类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和谐的一种特殊体验,它的客观源泉是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人体本身的美,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所以效法自然是包涵人类自己的大自然。

25.6.1从形似到神似

自古以来,人们从大自然汲取美的原料,激发灵感,创造出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品等艺术作品。在大自然中的美学因素,主要在于其中蕴含着的极为活跃的创造力的本身。有人认为“真”的有序性就是美,那么“真”和有序性都是创造力的产物。

生命、生物有机体的表现形态较为绚丽多姿,以其内涵的又矛盾、又奇妙地协调的生命创造力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美感。人们意识中的自然美的体验,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誊写,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是通过直觉想象而飞跃为美的创造。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王成喜的“梅”,都是在自然物体中求“真”,从形似飞跃到神似,提炼了自然物的创造性活力。

从自然的“形”到美的“神”之间,似手有一个似是而非的临界点,能够激发人们的美的想象力。例如着名建筑师鸟特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建筑原型是掰成几瓣的橘子,正是在这种似是而非之间,给人们留下遐想的广阔空间,联想到大海、蓝天之间的白色风帆,使观赏者用自己的头脑去领略和创造美的体验。

25.6.2大自然的旋律——量子艺术浩瀚的宇宙万物之中充满了潜在的美的旋律,有待我们去开发这无尽的宝藏。

从大自然的层次性来看,传统意义的艺术多半是指中观艺术。一首歌、一幅画,是人们日常生活同大自然的美的直接结合。随着自然科学的进展,人们的视野扩大到宇宙空间,于是创造出了展现太空景观的外星艺术、太空艺术。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引发了微观艺术的创造:一片雪花、一种晶体……尤其是凝聚着生命创造力的生命微细结构和斑斓色彩,在放大千万倍后往往呈现令人目瞪口呆的奇异景象。从生活在海洋、湖泊中的矽藻,或沉积在化石中的古植物花粉,都可以为工艺美术提供极富生命力的美学因素。可是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挖掘、吸收和开发的时候,随电脑问世而来的新的微观艺术已经接踵而来。首先是通过一连串数字的形象化表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一批以分形几何为名的美丽神秘的图象。必须提出的是,分形之美是实用之美。因为分形学家认为,分形原理是生物发育的根本规律,是破解遗传密码的钥匙。令人目不暇接,姑且称之为混沌艺术。几乎同时,哈佛大学物理学家赫勒于1985年开始,用图画来描绘神秘莫测的各种基本粒子和它们的运动。他用大型电脑绘出的抽象的数学艺术,色彩艳丽,构图奇特,符合测不准原理等量子物理学基本原理,被称为量子艺术。他的作品例如电子流射入气体分子,相互撞击后宛如一团透明海澡,瑰丽而变幻多端。1986年,当她的工作小组用量子波射向一个圆球表面时,发现了被称为量子混沌的无序的波,也许可以称之为量子混沌艺术吧?量子世界给予赫勒灵感,使她的作品证明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物理学也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充满美的世界。

美的旋律不仅体现在绘画形象之中,也可以从音乐的量子振动中显露出来。法国物理学家和音乐家(实际是量子音乐家)诺埃尔·施特恩海默运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可听见的音乐振动转译成量子振动。这种量子振动能使植物受激发而兴奋,因为它是当一种蛋白质与其构成要素氨基酸相组合时产生的分子水平的振动。每个振动的音符都是氨基酸加入蛋白质链时出现的原始频率,并相连成组。他选择的每一个音符都和一种蛋白质中的某种氨基酸相对应,从而使音符谱成的曲调同一种完整的蛋白质相对应。也就是他创作了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旋律,播放这种曲调的旋律,就可以刺激植物对应的蛋白质的合成,就会产生更多的那种蛋白质。

施特恩海默把他的音乐创作方法申报了国际专利,包括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与植物呼吸作用有关的两种蛋白质)谱写的旋律,以及为肌宁蛋白C(调节肌肉中钙的吸收)谱写的旋律。还有抑制查耳酮合酶(参与植物色素制造的一种酶)谱写的曲调。

在栽培实验中,“听”了她的曲调的西红柿长得比对照组大1.5倍。播放抑制对花叶病毒十分必要的酶的曲调,阻止了带有花叶病毒的西红柿的传染。她说这些曲调非常短,只需播放一次即可。例如为细胞色素C谱写的旋律只需27秒。平均每1秒钟可得到4个氨茎酸。

25.6.3拖拉机作笔画田园

效法自然,农民在把自己的劳动溶化在自然美之中。据报道,美国农民赫德是农作物艺术的开拓者之一,1981年他在堪萨斯州道奇城附近一块120亩的土地上用农作物制作了一幅桑坦塔的肖像(19世纪凯厄瓦的一位印第安首领),开创农作物艺术的先河。

在达奇斯县,农作物艺术家们以深褐色的土地作画布;以青草、红花草、各种花卉、绿色的玉米秆和南瓜作颜料;用拖拉机、犁和修枝剪叶的机器作为画笔,创作了田园新景观。还有许多地方,农民用各自的方法在农田中创造了各有特色的艺术品,有的是“农场床被”,有的是带拱门的雕塑;有的是长数十公尺的缘色“黑安格斯牛”;有的是栩栩如生的巨型风景——纽约州旅游业的标志:我爱纽约。在飞机上,这些作品可以一览无遗。

据报道,达奇斯县农民组织(农场委员会)主席格雷格正在努力实行农业革新——通过创造农作物艺术把游客引到农场来,这些游客同时也是顾客。牛乳、水果、花卉、蔬菜可以直接卖给那些喜欢“自己采摘”的人们。格雷格1994年的新作包括:方圆500英亩的组成的青纱帐迷宫;一幅《收获集成曲》,1.5英亩的南瓜地,点缀着玉米茎秆和牧羊人及密密覆盖的南瓜藤蔓,10月份叶子脱尽时就可见到硕大的南瓜;一幅黑白相间的荷斯坦菊花牛图象,计划用约500株菊花,深紫色的代表黑色部分,白色菊花代表白斑,红色的组成脖子上的一只铃铛。有的作品从公路上隐约可见:一面美国国旗,一群母牛,一只上面长着虫子的青苹果图像等等。

修理地球“不再是苦差事”大地作纸,拖拉机画图的幻想将成现实,苦差事将会变成美差事。尽管艺术之中含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