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3章 创造力的演化(上)

第3章 创造力的演化(上)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2.1系统科学中的创造力演化观念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互相依存,综合成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用系统思想考察世界,可以从微观到宏观分成无数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着无数层片。这样复杂的巨大系统,按照系统发生学所说,它的形成必然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

赵红洲在其《大科学观》一书中阐述了系统进化过程依次发生的四个不同类型。赵红洲:《大科学观》,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第71‐73页。

类型1:协同型系统。它在无生命世界广泛存在。系统中的各个体发生相干性联系而协同运动,表现出最初的“自组织”效应。

类型2:反馈控制型系统,常见于低级生物系统中。其中协同作用与异化作用同时存在,逐渐形成集中传递信息的中心系统,如神经系统。但是这种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般激应性的反馈控制规律。

类型3:自适应型系统,表现在高级生物系统的生活之中。所谓自适应就是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这是因为大脑系统的出现,使高级生物系统摆脱了简单的反馈控制规律,开始遵循新的自适应控制规律。例如第一信号系统的大脑反射功能。

类型4:创造型系统。由于大脑高度发展了第二信号系统,使人类大脑有了思维功能,才能出现以创造为最大特点的系统类型。

在这里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一个创造力起源的系统进化论雏形,只不过这里所述的创造力只是局限于狭义的概念——大脑的行为。

事实上,把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仅视为人类大脑所唯一具有的能力,这是通常的传统观念,是创造力的狭义观念。如果我们突破这一狭小框子,设想人类创造力出现以前,宇宙天体的产生,生命的起源,人类大脑的出现,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演化中难道不可能蕴藏着大自然自身的创造力吗?我们有必要提出从广义创造力的概念出发,承认事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以及思维的、社会的运动形式,都存在着各自特有的创造力作用,或者说创造力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所固有的能力和特性。

2.2物质创造力及其层次演化

物质创造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以自然界的无机物及非生命有机物的产生和发展为其内容和特征。物质创造力可以分为许多层次,从其运动形式来看,可以包括力学运动形式(例如基本粒子力学和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形式(例如大量物质的同质、同层次要素组成的物体系统的运动和互相转化),和化学运动形式(例如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发生质变)。不同层次的物质创造力也反映了它们的系统进化。

我们对这个阶段的自然创造力的认识反映在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和海洋科学、气象学等以及其他综合自然科学之中。数学和哲学则反映了一切创造力的变化,虽然数学还很难表达艺术创造力,但是有人提出了和谐美、数学美的美学抽象概念。

物质创造力的自然合理性与自然价值,完全是遵循客观规律,例如一切系统中各个体(或组成)的相干联系产生的协调作用等。物质创造力的“创价”运动属于自然客体的原始的自组织行为。

物质创造力的层次演化序列大体上是从微观物理学→物理进化→化学进化→向生物进化过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即从量子→基本粒子→轻原子→重原子→小分子→大分子→无核细胞→有核细胞→多细胞生物……在分化与合成的协同作用下,无核细胞的产生是物质创造力向生物创造力的过渡,如图4所示。

2.3物质创造力向生命创造力的过渡

2.3.1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关于从物质创造力向生命创造力过渡问题,必须提出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在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研究中发现,一种理化反应系统,通过不断地同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可以形成长时期内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由于这种自组织结构保持着熵(一种对无序的检测标准)的连续产生,又不断地减熵并使其耗散,所以把它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系统功能如果是开放的,始终保持不平衡,就可以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而自我更新,这种功能在生命现象中称为“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被人们认为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在1.2.4激光相变一节中已阐述,哈肯发现的激光是不断地与环境交换能量的开放系统,它远离热平衡。正是这种特征使它从一般物质创造力脱颖而出,成为物质创造力向生命创造力过渡的桥梁。尤其是化学激光的产生,它是由输入某些物质(如氢和氟)后产生强烈化学反应(化合作用),使光电子激活,再通过如前所述的能量交换而发射出激光。因此它不仅与环境交换能量,而且交换物质,这正是生命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2.3.2化学钟

无机界的理化层次耗散结构自组织系统,最早期的实例是苏联扎包廷斯基在1977年发现的贝——扎反应。这个化学反应是丙二酸在铈(或铁、锰)离子参与下被溴酸盐氧化,在浅底盘子里呈现液体颜色的周期变化:从红到蓝(在红色本底中心出现蓝点向外生长),又从蓝到红(从蓝色本底中心出现红点向外生长),形成动态的许多色彩鲜艳的同心圆。几分钟后这种变化才终止成静止状态。但是如果将反应产物不断移去,注入新的物质(广义的新陈代谢),则颜色周期始终维持,以同样的同心圆方式反复循环。如果用一只钉子搅拌,就会出现螺旋状的波。这种反应可以长达数小时地观察到极为规则的脉动节律,呈现出一种形象美丽的动力学现象,被人称为化学钟。

贝——扎反应可以看成是原始态的新陈代谢,因为它的自组织行为是在能量和物质交换中不断地自我更新。

2.3.3生命起源假说

物质创造力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是创造出生命——生物有机体。尽管对生命是什么,生命怎样起源尚存在许多神话传说和科学假说,至今还是未能破解的谜团。多数人认为最初的生命来自水中,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之中。有许多实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理化成分——水、CO2、含N物等设计出“原始汤”,模拟可能的环境条件(包括模拟海洋上空的雷电),制造出各种有机大分子或类似蛋白质的聚合物,但是只能说明人类按照还原主义操作下存在物质进化出生命的可能性,而地球大自然本着其自组织能力,按照自然协同的途径,完成了神秘的创造。最初的生物是非细胞的细菌之类的微生物,由它们进化成完善的细胞,意味着从非生物的物质相跃入生命相。

2.4生命创造力

生命创造力是以核酸、蛋白质为主的多分子系统的运动形式,这个阶段创造力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的发生和发展,其本质特征就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陈代谢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和生物信息的反映。有关生命创造力的知识包涵在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以及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医学和其他综合生命科学之中。

在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运动、感应、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中体现着复杂的自组织能力或神奇的创造力,为人类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化学的进展,掌握了基因大分子结构及其与RNA和蛋白质的协同运动使生物遗传学取得重大突破,人们对哪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绿藻和细菌也惊叹其生命的复杂性、奇异性。

在一切生命创造力中都表现出它们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以及维持个体和种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能力。在生物群体中显示出独特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规律,即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同时体现出生物界的多样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把生命创造力定位于比物质创造力更高的自组织能力阶段(参阅艾根的超循环论)。

生命创造力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出人类的大脑结构及其思维功能,从而使其本身的演化发展到思维创造力的新阶段。

2.5思维创造力

思维创造力是在物质创造力和生命创造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创造力的高级阶段,是以人脑为主体所进行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能力,及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行为能力。

人脑是高度复杂的开放系统,它的基本功能可以用生理学的神经反射机制同生命创造力联系,但是它的反射机制跃迁为语言信号的交流、反馈,形成人脑中的反映和人的意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从现实中抽象概括而来的信息,应用这种信息同事物联系,符合信息论的基本观点。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正是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模拟人脑的电脑。

思维创造力的产生,首先是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为其基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而得到发展。凭借这些思维能力,其后的最主要创造物是知识系统。知识最初是在实践经验中产生的,但是许多知识单元的积累又可以组织起来系统化,或进行脱离现实的联想,再不断地反馈到实践中去验证、补充和完善。在反复的信息交流中形成或接近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更有效地应用于实践。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因为它是思维创造力的成果,又是思维创造力进行再创造的源泉。于是出现了知识→技术→生产力→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形态→新知识……的循环、迭代。所以人类依靠思维创造力同环境进行更多形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信息交换,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不断进化发展。思维创造力的连锁反应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引起环境的变迁。可以说思维创造力的微观变化可以最终引起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宏观有序,无序,再有序……的无穷发展。

思维创造力的独特机制还在于高度灵活的使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与变化、发展中的客观世界相统一,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及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也是思维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从创造力的本质而言,思维创造力仍然是物质的高度自组织能力。正如哈肯提出的“根据系统学观点,身体与精神终究是相互依存的”。协同学还认为“思维以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系统为基础,但本身并不归结为该物质系统的结构,而是这样的物质系统的自组织运动过程……人的意识现象也就是多层次、多方位精神现象的自组织系统动力学的综合体。”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50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创造力的更高阶段应该成为“统一创造力”。思维创造的进化奇迹主要来自:

(1)更强烈、质量更高的内在动力,即有意识、有明确目标的心理需要。

(2)较快地、更自觉地形成人类社会群体高水平的分工合作,并建立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爆炸性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索罗亚斯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他们基本都生活在前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这些思想家的出现,在全球引起了一场伟大的思维创造力的革命。创新思想的出现几乎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精神文化的格局,例如产生了三种影响力巨大的宗教思想,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宗教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哲学和自然哲学。这一时期的思想大爆炸可以说是思维创造力对人类社会引起的第一次精神文明的革命。

(3)思维创造力使人类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规律,提高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度过较长时间的石器时代之后,较快地利用和制造铜器、铁器,进入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为后期的电能、原子能利用奠定了基础,逐步促成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源的人类社会发展新规律,并使环境的选择作用转移到社会选择。

(4)

思维创造力并未使人体本身的进化超出生命创造力的速度。对进化的选择从人体的基因或人脑构造转移为对“社会基因”的选择,例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选择。而人体基因则由于突变的积累使遗传疾病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新的威胁。

(5)思维创造力使人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加速,使人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发生更大的变化。因此,思维创造力的进化受到自然选择、社会选择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的影响,使人类自身所需要的进化目标更难以把握,偶然性仍然影响人类进化的命运。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