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 第31章 不将不迎,顺应自然(1)

第31章 不将不迎,顺应自然(1)

小说: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作者:秦榆

人容易丢失自我,去迎合他人,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取自己想到的东西,将自我的尊严踩于脚下,其实,仔细想来,这种迎合,有时候不仅得不到满足,或者只是暂时的满足,而自身所失去的却远远超过了想象。

1.人心若镜,不将不迎

【原文】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译文】心镜明便宁静,宁静而后活动,活动而后无不有所得。

庄子认为人心若镜则心则宁静,不被外物干扰,所做的事情往往就会成功。

庄子说“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用迎合他人,即可有所得。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南伯子葵问女偶:“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什么原因呢?”

女偶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问:“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偶说:“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偶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见解明彻得到,明彻通过附耳私语得到,附耳私语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领会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高旷寥远得到,高旷寥远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这个故事即说明人心像一面镜子,自身是完美的,不必去迎合他人。

心灵是自己做主的地方,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

有个长发公主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进而发现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其实,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就像长发公主,把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认为自己长得很丑,因此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凡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想法深深套在自己的心头,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才使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煞,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解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人处在人生的海洋中,犹如一只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遇到了珊瑚礁,然后自己就不愿再动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其实,这是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的一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就会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此时,如果你的心如明镜,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不迎合他人,不丢失自我,那你就可以在快乐中找到自我,近而成就自我。

2.敢于说“不”,快乐自己轻松他人

【原文】不累于俗,不饰于物。

【译文】不被世俗所牵连拖累,不因外物矫饰失真。

庄子认为在世俗中要尽量避免被世俗所累,要活出自己的本性,敢于在他人面前说“不”。

如何拒绝而不得罪人是做人的大学问,拒绝很难,说“不”更难,但如果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与其答应,还不如尽快说“不”。因为这样,双方都会减少痛苦。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不过说出来也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尤其是那些你根本做不到的事。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个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两便够了。”乙即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自身通常会产生的尴尬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并不是愿意接受的,却又不好意思说“不”,这样就会使自己陷入为难的境地。如果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扭;如果假装答应却不做,则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乐于助人是我们做人的一种美德。但帮助别人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我们可以拒绝。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虽不满意,但却不得不低一低头,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1)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2)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3)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4)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5)不知如何说“不”。

拒绝别人需要一些技巧,希望下列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1)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如果你无法当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你还需要考虑,并告诉他所需考虑的时间有多长。你可以说:“明天我再答复你。”或“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过两天给你个准信儿。”但你绝不可以把“需要时间考虑”作为拖延不决的挡箭牌。

(3)在你拒绝时,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

(4)拒绝时,表情上应和颜悦色。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现在就接受请求呢?

(5)拒绝时,除和颜悦色外,也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6)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附以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介意。”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你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7)要让对方了解,你拒绝的是他所请求的事,而不是他本人,你是对事不对人的。这次拒绝了,不妨碍下次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就可以帮上忙了。

(8)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见而公布。”这位市长拒绝了,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这里,要避免建议对方试着找另一个可能更有办法的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不良结果,“另一个人”会对你有误解,认为你是“嫁祸于人”,而被你拒绝者,也会认为你在搪塞他,对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没什么好建议,不说尤佳。

(9)切记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这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关于拒绝的技巧,有一“破唱片法”损坏的唱片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句歌词。有一次,几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向他推销大百科全书。他说他对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这些大学生就采取迂回战术来说服他,以达到他买书的目的。而“破唱片”也就开始“唱”了:大学生:“你对教育感兴趣吗?”

“破唱片”“感兴趣。但我对买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有小孩吗?”

“破唱片”“有一个。但我对买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对你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满意吗?”

“破唱片”“也许是满意,也许是不满意,我说不好。但我对买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最后,大学生们对他无计可施,只好放弃了。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要想使拒绝的话真正起到作用,必须不带感情地使用这种技巧,只有平静地重复自己的观点,才能躲避操纵性的言语陷阱、辩论的引诱和形式逻辑的套子。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请求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要求,并试图说服你,你不妨当一次“破唱片”来拒绝他。

做人就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得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得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敢于说“不”,会使自己放松,同时别人在你的“不”后也会体味一种轻松。

3.强扭的瓜不会甜

【原文】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译文】明知道达不到还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呀,所以还不如弃置一旁不予推究。

庄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是徒劳,还不如将其放置一旁不予理会。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力气有多大,都有达不到的境地,所以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

谁都想吃又甜又大的西瓜,不愿意去品尝那未成熟的西瓜,就如谁都不愿意吃夹生饭,但在社交的有些场合,常遇上欲罢不能,只能勉强应付的尴尬境地,与其强扭在一起,不如退却则海阔天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对那些性格怪异、孤僻的人,你即使施展了浑身的解数,也无法跟他们接近,或者性格怎么也合不来,或者是猜不透他们的脾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冒犯了他们。和这种人交往,与其勉强不如放弃。

如果客观上即使不和这种人交往也还过得去,或者无论怎样与对方交往也得不到什么益处(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那么就干脆放掉。再者我们因为对方也许不需要我们这样的友谊,没有必要跟所有的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所有的事都能干好的话,那肯定是天才人物。虽然无论和谁交往都应该真诚对待,但如果交际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话,还是不交际的好,还不如把精力转移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因为十减一还有九,百减一有九十九,少了一个并不会破坏你的整个人际关系网。

正像当前中国的企业改革一样,如果国家去全面地抓好全国所有的大中小企业的话,势必分散精力,而且国家也不可能把所有企业都搞好。所以还不如来个“抓大放小”,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他由其自谋生路,这样从整体经济效益来看,比全面抓还要好。人际交往也是这个道理,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很重要。

有一种人无论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既不恼怒也不发火,只是缄默不语,总让别人单方说话,这样的人很难交往,因为这种人深不可测,即使你费劲地跟他结交,也是干着急,对这种人你可以敬而远之,或只表敬意而不主动接近。不过,你没有必要对其恼怒进而怀有敌意,因为被对方觉察到的话他也会对你产生敌视态度,多这样一个敌人不是自找麻烦吗?

如果在公司里,碰到一个自己十分讨厌但又不得不与其打交道的人,这时候可以采取敬而不近的策略,这种人不值得你将其挂于心上,适当的距离不会影响你工作的心情。

4.做人要有“好”有“坏”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人因自身有缺点,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完美。人若想完美,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补已不足。但这并不表示,无论做什么,只有“好”没有“坏”,“坏”并非一定被社会排斥,“坏”有时会胜过“好”。

圣人微言大义,一言以蔽之,孟子对孔子的“乡原”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发。

在《孟子?尽心下》里,孟子引述了孔子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乡原,德之贼也。”学生万幸便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乡原呢?”孟子回答:“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换句话说,乡愿就是那种一味做事圆滑的人。万幸并没有很理解,于是又问:“一乡的人都称他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为什么还要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呢?”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来,你要指责他似乎又无可指责。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世俗,看起来还很忠信廉洁,很得大家的喜欢。但实际上,他的作为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说到底,这种好好先生就是那种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道德在这里得不到伸张。

这种人,在当今社会很多。拿原则做交易,拿工作当儿戏,圆滑世故,处处吃香。结果是升官发财,样样有望。你说他是贼,但他偷的是道德而不是现金,所以永远在法律的边缘。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都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好好先生”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认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这类“好好先生”所奉行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哲学就是“好人主义”。

好好先生存在于中国山水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偶尔还会隐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好好先生不但误己,还害人!他是成功的拦路虎,虽然他不凶神恶煞,但足以让人飘飘然,渐渐丧失进取心,最终一事无成,走向失败。所以,我们要走向成功,就必须放下好好先生的身段,不妨“坏”一下。

春秋时代曾是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昌盛时期。但秦始皇统一之后,便严酷压制异己思想,实施愚民政策,如有违抗者,就是连坐、灭门。以后历代君主为了稳固江山,便沿袭了下来,使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钻研几本儒学经典,来猎取功名,很少发出不同声音了。两千多年来的习惯造就了好好先生繁衍生息的沃土。从这个角度看,好好先生的滋生,正是由于儒家学说得到不正常的宣扬所致。

喜欢《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