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 第15章 朝鲜半岛古代宫殿(5)

第15章 朝鲜半岛古代宫殿(5)

小说: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作者:李华东

汉城景福宫为朝鲜王朝的正宫,创建于朝鲜太祖三年(1394)。李成桂在开城宣告即位之初,即设立了新都(指汉城)宫阙造成都监,派遣沈德符、金溱、李恬、李稷、权仲和、郑道传等儒学者规划和营造了景福宫、宗庙、社稷等彰示王权所必需的设施。在景福宫的选址过程中,曾有过许多论争,其中以国师无学大师和儒学者郑道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无学大师从风水的角度出发建议将正宫配置在仁王山下,东西向配置,强调的是风水;而郑氏的意见是以北岳山为主山,宫殿南向配置,强调的是礼仪。太祖最后釆纳了郑道传的意见,因为东西向的配置毕竟形态乖张,于制不合。但是从具体的现场条件来看,宫殿若选址在北岳山下,则作为左青龙的南山山势太弱,而作为右白虎的仁王山则过于高大,左右不够协调,而且作为主山的北岳山并不在明堂的正北方向。因此负责汉阳建设的官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将景福宫配置在主山北岳山的南麓下,因此景福宫并没有位于都城的中心,而是座落在北岳山龙脉之南,采取壬座丙向,东配宗庙,西配社稷,完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开始还在景福宫南配置有寰丘坛,后来因与礼制不合,被撤除,又复立,又撤除,几经反复,反映了朝鲜王朝与明、清政治关系的波动,。以景福宫和寰丘的连线为南北轴线、宗庙和社稷的连线为东西轴线的十字形构造,形成汉城的基本空间骨架。

2.6.2朝鲜汉城景福宫与明代王府规制

宗时期基本定型。景福宫位于平地之上,宫殿的周围有石筑高墙。宫城东、西各有一座十字阁(现在仅剩东十字阁)。创建时宫城东门为建春门,西为迎秋门,北为神武门,南门为光化门(宫门名称后来曾有数次改动)。光化门之内有宽阔的前庭,庭之北侧为弘礼门,左右设回廊,向北围合庭院,庭院内有名为“禁川”的沟渠自西向东流过,其上设永济桥,但这些建筑均在日本殖民时期被毁掉了。永济桥之北为勤政门,功能上作为“前朝”的正门,左右设日华、月华两夹门。门内回廊围合的院内正中为勤政殿,回廊上东有隆文楼,西有隆武楼。勤政殿前设有文班、武班两排立石,标明上朝时文武百官按类属和位阶站立的顺位。勤政殿之北为思政门,内有一回廊围绕的狭长小院,院中为思政殿,左右为万春、千秋二殿。思政殿院落之后为后寝区域,配置有康宁殿、交泰殿,后寝区域之北为以“峨嵋山”为主题的造景院落,性质上略类似于北京紫禁城之御花园,但规模和艺术成就则远逊于后者。至此,这部分建筑作为朝鲜王朝核心礼仪空间,建筑群的秩序尚称严整。而王宫内的其他建筑群配置则相对自由,不再追求与中心轴线的对称关系,主要建筑配置在中轴线及沿长线以东,有睿源殿、乾清宫、集玉斋等主要建筑;而西侧在太宗时开凿了方形的莲池,池边建庆会楼,这里是接待外国使臣或者君臣宴会的场所。在宫城区域的最北端,设置有以远香亭为中心的莲池组成的后苑。

到高宗移驾庆运宫并以之为正宫为止,景福宫一直作为朝鲜王朝的正宫。壬辰倭乱时,景福宫基本被毁,此后历代国王均试图恢复原貌但均力有未逮,直到高宗七年(1870)由大院君重建。日本占据朝鲜后,拆除了弘礼门和资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筑,并将景福宫正门光化门向东迁移,在其原址上兴建了殖民地风格的朝鲜总督府及其附属建筑群。1995年这些充满了殖民记忆的建筑被拆除,景福宫被改造为目前所看到的格局。

景福宫虽称“宫”,但在官方正式场合中,考虑到与明、清的宗藩关系,则自称王府,兹随举数例:《朝鲜实录·太宗实录》,太宗三年(1403,明永乐元年)6月5日载:“分赐经书于文臣。上尝语金科曰:各道所献书册,藏在王府,终无用也。分赐文臣何如?”科对曰:然。”《太宗实录》,太宗三年(1403,明永乐元年)7月22日载:“议政府进各道发兵虎符……阳藏于王府,阴授各道观察使节制使以遣之。”《世宗实录》,世宗十六年(1434,明宣德九年)4月8日载:(明皇)传旨:“今后令入朝大小人,上位称殿下,中宫称王妃,东宫称世子,大阙称王府,大君称王子,公主称王女,驸马称仪宾,令公称宰相。”明确地表明了朝鲜与明朝的藩属关系。《朝鲜实录·世祖实录》世祖六年(1460,天顺四年)3月2日载:“宁(指明朝钦差正使张宁)亦辩论不已曰:王世子果幼弱,未能远来迎敕,则于王府行礼,不亦可乎?叔舟等曰:既不能出迎门外,而于王府行礼,

景福宫之名,来自《周雅》:“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康宁殿之名,来自《洪范》:“九五福,三曰康宁,盖人君正心修德,以建皇极,则能享五福。康宁乃五福之一,举其中以该其余也。”延生殿、庆成殿:天地之于万物,生之以春,成之以秋;圣人之于万民,生之以仁,制之以义。故圣人代天理物,其政令施为,一本乎天地之运也。东小寝曰延生,西小寝曰庆成,以见殿下法天地之生成,以明其政令也。

其思政殿曰:天下之理,思则得之,不思则失之。盖人君以一身,据崇高之位,万人之众,有智愚贤不肖之混;万事之繁,有是非利害之杂。为人君者,苟不深思而细察之,则何以别事之当否而区处之,人之贤否而进退之?自古人君,孰不欲尊荣而恶危殆哉,亲近匪人,为谋不臧,以至祸败者,良由不思耳。《诗》曰:“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思之于人,其用至矣,而是殿也,每朝视事于此,万机荐臻,皆禀殿下,降敕指挥,尤不可不之思也。臣请名之曰思政殿。

其勤政殿、勤政门曰:天下之事,勤则治,不勤则废,必然之理也。小事尚然。况政事之大者乎?《书》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又曰:“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舜、禹之所以勤也;又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之所以勤也。人君之不可不勤也如此。然赡养既久,则骄逸易生,又有谄谀之人,从而道之曰:“不可以天下国家之故,疲吾精而损吾寿也”,又曰:“既居崇高之位,何独猥自卑屈而劳苦为哉?”于是,或以女乐,或以游畋,或以玩好,或以土木,凡所荒淫之事,无不道之,人君以为,是乃爱厚,不自知其入于怠荒。汉、唐之君,所以不三代若者,此也。然则人君,其可一日而不勤乎?然徒知人君之勤,而不知所以为勤,则其勤也流于烦碎苛察,不足观矣。先儒曰:“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此人君之勤也。又曰:“勤于求贤,逸于任贤。”臣请以是为献。

其隆文楼、隆武楼曰:文以致治,武以戡乱,二者如人之有臂,不可偏废也。盖礼乐文物,粲然可观,戎兵武备,整然毕具,至于用人,文章道德之士,果敢勇力之夫,布列中外,是皆隆文隆武之至。庶见殿下,文武并用,以臻长久之治焉。

其正门曰:天子诸侯,其势虽殊,然其南面出治则皆本乎正,盖其理一也。若稽古典,天子之门曰端门,端者,正也。今称午门曰正门。命令政敎,必由是门而出,审之旣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由是门而入,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阖之,以绝异言奇邪之民;开之,以来四方之贤,此皆正之大者也。

子未远道迎接而不满之事,诸如此类。景福宫作为“化外藩王”的王府,虽然其规模、布局和建筑形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变动,但总的来说,作为朝鲜王权象征的“王府”,景福宫的规模和形制基本上是符合明代王府规制的;尤其是作为权力核心的勤政殿建筑群,更是特别注意了其“王府正殿”的身份,不敢稍有逾越。韩国、日本的有些研究者,将紫禁城与景福宫作为比照对象来进行“比较研究”,忽略了两者间其实不具备可比性,其比较的结论是否有价值,需要考虑。

《朝鲜实录·太祖实录》太祖四年(1395,明洪武二十八年)9月29日中对景福宫的各建筑规模有明确的记载,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景福宫各主要建筑的规制。该记载云:“是月,太庙及新宫告成……新宫燕寝七间。东西耳房各二间,北穿廊七间,北行廊二十五间。东隅有连排三间,西隅有连排楼五间,南穿廊五间。东小寝三间,穿廊七间接于燕寝之南穿廊,又穿廊五间接于燕寝之东行廊。西小寝三间,穿廊七间接于燕寝之南穿廊,又穿廊五间接于燕寝之西行廊。报平厅五间,视事之所,在燕寝之南。东西耳房各一间,南穿廊七间,东穿廊十五间,始自南穿廊第五间,接于东行廊。西穿廊十五间,亦起南穿廊第五间,接于西行廊。自燕寝北行廊东隅,止于正殿北行廊之东隅二十三间,为东行廊。自西楼止正殿北行廊之西隅二十间,为西行廊。以上为内殿。正殿五间,受朝之所,在报平厅之南。有上下层越台,入深五十尺,广一百十二尺五寸。东西北阶广各十五尺。上层阶高四尺,石桥五级。中阶四面广各十五尺,下层阶高四尺,石桥五级。北行廊二十九间,穿廊五间,起自北行廊,接于正殿之北。水刺间四间。东楼三间,有上下层,其北行廊十九间接于正殿之北行廊东隅,与内东廊连。其南九间接于殿门之东角楼。西楼三间,有上下层。其北行廊十九间接于正殿之北行廊西隅,与内西廊连。其南九间接于殿门之西角楼。殿庭广东西各八十尺,南一百七十八尺,北四十三尺。殿门三间,在殿之南。左右行廊各十一间,东西角楼各二间。午门三间,在殿门之南,东西行廊各十七间。水阁三间,庭中有石桥御沟,水所流处也。门之左右行廊,各十七间,东西角楼,各二间。东门曰日华,西门曰月华。其余厨房、灯烛、引者房、尚衣院、两殿司饔房、尚书司、承旨房、内侍茶房、敬兴府、中枢院、三军府、东西楼库之类,总三百九十余间也。后筑宫城,东门曰建春,西曰迎秋,南曰光化门。楼三间有上下层,楼上悬钟鼓,以限晨夕警中严。门南左右,分列议政府、三军府、六曹、司宪府等各司公廨。”以上比较详细地记录了1395年景福宫等落成时主要建筑的情况;与明代王府的相关规制作逐一比对,基本可以了解景福宫与明代王府规制的关系。

明代的王府制度,初时粗略,逐渐增益。《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营造一王府》载明洪武四年所定亲王府制云:“正殿基、高六尺九寸。站台、高五尺九寸”,合计约十二尺八寸。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只有一重台基,高4尺,月台亦高4尺,合高8尺,远低于明制所定。洪武四年(1371)制定的亲王府制接着又规定:“立社稷山川坛于王城内之西南、宗庙于王城内之东南。”汉城宗庙位于景福宫之东南、社稷坛位于西南,符合相关的要求。洪武九年(1376),又规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景福宫各殿均采用青瓦覆顶,遵循了此项规定。弘治八年,再次对王府规制做出了更详细的规定:“王府制、前门五间。门房十间。廊房一十八间。端礼门五间。门房六间。承运门五间。前殿七间。周围廊房八十二间。穿堂五间。后殿七间。”作为景福宫前门的光化门,初建时面阔三间,少于明制的规定。名称、功能与位置与明王府端礼门相类的弘礼门,则面阔三间,亦少于明制规定。

2.7小结

朝鲜半岛历代宫殿建筑,有实物资料可供研究的,目前仅有高句丽平壤城安鹤宫、统一新罗的一些宫殿遗存、高丽开京满月台和朝鲜时期留存下来的诸宫。这些宫殿建筑,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建筑,也是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最高的代表。因为宫殿体系的原因,朝鲜半岛的宫阙往往等同于王城,尤其在早期的阶段,如高句丽之安鹤宫、新罗之金城等。在朝鲜时代之前,朝鲜半岛的宫殿只要国力和地形条件允许,均竭力模仿当时的中国宫殿形制,而其表现出的一些特点为受国力、地形等限制的结果。而进入朝鲜时代后,朝鲜王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较之从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因此朝鲜时代的宫殿建筑,尤其是作为政权象征的景福宫,基本上是在“天朝礼制秩序”的限制下建造的。

纵观有据可考的朝鲜半岛历代政权宫殿,高句丽之安鹤宫表现出浓厚的大陆性格,规制严整,殿宇雄壮,盖其时国力强盛,北据辽东,南图百济、新罗,文化自信。统一新罗之庆州北宫,规模较大,轴线明确,亦有可观之处,盖其江山一统(虽然只是大同江之南),对唐关系良好,经济文化均得大发展之故。然较之同时期的长安、平城京等处之宫殿,礼制秩序上的严整,仍未完全,不如日本自创新格局之表现。而百济熊津、泗沘之宫殿,虽具体情况未明,从其用地来看,为山城内和丘陵下逼仄之处,相信其规模和形制,难称巨构。高丽之本阙(正宫)满月台与宋代宫殿多有相通之处,但因筑于山丘台地之上,轴线因地形限制,多有转折,为其特征。朝鲜王朝之正宫一一景福宫,虽然用地地形相对平坦,但受明的礼制秩序之限制,规制与明代王府相类。若不将这些宫殿与当时中国的建筑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则容易走进一些误区,例如近来有研究者比照北京紫禁城之形制,套用于景福宫,探求诸如“三门三朝”之制在景福宫的体现,若非别有用心,即是徒劳之举。

喜欢《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吗?喜欢李华东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