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 第76章 本书总结(3)

第76章 本书总结(3)

小说: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作者:李华东

高丽王朝前期和中期,仍然维持了活跃的对中交往,建筑继续在中国化的道路上发展前进,但由于文化传播的滞后效应,直到高丽后期,朝鲜半岛木构建筑仍然“唐风”甚浓,同时也受到辽、金建筑的一些影响。高丽后期,由于中国北方辽、金及蒙古的崛起,朝鲜半岛主要通过海道与中国的南宋保持着文化交流,南宋建筑的影响通过高丽,对日本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高丽后期,朝鲜半岛被直接纳入元的统治之下,朝鲜半岛的建筑在继承此前积累的风格和艺术的同时,局部地融入了一些元代建筑的因素。

朝鲜前期,大陆上正值明朝的建立,朝鲜被纳入明的藩国以及儒学社会的建立促使朝鲜半岛建筑发生了比较显著的转变,集中体现在多包系建筑的流行,文庙、乡校、书院、家庙等儒学建筑的逐步出现,家族制度的转变导致住居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5.3.2.3中国影响弱化时期(朝鲜中后期)

朝鲜中后期,大陆上清代明而立,中国建筑文化对朝鲜半岛的输出和影响力相对大大地削弱了。一方面,清代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自康乾时期的回光返照之后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光辉已然黯淡,从整体上讲社会的创造力已大不如前,清代的建筑与此前相比并无多少重要的变革;另一方面,出于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朝鲜王朝对满清在文化上基本持排斥态度,文化输入的积极性与此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回落;再一方面,在内忧(国内动荡)外患(日本侵略)的恶劣情势下,朝鲜半岛建筑亦失去了发展的需要,而且内部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实学思想的流行和发展,都使得朝鲜半岛的文化逐步失去了模仿中国的兴趣。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建筑文化基本上对朝鲜半岛再无值得一提的影响。

对于上述的三大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国影响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历汉四郡、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前期约千余年,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具体的时代区分。一则这千余年中作为“文化源头”的中国内部的建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地域上的;二则中朝关系也是波澜起伏,国际关系的变化都曾对建筑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具体实例的考察将这种划分进一步细化、深入或调整。

5.4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过程对今日之启示

从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物质层面的文化(技术文化)容易超越地理和民族的界限同其他地区交流和传播,而意识层面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则很难传播并被其他民族接受,除非这个民族意识衰弱或者外来的意识冲击过于强大。整个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始终处于强势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之中,而日本自平安后期,已经与中国渐行渐远。朝鲜半岛建筑文化之特色,从总体而言,与其说是自主的选择,不如说是在实际条件的局限下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尺度越小之处,其民族特色才体现得越明显。这样的发展过程的启示在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强盛和自主、健康发展,才是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存在和进步的根本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有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没有文化实力支撑的经济实力,显然是不够坚固的,如当代中国在建筑、艺术、文学、影视等文化方面,在理论研究、发明创造等技术方面的世界性贡献,显然是和国家的经济规模不相称的,在某种程度上亦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等带来些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对自身建筑文化的研究、分析、总结,对残存的传统建筑和无形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近二十年来,日本、韩国学者不遗余力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中国的研究者,亦应将建筑历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提升到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

纵观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诸多对外来文化的误读和异读现象,这些现象,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特色之形成,虽然做出了一些“无意识”的贡献,但主要问题在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照今日之中国建筑文化,就总体而言,自主发展意识不足,重蹈朝鲜半岛古时对外来文化引进和模仿,而且更有问题的是以模仿其形式为主而忽略其技术内涵的老路,“误读”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因素的外来“形式”,而漠视其文化背景、技术背景、国情背景,形式化倾向严重,热衷于形式、风格、流派、主义等皮相而不重视产业技术进步等对其的支持,以辞害义甚至有辞无义,对建筑文化的茁壮发展起到不良影响。不单建筑领域如此,某些文化领域亦处在同样状态,对当代和将来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当不利,应予深思。

5.5本书的成果及局限

5.5.1本书的成果

古代的东亚世界,在文化上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是东方文化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东亚的这一文化体系,以中国的文化为根干、基础,通过两千余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影响,不断地发展而最终在广阔的地域上形成一个比较有共性的统一文化体。但是,这一文化体虽然由强势文化将其在某种程度上统一起来,但各地区因为气候、地理、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历史机遇的不同而产生了各自的特点,在一系列共同的选择和取向之中,又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内涵,成为极为丰富和复杂的系统。对这一文化体内各组成部分的源流和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影响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各种要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演化发展的缘由,从而为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状况提供历史之经验,并且为将来的发展取向的探索提供更宏观的参考。

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隋唐之前还担负着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重要桥梁作用。因此本书以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为对象,通过与中国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尝试厘清其来源,究明其特征,解释其成因,作为将来的东亚古代建筑整体研究的基础一步。与此前的有关研究相比,本书在如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中国的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进行了考察。虽然早在20世纪初,即有日本学者开始了对其的研究,但多数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某一专门的领域,如针对某一时期、某一建筑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而从整体上、宏观上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的把握尚不多见;杉山信三虽著有《日本朝鲜比较建筑史》,但他主要考察的是朝鲜半岛建筑与日本的关系。北韩和南韩的研究,如以李华善、尹张燮等为代表者,虽对朝鲜半岛建筑史的整体论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著述是从体系内部考察其本身,比较研究非其目的;另一些学者如以朴彦坤、金东旭为代表者,已经注意到了与中国建筑的比较研究对于朝鲜半岛建筑自身研究的重要性而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同样从一时一类的角度出发,还未及从整体上进行。本书的研究范围在时间上包括了自有文字证据以来到朝鲜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在空间上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与朝鲜半岛联系起来考察,在类型上涉及了都城、宫殿、寺刹、住居、园林、陵墓等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本书尝试从新的视点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此前的多数研究,主要着眼于样式或技术的层面,而触及自然地缘、古代国际政治形式、思想内涵层面者较少。本书在分析总结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源流和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层析朝鲜半岛的地缘地理、古代东亚政治格局的变迁、佛教/儒学/道家思想/风水学说的传播和发展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从更开阔的角度加深对文化传播过程的理解,并为考察当今和将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

3.本书基本阐明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源流和主要特征,如都城、宫殿、寺刹、佛塔、住居、园林、陵墓发展中的中国因素和朝鲜半岛自身因素,基本把握了这两种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并阐释了中国因素和朝鲜半岛自身因素在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消长的规律和原因,而这种解释是日本、朝鲜、韩国学者触及甚少之领域。

4.本书通过比较研究,基本说明了朝鲜半岛木构建筑技术的来源和特征,以及其变异的过程和原因;对其特征背后的涵义进行了阐释;按朝鲜半岛木构建筑的祖源一一中国木构建筑的标准,重新定义了其建筑分类、斗拱系统分类,这些不同于日本、朝鲜、韩国学者的新分类凸现了朝鲜半岛古代木构建筑与中国建筑的联系,更符合其历史发展的真实。

5.本书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置于东亚建筑文化圈的整体之中,对其文化特质进行了基本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在东亚建筑文化圈中的地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

6.在把握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源流和特征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本书重新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史进行了分期,这一不同于日本、朝鲜、韩国学者的新分期,更准确地揭示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地缘地理、东亚古代政治格局变迁、儒道释思想传播过程等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更接近于其发展过程的历史实际。

5.5.2本书的局限

本书尝试从宏观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的诸多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尝试层析出影响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多种因素,对其源流和特征进行解释,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也存在如下一些局限:

1.限于篇幅和时间,本书只完成了基本的框架性研究,而未深入对论文涉及的每一个部分进行展开,使论述更细致、精确,作为例证的资料更丰富、完善,意即观察的分辨率还有待提高。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掌握更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资料,对许多资料要进行更耐心的梳理和仔细分析,以利于将诸如发展历史分期的时间段限定等问题表述得更为精确。事实上,单就本书某些章节进行深入研究即可发展成庞杂的工作,例如对都城源流和特征、儒学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影响的研究等。之所以未选择更专门的领域作为本书的目标,是希望先建立起一个框架基础,以便在建立框架的过程中了解需要研究的领域和各问题点,以此指导后续的研究。

2.作为建筑理论和历史的学习者,对地缘政治学、地理文化学、佛教、儒学、风水思想等的掌握只是初步的,例如,欲探明中国佛教在朝鲜半岛的新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寺刹布局的影响,须对佛教知识有相当的掌握。因此,本书作为阶段性的成果,只能说明其大概,更深入的解释有待于后续的研究。

3.本书的研究主要依靠中文和朝鲜语资料,而对日文资料的阅读受到语言的限制,因之对日本学者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一些具体的叙述和分析,了解得并不全面。但是,因为日本学者是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最初的研究者,而且其从日本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的观察,对于我们自身的研究,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和启发。这些工作,期待能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4.作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本书研究的范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对朝鲜半岛原始建筑文化和民族形成过程(这是朝鲜半岛自身因素的最初源头,而且目前仍存在许多争议)未能深入研究;对朝鲜半岛南部与新罗并存了相当长时期的伽耶文化暂未纳入考虑;渤海国的存在对统一新罗建筑文化影响等也未讨论。虽然这些缺失并不对本书的结论产生多少影响,但为完善研究体系考虑,这些工作期待能够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参考文献

[1]三国史记

[2]三国遗事

[3]高丽史

[4]李朝实录

[5]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扬州:广陵书社,2007

[6]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徐红岚.中日朝三国历史纪年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尹张燮.韩国建筑史.汉城:东明社,1977

喜欢《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吗?喜欢李华东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