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34章 教派的形成与发展(6)

第34章 教派的形成与发展(6)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谢赫将一些狂信者培养成菲达伊(Fida‘is,意为奉献生命者,即敢死队),使其成为实行政治报复、谋杀、恫吓和讹诈的工具。谢赫对这些即将成为菲达伊的人说,为信仰而死可以直接进入天园。有资料表明,他们用麻醉剂将这些人麻醉后,就送入准备好的丽园。未来的菲达伊在这里与经过训练的“天园美女”相遇,一起愉快地度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因疲惫和酒醉而沉睡。这时,趁他们熟睡之机将其送出丽园。待这些天真的青年苏醒后,就设法让他们相信,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梦幻中的事,但却是他们命定将进入天园的预兆。而为了享有天园的幸福,就要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菲达伊在进行谋杀之后几乎都遭横死,往往被封建主的卫队或跑到出事地点的人打死。若有在行凶后逃生者,其母亲还会痛哭流涕,悔恨自己的儿子错过了迅速进入天园的良机。他们对菲达伊所使用的麻醉剂叫“哈希什”,即大麻酚。人们称该派为“艾萨辛派”,实为“哈希什”一词的转音,也有人依其活动称之为“暗杀派”。塞尔柱王朝著名的宰相尼查姆·穆尔克是第一个被菲达伊刺杀的要人,时间是公元1092年10月16日晚,因为他派人在捉拿哈桑·本·萨巴。①

①见〔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下册,第791-80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后来,尼查尔的孙子卡希尔(al-Kahirbi-Ahkam Allah Hassan)在阿拉穆特公开即伊玛目位,并于公元1164年8月8日举行大复生节(Kiyamatal-kiyamat),向信众宣讲精神修行的重要性,贬低公开教义,宣扬进入“精神天园”。

阿拉穆特的谢赫不仅控制着伊朗北部诸城堡,而且控制着叙利亚的一些要塞。公元11世纪末到公元12世纪,在叙利亚等地形成了对艾萨辛派特别有利的条件,当时欧洲十字军东侵,建立了若干封建小公国。同时,地方封建主之间的斗争在公元12世纪上半叶迄未停止,并且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还更加尖锐和复杂化了。艾萨辛派积极地参加了反对欧洲十字军的斗争,同时也介入了当地封建主之间的内讧。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时而联合封建主向十字军进攻,时而又与十字军结盟反对当地的封建主。在社会动乱中,该派势力大增,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山区。阿勒颇是叙利亚艾萨辛派最大的据点,他们于公元12世纪初在这里建立了“宣传院”,参加政斗争,受到当地埃米尔的赏识和保护。阿勒颇的埃米尔利用艾萨辛派菲达伊杀死敌对的霍姆斯的埃米尔和一些封建主,在显贵们和富人中间引起了恐怖和仇视。公元1114年,该派首领和近200名信众被处死,幸存者大都逃往他地。但该派的势力很快又得到恢复。公元1126年,艾萨辛派占领大马士革西南赫尔蒙山下的巴尼亚斯,在这里建立起该派叙利亚首领的府邸。3年后又予以放弃。公元1141年夺取安萨里耶山地要塞马西雅夫,将其变为首领的常驻地。安萨里耶山区一些城堡和要塞成了他们可靠的根据地,从这里四出袭击。当然,这时在平原地区,以及包括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在内的许多城市里,也有艾萨辛分子在活动。不管是当地其他派别的穆斯林还是外来的基督教徒,都有可能成为菲达伊的牺牲品。使十字军骑士望风披靡的历史名将萨拉丁,曾两度遭到他们的暗杀,但均未成功,于是不得不为自身的安全采取特殊的措施。有资料表明,许多执政的和富有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都不得不为自身的安全向艾萨辛派支付巨额款项。

然而,艾萨辛派之所以获得迅速的发展壮大,并非他们谋杀、恐吓、讹诈政策的胜利,而主要在于该派上层利用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时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尖锐化。

公元13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伊朗时,曾遇到艾萨辛派的顽强抵抗。例如,该派在基德库赫要塞的驻防军抗拒蒙古人达20年之久。蒙哥大汗时期,旭烈兀第三次率蒙古军西征,步步进逼艾萨辛派,其最后一位首领鲁坤丁·忽而沙(Rukn-adDinKhur-shah)虽使尽诈术,百般拖延投降时间,最后终因蒙古军的强大和他们内部的混乱而宣告失败,阿拉穆特和其他一些要塞均被蒙古军占领和破坏。后来部分艾萨辛派信徒迁移到印度,称为霍加派。现代史上伊斯玛仪派最著名的领袖、印度的阿加汗,曾为该派首领,被信众遵为“活主”。公元1957年他在临终前指定他的孙子卡里姆为其继承人。

至于叙利亚的艾萨辛派,进入公元13世纪后在组织上逐渐衰落,其成员被迫向十字军建立的宗教医院骑士团缴纳贡赋。但由于菲达伊经常采取恐怖行动,仍然使人们不得不把艾萨辛派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政治势力来看待。例如,曾经显赫一时的德皇腓特烈二世侵入巴勒斯坦后,就派使者携带价值8万第纳尔的厚礼去见艾萨辛派首领。而当法王路易九世在巴勒斯坦出现时,该派首领也要求他纳贡,并通过使者声明:德国皇帝、匈牙利国王、埃及素丹和其他国君每年都前来纳贡,因为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命操在谁的手中。

埃及的马木鲁克挫败了蒙古人侵占叙利亚的企图,夺取了十字军骑士侵占的领土,同时也给叙利亚的艾萨辛派以坚决的打击。公元1273年,埃及的军队占领了艾萨辛派最后一个据点。此后该派在叙利亚、黎巴嫩就完全不起什么政治作用。他们的后代有些今天仍然居住在各被毁要塞的周围。目前为数不多的艾萨辛派人主要分布在伊朗、叙利亚、阿富汗、苏联、印度西北部、非洲东部等地。

(四)阿拉维派、阿里伊拉赫派

什叶派除了上述三个派别及其支派外,还有些极端派别,它们在许多方面不仅远离逊尼派,而且离什叶派也甚远。在它们的教义和仪式中都包含有古代原始宗教以及东方基督教和佛教的某些成分。但从其历史渊源和教义的基本内容来看,它们则属于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在这些小的派别中,较有影响的是阿拉维派和阿里伊拉赫派。

阿拉维派(‘AlaWiya)产生于公元九世纪中叶,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努赛尔(Muham mad lbn Nusair),所以又称努赛里派。此人曾为什叶派第十代伊玛目的亲信,但后来他却宣布该伊玛目的一个已经死亡的儿子为“隐遁伊玛目”,将来要作为救世主(马赫迪)重返于世。努赛尔的信徒自称阿拉维派,这一名称源于阿里的名字,意即阿里派。

阿拉维派的教义以什叶派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拜星教、基督教以及古代其他宗教教义的某些内容。它的基本信条是,视阿里为真主的化身,同时也赞颂穆罕默德。但也有人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法蒂姆(“法蒂玛”一名的男性化)、哈桑和侯赛因五位同样重要。该派穆斯林信仰由阿里、穆罕默德和赛尔曼组成的三位一体。这就是说,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虽起过重要作用,但在其他教派的教义中不可能占据什么地位的赛尔曼,被他们提得很高。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赛尔曼·法里西系波斯人,初为祆教徒,继而信奉基督教,最后到阿拉伯半岛定居,流落到麦地那后皈依了伊斯兰教。他知识渊博,富有社会经验,深得穆罕默德的信任。据说,公元627年苏福扬率领1万多人的联盟军进攻麦加时,就是他建议挖沟据守,最后获得胜利的。赛尔曼在波斯很受崇拜,这可能与什叶派的发展有关。阿拉·维派把他与阿里和穆罕默德等同看待,列为圣人,并认为他们每人都是相应的一种宗教哲学概念的体现。阿里体现了与真主直接有关的深奥而又神秘的“理”;穆罕默德体现了“名”,“名”出于“理”并从属于“理”;而体现在赛尔曼形象中的则是“门”。这就是说,穆罕默德只是阿里的流出,阿里为高,而赛尔曼则是阿里的先驱者。

阿拉维派信仰灵魂转世说,认为很久以前他们的灵魂就是天上的星,阿里将其贬谪人世。人死后,品德端正,信仰虔诚者,其灵魂将重新上升为星,与阿里同在;而违犯教规者的灵魂将转投牲畜体内。

阿拉维派的宗教仪式很简单,这可能是由于他们长期受到执政当局和逊尼派上层迫害的结果,也可能与古代宗教残余的影响有关。这一派没有清真寺或其他专供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信徒通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某一偏僻的严加防卫的地方集会,主要目的是履行礼拜。祈祷时要念诵“福音书”的有关段落,进圣餐,的圣酒;每年都过圣诞节和复活节;不少信徒沿用基督教徒的名字。同时,还保有原始宗教崇拜的残余,如崇拜日、月、霞(早霞和晚霞)、山岳等等。甚至将古代神话的内容引入自己的信仰,认为阿里是雷的主宰,晚霞是侯赛因的血。

阿拉维派内部分等级,只有少数宗教领袖和上层是“知密者”,了解他们教义的真谛,管理着普通信徒。绝不让妇女成为“知秘者”,也不准他们参加宗教仪式,据该派的教师说,这是因为妇女只具躯体不具灵魂。

在努赛尔的继承人侯赛因·本·哈姆丹·哈西比(Husainb·Hamdan Khasibi,?—957或968年)时期,该派有很大的发展。目前主要分布在叙利亚西北部的拉塔基亚和与之相邻的土耳其一些地区,在黎巴嫩也有少数信徒。

阿里伊拉赫派(‘Alillahi)也是什叶派的极端派别之一,其历史渊源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产生于公元15世纪,因为公元16、公元17世纪已在小亚细亚突厥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和一些游牧部落中流传。阿里伊拉赫派与阿拉维派有许多共同之处,其教义以伊斯玛仪派的教理为基础,包含有不少基督教的、乃至伊斯兰教产生前部落崇拜的残余。它的主要信条也是神化阿里,“阿里伊拉赫”的原意就是“阿里的崇拜者”。

伊斯玛仪派关于先知和伊玛目的理论对这一派的教义有较大的影响。该派信徒认为,阿里是安拉和“永恒真理”的化身,具体表现为伟大的先知和伊玛目,将来还要作为救世主(马赫迪)再现于世。阿里还是“天启”的独立的表达者,所有的先知,包括摩西、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只有通过阿里才能得到这种“天启”。崇拜阿里就是信仰真理,所以他们自称“阿赫里-哈克”(Ahl-iHakk),意为“崇拜真理者”。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也有人认为阿里伊拉赫派和阿赫里哈克派是关系密切、教义大致相同的两派。

阿里伊拉赫派也相信灵魂转世说,但不承认有彼世的天园和火狱。该派的教义认为,人体内有理性和欲望两种元质在斗争,“理性”战胜“欲望”则为“善”;“欲望”压倒“理性”则为“恶”。该派的宗教仪式也比较简单,祈祷时信徒要进圣餐,的圣酒;同时,崇拜圣树、圣石和圣者陵墓。由此可见,该派具有混合主义的色彩。

阿里伊拉赫派的组织更具有秘密和闭塞的特点,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秘密传教,这可能是长期遭受迫害所致。正由于这种缘故,他们的教义很少为世人所知,信徒的人数和活动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据估计,该派三分之二的人在土耳其,占土耳其什叶派穆斯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300多万人。锡瓦斯城东北部约55公里处的霍比阿尔是他们的宗教中心,也是该派最高领导人谢赫的驻在地。此外,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以及苏联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该派也有人数不等的信徒。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