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古典架空 > 彦辰说封神之神仙道 > 第12章

第12章

小说: 彦辰说封神之神仙道      作者:彦辰

最关键姬老爷子说的话,他担心伯邑考在“孝”字上做文章,于是说的意思为我知道你孝顺,你遵守我的话就是最大的孝,别的就不用扯了。可伯邑考真的做到“大孝”了吗?

他没有。或者说他理解的孝和老姬头所说的孝不是一个概念。

老姬头所谓孝,就是听老子的话就是孝了。但是,古之大孝却非如此。

且看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

出世间大孝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此之应为伯邑考一直以来收受到的所谓大孝的教育,也为他理解和掌握。

如果他做到了,那为什么不在七年之内找时间去拜见纣王、替父赎罪、请父回西呢?如果他做到了,那他为什不遵守父亲的训教,安守西岐,反而在七年之后带着三宝去朝歌呢?这是为~什么呢??

这也是让我费解了十几年的问题,再进一步讲,七年灾难将满,老爷子都要回来了,你非又跑纣王那要替父赎罪,绝对有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之嫌,太匪夷所思……

经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可能的解释:

一、伯邑考并不相信父亲的神卦。姬昌非常明确的告知家人自己虽有大难,但可保全身而退,所以家人千万不要插手,但伯邑考心里是犯嘀咕的,老爸,你说的太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了,好,你说七年,那我就去试试看,你到底是遇难了,还是安然无恙。所以他实在等不及,七年之期刚到,就已奔朝歌而去。

二、伯邑考怕纣王七年后再欲加害。他在决定去之前,有一个引子,就是姜子牙把一群朝歌逃难的老百姓送到了西岐,这无形当中让他感受到了纣王的残暴,并且觉得怎么到七年了,父王还不回来?我一定要去进人子之情,无论如何把父亲赎回,哪怕我在那囚禁。但这个解释还是很莫名,纣王若想害西伯侯,七年之内怎么还不想办法杀了,焉会等到七年之后呢?

三、伯邑考智商有问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乃诸世各代称颂英雄大无畏精神的言辞,但作为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应该寥寥无几,而伯邑考就是几中之一。老爷子明明告诉不要来人,来人必定惹祸,可伯邑考偏偏不听父亲的话,而且不听散宜生劝阻:“臣启公子!主公临别时言,七年之厄已满,灾完难足,自然归国。不得造次,有违主公临别之言。如公子不安,可差一士卒前去问安,亦不失为子之道;何必自驰鞍马,身临险地哉?”有理有据,你要是去,就是违背老爹的话啊,但他还是坚决要去,而且要带上祖宗三宝,他这可就不是孝的问题了。

四、伯邑考不想放权,要破坏父亲的天演卦数。此解释前提为他深信父亲之卦灵验。换个例子,我们认为岳飞到底是谁害死的呢?秦桧?那就大错特错了,是当朝皇上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西征,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回徽钦二帝,这两个老家伙要是被岳飞救回,那赵构的几年皇帝就别再当了。简单比照,我们都能理解当了七年一把手,突然要变成二把手,是不太心甘情愿的,于是伯邑考一定要破坏神算,以达到继续为王的目的。

不过,话说过来,他如果真想破坏卦象中显示的命运,七年之内派人去朝歌就足够了,但却在七年期满亲自前往,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要尽少地给世人留下口实话柄,父亲嘱咐不要“派人前去”,那他就“亲自去”,可算遵从父命,而七年之内主管西岐,已小有成就,父亲回来权力必将移交,那让不让父亲回来愈来愈成为每天思考的矛盾之事,尤其父亲说灾满自然荣归,那七年之期将是最后的机会。

伯邑考为什么非要去见纣王呢?七年内,一个人的变化,恐怕无人能给出定论,但在姬昌几次三番的劝诫中,我们发现,伯邑考不能算个孝子,而且有害父篡位之嫌,当然他的行为动因恐怕也就成为一桩悬案了……而下文,他在妲己面前的表现,也许能找出伯邑考怪异举动的部分成因。

十九、伯邑考的一己之好

伯邑考带着三宝: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猴,以进贡为名,前往朝歌为父赎罪。一路无话,到了朝歌,他首先直奔相府,来见亚相比干。

可以理解的是,找大领导办事,一定要有重量级人物引荐,这样成事才能十之八九,但先有个疑问,此来本为西伯侯,但为什么他没有第一个去见父亲大人呢?当然是因为西伯侯现为阶下囚,不受纣王待见,当然不可能轻易见得到。怎么办呢?猪头还是要往庙门里送才行呢。但是如果伯邑考诚心想办法的话,也未必见不到,他只是做了一个姿态而已。为什么呢?另种解释下文再表。

比干丞相为臣之忠,为友之义,人间罕见吧,他听完伯邑考对三宝的介绍后说了一句话:这宝虽好,但天子现在无德,你又把游戏之物送给他,正是助桀为虐,反而增添了朝廷之乱,但无奈的是,你为了被囚禁的父亲,做了如此仁孝的事情,这个中间人,我还是替你做了吧,以不辜负公子的来意。

当纣王见到伯邑考,并听完他的奏辞后,“知是忠臣孝子之言,不胜感动,乃赐邑考平身”这句话还是可以看出纣王确实不糊涂,而且原本应该是个仁爱臣子的人。

但此时,正是因为他地平身,被妲己在帘后看清了仪表,“丰姿都雅,目秀眉清,唇红齿白,言语温柔”,很简单,身材好、长得帅、说话软滑香糯。这让妲己受不了了,一定要多看几眼,而且开始春心荡漾,所以出来要伯邑考弹琴,这一弹不要紧,连纣王都“心中大悦”,让宫中摆宴,款待伯邑考。

吃饭的时候,妲己又看了伯邑考几眼,这时如此说:“面如满月,丰姿俊雅,一表非俗,其风情袅袅动人”,我倒想起了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相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略有相似,可见其美貌。妲己动了淫心,除了想云雨之乐,还想到了“补益更多”,于是要暗下决心,要借学琴之名勾搭上他。

勾搭帅哥一共分三步:第一步,留帅听用(名正言顺),第二步,灌醉老公(方便行事),第三步,极尽挑逗(顺理成章)。

不过,妲己万万没想到,自己使尽浑身解数,伯邑考丝毫没有内个意思,按理说,苏妲己的美绝对是国色天香、雅俗共赏,不但苏护一家觉得他美,冀州百姓都觉得她美,不但纣王觉得他美,费仲、尤浑也觉得她美,她的美貌可不是随口说的,而是从上到下一致公认的,况且她的灵魂为千年狐狸精,魅惑的手段亦非凡人能及,就是最后在周武法场,侩子手都各个骨酥筋软,东倒西歪,连雷震子都无计可施,可以想象她的诱人水平,可伯邑考怎么就没上钩呢?

(画外音)伯邑考:她有狐臭。

众人倒……

而我们的解释都很显而易见,他忠孝之心可感天地,又是名门之后,受过高等教育,这样有坏纲常的事情怎么能做的出来呢?

那我们转过身再来看看苏娘娘的手段:

首先,大殿上下放好两琴,让伯邑考讲解,自己用眼神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勾引,伯邑考只顾教琴,瞅都不瞅她一眼,败了。

然后,命人摆宴,让伯邑考在身边陪酒,伯邑考在心里狠狠的骂了她一通后,低头在下面一句话不说,没反应了,妲己又败了。

最后,撤酒席,让伯邑考平身,还要教琴,只不过是,你坐好,我坐你怀里,你手把手的教我。这把伯邑考吓得魂不附体,为了不负父亲教子之方,说了通大道理,意思就是成何体统,羞的妲己面红耳赤,只得让他走了——五体投地败。

一步比一步深入,一步比一步明显,基本就明着告诉你:来,来吧,哦耶。可伯邑考就真的只因为大义、大道理、大纲常而一点反应没有吗?未必。

我们换个角度,他有坚固的思想防线不假,但身体的原因呢?如果放到现在,面对有十足妖气的一个超级大美女地挑逗,又一点反应没有,我们玩笑中一定会首先说“哥们,是不是有点力不从心了,来点蚁力神吧”,那我们再看,确实,如果他真的有某种器官方面的障碍,那用来解释她对妲己的态度是不是也行的通呢?

再者,吹毛求疵的讲,从前文西伯侯姬昌的交代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句话,为了防止有人说我断章取义,姑且多引如下:“……,一循旧章,弟兄和睦,君臣相安。毋得任一己之私,便一身之好。凡有作为,惟老成是谋……”,我要取中间一句“毋得任一己之私,便一身之好”,我首先来解释一下:不要(因我走了,你)能够放任自己的某种私心(或私事),便利了你一个人的喜好。再说通俗点,直白点,就是:别给我由着性子乱来!

哇,西伯侯老爷说的很给小伯同学面子,用的是“一己之私”、“一身之好”,他这是临行前宽泛的叮嘱吗?和我们说“注意安全”“在家里别给陌生人开门”的差别也太大了,明显是有点寓意的,那他说的是什么?伯邑考同学真是是如表面上那样的人前乖乖仔吗?这所谓的“一己之私”“一身之好”到底指的是啥呢?

来看当时西周的政局,龙头老大姬老爷子被纣王叫去喝茶了——明面上生死未卜;大佬有亲儿子干儿子一共一百个——这要是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绝对一街霸;大佬没有放话谁继承大统。行了,不用再多分析了,问题出来了:谁是下一个西周之主?

喜欢《彦辰说封神之神仙道》吗?喜欢彦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