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 第8章 风光绮色佳(3)

第8章 风光绮色佳(3)

小说: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作者:邑清尘

快60岁的老头儿,个子高高的,腰板仍挺得很直,很有精神,虽不须髯飘飘,却也颇具学者风度。只有一点,杜威不善辞令,说话慢吞吞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说,似乎每一个动词、形容词、介词都得慢慢想出,再讲下去。许多学生都觉得他的课枯燥无味,胡适却完全听懂了他的课程,并大力推崇。

胡适曾说:“杜威在他慢吞吞的讲演与谈话之中,在思想上四下播种一一这些‘观念种子’如落入他的学生们的肥美的思想土壤之内,就会滋长出新的智慧体系,或非其播种时始料所及罢。”

胡适最崇拜的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当时杜威一家人住在纽约河边大道和西一一六街南角的一所公寓里。杜威夫人每月都要举行家庭茶会,邀集一些朋友和学生参加。胡适作为留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怀着极大的兴趣,把被邀请参加杜氏家庭这样的招待会看作是最难得的机会和光荣。在与杜威频繁的接触中,胡适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

胡适认为,杜威实验主义方法论有两个基本点:历史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这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注重具体的个别事实;第二是一切学理都只是假设,只能做参考用,却不是天经地义的;第三是一切学说、制度等等,甚至真理都要经过试验,不做古人的奴隶。

胡适正是凭借着这两种方法论,踏着杜威实验主义坚实的阶梯,向他学术人生的一道道标杆奋力跨进的。这对他后来倡导文学革命、倡导白话诗文、考证古史和传统小说、研究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以及政治和生活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没过多久,在收到的生活费信封中,胡适发现了一张“废除汉字,取用字母”的宣传条子,他止不住心头火起。在之前,他就听说过一名叫钟文鳌的清华留学监督处的怪人,利用每月给在美各地留学生寄月费支票的机会,将自制的小宣传单夹带进信封里,以这样的方式做有关社会改革的宣传。胡适也曾不止一次地收到过种种花样,如“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多种树,种树有益”等,起初他并不在意,但这次却实实在在惹恼了他,年轻气盛的他马上写了一封信去骂钟文鳌,大意是,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没有资格议论汉字该不该废除。事后胡适为自己的冲动行为很是后悔,他说道:“我既然说钟先生不够资格议论此事,我们够资格的人就更应该用点心思才力去研究这个问题。”

年2月3日,胡适给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梅觐庄写了一封信,谈文胜之弊的三个方法:言之有物、须讲文法、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

接着,绩溪同乡汪孟邹来信,约他给陈独秀的刊物《青年杂志》来稿。胡适遂翻译俄国小说《决斗》,并在《青年杂志》上登载,这也是《青年杂志》上最早的一篇白话文学作品。

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胡适闻听后作《沁园春·誓诗》一首,表达了将文字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我闻之曰:“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更安用为苍天歌哭,作彼奴为!

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它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本词振聋发聩,汪洋恣肆,可比辛弃疾。胡适也特别看重这首词,前前后后共改了多次。胡适后来有个附记,说“此词修改最多,前后约有十次,但后来回头看看,还是原稿较好”。

终于,1917年1月1日《文学改良刍议》出炉,刊登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最初的号角。这篇文章的作者胡适首先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条革命性的准则: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篇隔着三万里寄到中国来发表的文章被陈独秀称之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令他嗟哦半日。而胡适的名字也由此风靡学界。陈独秀在收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后,给胡适写信,推荐他去北大任教:

蔡孑民先生巳接北京总长之任,为约弟为文科学长,北荐兄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学长月薪三百元,重要教授亦有此数。

年春节之后,陈独秀携夫人及子女从上海搬到北京,《新青年》编辑部同时搬到北京。动身之前,陈独秀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刊登在《新青年》2卷2期上,力挺胡适的主张: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巳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将胡适的个人意见,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领导下的权威意见,成了全国性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文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旧斗争的激战时代。

中国三千年封建学术文化的旧模式巳到了尽头,苟延残喘。新文化的曙光巳经透过云层而出,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新模式正如一轮红日冉冉而升。然而旧文化的堡鱼还没有被完全克服,就像胡适所说:“因为裹了几十年的小脚,一朝放大,还是不能恢复天足的。”

风月总关情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究竟是哪一篇?长期以来被公认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然而早在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一年以前,中国留美女学生陈衡哲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她的白话小说处女作《一日》。胡适曾评论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斐(陈衡哲笔名)巳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一日》便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中的最早的作品。”

陈衡哲不愧一代才女,与谢冰心、凌淑华、冯沅君、黄庐隐、苏雪林一样驰名。柯灵称赞她们:“大都出生于仕宦之家,还是清末的遗民,有的留学海外,浥欧风,沐美雨,或多才多艺,或作家而兼学者,格调高雅清婉,上承古典闺秀余绪而别具五四新姿。”

而陈衡哲与胡适之间,还有一段不为人知、似有似无的情缘。

年夏天,胡适的同学兼老乡梅光迪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在绮色佳与一帮同学度过暑假,假后将转入哈佛大学去跟随当时有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白璧德继续深造。胡适特意为他写了一首长诗《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其中有这样两句:

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

任鸿隽读后作了一首打油诗,把原诗中的十一个外国字译音连缀起来,其中一句“鞭笞一车鬼,为君生琼英”,更是在最后一句嘲讽胡适“文学革命”的狂言:“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胡适看罢写了一首严肃的诗来答复任鸿隽,其中有这样一句:“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不成想这一句又遭到任鸿隽的炮轰:“近来颇思吾国文学不振,其最大原因,乃在文人无学。救之之法,当从绩学入手。徒从文字形式上讨论,无当也。”

胡适看完“徒于文字形式上讨论,无当也”这一句茅塞顿开,开始尝试写白话诗。1916年夏天,任鸿隽、陈衡哲、梅光迪、杨杏佛、唐钺等人在绮色佳相聚,胡适没有参加。任鸿隽写了《泛湖记事诗》一首,用了不少文言典故,陈词老调,事后遭到了胡适的批评,于是又引起了新的论争。任鸿隽说:“白话有白话用处(如作小说、演说等)然不能用之于诗。”梅光迪也插进来论战,他写信给胡适说:“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并嘲笑胡适的白话诗,好像儿时听“莲花落”一样,找不出一点诗味来。朱经农是胡适在中国公学的好友,这时也来到美国,他写信劝胡适:“白话诗无甚可取”。

陈衡哲当时就读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距绮色佳有数小时火车的距离。她到绮色佳度暑假时,胡适巳进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失却了见面的机会。后经任鸿隽介绍,陈衡哲始与胡适通信。当时胡适作为《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写信请莎斐做文章。陈衡哲并未见过胡适,倒是对胡适所言“我诗君文两无敌”颇有微词。“我诗”便是说胡适的诗,“君文”指的是任鸿隽的文。陈衡哲不屑地说:“岂可舍无敌而他求乎?”意思是:你既然和任鸿隽诗文无敌,还要我们作甚呢?话虽这样说,陈衡哲对胡适的才情还是打心底钦佩,两人的书信往来也没有断过。在这期间胡适最为开心的是每天早上六点钟左右跳下床,捡起从门缝里塞进来的信,然后又躺回床上,一封封拆开看,其中大多是陈衡哲的信。

胡适几乎每日写一首诗,有时甚至一日数首,陈衡哲叫他“榨机”。这话被任鸿隽听到了,顿觉好玩,于是在胡适生日那天寄诗云:

文章革命标题大,白话功夫试验精。

一集打油诗百首,“先生”合受“榨机”名。

胡适做《答叔永》诗:

人人都做打油诗,这个功须让榨机。

欲把定庵诗奉报:“但开风气不为师。”

胡陈两人虽未谋面,心灵却早巳相通,1916年,任鸿隽正担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编,收到了两首五绝:

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巳映清溪水。

夜间闻敲窗,起视月如水;万叶正乱飞,鸣飙落松子。

任鸿隽如发现新大陆般欣喜若狂,他把诗抄寄胡适,要他猜是何人所和。胡适回信说:“两诗绝妙!《风》诗吾三人(任、杨及我)若用气力尚能为之;《月》诗绝非我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一语中的,果是陈女士衡哲,当时她巳是任鸿隽的女友。

年4月7日由任鸿隽陪同,胡适与陈衡哲才见了第一面。胡适在《藏晖室札记》中记道:“4月7日与叔永去普济布施村访陈衡哲女士,吾于去年10月始与女士通信,五月以来,论文论学之书以及游戏酬答之片,盖不下四十余件。在不曾见面之朋友中,亦可谓不常见也。此次叔永邀余同往访女士,始得见之。”这是胡适在美留学期间与陈衡哲女士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一次的会晤,但其精彩,可谓“神来之笔”!

在短短的五个月之内,胡适单方面便寄出了信函“四十余件”,差不多每月十件,为数颇不算少。尤其是那些“游戏酬答之片”,双方的感情还是很亲密、很谐趣的。1914年11月1日,因彼此称呼问题,“寄陈衡哲女士”云:

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

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

月3日,记“陈女士答书”曰:

所谓“先生”者,“密斯特”云也。

不称你“先生”,又称你什么?

不过若照了,名从主人理,我亦不应该,勉强“先生”你。

但我亦不该,就呼你大名。还请寄信人,下次寄信时,申明要何称?

胡适答云:

先生好辩才,驳我使我有口不能开。

仔细想起来,呼牛呼马,阿猫阿狗,有何分别哉?

我戏言,本不该。

下次写信,请你不用再疑猜:

随你称什么,我一一答应响如雷,决不再驳回。

你来我往,谈笑游戏,这种情感比朋友浓一些,又比情人淡一些,但风月总关情,大概不会错。很多人想要解开胡适与陈衡哲之间的感情谜团,结果都徒劳无功,仅是猜测罢了,至于他们心中的波澜,又有谁会晓得呢?

在他们情感的天地里,我只是旁观者,不是裁判员。

喜欢《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吗?喜欢邑清尘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